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21年 第39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1-12-30
    作物·园艺
  • 四川小麦加工品质调查
    祁鹏飞, 李庆成, 陈庆, 郭祯儒, 周才懿, 陈晨, 王琰, 孔丽, 魏育明, 郑有良
    2021, 39(6):  705-712.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6.001
    摘要 ( 554 )   PDF (4864KB) ( 30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为了明确四川小麦加工品质现状并服务品质育种。【方法】在代表四川小麦主产区的18个试验点连续3个生长季种植7个不同筋力水平的代表性品种,收获后测定加工品质。【结果】样品的加工品质参数在试验点、品种和生长季间虽有差异,但整体表现弱筋特性。分析各个试验点的品质数据,发现四川盆地大部分区域尤其当下的小麦主产区(成都平原和川北地区),适宜生产弱筋小麦。分析适宜区域各个品种的品质参数,发现在适宜区域种植优良品种更有利于生产优质弱筋小麦。对样品的加工品质参数进行方差分析,发现在此试验条件下,生长季效应>品种效应>试验点效应,这进一步说明四川小麦主产区适宜生产弱筋小麦。以市场上20种优质饼干弱筋粉为对照,评价收获样品的酥性饼干品质,发现除蜀麦969外,其他品种的饼干品质显著优于对照;除内江市资中县外,其他17个试验点小麦样品的饼干品质也整体优于对照。【结论】四川麦区适合生产优质弱筋小麦,选育优质弱筋品种并在适宜区域种植更有利于发挥四川的生态优势。
  • 巨尾桉精油对黑麦草、小麦种子的化感作用研究
    孔庆博, 杨帅, 王小菊, 李佳佳, 罗思源, 丁春邦, 周莉君
    2021, 39(6):  713-720.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6.002
    摘要 ( 254 )   PDF (3119KB) ( 16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究巨尾桉叶精油对黑麦草、小麦种子的潜在化感作用。【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巨尾桉(Eucalyptus grandis × E. urophylla)叶精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仪对该精油进行成分分析并测定其对黑麦草和小麦种子的化感作用相关指标。【结果】该精油提取率为0.58%,主要成分为乙酸松油酯、桉叶油醇、蒎烯、α-松油醇等,其中乙酸松油酯(24.604%)含量较高,桉叶油醇(19.843%)次之。经不同质量浓度巨尾桉叶精油处理下黑麦草和小麦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苗高、根长以及叶绿素、丙二醛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并呈现出剂量效应;尤其黑麦草在精油质量浓度为2.000 mg/m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在黑麦草、小麦化感响应指数中,除丙二醛外,其余的7个生物测定指标的化感响应指数几乎均为负值,且随精油质量浓度的提高化感响应指数的绝对值逐渐增大。【结论】巨尾桉叶精油对供试植物的化感作用为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的强度与精油质量浓度及种子的类型有关。为进一步利用巨尾桉叶精油开发环境型除草剂及农作物合理栽培提供参考。
  • 基于GWAS的西瓜种子性状候选QTL鉴定
    高美玲, 胡创然, 袁成志, 郭宇, 刘秀杰, 刘继秀, 高越
    2021, 39(6):  721-728.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6.003
    摘要 ( 250 )   PDF (2395KB) ( 15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为探究控制西瓜种子大小的遗传机制。【方法】以144份纯合西瓜种质为试材,对多环境下种子大小相关性状进行多样性指数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144份种质资源种子长度、种子宽度与种子百粒重两两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多样性指数分别为4.69、4.78和4.80;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检测到3个过阈值的QTL区域,分别位于4、7和10号染色体上,其中位于7号染色体上的种子大小性状相关QTL区域在多次环境中均被检测到。【结论】西瓜种子大小是复杂的数量性状,其QTL在多个染色体上均有分布。
  • 利用CRISPR/Cas9技术创制早熟甘蓝型油菜材料
    乔幸, 安然, 陈娜娜, 韦世豪, 朱彦涛, 陈静, 张彦锋, 穆建新
    2021, 39(6):  729-733.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6.004
    摘要 ( 270 )   PDF (1614KB) ( 206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对甘蓝型油菜浙油50进行基因编辑,创制油菜早熟材料,为培育早熟油菜新品种奠定基础。【方法】BnFRIBnFLC基因是控制油菜开花的两个关键基因。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对甘蓝型油菜浙油50的开花关键基因BnFRIBnFLC基因进行编辑,农杆菌侵染甘蓝型油菜下胚轴获得具有明显早熟性状的油菜株系。【结果】对T0代转基因株系靶位点序列检测和突变类型分析,结果表明BnFLCBnFRI基因分别有一个位点被成功编辑,编辑类型为单碱基的插入和7个碱基片段的缺失。该植株明显比正常株系提早抽薹和开花,对突变早熟单株的T1代植株进行测序检测分析,发现突变类型可稳定遗传。【结论】BnFLCBnFRI同源基因敲除导致功能突变,可能是甘蓝型油菜提早开花的重要原因。
  • 枣和酸枣果实可溶性糖积累规律差异研究
    邓倩, 王羊, 邓群仙, 张慧芬, 夏惠, 林立金, 吕小平, 廖文飞
    2021, 39(6):  734-741.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6.005
    摘要 ( 248 )   PDF (5788KB) ( 14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罗江调元枣’和‘圆形小酸枣’的可溶性糖积累规律。【方法】以味甜的‘罗江调元枣’和味酸的‘圆形小酸枣’果实为试材,通过测定不同发育时期可溶性糖组分含量及代谢相关基因表达量,进一步解析枣和酸枣果实可溶性糖积累规律差异的原因。【结果】‘圆形小酸枣’和‘罗江调元枣’含有蔗糖、果糖和葡萄糖;‘圆形小酸枣’为蔗糖和己糖共同积累型,‘罗江调元枣’为蔗糖积累型。两个品种的对比表明,果实发育后期蔗糖和己糖含量的变化导致‘圆形小酸枣’和‘罗江调元枣’可溶性糖积累规律不同。Zj SS1、Zj SS2、Zj SS3、Zj SPS1和Zj SPS2是‘圆形小酸枣’蔗糖合成的关键基因;Zj SS2、Zj SS3、Zj SPS1和Zj SPS2是‘罗江调元枣’蔗糖合成的关键基因;Zjv INV1、Zjc INV3和Zjn INV1是‘圆形小酸枣’果糖和葡萄糖合成的关键基因。【结论】‘罗江调元枣’和‘圆形小酸枣’果糖及葡萄糖的积累规律差异主要由Zjv INV1、Zjc INV3和Zjn INV1的差异表达所致,蔗糖的积累规律差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植保·动科
  • 四川大凉山东部蚂蚁物种多样性研究
    韩秀, 徐正会, 张新民, 李彪, 翟奖, 李婷
    2021, 39(6):  742-754.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6.006
    摘要 ( 320 )   PDF (5408KB) ( 25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四川大凉山东部的蚂蚁多样性规律。【方法】采用样地调查法对该区域的蚂蚁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利用Estimate S9.1.0程序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抽样的充分性;利用多样性分析方法分析蚂蚁群落的组成、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相似性;用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分析蚂蚁物种多样性与植被的关系。【结果】在大凉山东部8个垂直带上共采获蚂蚁35 630头,经鉴定隶属6亚科43属136种。各样地蚂蚁群落个体密度2.0~399.8头/m2(平均值96.9头/m2),在各垂直带的北坡底域效应显著,而在南坡多域效应表现明显;优势度指数在各样地间变化较大,总体呈多域效应现象;多样性指数受坡向影响较大,北坡多表现为中域效应现象,南坡多表现为多域效应现象;相似性系数0.158 5~0.583 3(平均0.259 8),处于中等不相似水平。【结论】纬度、坡向和海拔影响蚂蚁物种多样性。海拔是蚂蚁群落主要指标的决定因素,物种数目、个体密度和多样性指数总体随海拔升高而降低,但同时受坡向、气候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尽管各垂直带均已受到不同程度的人为干扰,但相似性系数仍然较低,表明不同垂直带蚂蚁群落间差异明显,具有较好的生态功能和保护价值。
  • 四川玉米不同栽培模式田间节肢动物群落
    张雪艳, 张悦, 陈昊楠, 宋灿灿, 邓晓悦, 吴飞, 董毅, 李庆, 蒋春先
    2021, 39(6):  755-765.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6.007
    摘要 ( 246 )   PDF (9564KB) ( 108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明确四川玉米不同栽培模式田间节肢动物群落特征。【方法】通过调查四川玉米-大豆间作、玉米-花生间作、玉米-红薯间作及玉米净作4种栽培模式田间节肢动物种类及数量,分析了4种模式田间节肢动物群落组成、结构和群落特征指数,比较了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群密度。【结果】调查共获得5纲18目94科177种节肢动物,其中玉米-花生栽培模式田间物种数最高,为117种;其次是玉米-大豆栽培模式、玉米-红薯栽培模式和净作玉米,分别为103、101和78种。对4种栽培模式节肢动物群落特征指数进行分析,其中,玉米-花生栽培模式的物种丰富度最高,为10.925 1;玉米-红薯栽培模式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最高,分别为0.166 3、0.619 5和0.135 4。4种栽培模式节肢动物群落的优势种为玉米蚜、小绿叶蝉、异色瓢虫和黑毛蚁。对玉米主要害虫玉米蚜、玉米螟和粘虫主要发生期的种群密度及其天敌的发生动态进行分析,发现相较于净作玉米,3种间作模式中仅玉米-红薯栽培模式对玉米蚜的发生有抑制作用,3种间作模式均对玉米螟、粘虫的发生有抑制作用;3种间作模式天敌虫口密度都明显高于玉米净作。【结论】间作可提高田间群落多样性指数,并提高群落中天敌物种数及种群密度、降低玉米主要害虫玉米螟、粘虫的主要发生期的种群密度。其中玉米-红薯栽培模式是最能增加玉米田节肢动物多样性和降低主要害虫种群密度的间作模式。
  • 喜树不同部位提取物对红火蚁的毒力和行为影响
    叶滔, 杨静美, 钱应俊, 席亚东, 刘光华
    2021, 39(6):  766-771.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6.008
    摘要 ( 222 )   PDF (864KB) ( 14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喜树不同部位提取物对中型红火蚁工蚁的毒力和行为影响,为利用植物源材料防治红火蚁等重大害虫提供借鉴依据。【方法】采用水试管喂养法,研究不同浓度的喜树叶、茎、种子、芽提取物及喜树碱溶液对红火蚁工蚁的毒杀活性和聚集率、抓附率、行走率、攀爬率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相比,喜树不同部位提取物对中型红火蚁工蚁均有一定的毒杀作用,试验期间,随时间的延长,红火蚁死亡率增加。其中,种子提取液及100 μg/mL喜树碱溶液的毒杀效果最好,处理11 d后,红火蚁的死亡率分别为78.33%和80.00%。喜树不同部位提取物及喜树碱对中型红火蚁工蚁的各种行为能力也有一定的影响,其中,种子和100 μg/mL喜树碱的效果最好,处理11 d后,红火蚁的聚集率分别为10.00%和6.67%,抓附率分别为16.67%和15.00%,行走率均为16.67%,攀爬率分别为18.33%和16.67%,二者处理之间均无显著差异,但与对照相比都呈显著差异。【结论】喜树不同部位提取物对中型红火蚁均具有良好的毒杀活性,对其行为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种子的活性最好,具有开发成防治红火蚁植物材料的潜力。
  • 永生化麝鼠香腺成纤维细胞的转录组学分析
    竭航, 赵春容, 谌颖莲, 赵贵军, 张承露, 封孝兰, 曾德军
    2021, 39(6):  772-777.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6.009
    摘要 ( 176 )   PDF (3219KB) ( 106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索永生化对麝鼠香腺成纤维细胞转录组的影响。【方法】在获得永生化的麝鼠香腺成纤维细胞后,采用二代测序的方法对其永生化前后转录组进行检测,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差异分析。【结果】用Trinity软件对麝鼠永生化和原代香腺细胞测序数据进行基因组装,总共发现62 152 unigenes,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上述基因主要聚集在细胞代谢、细胞生物学调控、蛋白结合和酶催化等基因的细胞基础代谢活动。基于DESeq2包的基因表达差异分析结果表明,永生化和原代细胞表达差异的基因总共有8 690个,其中上调基因3 414个,下调基因5 276个,上调基因主要富集于DNA复制、同源重组、错配修复、细胞周期和RNA代谢通路,下调基因主要富集于氧化磷酸化、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疾病通路中。【结论】永生化过程对麝鼠原代细胞基因的影响较大,可为后续建立永生化香腺细胞体外泌香体系提供理论支撑。
  • 黑藏羊不同部位肌纤维组织学特征的差异分析
    周力, 吴占月, 张峰硕, 桂林生, 侯生珍
    2021, 39(6):  778-783.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6.010
    摘要 ( 279 )   PDF (979KB) ( 19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不同部位肌肉的肌纤维特性,为充分挖掘青海黑藏羊(♂)的肉用潜质提供参考。【方法】利用ATP酶(ATPase)组织化学染色法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qPCR)测定黑藏羊背最长肌(longissimus dorsi, LD)、臂三头肌(biceps femoris muscle, BF)和股二头肌(Triceps femoris muscle, TF)3个部位肌肉的肌纤维组织学特征以及与其相关的肌球蛋白重链(Myosin heavy chains, MyHCs)基因的表达量。【结果】①背最长肌与臂三头肌ⅡA型、ⅡB型肌纤维直径显著低于股二头肌(P<0.05);而股二头肌Ⅰ型、ⅡA型和ⅡB型肌纤维横截面积显著高于背最长肌(P<0.05);Ⅰ型、ⅡA型和ⅡB型肌纤维密度均表现为背最长肌>臂三头肌>股二头肌(P>0.05)。②背最长肌ⅡA型肌纤维数量比例高于臂三头肌和股二头肌,其中背最长肌与股二头肌差异显著(P<0.05);背最长肌Ⅰ型肌纤维面积比例高于臂三头肌(P>0.05)和股二头肌(P<0.05)。③背最长肌MyHCⅡA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股二头肌(P<0.05),较臂三头肌差异不显著(P>0.05),各部位间MyHCⅠMyHCⅡBMyHCⅡX基因的表达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揭示了黑藏羊不同部位肌肉的肌纤维特性差异,为今后黑藏羊的分档加工提供了理论参考。
  • 不同精粗比饲粮对青海黑藏羊生长发育、血清生化及其相关激素含量的影响
    周力, 韩丽娟, 张秀花, 桂林生, 侯生珍
    2021, 39(6):  784-790.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6.011
    摘要 ( 203 )   PDF (2096KB) ( 208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不同精粗比饲粮对育肥期黑藏羊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血清生化及相关激素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将60只体况良好且体重相近(10.45±0.96) kg的2月龄早期断奶黑藏羊公羔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分别饲喂精粗比为70∶30(HC组)、50∶50(MC组)和30∶70(LC组)的全混合饲粮。试验分为预饲期8 d,正试期120 d。【结果】① HC组平均日增重(average daily gain,ADG)显著大于其他2组(P<0.05);而料重比(feed/gain,F/G)则相反(P<0.05)。②HC组体高、胸围、体斜长、宰前活重、胴体重和屠宰率均大于LC组(P<0.05),较MC组差异不显著(P>0.05);HC组眼肌面积显著大于其他2组(P<0.05)。③HC组葡萄糖(glucose,GLU)和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含量高于LC组(P<0.05)和MC组(P>0.05),而HC组甘油三酯(total triglycerides,TG)、瘦素(leptin,LEP)含量显著低于LC组(P<0.05)。【结论】在试验条件下,饲喂精粗比为70∶30全混合饲粮时,黑藏羊能够获得最佳的生长发育,且血液生化指标和相关激素含量均在正常范围内。
  • 复方紫草温敏凝胶的制备与质量评价
    徐科, 吴赟杰, 李金洋, 赵君晰, 张泽瀚, 梁晓霞
    2021, 39(6):  791-798.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6.012
    摘要 ( 316 )   PDF (2509KB) ( 17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制备复方紫草温敏凝胶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采用冷溶法,以泊洛沙姆为基质制备复方紫草温敏凝胶。将胶凝温度作为考察指标对所制凝胶进行处方优化。从凝胶的理化性质、微生物限度等方面对所制备的凝胶制剂进行质量评价。【结果】所得复方紫草温敏凝胶的最佳处方为:16%P407+2%P188+4%甘油+8%复方紫草药液,平均胶凝温度为32.8 ℃。【结论】所制备复方紫草温敏凝胶质量稳定、胶凝温度合适,可为各种创伤的愈合提供更好的新选择。
  • 资源环境
  • 氮肥减施下翻压冬季绿肥对川东玉米地土壤养分的影响
    曾妮, 蔡艳, 李寒松, 李冰, 李珺昭, 伍伟, 张洪滔, 何川, 李钟, 郑祖平
    2021, 39(6):  799-806.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6.013
    摘要 ( 208 )   PDF (1060KB) ( 13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究氮素化肥减施下翻压冬季绿肥对川东玉米地土壤养分的影响。【方法】设冬闲-玉米常规施氮为对照(NF),研究冬闲(RF)和冬种光叶苕子(V)、肥田萝卜(R)、黑麦草(L)、光叶苕子/肥田萝卜/黑麦草混播(B)并全量翻压还田在玉米种植时减氮20%下耕层土壤养分变化规律。【结果】①同常规施肥相比,减施氮肥后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含量降低;而减氮基础上全量翻压绿肥后能有效增加土壤氮磷钾养分,其中碱解氮增加了2.14%(R)~68.94%(B);混播绿肥处理对全氮提升效果显著,于苗期和收获期较对照分别显著增加15.00%、30.43%;翻压绿肥后土壤有效磷于玉米收获期前显著降低,收获期较NF处理显著提高了2.88%(L)~29.25%(R);B处理速效钾含量在玉米整个生育期都维持在较高水平,并于收获期显著提高75.05%。②翻压黑麦草在玉米收获期略有增加土壤交换性钙、镁含量,各绿肥处理的土壤微量元素增减呈波动变化,但均未达显著水平。【结论】化肥减氮20%条件下,冬季混播光叶苕子、肥田萝卜和黑麦草且全量翻压还田,可有效增加玉米地土壤氮磷钾养分,是川东丘陵区春玉米化肥减施增效可行之策。
  • 滴灌施肥条件下土壤硝态氮空间分布规律室内模拟研究
    孙富斌, 尹娟, 魏小东, 马正虎, 苏振娟
    2021, 39(6):  807-813.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6.014
    摘要 ( 263 )   PDF (4805KB) ( 15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旨在提升宁夏中部干旱区枸杞田水肥管理水平,建立更加高效的水肥管理模式,以更好服务于当地节水-高效灌溉农业发展。【方法】研究采用点源滴灌方式,设氮肥浓度(0、200 和500 mg/L)、滴头流量(0.5、0.75和1 L/h)和灌水量(3、5 L)3个因素研究了土壤硝态氮含量随再分布时间、滴头流量、氮肥浓度的变化,在径向和垂直方向的运移规律。【结果】①不同土层深度(0~20 cm)再分布时间下的硝态氮含量随径向距离的增大呈递减的趋势;②不同径向距离(0~20 cm)处,滴头流量为0.5 L/h时,硝态氮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滴头流量为0.75、1 L/h时,硝态氮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③在不同径向距离(0~20 cm)处,无氮肥时(F1,0 mg/L),硝态氮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大呈递增的趋势,氮肥浓度为F2(200 mg/L)、F3(500 mg/L)时,硝态氮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④再分布时间、滴头流量、氮肥浓度均与硝态氮含量呈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结论】综合各项指标得出,当再分布时间为5 d、滴头流量为0.5 L /h、氮肥浓度为500 mg/L左右时能够满足本地区滴灌施肥条件下枸杞田(沙壤土)需氮要求。
  • 垦殖对川西北高寒草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吴同辉, 胡玉福, 杨泽鹏, 舒向阳, 李杰, 杨雨山, 李智, 余颖, 何佳
    2021, 39(6):  814-819.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6.015
    摘要 ( 225 )   PDF (2970KB) ( 167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明垦殖对川西北高寒草地土壤酶活性、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进而揭示垦殖后耕地土壤的质量状况。【方法】测定了垦殖时间梯度为0~40 a的高寒土壤的4种土壤酶活性、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结果】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含量、土壤蔗糖酶(S-SC)活性和土壤淀粉酶(EC)活性随垦殖时间序列显著降低(P<0.05)。相反,土壤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土壤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显著增加(P<0.05)。3个取样深度中0~20 cm土层SOC含量、MBC含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化最大。垦殖40 a后,表层土壤的SOC含量、MBC含量、S-SC活性和EC活性分别降低了74.11%、80.33%、57.01%、52.37%,而POD活性和PPO活性分别增加了275.62%和58.51%。随着垦殖年限增加,SOC含量、MBC含量、S-SC活性、EC活性、POD活性和PPO活性的升高或降低速率逐渐减缓。S-SC和EC活性与SOC和MBC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表明长期垦殖导致土壤易分解有机碳相对减少,微生物数量和活性下降。【结论】由于高寒地区自然环境条件脆弱,垦殖加剧了有机碳库减少,可能成为CO2的排放源。因此,减少垦殖对于稳定土壤有机碳和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着重要意义。
  • 高寒区蔓竹群落特征及其水文效应
    向晓华, 马建刚
    2021, 39(6):  820-826.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6.016
    摘要 ( 198 )   PDF (2852KB) ( 151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为高寒地区的水土保持选择提供生态修复植物。【方法】以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药山自然保护区高寒区不同海拔(3 400 m和3 800 m)自然分布的蔓竹(Bashania qiaojiaensis Yi et J.Y.Shi) 群落为对象,采用野外现场调查和室内实验的方法,研究其生物量、枯落物和土壤水文特征。【结果】①蔓竹在高寒区表现为矮草甸状的纯竹林群落,且生长良好,密度高达273~490株/m2,总生物量为2 715.53~3 294.55 g/m2,远高于其他灌草群落;②枯落物储量为6.35~7.21 t/hm2、最大持水量19.94~26.13 t/hm2,失水过程也较缓慢,表现出了较高的持水能力;③土壤总孔隙度与容重都在10~20 cm处最低,分别为56.33%~65.26%、0.62~0.66 g/cm3,饱和持水量与毛管持水量却较大,分别为98.18%~99.73%、75.48%~75.56%,最小稳渗速率仅为2.33 mm/min,表现出了良好的通气性和持水性。【结论】蔓竹生物量和持水保水能力优于高寒区多数灌草植物,表明其在湿冷的高寒地区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 冬氨酸二丁二酸醚和酒石酸配施对籽粒苋生长和镉富集特征的影响
    何明倩, 卢欣, 唐妍, 陈芝吟, 夏涓文, 徐小逊, 李启蓝
    2021, 39(6):  827-834.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6.017
    摘要 ( 246 )   PDF (5344KB) ( 139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为探讨生物可降解螯合剂冬氨酸二丁二酸醚(AES)和酒石酸(TA)对籽粒苋(Amaranthus hybridus L.)修复镉(Cd)污染土壤的效果。【方法】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施用AES和TA对籽粒苋生长、抗氧化酶活性和Cd富集特征的影响。【结果】单独添加AES对籽粒苋生物量无显著影响,而单独添加TA,以及AES和TA配施处理均能显著提高植物生物量。随着TA的添加,叶片SOD活性显著上升,而AES处理对植物叶片抗氧化酶活性无显著影响。单独或联合施用AES与TA均提高了土壤弱酸提取态Cd所占比例,其中0.067 mmol/kg TA与5 mmol/kg AES配施时弱酸提取态Cd所占比例最高,为对照的1.53倍。AES和TA添加不同程度提高了籽粒苋各器官中的Cd含量和积累量,在0.067 mmol/kg TA处理中,植物地上部Cd积累量比对照增加了147.37%。AES和TA配施对植物地上部富集系数有明显的提高,且土壤净化率比为对照的1.24~2.08倍。【结论】AES和TA配施能显著改善籽粒苋对Cd的提取效率。
  • 农业经济
  • 农业经理人素养会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产生影响吗——基于四川省205个样本的SEM分析
    程亚, 王珂, 葛云舟, 王贯颖, 张社梅, 罗华伟
    2021, 39(6):  835-842.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6.018
    摘要 ( 199 )   PDF (2523KB) ( 146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农业经理人个人素养与合作社绩效之间的关系,并从不同维度探究其影响的差异性,为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提供建议与对策。【方法】收集四川省205位农业经理人实地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将农业经理人的素养具体为创新意识、生产销售能力和从业经验,用市场绩效、财务绩效、组织绩效3方面衡量合作社绩效,以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①发现农业经理人的创新意识对合作社的组织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合作社的财务绩效有正向影响,而对合作社的市场绩效有显著负向影响;②农业经理人的生产销售能力对合作社的财务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对市场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③农业经理人的从业经验对合作社的市场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结论】农业经理人个人素养与合作社绩效之间的关系联系紧密,可以通过提高农业经理人个人素养来影响合作社绩效。
  • 长三角耕地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桂政, 於冉, 秦岩, 李兰兰, 宋中俊
    2021, 39(6):  843-849.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6.019
    摘要 ( 295 )   PDF (2428KB) ( 15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长三角和各区域耕地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长三角耕地利用效率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Tobit模型分析以及数理分析方法。【结果】①近19年来长三角耕地利用效率均值为0.81并呈波动上升趋势,且根据区域差异可将27个城市划分为高效率区、较高效率区、中等效率区和低效率区;②利用Tobit模型分析得出各影响因素对长三角及各区域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具有差异性,人均GDP、耕地复种指数、单位耕地面积施肥量、人均耕地面积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耕地利用效率有显著影响;③高效率区应继续落实现行的高效农业财政和生产政策,较高效率区要有效控制化肥使用强度,中等效率区要正确处理区域经济发展与耕地数量的关系,低效率区应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农业耕作。【结论】当前长三角耕地利用效率处于中等水平,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使其呈现区域差异性。因此,分区域进行讨论,分析其影响因素的作用程度,探索其特征的内在机理,是实现长三角耕地利用效率提升的有效路径。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