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9年 第37卷 第05期 刊出日期:2019-10-28
  • 四川省近10年小麦区试产量性状分析
    蒋云, 张洁, 郑建敏, 王相权, 刘登才, 宣朴, 王颖, 郭元林
    2019, 37(05):  589-595.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9.05.001
    摘要 ( 161 )   PDF (1029KB) ( 11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为给今后四川小麦高产育种提供借鉴。【方法】统计了2006—2017年四川省小麦区试参试品系的6项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分析了各性状的演变规律和相关性。【结果】该阶段四川小麦单产有明显增加,达标品系的平均单产已超过5 500 kg/hm2。与过去10年相比,单产从5 024.10 kg/hm2增加到5 559.20 kg/hm2,增加了10.6%,年均增加0.9%。穗粒数从40.0粒上升到43.5粒,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千粒重从43.6 g上升到45.5 g,差异显著;有效穗差异不显著。【结论】产量的增加主要源自穗粒数的增加,其次是千粒重的提高。人工合成小麦衍生品种在产量提升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 栽插方式和钾肥水平对杂交籼稻氮钾吸收、转运及钾肥利用率的影响
    孙加威, 杨志远, 孙永健, 罗运芬, 汤云川, 马均
    2019, 37(05):  596-603.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9.05.002
    摘要 ( 150 )   PDF (4557KB) ( 7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为探明机插秧条件下钾肥用量对水稻氮钾吸收利用的影响。【方法】以杂交籼稻F优498为材料,研究了机插秧(T1)和手插秧(T2)条件下不同施钾量(K0-0 kg/hm2,K1-60 kg/hm2,K2-120 kg/hm2,K3-180 kg/hm2和K4-240 kg/hm2)对杂交籼稻氮钾吸收转运及钾肥利用效率影响。【结果】在拔节期机插稻氮钾累积量显著高于手插稻;齐穗期、成熟期两者的氮钾累积量差异不大;拔节前机插稻的氮、钾吸收量和百分比均高于手插稻;机插稻在拔节期到成熟期氮钾吸收量和百分比低于手插稻。不同栽插方式下对氮钾的吸收均随钾肥水平的提高先增加后降低,齐穗后茎秆中钾素表现为净流入。其中施钾120 kg/hm2时机插稻茎鞘钾素转入量最大,施钾180 kg/hm2时手插稻茎鞘钾素转入量最大。不同栽植方式在齐穗后氮素转运上无显著差异,钾素转运量均以手插稻显著大于机插稻。机插稻的钾肥利用效率显著高于手插稻。钾肥用量对手插稻钾肥利用效率和实际产量无显著影响,但对机插稻钾肥利用效率和实际产量影响显著。【结论】机插水稻应重视钾肥施用,尤其是拔节前钾肥的施用。
  • 水氮互作对直播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武云霞, 刘芳艳, 孙永健, 郭长春, 杨志远, 何艳, 严田蓉, 孙知白, 丁峰, 马均
    2019, 37(05):  604-610.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9.05.003
    摘要 ( 167 )   PDF (662KB) ( 10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水氮耦合对稳定直播稻产量、改善米质的调控途径,为发展节水丰产优质型直播水稻生产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方法】以杂交稻F优498为材料,通过“淹水灌溉(W1)”“干湿交替灌溉(W2)”“旱种(W3)”3种灌水方式及不同的氮肥运筹比例处理,研究水氮互作对直播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灌溉方式和氮肥运筹对直播稻产量、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RVA谱、食味米质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互作效应,灌水方式对稻谷产量、结实率、千粒重的影响明显高于氮肥运筹处理;而氮肥运筹对整精米率、垩白度、垩白粒率、RVA谱、蒸煮食味值的调控作用显著。3种灌水方式在施氮量为150 kg/hm2条件下,直播稻氮肥后移比例均以占总施氮量的20%~40%为宜,且与干湿交替灌溉方式耦合可进一步提高稻谷产量、改善稻米品质;而氮肥后移比例过大(达总量的60%)或者W3处理均会导致产量及蒸煮食味米质显著下降。【结论】综合直播稻产量及稻米品质表现,W1下氮肥后移量占总施氮量的20%~40%为宜;W2节水灌溉模式下氮肥运筹基肥 ∶ 蘖肥 ∶ 穗肥为5 ∶ 3 ∶ 2与之配套,为本试验最佳的水氮耦合运筹模式;W3下应减少氮肥后移比例,可占总施氮量的20%为宜,对稻谷产量及改善食味米质均有一定的补偿效应,可为生产中水资源不足的情况提供参考。
  • 玉米-大豆带状套作高产玉米叶片的生理特征研究
    马艳玮, 蒲甜, 陈国鹏, 李丽, 罗万宇, 任永福, 冯骏, 杨文钰, 王小春
    2019, 37(05):  611-616.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9.05.004
    摘要 ( 183 )   PDF (1575KB) ( 11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通过净作和套作2种种植模式下不同玉米品种的产量对比,分析套作模式下不同产量水平玉米的生理特性差异,为筛选适宜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的玉米品种提供参考。【方法】通过2年的大田试验,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研究21个玉米品种在净作和套作模式下的产量水平,以产量为7 500 kg/hm2为界限,将供试的玉米品种划分为3个产量类别,即净作高产套作高产(SHIH)、净作高产套作低产(SHIL)和净作低产套作低产(SLIL),通过比较净作高产套作高产与净作高产套作低产两个类别下玉米穗位叶的叶片特性,从品种间穗位叶生理特性变异系数和生理特性与产量的相关性筛选套作高产玉米穗位叶的生理指标。【结果】筛选出叶绿素a、叶绿素含量和叶片厚度可作为选择套作高产玉米穗位叶的主要特征指标,在吐丝期套作高产的玉米品种叶片叶绿素a含量为345.76~503.64 mg/m2,叶绿素含量为481.21~727.73 mg/m2,叶片厚度为143.18~163.43 μm。【结论】套作高产的玉米品种相对于套作低产的玉米品种有较高的叶绿素a、叶绿素含量和较厚的叶片厚度。
  • 低温胁迫对玉米转绿过程中叶绿素生物合成的影响
    毛晶晶, 李泽娇, 赵雨晴, 袁澍, 袁明
    2019, 37(05):  617-622.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9.05.005
    摘要 ( 240 )   PDF (2401KB) ( 10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通过对低温胁迫下玉米(Zea mays L.)幼苗转绿过程中叶绿素生物合成中间产物的分析,探究转绿过程中低温调控叶绿素合成的机制。【方法】将黑暗下发芽6 d的玉米幼苗分别置于25 ℃常温和14 ℃低温条件下见光48 h,测定见光前和不同温度下见光后幼苗的叶绿素生物合成的主要前体物质积累量,以分析低温对叶绿素生物合成途径的影响。【结果】在25 ℃常温下,光照促进叶绿素(Chl)和血红素(heme)的合成;而在14 ℃低温胁迫下,δ-氨基乙酰丙酸(ALA)和Mg-原卟啉Ⅸ(Mg-Proto Ⅸ)的积累量显著上升,单卟啉胆色素原(PBG)、尿卟啉原 Ⅲ(Urogen Ⅲ)、粪卟啉原 Ⅲ(CoprogenⅢ)、原卟啉Ⅸ(Proto Ⅸ)、Mg-原卟啉甲酯(Mpe)、Mg-原卟啉Ⅸ二酯(Mpde)、原叶绿素酸酯(Pchlide)和叶绿素酸酯(Chlide)光照后积累量较常温下低,最终导致叶绿素含量下降,表明ALA向PBG的转化、及Mg-Proto Ⅸ向Mpe的转化过程可能受到低温抑制。【结论】14 ℃低温通过影响ALA向PBG的转化以及Mg-Proto Ⅸ向Mpe的转化,抑制玉米的转绿过程。
  • 苗床增温在冬季马铃薯脱毒苗栽培中的应用研究
    冯焱, 桑有顺, 黄涛, 陈涛, 淳俊, 汤云川, 李倩
    2019, 37(05):  623-628.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9.05.006
    摘要 ( 133 )   PDF (902KB) ( 7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成都平原冬季低温条件下不同增温措施对繁育马铃薯脱毒苗的影响。【方法】以马铃薯品种蓉紫芋5号脱毒试管苗为材料,设置不安装控温装置和小拱棚(CK)、安装控温装置(T1)、加盖小拱棚(T2)、安装控温装置和小拱棚(T3)4个处理。【结果】通过在传统基质栽培设施上安装控温装置和加盖小拱棚,可使苗床温度保持在15℃~25℃,较CK提高脱毒苗存活率57%,提早生根21.3 d,有利于形成壮苗,其根长、株高和结薯数等指标均显著优于CK,且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结论】苗床增温处理有利于组培苗提前扦插,培养健壮脱毒苗,相同时间内显著增加脱毒苗苗量,对提高马铃薯原原种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 氮磷钾配比施肥对扁桃幼苗生长及叶片养分含量的影响
    付晓凤, 朱原, 黄杰, 王凌晖
    2019, 37(05):  629-635.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9.05.007
    摘要 ( 148 )   PDF (738KB) ( 99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氮磷钾配比施肥对一年生扁桃幼苗生长及叶片养分含量的影响,为扁桃生产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土壤盆栽试验,采用3因素4水平正交试验设计,测定扁桃生长特性和叶片养分含量各项指标,评价氮磷钾不同配比施肥下的苗木质量,采用隶属函数模糊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并筛选出最佳施肥配比组合。【结果】氮磷钾配比施肥可不同程度地促进扁桃幼苗的生长发育,除高径比、茎根比和一级侧根数外,株高增长量、地径增长量、生物量、总根长、根表面积、根平均直径、叶面积的最大值均出现在T6组N2P2K2(尿素0.770 g/株,过磷酸钙0.410 g/株,氯化钾0.304 g/株);不同施肥处理下扁桃幼苗的叶片养分含量有所差异,各施肥处理组叶片N、P、K含量均大于对照组。叶片N、P、K含量最高处理组分别为T11组N3P2K2(尿素1.155 g/株,过磷酸钙0.410 g/株,氯化钾0.304g/株),T7组N2P3K2(尿素0.770 g/株,过磷酸钙0.615 g/株,氯化钾0.304 g/株),T10组N2P2K3(尿素0.770 g/株,过磷酸钙0.410 g/株,氯化钾0.455 g/株)。【结论】通过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和苗木质量QI计算分析得出,最佳氮磷钾处理组为T6组N2P2K2
  • 川西北亚高山紫果云杉和岷江冷杉异龄叶性状及养分再吸收
    王玉荧, 鲜骏仁, 曾瑞琪, 朱莹莹, 胡建成, 陈国鹏, 马俊
    2019, 37(05):  636-643.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9.05.008
    摘要 ( 238 )   PDF (1063KB) ( 128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叶片是进行光合作用和储存养分的重要器官,其养分再吸收是植物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和生产力的重要策略之一。因此研究川西北亚高山紫果云杉(Picea purpurea)和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异龄叶的性状和养分再吸收特征。【方法】2017年10月在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原始森林中收集紫果云杉和岷江冷杉当年生(1 a)、次年生(2 a)和凋落叶,测量其性状(叶长、叶宽、叶厚和比叶面积)和N、P、K含量。【结果】紫果云杉和岷江冷杉叶片中P、K含量均表现为异龄叶(1 a叶>2 a叶)>凋落叶,且元素含量及其生态计量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物种、叶龄及其交互效应均会极显著影响N、P、K含量及N/K、K/P;紫果云杉和岷江冷杉3种元素再吸收效率均表现为K>P >N,N/P和N/K,说明紫果云杉和岷江冷杉的生长主要受N限制;叶性状在物种和年际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但仅比叶面积对紫果云杉叶的养分含量及其P、K再吸收有显著影响。【结论】常绿植物紫果云杉和岷江冷杉异龄叶的性状和养分具有明显差异,叶片养分再吸收是高寒森林适应养分贫瘠的重要策略之一,在将来的亚高山针叶林养分管理中必须对异龄叶予以足够的重视。
  • 木麻黄内生真菌对其幼苗叶绿素相对含量及荧光参数的影响
    林燕青, 谢安强, 林晗, 洪滔, 陈灿, 吴承祯
    2019, 37(05):  644-652.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9.05.009
    摘要 ( 157 )   PDF (1278KB) ( 111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为了探讨内生真菌对木麻黄幼苗光合性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水培苗浸泡菌液(S)和盆栽苗浇灌菌液(P)的侵染方式,接种28株不同的木麻黄内生真菌于无性系幼苗,测定幼苗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差异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结果】S处理下46号菌株对叶绿素相对含量较对照的增幅为31.34%,16号菌株对叶绿素荧光参数Fm和Fv较对照差异最显著,分别为对照苗木的2.13倍和2.21倍;P处理未能提高木麻黄幼苗的叶绿素相对含量。【结论】内生真菌能够提高木麻黄水培苗木叶绿素相对含量以及主要叶绿素荧光参数Fm和Fv,从而促进幼苗的生长,但不同接菌方式以及不同菌株处理对光合性能的影响不同。
  • 基于Fuzzy分析的假眼小绿叶蝉与天敌蜘蛛的数量关系
    张书平, 钱广晶, 毕守东, 周夏芝, 李尚, 王振兴, 邹运鼎, 王建盼
    2019, 37(05):  653-662.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9.05.010
    摘要 ( 207 )   PDF (1274KB) ( 96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明确天敌蜘蛛与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在数量关系的密切程度,为判定假眼小绿叶蝉的优势种天敌种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Fuzzy分级法和灰色关联度法研究乌牛早茶园和白毫早茶园与假眼小绿叶蝉在数量上关系密切的天敌蜘蛛种类。【结果】Fuzzy分级的频数分布的集中性显著高于分明分级频数的集中性,前者的变异系数显著小于后者,只有后者的二分之一,Fuzzy分级明确了假眼小绿叶蝉及其天敌数量上的主要分布区间。对蜘蛛与假眼小绿叶蝉的Fuzzy频数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前3位的灰色关联度值大的蜘蛛是:乌牛早茶园2015年是鳞纹肖蛸Tetragnatha squamata(0.853 4),锥腹肖蛸 Tetragnatha maxillosa(0.822 2)和八斑球腹蛛Theridion octomaculatum(0.799 3);2016年是锥腹肖蛸(0.768 1),鳞纹肖蛸(0.761 0)和粽管巢蛛Clubiona japonicola(0.744 9),乌牛早茶园两年中关联度值较高的前两位天敌相同,但位次不同。白毫早茶园2015年是鳞纹肖蛸(0.862 0),锥腹肖蛸(0.830 5)和八斑球腹蛛(0.797 3);2016年是八斑球腹蛛(0.904 5),锥腹肖蛸(0.864 3)和鳞纹肖蛸(0.843 9),两年中关联度值较高的前3位天敌相同,而位次不同。两年的两种茶园前3位天敌中都有鳞纹肖蛸和锥腹肖蛸。【结论】该法计算比较简便,结果比较可靠,是一种分析种间关系的较好方法。
  • 信南高速公路边坡植物生态位及种间联结性
    胡永歌, 徐恩凯, 陈延永, 曹娓, 田国行
    2019, 37(05):  663-669.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9.05.011
    摘要 ( 159 )   PDF (871KB) ( 10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高速公路边坡多以开挖出来的贫瘠生土和破碎岩石回填,土壤营养元素、有机质等普遍含量低,研究边坡植物在土壤养分梯度下生态位及其种间关系,对于理解边坡植被动态变化及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沪陕高速(信)信阳-(南)南阳段为研究对象,在样地植被调查基础上,采用生态位测度、方差比率法(VR)、基于 2×2联列表的χ2检验、OI指数分析方法,对边坡19个植物种的生态位及种间联结性进行分析。【结果】在土壤养分梯度下,一年蓬、葎草、石竹平均生态位宽度较低,在边坡群落中处于劣势地位;而黑麦草、紫穗槐、高羊茅等平均生态位宽度较高,在边坡植被中处于优势地位。19个植物种总体联结性表现为不显著负相关,χ2检验和OI指数结果表明,负联结的种对较正联结的种对多。【结论】信南高速公路边坡植物生态位是物种对土壤养分利用的长期适应性结果,黑麦草、紫穗槐、高羊茅的重要值和生态位宽度都很大,生态适应能力强,对群落结构的变化起着重要作用。种间联结性研究表明,绝大多数边坡植物没有较强的相互依赖或竞争态势,物种分布具有一定独立性,但独立程度较低,边坡植被恢复仍然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 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及坡向对土壤SON含量的影响
    赵满兴, 曹阳阳, 白二磊, 王文强, 邢英英, 张晓曦
    2019, 37(05):  670-675.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9.05.012
    摘要 ( 132 )   PDF (915KB) ( 77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究黄土丘陵区乔木、灌木和草地这3种植被恢复类型是否能增加土壤可溶性有机氮(SON)含量以及坡向对SON的影响。【方法】以分别生长在阳坡和阴坡的沙棘和杏树、阳坡草地为研究对象,玉米地作为对照,采集0~10 cm、10~20 cm、20~40 cm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可溶性有机氮、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析坡向、树种对土壤养分及SON的影响。【结果】植被恢复显著增加SON含量,在0~10 cm土层增加尤为明显。SON占可溶性总氮的比例平均为84%,草地的比例显著最高。不同植被间SON含量差异显著,与玉米地相比,沙棘林土壤SON含量提升效果最为明显,其次为杏树林,草地在10~40 cm土层未达到提升水平。阳坡比阴坡土壤SON含量高,但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呈现相反规律。土壤SON与可溶性总氮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没有达到显著相关水平。【结论】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显著增加了土壤SON含量,沙棘林在增加土壤SON含量方面优于杏树林及草地,阳坡环境对于土壤SON的积累效果优于阴坡环境。
  • 石漠化封山育林区不同坡向群落空间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张仕豪, 熊康宁, 张俞, 赖佳丽, 喻阳华, 闵小莹
    2019, 37(05):  676-684.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9.05.013
    摘要 ( 156 )   PDF (5829KB) ( 148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为了阐明不同坡向植物群落的空间结构,探究环境因子对其的影响。【方法】在区内阳坡与阴坡的代表性地段的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利用角尺度、大小比数以及混交度等空间结构参数分析群落空间结构特征,然后将群落空间结构参数与样地环境因子进行冗余分析。【结果】阳坡与阴坡各层平均胸径、高度与冠幅之间灌木层差异最为显著(P<0.05);各层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阴坡>阳坡,且差异显著(P<0.05);林分聚集程度:阴坡>阳坡;阴坡径级结构呈倒J型,而阳坡径级结构呈偏正态分布;树种混交程度阴坡<阳坡。结合环境因子运用RDA对其结果进行分析,说明林木空间分布状态与太阳辐射呈负相关,大小比数与全氮呈负相关。【结论】阴坡光照受限导致种内聚集,种间竞争激烈,群落稳定性差,而阳坡土壤干燥致使氮元素循环受限,影响植物生长。因此,土壤含水率、氮元素含量和光照是石漠化封山育林区植被生长和发育的限制性因素。
  • 贵州喀斯特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时空差异研究
    白义鑫, 盛茂银, 胡琪娟, 高梦迪
    2019, 37(05):  685-694.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9.05.014
    摘要 ( 133 )   PDF (5209KB) ( 8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明贵州省碳排放、碳吸收与碳足迹现状,可以为贵州省农田生态系统减源增汇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依据2007—2016年贵州省和贵阳、遵义、六盘水三市农业投入、农作物产量、耕地面积等数据,对贵州省不同尺度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碳吸收和碳足迹进行估算,分析变化规律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①2007—2016年贵州省及贵阳、遵义、六盘水三市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排放量均呈逐年增长趋势,其中化肥施用产生的碳排放量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68%、73%、81%、72%;2016年贵州省化肥单位面积碳排放达到298.23 kg/hm2。②碳吸收量表现为"上升下降式"波动变化,总体呈增长趋势,其中,水稻碳吸收量所占比例最高,平均为50.9%,但呈减少趋势,蔬菜增幅较大,达到47%。③贵州省农田生态系统存在较大碳生态盈余,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呈现不断增加趋势。【结论】尽管农业碳吸收量远大于碳排放量,但化肥与农膜所占碳排放比例较大,应是未来农业减源的重点。
  • 页岩气井场区域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李炎, 田冬梅, 赖星, 孟晓霞, 袁林, 许瑶, 徐敏, 伍钧
    2019, 37(05):  695-701.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9.05.015
    摘要 ( 163 )   PDF (1733KB) ( 88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为了探究页岩气开采对井场区域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影响。【方法】以完井正产气井场S1、含油基处理站井场S2、正钻井井场S3和集气中心站S4,4个不同功能页岩气井场周围土壤中Cr、Ni、Cu、Zn、As、Cd、Pb等重金属含量特征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等方法对井场周围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进行评价。【结果】各井场周围土壤重金属平均含量均低于对照参比值;各井场区域土壤各重金属元素单因子指数平均值均小于1,无重金属污染。各井场单一重金属元素潜在风险指数平均值均小于40,属轻度风险;S1、S2、S3、S4井场区域土壤重金属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0.88、1.12、0.89、0.77,其中S1、S3、S4井场土壤无重金属污染,S2井场存在轻度污染。各井场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均小于150,属轻度风险水平。【结论】页岩气开采对井场周围土壤重金属含量无明显影响,但由于该地区Cd背景值较高,使得井场周围土壤存在一定程度的重金属污染,需要注意采取一定的防控措施降低土壤重金属的移动性,以保证粮食生产的安全。
  • 三聚氰胺致猫慢性肾衰模型的建立
    李嫣然, 左之才, 黄方园
    2019, 37(05):  702-707.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9.05.016
    摘要 ( 139 )   PDF (4460KB) ( 9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建立猫慢性肾衰(CRF)模型,为研究猫CRF的发病机制及评价猫 CRF 药物的疗效奠定基础。【方法】将三聚氰胺与三聚氰酸1∶1混合物按体重给予20、10、5 mg/kg剂量拌料连续饲喂试验组猫21 d(1次/d),后再按1次/2 d饲喂14 d(7次),于0、22、36 d采集血液、尿液检测生理生化指标;按照国际公认的猫慢性肾衰分级标准,判定模型建立是否成功;死亡猫剖检取肾组织制作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其病理学变化。【结果】①试验组猫出现多饮多尿、消瘦等肾衰临床症状,血肌酐、尿素氮升高,红细胞数目、尿比重下降,并有尿蛋白产生。②肾脏病理组织学结果显示,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变性、坏死,肾小管上皮细胞脱落在管腔中央形成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肾小球结构不完整。【结论】采用低(5 mg/kg)、中(10 mg/kg)剂量三聚氰胺与三聚氰酸1∶1混合物先每天1次连续饲喂猫21 d、再按两天1次饲喂14 d的方法能建立稳定的轻度或中度猫CRF模型。
  • 打瓜籽壳与苜蓿尧精料配比对饲粮综合组合效应研究
    袁玖, 张建忠, 杜瑞芳, 张榕, 徐文静, 代春辉, 王春卉, 柳振, 杨帆, 万欣杰
    2019, 37(05):  708-716.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9.05.017
    摘要 ( 134 )   PDF (1087KB) ( 8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打瓜籽壳与苜蓿、精料间不同配比对饲粮组合效应(associative effects,AE)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产气法测定在精粗比40:60下,精料:打瓜籽壳:苜蓿为40:60:0、40:45:15、40:30:30、40:15:45和40:0:60;以及精粗比30:70下,精料:打瓜籽壳:苜蓿为30:70:0、30:55:15、30:40:30、30:25:45、30:10:60和30:0:70时共11种饲粮组合及3种单独原料(精料、打瓜籽壳、苜蓿)分别培养0、2、4、6、9、12、24、36 和48 h 的产气量(gas production,GP),培养结束后的上清液及残渣用以测定pH、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ds,VFA)、氨态氮(NH3-N)、干物质降解率(dry matter digestibility,DMD)和有机物降解率(organic matter digestibility,OMD),并通过各组合的加权估算值计算出各指标的单项组合效应值(single factor AE indexes,SFAEI)和综合组合效应值(multiple-factors AE index,MFAEI)。【结果】精粗比为40:60时打瓜籽壳比例为45、30的组,及精粗比为30:70时打瓜籽壳比例为25、10的组的GP、DMD、OMD、NH3-N和TVFA含量和各指标的SFAEI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或P<0.01);当精粗比为40:60时,45打瓜籽壳组的MFAEI最大,极显著高于其他组(P<0.001);当精粗比为30:70时,25打瓜籽壳组的MFAEI最大,极显著高于其他组(P<0.001)。【结论】当精料:打瓜籽壳:苜蓿为40:45:15和30:25:45时,饲粮的综合组合效应值最大。
  • 基于线粒体基因nd5对长江上游黑尾近红鲌遗传多样性分析
    严太明, 王雄延, 罗杰, 李松, 张骞, 何亮, 张松培, 何佳洋, 何智
    2019, 37(05):  717-722.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9.05.018
    摘要 ( 128 )   PDF (1934KB) ( 91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长江上游黑尾近红鲌野生群体遗传资源现状。【方法】采用线粒体基因nd5序列分析法对采集自龙溪河(LOR)、濑溪河(LAR)和长江干流合江段(HJ)的89个黑尾近红鲌样本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PCR扩增和产物测序后,获得1 668 bp黑尾近红鲌nd5序列,各种群序列碱基组成均表现出明显的A+T偏倚性。多态性遗传参数分析显示,89尾个体中共检测到6个单倍型,干流种群特有单倍型数量明显高于支流种群。各群体均呈现高单倍型多样性(0.571~0.662)和低核苷酸多样性(0.000 45~0.000 69)的特征,且支流种群(LOR,LAR)核苷酸多样性低于干流种群(HJ)。Fst值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黑尾近红鲌支流种群和干流种群已有显著的遗传分化。【结论】支流种群也具有保护的重要性,干流种群和支流种群可以作为不同遗传单元进行保护。
  • 农业机械化对农民收入的增长、结构与分配效应研究
    周益波, 何可, 张俊飚, 程琳琳
    2019, 37(05):  723-733.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9.05.019
    摘要 ( 144 )   PDF (1174KB) ( 12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农业机械化对于不同收入水平农民增收以及内部收入结构差异的影响,以期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政策建议。【方法】基于2000—2016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主要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及分位数模型检验农业机械化对农民收入的增长、结构和分配效应。【结果】农业机械化表现出一定的增收效应,促进了农民总收入的提高;在主要收入来源上,农业机械化对农民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另外还发现农业机械化具有收入分配效应,缩小了农民内部收入差距,其中农业机械化促进不同收入层次的农民收入的提升,中低收入农民从中获益更多。【结论】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农机服务市场,加大农业机械要素在农业生产中的投入,发挥其在促进农民收入包容性发展的作用。
  • 政策激励与农户宅基地退出方式选择——基于四川典型地区的调查与分析
    李建强, 杨雨山, 唐鹏
    2019, 37(05):  734-742.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9.05.020
    摘要 ( 127 )   PDF (1172KB) ( 76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政策对农户选择退出方式的影响机理和作用路径,为明晰农户的不同政策需求,完善宅基地退出政策设计提供参考。【方法】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在退地进城相对于集中居住的影响方面,经济补偿政策变量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反映社会保障政策和其他配套政策的指标都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在闲置退出相对于集中居住的影响方面,经济补偿政策和其他配套政策变量都具有显著的影响,而社会保障政策指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结论】①经济补偿政策对农户选择闲置退出具有重要激励作用,而且即使是较低的经济补偿标准也能激励农户退出闲置宅基地。②农户选择集中居住退出方式时,不仅关心经济补偿问题,也关心集中建设区的综合配套情况,因此经济补偿和住房安置政策对农户选择集中居住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③退地进城的农户更关心进城之后如何持续稳定的生活,因此相比经济补偿,完善的社会保障政策以及其他配套保障措施对农户选择退地进城具有更强的激励作用。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