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23年 第41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3-02-28
    作物学
  • 小麦条锈菌GMPP基因克隆及其产物糖转运功能分析
    刘秀峰, 许静杨, 杨兆顺, 楼辰军, 许高平, 邵凤武
    2023, 41(1):  1-5.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10010
    摘要 ( 732 )   PDF (5413KB) ( 28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真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Pst)中预测编码甘露糖-1-磷酸鸟苷酰转移酶(mannose-1-phosphate guanylyltransferase,GMPP)基因产物的糖转运功能。【方法】 基于Pst转录组数据与NCBI中17个Pst基因组比对结果设计引物,筛选和克隆PstGMPP基因,命名为PsMT1,构建表达载体并导入酵母己糖转运缺失突变体EBY.VW4000,对获得的pDR196-PsMT1-EBY.VW4000重组酵母菌进行糖吸收功能互补测定。【结果】 PsMT1基因的编码区为1 245 bp,编码414个氨基酸,等电点为6.05。构建的无根进化树显示PsMT1与小麦秆锈菌的GMPP单独聚为一个分支。在酵母己糖转运功能缺失突变体中表达PsMT1能恢复EBY.VW4000菌体在D-甘露糖为唯一碳源的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结论】 克隆了PstPsMT1基因,其异源表达产物具有转运甘露糖的功能,为研究糖转运蛋白介导Pst-小麦互作的机制奠定基础。
  • 四川夏玉米籽粒灌浆脱水特性研究
    刘倩倩, 陈祥, 刘佳媛, 王燕丽, 孔凡磊
    2023, 41(1):  6-8.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205129
    摘要 ( 557 )   PDF (1811KB) ( 171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收获时较高的籽粒含水率是限制玉米机械粒收技术推广应用的主要问题,通过研究四川夏玉米籽粒灌浆和脱水特性及关系,以期为四川夏玉米机械化粒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9和2020年,分别测定6个玉米品种的灌浆脱水特征参数。【结果】 四川夏玉米籽粒灌浆所需积温为1 119.1~1 754.9 ℃,平均1 544.8 ℃;含水率降低到28%所需积温为1 359.9~2 133.1 ℃,平均为1 612.6 ℃。【结论】 玉米籽粒灌浆速率与脱水速率年际间差异不大,但品种间差异显著。相关分析表明,玉米籽粒灌浆速率和脱水速率与生理成熟期含水率呈显著和极显著负相关,选择籽粒灌浆脱水快的品种是降低四川夏玉米生理成熟期籽粒含水率的关键。
  • 抑制剂NBPT对紫色土稻油轮作体系氨挥发和产量的影响
    张奇, 王宏, 罗付香, 姚莉, 郑盛华, 周长秀, 林超文
    2023, 41(1):  14-20.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10085
    摘要 ( 387 )   PDF (3991KB) ( 14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施用尿素时使用脲酶抑制剂有利于减少稻田氨挥发损失提高稻田氮肥利用效率,但对水稻-油菜轮作体系下氨挥发损失的影响并不是很清楚。研究紫色土丘陵区域稻油轮作模式体系下,不同脲酶抑制剂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添加量对氨挥发、氮沉降和产量的影响,可为四川省紫色土丘陵区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供技术支撑。【方法】 结合当地农民施肥习惯,设置了5个处理,分别为T0(不施肥)、T1(尿素)、T2(添加为纯氮施用量的0.1%脲酶抑制剂NBPT处理的尿素)、T3(添加为纯氮施用量的0.2%脲酶抑制剂NBPT处理的尿素)和T4(添加为纯氮施用量的0.5%脲酶抑制剂NBPT处理的尿素),均为基肥一次性施入,分别在水稻季和油菜季开展试验。【结果】 T1、T2、T3和T4处理在水稻季累积氨挥发损失率为26.54%、18.28%、14.88%和12.78%,在油菜季为5.22%、1.57%、1.36%和1.31%。与T1相比,T2、T3和T4处理在水稻季累积氨挥发降低了31.14%、43.96%和51.82%,在油菜季降低了70%、74.04%和74.89%。但是在水稻季和油菜季T2、T3和T4之间处理累积氨挥发损失没有显著性变化。在整个稻油轮作体系,铵态氮沉降量约为硝态氮沉降量的1.86倍,占整个无机氮沉降的63.94%。此外,与T1处理相比,T2、T3和T4处理能够显著增加作物产量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但T2、T3和T4处理之间作物产量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与单纯施用尿素相比,使用脲酶抑制剂NBPT能够显著降低氨挥发损失、提高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率。铵态氮为农田氮沉降的主要沉降形式。
  • 不同遮荫处理下外源蔗糖对大豆叶片光合特性及物质积累与产量形成的影响
    吴倩, 罗霄, 陈昭, 杨潇垒, 罗凯, 雍太文
    2023, 41(1):  21-27.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211154
    摘要 ( 996 )   PDF (8153KB) ( 15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不同遮荫处理下外源蔗糖对大豆叶片光合特性及物质积累与产量形成的影响。【方法】 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以耐荫型大豆‘南豆25’为材料,主因素为遮荫时期:第3节期(V3)到初花期遮荫处理(VS)、初花期到成熟期遮荫处理(RS)、不遮荫处理(NS),副因素为外源蔗糖浓度:0%(CK)、1.0%(S1)、1.5%(S2),从第3节期至5节期(V5),每间隔1 d将蔗糖喷施于大豆叶片两侧。【结果】 S2显著提升VS的上、中层叶片叶绿素含量,分别较CK提高10.41%、7.80%,显著增加NS上、中层的干物质,分别较CK提高40.00%、33.52%。S2处理能提升前期遮荫处理上层叶片光合速率,较CK提高13.30%。S2使VS、RS和NS处理下的产量较CK分别提高5.98%、44.82%和13.10%。S1增加前期遮荫处理中、下层叶片光合速率,较CK分别提高17.34%、9.29%。【结论】 不同遮荫处理下的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产量均下降。外源蔗糖通过提高大豆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大叶面积,提高其光合速率,缓解遮荫带来的弱光胁迫,改善光合特性,进而得到增产,且以S2浓度处理最佳。
  • 林学·园艺
  • 楠木溃疡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药剂筛选研究
    陈全助, 郑婉铮, 唐文彬, 汤行昊, 龚辉, 叶小真, 冯丽贞
    2023, 41(1):  28-34.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209171
    摘要 ( 184 )   PDF (1592KB) ( 147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明确楠木溃疡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筛选出林间病害防治有效的杀菌剂。【方法】 以强致病菌株假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pseudotheobromae SCMN-BB-8为研究对象,进行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和杀菌剂室内抑菌效果测定,开展室内筛选药剂林间防治试验。【结果】 菌株以PSA培养基(pH 7.0)在30 ℃进行培养最有利于菌丝生长,最适碳源为蔗糖或葡萄糖,最适氮源为硝酸钠和硝酸钙,光照对菌株菌丝生长影响不大;分生孢子最适萌发温度为30 ℃,与相对湿度密切相关;筛选出咯菌腈、甲基硫菌灵和氟硅唑3种室内外抑菌效果较好的杀菌剂。【结论】 明确了楠木溃疡病病原菌株生物学特性,筛选出防效较好的杀菌剂,为该病害监测预报和防治工作奠定基础。
  • 铝胁迫下内生真菌对千年桐营养元素的影响
    沈雯, 艾如波, 林晗, 谢安强
    2023, 41(1):  35-41.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210173
    摘要 ( 118 )   PDF (1524KB) ( 111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筛选出在铝胁迫环境下仍能提升千年桐幼苗养分利用效率的菌株。【方法】 以千年桐的5种内生真菌(青霉属真菌4株:J10467、J10468、J10466和J10469;链格孢属真菌1株:J10328)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接种试验,观测分析接种不同内生真菌千年桐幼苗,在不同铝胁迫梯度下幼苗地上和地下部位C、N和P等营养元素和铝元素含量的变化。【结果】 ①在轻度和中度胁迫下,接种J10467显著提升了千年桐幼苗地下部位N含量,提升幅度分别为29.2%和60.7%;在重度胁迫下,接种J10469明显提高了地上部位C含量,提高幅度为56.3%;接种J10328和J10469,在不同铝胁迫梯度下,对幼苗地上和地下部位P含量均有显著提升。②在轻度胁迫下,接种J10466能够降低幼苗地上部位Al含量;在中度胁迫下,接种J10466和J10469显著降低了地下部位Al含量。【结论】 研究发现青霉属内生真菌J10469可作为抗铝特异菌肥的物质材料。
  • 不同氮磷比施肥对雷竹笋用林笋末期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的影响
    叶绿涵, 陈露蔓, 吕倩, 李相君, 胡汶廷, 张妍, 李贤伟
    2023, 41(1):  42-53.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208148
    摘要 ( 163 )   PDF (5370KB) ( 13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不同氮磷比施肥对雷竹笋用林笋末期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和笋产量的影响,得到适宜雷竹生长和生产的生态化学计量比,为雷竹笋用林经济效益提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雨城区中里镇1~5 a生雷竹笋用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氮磷比施肥下(NP3=3∶1、NP9=9∶1、NP15=15∶1、NP21=21∶1)雷竹碳氮磷养分变化规律和化学计量特征,通过笋产量和各器官养分、土壤因子间的相互关系揭示不同氮磷比施肥处理的雷竹营养生长规律。【结果】 ①氮磷施肥可以显著影响雷竹各器官的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随着施肥氮磷比例的增大,各器官的全C含量、C∶N和C∶P总体上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全C和全P含量呈先减后增的趋势,N∶P则逐渐减小。②氮磷施肥对各器官间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大小关系影响较小。③氮磷施肥显著提高了雷竹鲜笋产量,笋产量随施肥氮磷比例的增大而呈现先增后稳的趋势,雷竹笋产量与土壤pH、全N含量和碱解氮(AN)含量在显著相关关系。④土壤pH与雷竹各器官C∶P均有显著相关关系,土壤AN含量与雷竹各器官养分含量和化学计量均有显著相关关系。【结论】 研究表明雷竹林地主要受N限制,不同氮磷比施肥处理对其有一定缓解作用,氮磷施肥显著提高了雷竹鲜笋产量,从经济效益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NP15是较合适的氮磷施肥比例,该处理下各器官生态化学计量比可以指导笋用林生产中施肥比例的选择,枝全C含量和细根全N含量一定程度上可以表征雷竹营养生长情况。
  • 尖孢镰刀菌粘团专化型线粒体外膜转运酶亚基Tom7基因敲除突变体的构建与表型分析
    王鑫磊, 王碧香, 李二峰
    2023, 41(1):  54-60.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204092
    摘要 ( 119 )   PDF (12315KB) ( 7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线粒体外膜转运酶亚基Tom7基因在尖孢镰刀菌粘团专化型中的功能。【方法】 利用同源重组原理,采用PEG介导原生质体的转化方法获得基因敲除突变体,并分析其表型和致病力。【结果】 敲除Tom7基因导致尖孢镰刀菌的生长速率减慢,菌丝出现波浪状弯曲生长,产孢量增加,对氧胁迫和渗透胁迫敏感,但对其毒力无影响。【结论】 由此推测线粒体外膜转运酶亚基Tom7基因缺失后,影响线粒体蛋白转运功能,进一步对尖孢镰刀菌的生长发育和产孢造成影响。
  • 生态·环境
  • 不同寄主饲养草地贪夜蛾的遗传分析
    贾文珍, 罗莲, 马春虎, 姜秀萍, 巴红国, 梁越洋, 李平, 李双成, 王世全
    2023, 41(1):  61-67.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204116
    摘要 ( 94 )   PDF (11993KB) ( 8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鉴定入侵四川省草地贪夜蛾的亚型,使用不同寄主饲养,初步探索其遗传特征。【方法】 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基因(cytochrome coxidase subunitⅠ,COI),以及位于Z染色体上的磷酸甘油醛异构酶基因(triose-phosphate isomerase,Tpi)2个分子标记对采集自中国四川省的草地贪夜蛾进行遗传分析。【结果】 基于COI基因的鉴定结果显示50份采集自四川的草地贪夜蛾样品均为“玉米型”;后续使用人工饲料、玉米和水稻幼苗3种寄主植物分别连续喂养至第三代发现,人工饲料和玉米幼苗喂养的草地贪夜蛾均为“玉米型”,取自水稻幼苗的草地贪夜蛾样品则部分出现“水稻型”;而基于Tpi基因的分析表明所有样品均为“玉米型”。第6代样品鉴定结果显示,水稻幼苗的草地贪夜蛾样品中基于COI基因鉴定出的“水稻型”增多,并且部分样品的Tpi基因鉴定为“水稻型”,而取自人工饲料和玉米幼苗的草地贪夜蛾样品均为“玉米型”。【结论】 采集的入侵四川省的草地贪夜蛾可能并不是单一的亚型,部分存在“杂合型”。草地贪夜蛾的主要寄主植物玉米、水稻等在四川省均有种植,厘清该虫的遗传特征,可为农业部门制定针对性防控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 基于SSR分子标记的象草变异分析
    朱杰, 季杨, 罗丹, 但旭明, 丁琼, 张爱玲, 周溥丁, 王小珊, 黄琳凯
    2023, 41(1):  68-74.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206134
    摘要 ( 135 )   PDF (2029KB) ( 107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从分子水平上确认能够在四川泸州叙永县东牛牧场自然越冬并且含糖量有明显差异的7个单株象草材料是否存在遗传变异。【方法】 对8份供试材料进行含糖量测定并利用SSR分子标记进行引物筛选及PCR扩增。【结果】 22对引物共扩增出166条清晰有效的条带,其中有114条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条带比率为68.67%。聚类结果表明,8份供试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560~0.795之间,SA-4和桂牧1号的遗传相似系数最小,亲缘关系较远。【结论】 根据不同引物扩增出现的特异性条带,推测含糖量最高的SA-4是桂牧1号的芽变材料。该结果为象草芽变新材料选育提供了分子生物学依据。
  • 模拟干旱胁迫对红豆草幼苗生长及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夏静, 温素军, 南丽丽, 汪堃, 陈洁
    2023, 41(1):  75-82.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10111
    摘要 ( 112 )   PDF (2966KB) ( 14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明干旱胁迫对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根系生长及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为提高红豆草耐旱性和水分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营养液沙培法,以红豆草新品系P1、P2、P3和甘肃红豆草(O. viciaefolia ‘Gansu’)、蒙农红豆草(O. viciaefolia ‘Mengnong’)为试验材料,以-0.8 MPa 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比较不同胁迫时间(0、3、6、9βd)对红豆草幼苗生长及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 随胁迫时间延长,红豆草株高和根系平均直径呈增大趋势;叶面积显著减小(P<0.05);地上干重、根尖数、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均显著增加(P<0.05);地下干重、根冠比、根系活力先增大后减小(P<0.05),并在胁迫3 d时达到最大。在整个胁迫期间,新品系P1的根尖数、根直径、地上干重、地下干重均值高于其他材料。Chao1、ACE、Simpson和Shannon指数先降低后增加(P<0.05),在0βd时最大,Chao1、ACE在6βd时最小,而Simpson和Shannon在3βd时最小。根际土壤细菌群落以变形菌门、厚壁菌门、疣微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为主,干旱胁迫时间显著增加了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P<0.05),显著降低了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和疣微菌门的相对丰度(P<0.05),但蓝藻菌门和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先降低后增加(P<0.05)。【结论】 新品系P1具有较好的抗旱性;调节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改善土壤微域环境能提高植物干旱胁迫耐受性。
  • 不同豆禾混播比例对土壤丛枝菌根真菌的影响
    刘丝雨, 李香君, 赵艳兰, 弓晋超, 苏颖颖, 李旭旭, 马骢毓, 周冀琼
    2023, 41(1):  83-91.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205128
    摘要 ( 114 )   PDF (1449KB) ( 116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不同豆禾混播比例对丛枝菌根真菌(Arbuseular mycorrhiza fungi, AMF)群落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方法】 将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和鸭茅(Dactylis glomerata)3种植物进行3种不同比例的混播,豆禾混播比例分别是5∶5、4∶6和3∶7,检测不同混播比例下土壤理化性质及AMF群落多样性的变化。【结果】 3∶7比例下的土壤pH和有机质含量显著低于5∶5比例;3∶7比例下AMF菌根侵染密度、菌丝密度和根系泡囊丰富度都显著高于5∶5比例;从比例5∶5至3∶7,AMF群落多样性逐渐降低。【结论】 豆禾混播比例的改变能影响AMF群落多样性及土壤理化性质,且AMF群落多样性的变化受土壤pH及有机质的显著影响。
  • 基于大型土壤动物多样性视角的景观驳岸生态学特征研究
    刘雨诗, 蒋敏杰, 唐恺阳, 罗春兰, 曾倩, 徐卫超, 肖玖金, 黄玉梅
    2023, 41(1):  92-100.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209172
    摘要 ( 95 )   PDF (7575KB) ( 68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揭示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与不同类型景观驳岸生态因子间的联系,以期为未来城市景观驳岸的建造以及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提供一定理论参考。【方法】 采用实地调查法和数据分析法,对成都市温江区江安河、杨柳河及金马河3条河流不同景观驳岸类型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 共捕获大型土壤动物1 252只,隶属于27目117科。不同类型景观驳岸大型土壤动物密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类群数与个体密度均呈现混合型驳岸>自然型驳岸>硬质型驳岸;大型土壤动物季节动态存在显著差异(P<0.05);大型土壤动物类群数和个体密度总体呈现秋季显著高于其他季节的趋势(P<0.05),而其余季节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不同景观驳岸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有显著差异。建议在建造园林景观驳岸时,应注重驳岸材料的选择,适当保留原有植被,充分发挥景观驳岸的生态、观赏等功能。
  • 西藏年楚河流域沙棘林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王壮壮, 朱时应, 贺凯, 普布
    2023, 41(1):  101-110.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203147
    摘要 ( 121 )   PDF (5247KB) ( 16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了解西藏年楚河流域沙棘林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方法】 于2020年5月、8月和10月,根据沙棘林的地理分布特征共设置5个样地25个采样点,采用手捡法对75个土壤样品的表面和样品内大型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同时测得相应的环境因子。【结果】 经3次采样,共捕获大型土壤动物798头,隶属于3门5纲17目28科39类群。其中优势类群为蚁科(Formicidae)、狼蛛科(Lycosidae)和石蜈蚣科(Lithobiidae),占总捕获量的62.90%;常见类群10类,占28.32%;稀有类群共26类,占8.77%。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大型土壤动物个体数、类群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优势度指数(C)和Pielou均匀度指数(E) 3个季节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Jaccard相似性结果显示,5个样地的土壤动物分布具有一定差异,主坐标分析(PCOA)结果显示,土壤动物在季节间相似程度具有差异性。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海拔、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pH、总氮和有效磷与土壤动物的群落特征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排序轴1和2最能反映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类群组成变化的影响因子梯度,有效磷(AP)是显著解释变量。【结论】 大型土壤动物各项生物指标3个季节间无显著差异(P>0.05),其群落特征时空分布具有一定差异性,海拔、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pH、总氮和有效磷是影响沙棘林大型土壤动物的重要因子。
  • 不同生物炭施入对酸性紫色土有机碳矿化特征的影响
    汤奥涵, 肖怡, 鲜昕, 金芮民, 龙思帆, 陈玉蓝, 李冰, 王昌全
    2023, 41(1):  111-118.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202042
    摘要 ( 157 )   PDF (4262KB) ( 13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不同生物质来源制备的生物炭材料对酸性紫色土有机碳矿化的影响,为生物炭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玉米秸秆、鸡蛋壳和紫茎泽兰为原料制备生物炭,分析不同生物炭理化特性差异,通过室内恒温培养试验研究生物炭施入对酸性紫色土有机碳矿化量、矿化速率、激发效应及CO2释放等的影响。【结果】 紫茎泽兰、玉米秸秆生物炭比表面积、孔隙度大于鸡蛋壳生物炭;鸡蛋壳生物炭C、H含量最低,C/H含量占比最高,达到79.33%,稳定态碳含量占比最大,可达86.03%。生物炭施入均能增加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且其增幅随培养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生物炭施入促进了土壤呼吸,产生正激发效应,但有机碳矿化率增幅随培养时间延长而下降,最终降至25 mg/(kg·d)左右,以鸡蛋壳生物炭处理的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下降趋势尤为明显。【结论】 添加玉米秸秆和紫茎泽兰生物炭后,土壤总有机碳增幅远大于鸡蛋壳生物炭处理,固碳作用强;添加鸡蛋壳生物炭后,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最大,土壤碳库稳定作用弱,相较于秸秆类(玉米秸秆和紫茎泽兰)生物炭处理,不利于固碳减排。
  • PGPR联合不同添加量椰壳生物炭对镉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
    吴玥蓉, 何欢, 金元宵, 孙晓霜, 杨韬, 余江
    2023, 41(1):  119-124.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202132
    摘要 ( 119 )   PDF (4374KB) ( 139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CSBC-PGPR-黑麦草联合修复体系对Cd污染黄壤土的修复效果。【方法】 选取椰壳生物炭(coconut Shell Biochar,CSBC)耦合植物促生菌—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sp.)YXL1制备4种不同的生物炭材料,通过盆栽试验考察CSBC-PGPR-黑麦草联合修复体系修复前后黑麦草生物量、黑麦草中Cd富集量、土壤中Cd赋存形态及其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等。【结果】 相较于CK对照组,CSBCB(CSBC+YXL1)施用后黑麦草生物量最大增幅74.20%、有效态Cd最大增幅15.25%、黑麦草富集Cd最大增幅为434.90%;土壤理化性质有效提升,pH、全氮、有效磷最大提高了0.50个单位、0.48 g/kg和7.61 mg/kg;土壤脱氢酶、土壤脲酶、土壤酸性磷酸酶以及蔗糖酶活性较空白处理活性显著提高,最高分别提高了62.55%、70.05%、27.49%和73.57%。【结论】 运用CSBC-PGPR-黑麦草联合修复体系强化黑麦草对Cd富集能力,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 动物科学
  • 发酵羊奶对D-半乳糖致衰老模型小鼠皮肤作用的初步探究
    谷宝祥, 祝辉, 王凝, 魏梦婷, 田波
    2023, 41(1):  125-130.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205112
    摘要 ( 559 )   PDF (7283KB) ( 109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测定酵母菌发酵羊奶的体外总抗氧化能力以及对衰老小鼠皮肤的影响。【方法】 选取健康雌性小鼠40只,随机分成4组,空白对照组,衰老模型组,发酵前对照组,发酵实验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每日颈背部皮下注射D-半乳糖,连续42 d建立衰老模型。造模过程同时对空白对照组与衰老模型组小鼠背部皮肤涂抹无菌水,发酵前对照组涂抹未发酵山羊奶,发酵实验组涂抹发酵后山羊奶。42 d后测定皮肤组织中的水分含量、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及羟自由基清除能力。【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衰老模型组小鼠皮肤水分含量、羟自由基清除能力、SOD酶活力均显著降低(P<0.05),MDA含量升高(P<0.05)。与衰老模型组相比,发酵实验组小鼠皮肤中水分含量、羟自由基清除清除率、SOD酶活力显著升高(P<0.05),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 发酵羊奶具有一定的延缓皮肤衰老作用。
  • 卷羽麒麟鸡快、慢羽品系生长发育规律对比分析
    王府建, 焦振海, 李国, 宾乘锋, Ali Hassan Nawaz, 张为露, 林树带, 张丽
    2023, 41(1):  131-138.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205137
    摘要 ( 745 )   PDF (4150KB) ( 12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快羽和慢羽麒麟鸡生长发育规律,评估其作为培育自别雌雄配套系遗传素材的价值,挖掘并利用该地方遗传资源。【方法】 分别采用Bertalanffy、Gompertz和Logistic 3种模型拟合分析麒麟鸡快羽系和慢羽系1~19周龄生长发育规律,探究其合适的生长模型。【结果】 对于公鸡,快羽和慢羽公鸡体重仅在第1周龄差异显著(0.01<P<0.05),其余时间点不显著。对于母鸡,在第3周龄慢羽母鸡体重极显著高于快羽组(P<0.01),在第7周龄快羽母鸡体重极显著高于慢羽组(P<0.01),其余时间点不显著。不同品系公母鸡龙骨长趋于一致,但胫长和胫围在不同生长时期有不同。本研究用3种模型对麒麟鸡的体重拟合度都很高(R2≥0.985),其中以Bertalanffy模型最好。快羽系公、母鸡体重的拟合优度R2分别为0.999和0.993,慢羽系公、母鸡体重的拟合优度R2均为0.994。快、慢羽系鸡的龙骨长和胫围的最佳拟合模型均为Bertalanffy模型,快羽系鸡胫长的最优模型是Logistic,慢羽系鸡的胫长的最优生长模型是Gompertz。【结论】 不同品系麒麟鸡生长发育存在差异。Bertalanffy模型是体重、龙骨长和胫围的最佳拟合模型,而Logistic和Gompertz分别是快羽系和慢羽系麒麟鸡胫长的最佳拟合模型。生产实践中应结合鸡的发育规律提供最优饲养条件和营养,满足麒麟鸡的生长发育需要。
  • 血细胞膜相关蛋白影响苦葛皂苷A毒杀福寿螺的研究
    韩正薇, 张洋洋, 陈华保, 王斌, 马雨晴, 杨春平
    2023, 41(1):  139-145.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206106
    摘要 ( 535 )   PDF (7068KB) ( 8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基于前期蛋白质组学研究结果,从下调蛋白中筛选出与血细胞膜结构和功能有关的蛋白质PcMCM3、PcRPS27A、PcMCM5,构建其基因干扰体系,并验证其对苦葛皂苷A毒杀福寿螺的影响。【方法】 分析进化树、时空表达结果,筛选最优siRNA进行干扰,检测干扰后福寿螺的死亡率。【结果】 进化树结果表明PcMCM3、PcRPS27A、PcMCM5与(Aplysia californica, XP_005107582.1)、(Octopus bimaculoides,XP_014787008.1)、(Biomphalaria glabrata,XP_013089107.1)等物种存在较高的亲缘关系。时空表达结果显示,福寿螺经苦葛皂苷A处理后3个蛋白的mRNA表达水平呈显著性下降,与前期蛋白质组学研究中表达量下调结果一致。经siRNA筛选得到了干扰效率均大于90%的siRNA,并将此siRNA用于验证试验。通过比较苦葛皂苷A处理干扰目标蛋白基因与未干扰的福寿螺,发现福寿螺死亡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候选蛋白PcMCM3、PcRPS27A、PcMCM5不影响苦葛皂苷A对福寿螺的毒杀作用。
  • 数字农业
  • WheatRS:一个小麦品系比较试验数据的综合分析软件
    武方琨, 王智强, 石浩然, 侯帅, 周婉琳, 周红, 李彩霞, 刘长闯, 刘刚, 牛兴奎, 刘亚西
    2023, 41(1):  146-152.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206109
    摘要 ( 148 )   PDF (5839KB) ( 108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开发出一个基于品系比较试验数据的综合性分析软件,能够对试验数据完成筛选、可视化等分析,同时能够交互性地依据品比试验数据构建产量模型,实现特定区域的产量预测及品种评估。【方法】 软件采用R语言及相关函数包,基于Shiny架构设计了一款集数据分析与预测为一体的小麦品比试验分析软件。【结果】 目前,该软件版本v. 1.0拥有育种数据的筛选模块、品系信息可视化模块、品种产量及育种潜力分析模块,可通过CSDN资源库下载。【结论】 该软件能够对小麦品系比较试验数据进行科学有效的可视化分析及预测分析,交互性强,利于小麦育种工作者的品种选育。
  • 改进RetinaNet的农作物病虫害检测模型研究
    邢伟寅, 李礁, 钟乐海, 韩正勇
    2023, 41(1):  153-157.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212169
    摘要 ( 551 )   PDF (13760KB) ( 106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快速准确检测密集遮挡环境下农作物病虫害情况,满足大规模、高效率的识别需求。研究提出了一种改进RetinaNet的农作物病虫害检测模型。【方法】 结合DenseNet改造RetinaNet的特征提取网络,强化特征重用,提高深度网络模型对农作物害虫的识别率,准确、快速地识别出病虫害的种类。其非极大抑制算法采用了DIoU策略,有效降低了在目标密集的情况下农作物病虫害的漏检率,提高了检测精度。【结果】 改进后的算法模型具有较高的检测精度和良好的实时性,对作物密集遮挡情况有较好的适应性,mmAP达到了49.8%。【结论】 将模型应用于复杂的农作物生长环境中,能有效提升病虫害智能检测能力。
  • 保护性耕作对华北平原冬小麦产量组成影响的Meta分析
    耿晶, 贺亭峰, 李海康
    2023, 41(1):  158-165.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209138
    摘要 ( 337 )   PDF (2463KB) ( 177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定量分析华北平原保护性耕作对冬小麦的产量和产量组成响应,明确冬小麦适宜的高产耕作方式。【方法】 搜集中外文献数据库公开发表的40篇文献中513组试验数据,运用Meta分析方法,定量描述保护性耕作对冬小麦产量和产量组成的响应结果。【结果】 与传统耕作方式相比,免耕对冬小麦总体呈现显著减产响应,产量减低5.11%,主要体现在冬小麦穗数显著降低7.67%。深松耕对冬小麦呈现显著增产响应,增产11.72%,主要体现在冬小麦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显著增高。深松耕条件下,华北平原中部和南部地区存在显著的增产响应,且冬小麦产量受年均气温、年降雨量和施氮量影响较小。【结论】 在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区域采用深松耕方式有助于提高冬小麦产量,主要体现在产量组成各因素的显著提高。华北平原中部和南部优先使用深松耕种植技术。
  • 农业经济
  • 中国农业碳排放的空间关联特征与减排政策选择
    甘天琦, 刘铭明, 周宗钰
    2023, 41(1):  166-174.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209167
    摘要 ( 336 )   PDF (1395KB) ( 12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中国农业碳排放的空间关联特征,为中国实现农业低碳发展,推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提供政策选择依据。【方法】 通过构建经济和距离等5类权重矩阵,检验中国省域农业碳排放的空间关联性,以随机性环境影响评估模型(STIRPAT)为基础建立空间动态面板模型,考察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 人口密度和能源强度的促增效应明显,收入水平和产业结构的促降效应突出,农业碳排放具有显著的路径依赖和空间滞后特征。【结论】 实现农业低碳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总体布局和持续推进。
  • 四川省流域尺度农用地整治时空分异特征及发展阶段分析
    张禾裕, 杨青林, 冼炜轩, 余晨
    2023, 41(1):  175-184.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201141
    摘要 ( 415 )   PDF (20449KB) ( 128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在统筹区域发展和大力开展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研究四川省农用地整治项目时空分异规律可为土地空间决策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 本文以2016—2020年四川省农用地整治数据为基础,创新性地以流域为尺度,采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法、重心与标准椭圆差模型,分析其项目数量和规模的时空分异特征和发展趋势。【结果】 ①在项目数量、规模的空间格局上,流域农用地整治项目以整理为主,整体上呈现出东多西少的分布格局;其中,整理项目以块状形式集聚于川东北、成都平原经济区内的沱江中下游水土流失防治区等5个流域;开发项目以条带、组团状形式集聚于川南、川东北经济区内的金沙江干热河谷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区和锦屏山—雅砻江下游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区;复垦项目以点状形式零星集聚于成都平原、川西北生态示范经济区内的邛崃山—大相岭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区等3个流域。②在项目数量、规模的逐年重心点和移动轨迹上,整理项目的逐年移动轨迹呈现出“西南—东北”的移动趋势;复垦项目的逐年移动轨迹呈现出“西北—东北—西南”的移动趋势;开发项目的逐年移动轨迹总体上呈现向“东北方向”的移动趋势。③对比上述时空分异特征可知,全省农用地整治项目可分为用地类型调整和生态保护修复两个阶段。【结论】 基于以上分析,四川省全域土地整治应着力优化局部地区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配比,盘活闲置用地,补齐重大设施及人居环境的发展短板,提升空间要素尤其是土地要素的配置能力,优化空间发展模式,从而提高流域城镇化空间组织效率。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