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23年 第41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3-06-28
    作物·园艺
  • 四川酿酒与非酿酒小麦品种的品质性状比较研究
    吴丽娟, 申世安, 王军强, 胡信坤
    2023, 41(3):  389-392.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211200
    摘要 ( 475 )   PDF (1489KB) ( 16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分析四川酿酒与非酿酒小麦品种之间的品质性状差异,为四川酿酒小麦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3个酿酒和3个非酿酒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淀粉测定试剂盒法和凯氏定氮法分别测定淀粉含量和粗蛋白含量,并结合籽粒硬度测定仪和近红外光谱仪对硬度指数和其他品质性状指标进行检测。【结果】 3个酿酒小麦的平均总淀粉含量大于60%,平均支链淀粉含量占总淀粉含量的70%以上,均显著高于3个非酿酒小麦。它们的平均粗蛋白含量小于13%,仅与内麦101差异显著,但硬度指数和沉降值显著低于3个非酿酒小麦。此外,吸水率、稳定时间和湿面筋含量也显著低于部分非酿酒小麦。这表明3个酿酒小麦都属弱筋小麦。【结论】 表明粗蛋白含量低于13%的优质弱筋小麦非常适合选作酿酒小麦品种。
  • 氮肥减施下种植并翻压冬季绿肥对玉米籽粒品质的影响
    李珺昭, 李寒松, 蔡艳, 李冰, 何川, 李钟, 郑祖平
    2023, 41(3):  393-398.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206127
    摘要 ( 98 )   PDF (1505KB) ( 15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减氮20%下连续2年种植并翻压冬季绿肥对玉米籽粒品质的影响,为发展绿色可持续农业提供依据。【方法】 设常规施肥(NF),氮肥减施20%(RF),氮肥减施20%下冬季单种光叶苕子(V)、肥田萝卜(R)、黑麦草(L)和混种光叶苕子/肥田萝卜/黑麦草(B)并全量翻压入土6个处理。【结果】 减氮后玉米籽粒粗蛋白、淀粉、脂肪以及灰分、钙、镁、铁含量显著降低,氨基酸含量少量增加。在减氮基础上种植并翻压肥田萝卜的2个处理(R、B)玉米籽粒粗蛋白、淀粉、脂肪含量均有提高,以R最显著,各指标较NF分别提高32.3%、3.4%和21.3%(P<0.05);翻压绿肥有利于提高玉米籽粒氨基酸含量并促使其组成平衡;与NF相比,各绿肥处理中玉米籽粒灰分含量提高了0.7%~2.9%,钙、铜含量分别提高了19.4%~66.1%和13.0%~42.0%,锰、锌含量基本不变,但镁、铁有所降低。【结论】 种植并翻压绿肥能够有效减少氮肥减施后玉米籽粒有机、矿质营养降低的情况发生,以种植并翻压肥田萝卜效果较突出,这为玉米生产提质增效奠定了基础。
  • 苦荞FtCIPK的鉴定及响应干旱高钙胁迫的表达分析
    关志秀, 韦春玉, 李梅, 任兵, 任欢欢, 汪燕, 梁成刚
    2023, 41(3):  399-408.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209143
    摘要 ( 277 )   PDF (4256KB) ( 9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鉴定苦荞(Fagopyrum tartaricum L.)类钙调磷酸酶B互作蛋白激酶(FtCIPK),并研究干旱与高钙下FtCIPK的表达量变化,为探究苦荞耐干旱高钙的机理与FtCIPK基因功能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苦荞FtCIPK基因进行分析,并模拟干旱、高钙和干旱高钙胁迫研究FtCIPK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 在苦荞8条染色体上共鉴定到5个FtCIPK基因,分别定位于染色体Ft3(2个)、Ft5(1个)和Ft6(2个),cDNA长度为1 323~1 467 bp,编码氨基酸440~488个,序列高度保守,均含蛋白激酶和NAF结构域。干旱下FtCIPK11在8 h、24 h显著下调,FtCIPK14在24 h极显著下调,FtCIPK10在24 h极显著上调;高钙下FtCIPK11在8 h、24 h极显著下调;FtCIPK10在8 h极显著上调,24 h显著下调;FtCIPK14在8 h极显著下调,24 h极显著上调;FtCIPK5在24 h极显著下调;干旱高钙下FtCIPK10FtCIPK11在8 h、24 h显著下调,FtCIPK12在8 h、24 h极显著上调,FtCIPK14在24 h显著上调。【结论】 说明FtCIPK5能响应高钙,FtCIPK10、FtCIPK11、FtCIPK14能响应干旱、高钙和干旱高钙,FtCIPK12能响应干旱高钙胁迫。相关性分析推测FtCIPK5FtCIPK10FtCIPK12FtCIPK14可与FtCBL3-1,FtCIPK11可与FtCBL1FtCBL9,FtCIPK10FtCIPK14可与FtCBL2互作响应干旱与高钙胁迫。
  • 9种柑橘果实品质及抗氧化能力差异分析
    黄泽浩, 金铮华, 毕晓艺, 李云杰, 李嘉昊, 吴潼, 吴清霞, 席丽娟, 廖玲
    2023, 41(3):  409-415.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209174
    摘要 ( 489 )   PDF (3378KB) ( 109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从9种柑橘中选出品质最优、抗氧化能力最强的品种。【方法】 通过HPLC测定糖酸组分及含量,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果实品质,采用ABTS法、DPPH法及FRAP法测定自由基清除能力。【结果】 9种柑橘的总糖为53.98~152.88 mg/g;总酸含量为6.06~16.03 mg/g;糖酸比为3.88~22.71,其中少核默科特最高,大雅柑最低,果实品质综合得分为-3.25~4.93,其中香妃橙最高,黄果柑最低;9种柑橘的ABTS值为0.18~0.79 mmol TE/g,DPPH值为0.069 5~0.148 2 mmol TE/g,FRAP值为1.16~1.67 mmol TE/g,综合抗氧化指数为44.62~79.69。【结论】 9种柑橘中香妃橙的综合果实品质最优,巴伦西亚甜橙抗氧化能力最强。
  • 新疆4个优质红枣品种果实营养成分评价
    吴晗彬, 王志勇, 袁稼营, 白璐, 孙鹏, 许锋, 程水源, 岳华峰
    2023, 41(3):  416-424.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209156
    摘要 ( 666 )   PDF (6323KB) ( 77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目前新疆地区优质红枣品种的果实营养成分进行评价,为改善我国主栽红枣品种过于单一、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问题提供思路。【方法】 主要采用相关性分析与主成分分析联合分析不同品种红枣品质差异。【结果】 ①品种间成分含量差异显著,‘南疆红’糖分及总黄酮含量最高,‘中枣1号’糖分含量略逊于‘南疆红’但营养成分含量最高,‘灰枣’的维生素C以及矿物元素含量最高,‘骏枣’含酸量及活性成分含量最高。②相关性分析的结果表明,不同风味或营养组分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如可溶性糖与花青素、类胡萝卜素显著负相关,可滴定酸与花青素、类胡萝卜素呈显著正相关,总酚与果糖、葡萄糖呈极显著正相关。③系统比较后发现,‘中枣1号’与‘灰枣’的糖酸比高于‘南疆红’,‘南疆红’高于‘骏枣’,因此前三个品种更加香甜;中枣1号’和‘灰枣’的淀粉、粗脂肪含量略高于‘骏枣’,显著高于‘南疆红’;‘中枣1号’和‘灰枣’的钙、铁含量高于‘南疆红’,显著高于‘骏枣’;但‘南疆红’与‘骏枣’的总黄酮、花青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高于‘中枣1号’和‘灰枣’。【结论】 综合分析显示‘南疆红’活性成分优于‘中枣1号’,但‘中枣1号’营养成分高于‘南疆红’,‘中枣1号’与‘灰枣’的矿质元素更高,适于食用增强人体机能;‘骏枣’最酸,但活性成分含量最高,和‘南疆红’一样抗氧化、美容、保健功能更强,这些研究结果可为红枣药食品种资源分配提供参考依据和理论支撑。
  • 贮藏温度对茶树精油中烯醇类化合物代谢规律的影响
    刘义军, 赵雨诗, 袁源, 廖雪汝, 林丽静, 陆建能
    2023, 41(3):  425-429.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12067
    摘要 ( 49 )   PDF (1733KB) ( 129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揭示贮藏温度对茶树精油中烯醇类化合物代谢规律的影响,为提升茶树精油品质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互叶白千层的嫩枝叶提取精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茶树精油中烯醇类化合物进行检测。【结果】 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不同贮藏温度下,松油烯-4-醇、α-松油烯与γ-松油烯相对含量的变化趋势为先上升后下降,异松油烯与α-松油醇相对含量变化为先下降后上升,其中35 ℃对烯醇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变化影响较明显。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对松油烯-4-醇、α-松油烯与γ-松油烯等化合物进行相关性分析,并结合化合物共轭效应等有机化学相关原理,揭示了松油烯-4-醇在贮藏过程烯醇类化合物的代谢路径,为指导茶树精油生产和贮藏提供了理论支撑。【结论】 不同贮藏温度均能影响茶树精油中烯醇类化合物的含量,控制好贮藏温度对提升茶树精油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 林学
  • 基于香榧引种区香榧籽无机元素分析的引种试验评价
    张家春, 周庆, 孙楠, 龙成昌, 任少华, 周鑫伟, 张驰强, 王陈
    2023, 41(3):  430-436.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5153
    摘要 ( 62 )   PDF (1400KB) ( 4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贵州引种香榧示范提供基础理论支撑。【方法】 以贵州引种香榧试验区香榧生长土壤及植株为研究对象,对土壤化学性质、香榧植株不同部位中重金属及微量元素进行检测,评价贵州引种香榧试验区重金属和微量元素的无机元素品质,探讨香榧籽中重金属及微量元素的影响因素。【结果】 土壤pH平均值为6.80,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值为31.09 g/kg,土壤全氮平均值为1.70 g/kg,土壤全钾平均值为17.84 g/kg,土壤全磷平均值为0.91 g/kg,土壤碱解氮平均值为127.14 mg/kg,土壤有效磷平均值为91.45 mg/kg,土壤速效钾平均值为475.50 mg/kg,土壤肥力高。香榧籽中重金属Hg、As、Cr、Cd及Pb的含量均最小,符合《绿色食品——烘炒食品》标准。香榧籽中Ni、Cu、Zn、Se、Fe、Mn和Ca含量分别为1.608、10.644、27.124、0.053、46.19、12.58和3 400 mg/kg,属于高钙、富铁,含硒坚果。土壤碱解氮与香榧籽Cd、香榧籽中Cd和叶片中Cd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香榧籽中Cd和杆中Cd之间为显著正相关。【结论】 从无机元素分析来看,贵州引种香榧试验区的香榧籽属于绿色、安全、高钙、富铁且含硒坚果。
  • 涪江中游4种造林树种碳氮磷化学计量及养分重吸收特征
    王强, 杨鸿淋, 徐春晖, 杨玉莲, 屈巧欣, 康四岚, 李佳芯, 吴庆贵
    2023, 41(3):  437-445.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211191
    摘要 ( 60 )   PDF (7245KB) ( 4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涪江中游不同造林树种间植物-凋落叶-土壤连续体的生态化学计量以及叶片养分重吸收特征,为该区域人工林的经营管理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以涪江中游4种常见造林树种(柏木Cupressus funebris、马尾松 Pinus massoniana、桉树 Eucalyptus robusta、构树 Broussonetia papyrifera)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树种植物叶片、凋落叶和土壤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及叶片氮磷养分特征。【结果】 ①构树叶片和凋落叶的N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树种;桉树和构树的叶片及凋落叶P含量显著高于柏木和马尾松,且马尾松土壤P含量最低;②桉树和构树叶片的养分重吸收效率总体上高于马尾松和柏木;③叶片和凋落叶N、P含量分别与土壤N、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N重吸收效率与叶片N和P含量、凋落叶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重吸收效率与叶片N、凋落叶N∶P、土壤C∶P和N∶P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在涪江中游地区,这4种造林树种的叶片-凋落叶-土壤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构树和桉树叶片N、P含量相对较高,养分重吸收能力较强,对养分限制具有较高的适应能力。因此,在研究区域内改造马尾松、柏木等低效人工林时可以适量补植构树和桉树,有助于提升该区域人工林质量。
  • 造林密度对桢楠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程一伦, 江天一, 李思睿, 彭建, 李金武, 辜云杰, 杨汉波
    2023, 41(3):  446-455.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208223
    摘要 ( 64 )   PDF (7359KB) ( 46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不同造林密度对桢楠(Phoebe zhennan)人工林土壤质量的影响,分析不同密度经营下的桢楠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为桢楠人工林培育中适宜造林密度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以6 a生5种造林密度(D1:400 株/hm2、D2:500 株/hm2、D3:600 株/hm2、D4:700 株/hm2、D5:850 株/hm2)桢楠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土层(0~10、10~20、20~30和30~50 cm)土壤理化性质,利用方差分析进行显著性检验,采用最小显著性差异法(LSD)进行多重比较,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各密度桢楠人工林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对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桢楠人工林土壤呈弱酸性(5.05~5.82)。造林密度和土层深度对土壤有机碳、硝态氮和全磷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各造林密度林分中,土壤有机碳、全氮、硝态氮、全磷和速效磷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表明桢楠人工林土壤养分分布表现出明显的“表聚”现象。在同一土层,土壤有机碳、全磷和速效磷含量在D1密度林分中达到最大。D1密度林分土壤硝态氮含量低于D3和D5密度林分。随造林密度的增加,土壤容重表现出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而土壤含水率则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土壤质量综合分析结果显示,桢楠人工林造林密度以400 株/hm2时,土壤质量综合指数最高,为0.59,说明较低的造林密度更有利于改善土壤质量。【结论】 造林密度对土壤养分质量有显著影响,较低的造林密度(400 株/hm2)更有利于桢楠人工林土壤养分的维持和土壤质量的改善。
  • 季节变化对川西亚高山森林土壤酶活性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刘谣, 刘金超, 宋钰珑, 张琳慧, 陈素, 徐振锋, 谭波, 张丽
    2023, 41(3):  456-463.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210221
    摘要 ( 73 )   PDF (5118KB) ( 68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川西亚高山森林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对不同季节的响应,为该区域森林物质循环过程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以川西亚高山针叶林、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3种不同森林类型土壤为对象,采用原位培养实验,对比研究季节变化对川西亚高山森林土壤碳(C)、氮(N)和磷(P)循环相关的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结果】 采样时期和林型及其交互作用对酸性磷酸酶(AP)、β-1,4-葡萄糖苷酶(BG)和β-N-乙酰葡萄糖苷酶(NAG)活性影响显著。在生长季初期,阔叶林BG活性显著高于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针叶林AP、NAG活性显著高于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随着温度升高,BG、纤维素酶(CBH)、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和AP活性升高,3种林型酶活性整体表现为生长季初期高于冻结期。土壤酶化学计量碳氮比(EC/N)低于全球平均值,而碳磷比(EC/P)和氮磷比(EN/P)均高于全球平均值,表明该区域N转化酶活性较高,处于相对N限制的区域。冗余分析表明环境因子解释了土壤酶活性及化学计量比变异的81.09%,其中SWC、N/P和Tm是主要影响因子。【结论】 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受林型和季节变化的综合影响,且在不同程度上受土壤C、N、P及土壤水热条件等的调控。
  • 生态·环境
  • 八角金盘水浸提液和GLDA强化马缨丹修复镉污染土壤的效果研究
    袁婷, 贾永霞, 谢倚慧, 杨圆圆, 徐小逊, 张世熔, 李婷, 蒲玉琳, 李云
    2023, 41(3):  464-470.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208206
    摘要 ( 49 )   PDF (1554KB) ( 59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明八角金盘水浸提液(FJ)和谷氨酸N,N-二乙酸四钠(GLDA)复合活化剂强化马缨丹修复镉污染土壤的效果及机理。【方法】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FJ和GLDA对马缨丹生物量、镉富集特征及根际土壤镉有效性的影响。【结果】 GLDA对马缨丹生长无影响,FJ和FJ+GLDA均能促进马缨丹地上部的生长,其地上部干重较CK分别增加了29.26%和19.47%。马缨丹根和茎中的镉含量受FJ的影响较小,而经GLDA和FJ+GLDA处理后分别提高了52.39%、60.66%和34.95%、40.36%。3种活化剂均显著增加了马缨丹地上部的镉富集量,分别较CK增加了53.11%、53.53%和88.79%,其中FJ+GLDA处理的效果最好。土壤DOC含量在3种活化剂处理下均显著提高,分别为CK的1.22、1.34和1.28倍。同时,3种活化剂促进了土壤中可还原态和可氧化态镉向酸提取态镉的转化以及有效态镉含量的增加,其中有效态镉在FJ+GLDA处理下增加了24.26%,优于其他处理。【结论】 利用复合活化剂强化马缨丹修复镉污染土壤是可行的。复合活化剂促进了马缨丹的生长,并通过提高土壤DOC含量,增强了土壤镉的有效性,从而促进了马缨丹对镉的吸收和富集,显著提高了马缨丹修复镉污染土壤的效率。
  • 苔藓指示大气重金属铅沉降的机制和采样策略优化
    冉江游, 叶丽, 黄帅, 陈园园, 汪艳敏, 周伟, 张世熔, 徐小逊, 邓欧平
    2023, 41(3):  471-480.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207220
    摘要 ( 55 )   PDF (4064KB) ( 101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旨在探究苔藓对大气重金属铅(Pb)沉降的响应机制,优化苔藓指示大气污染的采样策略。【方法】 于2018年9月—2019年8月连续监测成都平原城乡过渡带的大气重金属Pb沉降和苔藓Pb浓度,分析了两者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响应关系,并探讨了苔藓指示Pb沉降的最佳采样季节和频率。【结果】 研究区大气Pb年沉降通量和苔藓Pb年平均浓度分别为(1.29±0.04) mg/(m2·a)和(18.50±0.65) mg/(kg·a)。大气Pb沉降通量与苔藓Pb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基本一致。时间上表现为夏季通量和浓度最高、春季最低,但Pb沉降月最大值比最小值大一个数量级(11.30~21.01倍),而苔藓Pb浓度月最大值是最小值的2.80~3.44倍;空间上,沉降通量和苔藓浓度均表现为乡镇-农区最高、林区最低。研究区苔藓Pb浓度与不同累积时长(1–12月)的大气Pb沉降累积通量的相关性显著(P<0.05);短时间累积尺度下(1–3月),只有林区-农区与林区监测点的相关性极显著(P<0.05),进一步分析上述两个监测点,发现夏季(8月)、秋季(9、10月)与冬季2月的监测相关性显著(P<0.05);当累积时间超过3个月后,所有监测点两者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结论】 苔藓能够监测大气Pb沉降,但更适合人为扰动较少的区域,最佳采样季节为夏秋季,即苔藓生长季节,如需在Pb沉降强度较高的区域开展苔藓监测,还需要筛选耐受和富集能力更强的苔藓品种。
  • 厌氧氨氧化处理猪场沼液的废水预处理方法比较研究
    黄燕, 周曼, 邓良伟, 王兰
    2023, 41(3):  481-487.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208179
    摘要 ( 52 )   PDF (1500KB) ( 14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明不同的沉淀方法对悬浮固体(TSS)和化学需氧量(COD)的去除效果,明确适宜的猪场沼液预处理方法,破除TSS对厌氧氨氧化技术处理猪场沼液的障碍。【方法】 比较曝气沉淀、污泥强化曝气沉淀和混凝絮凝沉淀等方法对猪场沼液的预处理效果。【结果】 试验表明:曝气30 min、沉淀1 h为最适曝气沉淀条件,与空白组对比,COD去除率可提高9.24%;污泥强化曝气沉淀由于低水回收率不适用于猪场沼液的预处理;就化学沉淀而言,100 mg/L聚合硫酸铁(PFS)+8 mg/L聚丙烯酰胺(PAM)为最佳的浓度组合,可将TSS去除率提高52.08%。【结论】 通过比较筛选获得了经济高效的猪场沼液预处理方法,即采用100 mg/L PFS+8 mg/L PAM的组合形式、沉淀1 h为最适合猪场沼液预处理方法。本研究可为厌氧氨氧化处理猪场沼液的工程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 K+、Mg2+诱导下解淀粉芽孢杆菌A3代谢物响应研究
    敖静, 李杨, 高晓梅, 刘晓辉, 孙玉禄
    2023, 41(3):  488-494.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210222
    摘要 ( 57 )   PDF (1949KB) ( 7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K+和Mg2+诱导对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A3的代谢的影响。【方法】 以A3发酵液为研究对象,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发酵液中差异代谢物进行筛选,通过KEGG数据库对代谢物进行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K+和Mg2+的添加对发酵液中代谢物有显著影响,主要差异代谢物包括肽类和有机酸类等小分子化合物;相较于空白发酵液,K+处理组检测到120个差异代谢物,其中80个代谢物显示为上调,如精胺、腺嘌呤和L-组氨酸等;Mg2+处理组检测到162个差异代谢物,其中51个代谢物显示为上调,如尿嘧啶、烟酰胺,111个代谢物下调,主要包括L-谷氨酸、L-天冬氨酸等氨基酸类化合物。KEGG数据库共富集到115调代谢通路,主要包括代谢和生物合成途径,其中显著富集通路K+处理组54条,如泛酸盐和辅酶A的生物合成、辅因子的生物合成;Mg2+处理组29条,如氨基酰基-tRNA的生物合成等。【结论】 K+的添加提高了A3的细胞代谢水平;K+和Mg2+均可间接导致细胞中NAD/NADP的增加,同时可能使A3的细胞能量代谢也发生了变化;Mg2+的添加对A3胞内的蛋白质合成和降解产生干扰。
  • 动物科学
  • 野外引种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发情期移动模式研究
    吴代福, 林邵雯澜, 何胜山, 李德生, 刘晓强, 张贵权, 陈加东, 冯高志, 唐华, 牟仕杰, 严啸, 黄炎, 赵珂, 段兆刚, 邹立扣
    2023, 41(3):  495-508.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209162
    摘要 ( 430 )   PDF (48915KB) ( 8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动物发情时段的空间利用与活动规律是成功开展动物野外引种的重要基础,为探究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在野外环境中发情时段的空间利用、活动模式以及对生境利用特征的差异,探寻影响引种的原因。【方法】 以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通过野外救护并长期圈养的2只大熊猫和3只未经过任何野化培训的圈养繁育大熊猫为对象,基于其野外引种期间的GPS项圈数据,通过ArcGIS等工具分析二者的行为表型差异。【结果】 野外引种大熊猫的最小凸多边形法(minimum convex polygon, MCP)家域面积为7.19~75.21 km2,引种成功大熊猫的MCP家域面积显著小于引种失败大熊猫的MCP家域面积,引种成功大熊猫的日移动距离要小于引种失败大熊猫的日移动距离[(493.11±57.45) m<(789.57±284.88) m]。引种大熊猫在发情时段的活动范围为(8.68±6.95) km2,发情前活动范围为(1.94±1.11) km2,发情后活动范围为(1.19±1.34) km2,发情时段活动范围显著大于发情前和发情后的活动范围。在对地理因子利用上,大熊猫在发情时段与非发情时段对地理因子的利用也存在显著差异。引种成功大熊猫和引种失败大熊猫发情期活动位点与嗅味树的距离存在差异,引种成功大熊猫更倾向于嗅味树附近活动。【结论】 引种成功和失败大熊猫在发情前、发情期和发情后的空间利用与活动模式存在差异。引种失败的大熊猫与引种成功的大熊猫相比在外放期间有着更大的家域面积和日移动距离,引种成功大熊猫发情期活动位点更倾向于嗅味树。建议以后工作中考虑在野外引种前对大熊猫进行野化培训,重点培训圈养大熊猫的野外生存技能,提升交流、繁殖等能力,为圈养大熊猫野外成功引种奠定基础。
  • 藏猪心肌细胞对低氧环境的适应性特征
    杨麒天, 吴生瑞, 杨春旭, 杨雅楠, 蔡原
    2023, 41(3):  509-514.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210190
    摘要 ( 297 )   PDF (50684KB) ( 67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藏猪心肌细胞对低氧环境的适应性特征。【方法】 分离、鉴定藏猪和长白猪的心肌细胞并置于低氧(2% O2)和常氧(21% O2)环境下培养,观察分析不同时间对心肌细胞形态和增殖率变化的影响趋势。【结果】 通过优化心肌细胞培养方法发现,在胰酶消化20 min并且选用CMM培养基时细胞贴壁生长良好,排列均匀,悬浮细胞较少。低氧培养时,心肌细胞呈现明显的纤维化且出现凝集性变化特征;培养72 h时,长白猪的心肌细胞纤维化和凝集性变化较藏猪更明显。低氧环境下培养藏猪和长白猪心肌细胞6 h时,藏猪的增殖率高于长白猪(42%),有助于其更好地适应低氧环境。【结论】 藏猪心肌细胞适应低氧环境的能力明显高于长白猪心肌细胞,并且藏猪的心肌细胞所受损伤相较于长白猪心肌细胞明显较小。研究可为进一步揭示藏猪心肌细胞响应低氧机制提供参考,并为平原猪种引入高原低氧地区提供理论支持。
  • 骨骼肌代谢在肉品质调控中的靶标作用及其关键分子途径
    向桂林, 严鸿林, 陈洪, 肖熠
    2023, 41(3):  515-524.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304218
    摘要 ( 361 )   PDF (10163KB) ( 6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肌纤维组分对肉质的影响及其分子调控机制,为进一步整合营养与肌肉生理学概念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通过查阅已有的研究成果和追踪前沿研究动态,对骨骼肌的纤维组成、代谢特性、对肉品质的贡献及关键信号通路及分子机理进行阐述。【结果】 肉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肌肉发育过程中发生的生理生化变化,而纤维类型组成和代谢产物决定了肌肉组织的整体生化功能特性,进而决定了肉产品品质。肌肉的发育与代谢很大程度上为遗传所决定,但也会根据生理需求的适应而改变,即骨骼肌代谢调控是环境调节下基因表达和肌肉蛋白酶活性改变的共同结果,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涉及一系列精密而复杂的调控途径。【结论】 随着代谢组学技术水平和代谢分子途径研究的发展,肉品质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其机制正在被逐步揭示出来,为解决产肉量和肉品质之间的矛盾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因此,通过精准营养干预改善肉品质,可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金藻多糖对杂交鲟幼鱼(Acipenser baerii Brandt ♀ × A. schrenckii Brandt ♂)生长性能、鱼体营养成分、血清指标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邢薇, 徐冠玲, 李铁梁, 马志宏, 姜娜, 郁欢欢, 罗琳
    2023, 41(3):  525-536.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207227
    摘要 ( 338 )   PDF (2830KB) ( 15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旨在研究金藻多糖对杂交鲟幼鱼生长性能、鱼体营养成分、血清指标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选用270尾杂交鲟幼鱼,随机分为3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30尾鱼。各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JZ-0,对照组)、0.3%(JZ-1)和0.6%(JZ-2)金藻多糖的饲料组。试验期为84 d。【结果】 JZ-1和JZ-2组的饲料系数(FCR)显著低于JZ-0组(P<0.05);JZ-2组的肥满度(CF)和饲料效率(FE)都显著性高于JZ-0(P<0.05);成活率(SR)特定生长率(SGR),增重率(WGR),脏体比(VSI),肝体比(HSI)各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JZ-1和JZ-2组的全鱼和肝脏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JZ-0组的(P<0.05)。与JZ-0组相比,JZ-1组和JZ-2组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和溶菌酶(LZM)活性显著升高(P<0.05);JZ-2组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升高(P<0.05)。MiseqPE300测序结果显示,添加金藻多糖的各试验组肠道菌群的Chaol、Observed species、PD whole tree和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JZ-0组,NMDS结果显示JZ-1和JZ-2与JZ-0在肠道微生物组成上存在显著差异;试验组肠道菌群中梭杆菌门和放线菌门的比例降低,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的比例增加;狭义梭菌属、分节丝状菌属丰度增加。【结论】 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考虑,饲料中添加0.3%的金藻多糖较好。
  • 刺梨渣提取物对嗜水气单胞菌的体外抑菌效果及作用机制
    曾成容, 刘馨, 张晨旭, 毕文文, 梅世慧, 何广霞, 张俊杰, 文明, 周碧君, 陈江凤, 姜海波
    2023, 41(3):  537-545.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209166
    摘要 ( 62 )   PDF (4325KB) ( 5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刺梨渣提取物对水产养殖业中主要病原菌嗜水气单胞菌的抑菌作用和机制。【方法】 通过微量稀释法和平板计数法测定刺梨渣提取物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通过集群运动实验检测刺梨渣提取物对嗜水气单胞菌集群运动的影响,通过脂肪酶和蛋白酶活性实验检测刺梨渣提取物对嗜水气单胞菌脂肪酶活性和蛋白酶活性的影响,通过溶血实验测定刺梨渣提取物对嗜水气单胞菌溶血性的影响,此外通过结晶紫法检测生物膜的形成,以及荧光定量RT-PCR检测毒力和调控系统的相关基因表达情况。【结果】 刺梨渣提取物对3株嗜水气单胞菌的MIC为128 mg/mL;其中嗜水气单胞菌ATCC7966的MBC为256 mg/mL,其余两株嗜水气单胞菌的MBC均>512 mg/mL。刺梨渣提取物浓度低于8 mg/mL时,不影响菌株生长;刺梨渣提取物≥4 mg/mL时,对生物膜形成、蛋白酶活性和溶血活性都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抑制,但对脂肪酶的活性影响较小。荧光定量RT-PCR结果发现刺梨渣提取物能引起嗜水气单胞菌群体感应(QS)系统中luxSahyr基因表达显著下调;同时气溶素aerA表达量也显著下降。【结论】 刺梨渣提取物能抑制嗜水气单胞菌生长及运动能力、酶活性、溶血活性、生物膜的形成以及相关毒力基因的表达,表明刺梨渣提取物是一种潜在的嗜水气单胞菌替抗物。
  • 翼首草不同极性部位抗真菌活性的研究
    兰坤, 沈辰宇, 李怡林, 李春花, 陈丽, 梁晓霞
    2023, 41(3):  546-549.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210192
    摘要 ( 51 )   PDF (1400KB) ( 58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以翼首草不同极性部位为研究对象,探索其对动物源人兽共患病原菌石膏样小孢子菌、须癣毛癣菌、犬小孢子菌的体外抗真菌活性。【方法】 以料液比1∶25将翼首草粉末使用70%乙醇超声提取,减压浓缩后进行梯度萃取,制备翼首草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水部位。以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抑菌率、二倍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平板培养法测定最低杀菌浓度(MBC),研究其体外抗真菌活性。【结果】 翼首草二氯甲烷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对3种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极性越小部位抑菌活性越强。【结论】 藏药翼首草不同极性部位有抗真菌作用,可用于天然抑菌剂的开发。
  • 农业经济
  • 乡村振兴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度的区域非均衡性及驱动因素识别
    周利平, 左缘缘
    2023, 41(3):  550-565.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302217
    摘要 ( 678 )   PDF (3820KB) ( 187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我国乡村振兴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的区域非均衡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加快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运用熵权TOPSIS、灰色关联度和耦合度模型测算2010—2019年中国30个省(区、市)乡村振兴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度的基础上,采用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σ收敛法、Dagum基尼系数法考察耦合度区域非均衡性的时空动态演变特征,并进一步利用空间杜宾和OLS模型对全国及四大地区耦合度的驱动因素进行识别。【结果】 ①全国及四大地区的耦合度都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且存在“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协调类型存在从初级协调向中级协调跃升态势;耦合度的椭圆重心始终位于河南省,说明其区位分布特征及动态演化轨迹相对稳定;耦合度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但相关性程度较弱;除西部的耦合度存在小幅度扩散趋势外,其余地区均呈现收敛态势;空间差异性主要来源于地区间,地区内次之,超变密度最小。②全国视角下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消费水平和金融发展都会对耦合发展水平产生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而人力资本因素却存在负向抑制作用,邻近地区的人口密度、经济发展、金融发展和科技发展也会产生空间溢出效应,以及周边地区耦合度的提升也会对本地区产生积极的辐射作用;地区视角下各类驱动因素表现出“因地而异”的特点。【结论】 坚持“全国统筹,因地制宜”的原则,既要强化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主导作用,又需发挥各地区驱动因素的促进作用,还要优化耦合度的空间布局结构,增强区域间的联系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进而加快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 农民共同富裕的内涵特征、推进逻辑、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
    王瑞峰, 逄锦超
    2023, 41(3):  566-572.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302215
    摘要 ( 687 )   PDF (1361KB) ( 128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而农民则是共同富裕进程中的关键群体。【方法】 在充分述评已有文献的基础上,从何以可能、何以难为、何以实现3个方面系统分析农民共同富裕的推进机制。【结果】 推进农民共同富裕,要以解决“经济贫困”为前提、“按劳分配”为基础、“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为路径,实现农民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结论】 农民共同富裕的内容只有更聚焦“收入本质”,才能在城乡融合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发展契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协同推进过程中有效落地。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