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22年 第40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2-04-28
    特别策划:“蔬·果·茶”研究专栏
  • 芹菜TCP基因家族全基因组鉴定、进化分析和表达研究
    周瑾, 李洁, 李晓燕, 肖丹怡, 李梦瑶
    2022, 40(2):  145-155.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10039
    摘要 ( 801 )   PDF (14292KB) ( 499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鉴定芹菜基因组中TCP转录因子基因家族成员,为开展芹菜TCP基因功能研究及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基于芹菜全基因组数据,对TCP家族成员进行了鉴定,系统分析了该家族成员的理化性质、基因结构、蛋白功能域、染色体分布、系统进化和转录表达丰度等,并采用qRT-PCR验证TCP参与了高温胁迫的应答。【结果】 芹菜中共鉴定出29个TCP基因,将其划分为2个大的亚族Class Ⅰ与Class Ⅱ;TCP家族绝大多数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且分布不均,只有2个基因位于重叠群上;所有成员均含有保守的结构域;进化分析发现伞形科作物的TCP基因亲缘关系较近;TCP家族成员的启动子区域显著富集与生长发育、激素响应和逆境应答相关的顺式元件;TCP家族大多数基因在芹菜叶片中高表达,且在白色、绿色和红色芹菜中的表达丰度都较高,且Class Ⅰ亚族还参与了高温胁迫的应答。【结论】 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芹菜TCP家族成员的系统进化和基因功能,为今后芹菜的基因工程改良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 胞质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C2参与番茄果实成熟的调控
    杨敏, 龙宇, 王良新, 刘晓阳, 侯国艳, 蒋语嫣, 罗娅
    2022, 40(2):  156-162.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8019
    摘要 ( 348 )   PDF (5455KB) ( 21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异源胞质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2(cytoplasm 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C2)对番茄果实成熟的影响。【方法】 构建“红颜”草莓FaGAPC2过表达载体,采用瞬时过表达技术在樱桃番茄“罗纳”的破色期过表达FaGAPC2。【结果】 FaGAPC2的表达量为对照组的2.39倍,过表达FaGAPC2能够显著抑制番茄果皮颜色变红并显著提高其硬度(3.76N)、降低可溶性糖含量,其类胡萝卜素含量和总叶绿素含量分别是对照组的0.37倍和1.5倍。进一步通过实时荧光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过表达FaGAPC2较对照能显著降低乙烯合成途径中ACO1(12.89倍)、ACO3(3.87倍)和ERF1(3.51倍);类胡萝卜合成途径中PSY1(12.39倍)、CYC-B(1.49倍);果实成熟相关基因E4(4.48倍)、PG(41.35倍)和MADS转录因子RIN(6.67倍)的表达量,其中果实成熟相关基因E8、LOXB相比于对照表达量几乎为零。【结论】 表明FaGAPC2作为一个负调节因子参与番茄果实成熟的调控。
  • 芥蓝BoaBKI1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梁莎, 黄文莉, 李香香, 王依霖, 张晨璐, 张芬, 孙勃
    2022, 40(2):  163-171.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12051
    摘要 ( 593 )   PDF (34169KB) ( 149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克隆芥蓝中的BoaBKI1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与表达分析。【方法】 采用改良CTAB法提取芥蓝总RNA,并反转录为cDNA;设计引物,克隆BoaBKI1基因;使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BoaBKI1基因序列;用半定量PCR进行BoaBKI1基因的时空表达分析。【结果】 成功克隆到BoaBKI1基因,序列分析显示其开放阅读框为1 026 bp,编码20种氨基酸;理论分子量为37.30 kD,等电点为9.67,分子式为C1603H2586N476O534S7。同源性序列比对和进化树分析发现芥蓝BoaBKI1与同属植物甘蓝、欧洲油菜的序列一致性高达99%。半定量PCR分析发现,不同发育时期中,BoaBKI1基因在芥蓝真叶期表达量最高,萌动种子期最低;花蕾中花瓣表达水平最高,萼片表达水平最低;开放花朵中雌蕊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器官;随花朵开放,BoaBKI1基因在各个花组织中表达水平均出现上调,雌蕊和雄蕊趋势最显著。【结论】 上述结果可为研究芥蓝BoaBKI1的功能与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 枇杷果肉颜色调控关键基因PSY2A的分子标记开发与应用
    宋海岩, 孙淑霞, 陈栋, 李靖, 涂美艳, 徐子鸿, 娄红霞, 龚荣高, 江国良
    2022, 40(2):  172-178.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201050
    摘要 ( 245 )   PDF (13816KB) ( 12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开发准确的枇杷果肉颜色早龄鉴定分子标记,加速枇杷品种改良进程。【方法】 基于枇杷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基因EjPSY2A在黄肉和白肉枇杷品种间的序列差异设计2对InDel分子标记,经初步筛选后选取分型结果清晰的引物PSY2A-2对85份枇杷种质资源与杂交后代分型鉴定的准确性进行验证,并通过TA克隆方法对EjPSY2A位点扩增片段的正确性进一步验证。【结果】 所有42份白肉枇杷材料具有纯合的EjPSY2Ad基因型,而43份黄肉枇杷材料全部为纯合的EjPSY2A基因型或者EjPSY2AdEjPSY2A杂合基因型,并通过TA克隆的方法证实了‘大五星’枇杷的扩增大片段为纯合EjPSY2A等位基因。【结论】 开发的PSY2A-2分子标记可以准确地将黄肉和白肉枇杷种质资源区分,对指导枇杷杂交后代早龄选择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加速枇杷育种工作的进程。
  • 柚AP2/ERF转录因子的鉴定及其在柚采后表达分析
    彭玉娇, 宋芳菲, 李美欣, 邵元元, 崔学宇, 胡林, 谭梦超, 阮红燕, 区燕丽
    2022, 40(2):  179-190.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9037
    摘要 ( 208 )   PDF (12740KB) ( 8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柚AP2/ERF转录因子在柚采后的表达模式,为研究柚采后品质变化可能的发生机制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测定沙田柚采后不同室温保存时间下主要糖、酸的变化,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鉴定柚AP2/ERF转录因子家族成员,而后利用转录组测序和实时定量PCR的方法,对沙田柚采后AP2/ERF基因的表达动态进行分析。【结果】 沙田柚采后总酸、柠檬酸和VC的含量均出现上升的趋势,苹果酸含量无显著变化,蔗糖含量呈下降趋势,葡萄糖和果糖的含量呈上升趋势;在柚的9条染色体上鉴定到了127个AP2/ERF转录因子,这些转录因子包括107个ERF基因、16个AP2基因、4个RAV基因和1个独立基因;共有63个基因在沙田柚采后过程中发生了差异表达,和刚采摘相比CgERF39表达量持续降低,CgERF1CgERF63以及CgERF45表达量持续升高。【结论】 证明了CgERF39、CgERF1、CgERF63CgERF45是影响沙田柚采后品质的重要转录因子,为进一步明确沙田柚采后品质变化的机制提供依据。
  • 猕猴桃褪黑素合成相关基因AcTDCAcT5HAcSNAT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吕晓雨, 刘芯伶, 张雪峰, 梁东, 夏惠
    2022, 40(2):  191-197.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202052
    摘要 ( 294 )   PDF (23452KB) ( 15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明猕猴桃中褪黑素合成的相关基因对非生物逆境的响应机制。【方法】 利用RT-PCR技术从猕猴桃中克隆了3个褪黑素合成相关基因AcTDCAcT5HAcSNAT,并用qRT-PCR技术分析了它们在不同组织和逆境胁迫下的表达。【结果】 AcTDCAcT5HAcSNAT的ORF区长度分别为1 506、618和579 bp,编码501、205和192个氨基酸,亚细胞定位预测分别在线粒体、内质网和叶绿体中。AcTDC仅在幼果中表达,在根、茎和叶中不表达;AcT5H在幼果中表达量相对较高,茎次之,根和叶较低;AcSNAT在叶中表达量极高,是其他部位表达量的几十至几百倍。测定逆境胁迫下叶片中各基因的表达量,AcTDC仍不表达,AcT5H表达量在脱落酸处理后下调幅度较大,AcSNAT表达量在各处理后下调幅度均较为明显。【结论】 3个基因编码的蛋白都较为保守且表达量均具有组织特异性,为进一步研究褪黑素在猕猴桃中的抗逆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 枣和酸枣果实有机酸代谢差异研究
    邓倩, 王羊, 邓群仙, 张慧芬, 夏惠, 梁东, 王全
    2022, 40(2):  198-205.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4020
    摘要 ( 256 )   PDF (1487KB) ( 16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圆形小酸枣’和‘罗江调元枣’的有机酸代谢差异。【方法】 以不同酸含量的‘圆形小酸枣’和‘罗江调元枣’果实为试材,通过测定各发育时期有机酸组分、含量以及其代谢相关基因表达量,进而解析枣果实有机酸含量差异形成原因。【结果】 ‘圆形小酸枣’和‘罗江调元枣’含有苹果酸、柠檬酸、酒石酸和琥珀酸。两个品种的对比表明,柠檬酸含量不同导致‘圆形小酸枣’和‘罗江调元枣’有机酸含量出现较大差异。柠檬酸代谢相关基因表达表明,CS1、Aco2-1和NAD-IDH与柠檬酸代谢密切相关;与‘圆形小酸枣’相比,Aco2-1、NAD-IDH1-2和NAD-IDH5在‘罗江调元枣’果实发育中后期具有更高的表达量。苹果酸代谢相关基因表达表明,FUMPEPC4和MDH1与苹果酸代谢紧密相关;与‘圆形小酸枣’相比,PEPC4和FUM在‘罗江调元枣’果实发育中期具有更高的表达量,而MDH1在‘罗江调元枣’果实发育后期表达量更高。【结论】 调控柠檬酸降解基因Aco2-1和NAD-IDH的差异表达是导致‘圆形小酸枣’和‘罗江调元枣’有机酸含量出现差异的原因。
  • 抗黑斑病核桃SSR标记筛选与应用研究
    阮若玉, 王明, 朱天辉, 李姝江, 韩珊
    2022, 40(2):  206-213.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201047
    摘要 ( 271 )   PDF (11051KB) ( 10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开发和筛选与核桃黑斑病抗性相关的SSR分子标记实现对不同核桃品种黑斑病高效准确的抗性鉴定。【方法】 基于核桃转录组测序(RNA-Seq)结果,开发出可能与抗性相关的SSR标记,在抗感差异材料中验证与核桃黑斑病抗性相关的SSR引物。【结果】 以12份抗病株系和感病株系基因组DNA为模板,获得1个与核桃抗黑斑病相关的SSR标记,该标记在抗病材料中能够扩增出 1 条320 bp左右大小的条带(命名为RJR18-M320)。使用此引物对现有25份核桃种质资源进行抗性鉴定,获得抗病材料16份,感病材料9份。【结论】 筛选出了 1对可以用于核桃抗黑斑病辅助选择的分子标记,加速了核桃抗黑斑病育种进程。
  • 不同加工工艺对‘巴山早’紫色芽叶绿茶品质的影响
    罗金龙, 杨太菊, 陈盛相, 张可依, 刘冠群, 李品武, 许艳艳
    2022, 40(2):  214-219.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3032
    摘要 ( 225 )   PDF (8208KB) ( 10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了探究‘巴山早’夏季紫色芽叶鲜叶原料加工绿茶的最佳工艺。【方法】 选用‘巴山早’夏季紫色芽叶一芽一叶新梢为原料,分别按照炒青卷曲形茶、烘青卷曲形茶、针形茶、兰花形茶和凤形茶工艺加工成绿茶,所制茶样通过感官审评和内含成分分析。【结果】 烘青卷曲形茶内含成分适中、比例恰当,茶多酚含量为18.68%,氨基酸含量最高达3.4%,酚/氨比最低,可溶性糖含量最高达4.81%,水浸出物含量为41.22%,咖啡碱含量为4.15%,花青素含量最高为4.98 mg/g,叶绿素含量最高达1.47 mg/g,简单儿茶素/酯型儿茶素比值最高,感官品质最佳。【结论】 烘青卷曲形茶加工工艺是加工‘巴山早’夏季紫色芽叶一芽一叶新梢的最佳工艺。
  • 植物营养与保护
  • 静电喷雾对农药飘移及沉积分布的影响
    贡常委, 刘越, 马钰, 詹小旭, 周增梅, 朱新成, 王学贵
    2022, 40(2):  220-226.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9029
    摘要 ( 221 )   PDF (5156KB) ( 188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旨在揭示静电技术对喷雾雾化性能、理化性质和沉降等方面影响,为静电喷雾技术在作物病虫草害防控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激光粒度系统比较分析静电喷雾和非静电喷雾的雾滴粒径特征,采用铂金环法和座滴法分别评测静电喷雾和非静电喷雾雾滴的表面张力和其与稗草叶片的接触角,在开放式风洞中采用麦拉片、相片纸中收集不同喷雾方式的地面飘移量及靶标的沉积量,评价静电喷雾技术对飘移沉积分布和靶标沉积量的影响。【结果】 在0.3 MPa喷雾压力下,比较静电喷雾和非静电喷雾的雾滴粒径特征,发现静电喷雾的体积中径D50高于非静电喷雾的,雾滴直径D90却低于非静电喷雾的,但差异不显著;分布跨度S显著低于非静电喷雾的,两者的ΦVol<150 μm 差异不显著,而静电喷雾粒径分布更加均匀。比较两者的理化性质发现,静电喷雾雾滴的表面张力及其与稗草叶片在200、400和600 ms的接触角均显著低于非静电喷雾。进一步采用Depositscan分析比较相片纸上飘移沉积规律,喷雾方式对飘移沉积雾滴D50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且非静电喷雾显著高于静电喷雾,但喷雾方式对地面飘移量和沉积量的影响均不显著;飘移距离对雾滴D50、飘移量和沉积量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飘移距离为1 m的D50、飘移量和沉积量均显著高于飘移距离为3 m处理。收集靶标上的沉积量,静电喷雾沉积靶标的量显著高于非静电喷雾处理,但是两者的防飘移效果差异不显著。【结论】 相对于非静电喷雾,静电喷雾能够显著降低雾滴粒径的分布跨度,增加雾滴的分布均匀性,降低雾滴直径D90,降低表面张力和其与稗草叶片的接触角,增加雾滴靶标沉积率,表明静电喷雾技术在防控作物病虫草害的应用上具有较大的潜力。
  • 油菜的氮素吸收、分配与利用特性研究
    严红梅, 段秋宇, 彭霄, 李虹桥, 郭世星, 吴永成
    2022, 40(2):  227-232.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7023
    摘要 ( 201 )   PDF (1254KB) ( 108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油菜的氮素吸收、分配与利用特性。【方法】 选用矮秆油菜MJ01(V1)和高秆油菜川油36(V2),设置两种密度(2株/盆,4株/盆)处理,采用15N同位素示踪方法开展了盆栽试验研究。【结果】 V1品种的成熟期植株干重和籽粒产量均低于V2品种,经济系数则相对较高;V1品种氮素积累量显著低于V2品种,氮收获指数则相对略高;V1品种茎秆和角果壳中15N的分配比例均低于V2品种,而籽粒中15N的分配比例则略高于V2品种。增加密度,降低了肥料15N在叶片中的分配比例,但显著提高了肥料15N在茎秆中的分配比例。相同密度下,V1品种的标记15N回收率(41.8%~42.0%)显著大于V2品种(36.8%~37.7%),标记15N损失率(19.3%~25.1%)则显著低于V2品种(32.3%~34.0%)。密度对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氮收获指数、植株15N积累量和籽粒15N的分配比例和标记15N回收率均无显著影响。【结论】 盆栽条件下,油菜对肥料15N的当季吸收比例为36.8%~42.0%,植株吸收的15N在茎秆、角果壳和籽粒中的分配比例分别为13.07%~16.49%、13.70%~17.77%以及66.52%~70.53%,肥料15N损失率为19.3%~34.0%。
  • 杉木细根AMF侵染特征和锰、镉含量对短期氮添加的响应
    陈良华, 刘选茹, 李西悦, 柳奇, 杨林凯, 舒锟, 林恬恬
    2022, 40(2):  233-242.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201046
    摘要 ( 197 )   PDF (1480KB) ( 20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深入认识氮沉降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细根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侵染特征和重金属富集效率的影响,可为杉木人工林的氮素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11 a和18 a杉木人工林为对象,设置3个氮沉降梯度:CK、LN和HN,即0、5和10 g N/(m2·a),通过施氮的方式模拟氮沉降,分析短期氮添加对AMF侵染特征和细根中锰、镉含量的影响。【结果】 ①氮添加对杉木AMF泡囊、菌丝和总侵染率以及土壤易提取球囊霉素含量影响显著(P<0.05),在生长季(8月),两种林龄以上指标均表现为LN条件下最高;在非生长季(11月),11 a林内,各侵染特征仍为LN条件下最高,18 a林内,总AMF侵染率随氮添加量的增加而降低;②锰和镉两种元素在细根中的富集模式不同,各级根系中锰的含量与易提取球囊霉素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镉含量更容易受到AMF侵染特征的影响。【结论】 杉木细根与AMF的共生关系对短期氮沉降敏感,短期氮沉降同时影响着细根中重金属元素的富集与分配。
  • 动物科学
  • 版纳微型猪近交系精子发生相关基因PHF7的分子特征及转录调控研究
    刘志朋, 代红梅, 杨忠, 张霞, 霍海龙, 王配, 李卫真, 赵筱, 霍金龙
    2022, 40(2):  243-252.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9036
    摘要 ( 182 )   PDF (25319KB) ( 86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获得版纳微型猪近交系(Banna mini-pig inbred line, BMI)精子发生相关基因PHF7的分子特征,构建其转录调控网络。【方法】 通过RNA-seq技术对BMI睾丸进行全转录组测序;利用RT-PCR技术从BMI睾丸分离PHF7全长编码序列并分析其分子特征和蛋白功能;进一步基于睾丸全转录组测序数据,借助相关数据库对PHF7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分析其与非编码RNA(miRNA 和lnRNA)间的调控关系,并构建其转录调控网络。【结果】 成功获得了BMI睾丸转录组数据;通过RT-PCR获得了BMI PHF7 CDS区全长1 155 bp,编码384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分析表明该基因位于猪13号染色体,含11个外显子,PHF7蛋白包含由54个氨基酸组成的PHD锌指结构域和112个氨基酸组成的扩展PHD锌指结构域,无规则卷曲在二级结构中占比最高;进化分析表明,BMI PHF7氨基酸序列在哺乳动物中较为保守,与双峰驼和羊驼的亲缘关系最为接近;蛋白互作网络分析发现,BMI PHF7与10个蛋白存在相互作用;基因功能分析发现,PHF7主要参与金属离子结合过程;基因靶向作用分析发现,猪PHF7受ssc-miR-149、ssc-miR-769-3p、ssc-miR-324、ssc-miR-296-3p、ssc-miR-133b、ssc-miR-7142-3p、ssc-miR-27b-3p、ssc-miR-193a-5p等8个miRNA的靶向调控。【结论】 阐明了BMI PHF7基因的分子特征、蛋白质结构并构建了转录调控网络,为深入研究PHF7在BMI精子发生过程的功能奠定基础。
  • 饲粮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中性洗涤纤维对藏羊瘤胃发酵参数及菌群结构的影响
    李蒋伟, 周力, 马博研, 高占红, 姚有莉, 王志有, 侯生珍, 桂林生
    2022, 40(2):  253-259.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9033
    摘要 ( 212 )   PDF (1945KB) ( 15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旨在研究不同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中性洗涤纤维(NFC/NDF)对藏羊瘤胃发酵参数及微生物区系多样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2月龄健康、平均体重为(21.27±0.38) kg的断奶母羔15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5只。分别饲喂粗蛋白水平相似,NFC/NDF水平为2.20(Ⅰ组)、1.39(Ⅱ组)和0.92(Ⅲ组)的全混合饲粮。试验期持续119 d,其中预试期7 d,正试期112 d。试验结束后采集瘤胃液测定细菌多样性及各类细菌相对丰度。【结果】 ①随着NFC/NDF水平的降低,瘤胃液pH显著增加,瘤胃液中氨态氮浓度、丙酸和异丁酸占总挥酸含量的百分比以及总挥发酸含量逐渐降低,乙酸百分比及乙酸丙酸比逐渐增加(P<0.05)。②3组共产生347种操作分类单元(OTU),其中共有OTU为269种,占总OTU的77.52%。③Ⅰ组的Shannon指数、ACE指数和Chao1指数均显著低于Ⅲ组(P<0.05)。④门水平上,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相对丰度Ⅱ组显著高于其余两组(P<0.05),厚壁菌门随NFC/NDF降低而降低(P<0.05);⑤科水平上,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Ⅰ组显著高于Ⅱ组(P<0.05),瘤胃球菌科(Ruminococcaceae)Ⅰ组和Ⅱ组显著高于Ⅲ组(P<0.05);韦荣氏菌科(Veillonellaceae)Ⅱ组显著高于Ⅰ组和Ⅲ组(P<0.05)。⑥属水平上,丁酸弧菌属(Butyrivibrio)Ⅱ组显著高于Ⅰ组和Ⅲ组(P<0.05);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相对丰度有降低趋势,且Ⅰ组和Ⅱ组显著高于Ⅲ组(P<0.05)。⑦主坐标分析瘤胃细菌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63.93%和57.63%,各组间瘤胃液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明显,Ⅰ组与Ⅱ组明显分隔。【结论】 饲喂不同NFC/NDF水平饲粮,改变了瘤胃发酵模式,显著影响了育肥藏羊瘤胃中微生物的种类和丰富度,并影响门、科和属水平上细菌的组成。
  • 抗菌肽对鹌鹑生长性能、免疫功能、血清抗氧化功能和肠道发育的影响
    杜红, 孙弟芬, 易鑫, 唐子婷, 徐丹, 舒刚
    2022, 40(2):  260-268.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10058
    摘要 ( 219 )   PDF (1297KB) ( 17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饲粮添加抗菌肽对鹌鹑生长性能、免疫功能、血清抗氧化功能和肠道发育的影响。【方法】 选取1 200只1日龄健康、体重相近的雌性鹌鹑,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75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抗菌肽Ⅰ组饲喂基础饲粮+0.1%抗菌肽、抗菌肽Ⅱ组饲喂基础饲粮+0.2%抗菌肽、抗菌肽Ⅲ组饲喂基础饲粮+0.4%抗菌肽。试验期为35 d,预试期7 d,正试期28 d。【结果】 ①整个试验阶段,抗菌肽Ⅱ组和抗菌肽Ⅲ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料重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②第21天,与对照组相比,抗菌肽Ⅱ组、抗菌肽Ⅲ组均显著升高了血清新城疫抗体效价水平(P<0.05);抗菌肽Ⅲ组胸腺指数显著增高(P<0.05)。第35天,与对照组相比,抗菌肽Ⅱ组、抗菌肽Ⅲ组血清新城疫抗体效价水平、胸腺指数、脾脏指数、血清IL-2和IFN-γ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③第21天和第35天,所有试验组的血清T-SOD活性和T-AOC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抗菌肽Ⅱ组、抗菌肽Ⅲ组血清MD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④第21天,抗菌肽Ⅱ组和抗菌肽Ⅲ组空肠长度和重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抗菌肽Ⅲ组回肠长度和回肠重量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第35天,与对照组相比,抗菌肽Ⅱ组和抗菌肽Ⅲ组空肠重量和空肠绒毛高度显著增加(P<0.05)。【结论】 在饲粮中添加适宜水平的抗菌肽可显著提高鹌鹑生长性能、免疫功能、血清抗氧化功能和肠道发育,其中以0.2%抗菌肽效果最佳。
  • 基于COⅠ基因序列的云南人工养殖黄脚胡蜂遗传多样性分析
    王宇宸, 陶守超, 李晨阳, 施雯, 和秋菊, 易传辉
    2022, 40(2):  269-275.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9031
    摘要 ( 219 )   PDF (3131KB) ( 129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云南省人工养殖黄脚胡蜂(Vespa velutina Lepeletier,1836)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现状,为科学养殖与利用等方面和入侵种群危害防控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利用线粒体COⅠ基因标记对云南省8个人工养殖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 测定154个样本线粒体COⅠ基因部分序列,共检测出614个保守位点,7个变异位点,7个单倍型;各种群间核苷酸遗传距离在0.000~0.020之间,核苷酸多度在0~0.000 79之间,单倍型多度在0~0.6之间,核苷酸平均差异数在0~2.098 25之间,核苷酸歧义度在0.000 00~0.003 98之间;种群的Tajima'D=-0.625 98,P>0.10;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031 63;分子系统树显示,各养殖种群之间分支较近,无明显遗传分化情况,黄脚胡蜂分为2支,昆明种群内的部分个体聚为一支,其他7个种群的聚为1支。【结论】 云南省人工养殖黄脚胡蜂遗传多样性低,遗传距离较近,遗传分化程度较低,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种群内部,各种群间的亲缘关系较近,养殖母种群大部分可能来源于亲缘关系相近的原始种群。
  • 食品科学
  • 苦笋总黄酮提取工艺优化及其体外抗炎抗氧化活性研究
    晏俊玲, 樊扬, 秦川, 欧雪, 周芮, 谢玮, 陈姝娟, 敖晓琳
    2022, 40(2):  276-285.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009059
    摘要 ( 258 )   PDF (14299KB) ( 13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索苦笋总黄酮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及其体外抗氧化抗炎活性。【方法】 以苦笋为原料,采用超声辅助提取法,通过单因素实验及Box-Behnken响应曲面法筛选出最佳提取工艺,并评估苦笋总黄酮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抗炎活性。【结果】 苦笋总黄酮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30 g/mL,提取温度51 ℃,提取时间23 min,乙醇浓度87%,提取溶液pH值为6,超声功率200 W。在此条件下苦笋总黄酮提取率为10.61%;苦笋总黄酮浓度为0.5 mg/mL时,FRAP值达到3.04 mmol/L,对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88.73%、60.22%和72.38%,其IC50值分别为0.07 mg/mL、0.39 mg/mL和0.23 mg/mL;苦笋总黄酮浓度为1.20 mg/mL时,NO产生抑制率可达到93.94%。【结论】 苦笋总黄酮提取工艺切实可行,并且苦笋总黄酮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抗炎活性。
  • 农业经济
  • 西部地区推进农村农民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
    张社梅
    2022, 40(2):  286-291.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203054
    摘要 ( 376 )   PDF (1262KB) ( 18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的根本价值取向。西部地区作为面积最大、低收入人口最多、经济发展相对较滞后且刚刚脱贫的地区,在推进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方法】 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视角,梳理和界定共同富裕的内涵,结合西部地区推进农村农民共同富裕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需求,围绕如何解放和发展乡村生产力、如何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两大问题,阐释了西部地区推进农村农民共同富裕建设的内在逻辑。【结论】 从推进产业振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构建乡村混合经济体、加大区域开放力度、改革收入分配机制、创新城乡联动模式、完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和强化生态文明建设8个方面,提出推进西部地区农村农民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 生命周期视角下土地流转对农户家庭消费的影响
    曾雨柔, 胡原, 曾维忠
    2022, 40(2):  292-300.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12035
    摘要 ( 228 )   PDF (1394KB) ( 211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土地流转对农户家庭消费的影响。【方法】 基于CHFS 2013年和2015年两期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方法实证分析土地转入与转出对不同家庭生命周期农户家庭消费的差异化影响。【结果】 ①土地转入或转出均会对农户家庭消费产生正向影响,且对生活支出、闲暇支出与转移性支出3个方面的影响更加显著;②土地流转对家庭生命周期处于发展期和负担期的农户家庭消费水平影响更大;③土地转入主要通过增加家庭收入、提高家庭风险偏好两条路径影响消费,土地转出则是通过增加家庭收入与储蓄两条路径影响消费。【结论】 在关注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同时,应更加关注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善。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