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21年 第39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1-10-30
    林学
  • 土壤镉污染对杨树雌雄植株抗地上和地下害虫的影响
    林恬恬, 唐嘉瑶, 何方, 陈良华
    2021, 39(5):  571-574.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5.001
    摘要 ( 580 )   PDF (1192KB) ( 506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镉污染条件下不同性别杨树植株间的抗虫性差异及相关机制。【方法】 以雌雄美洲黑杨(Populus deltoides)幼树为对象,研究了土壤镉污染条件下取食不同性别杨树对4种食叶害虫(包括两种专食性昆虫和两种广食性昆虫)和一种地下害虫(蛴螬)幼虫的生长发育和取食选择的影响。【结果】 经过150 d的土壤镉胁迫处理,与雌株相比,雄株叶片富集了更多的镉,而雌株则将镉更多地富集于根系中。昆虫取食试验表明,与对照相比,取食受镉胁迫的雄株可以显著抑制4种食叶害虫的生长发育,而取食受镉胁迫的雌株则明显降低了地下害虫蛴螬的生长量。利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了不同性别杨树叶片和根系中参与镉积累、转运和解毒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发现镉污染条件下雄株叶片和雌株根系中的相关基因上调数量较多。因此,推测在镉污染条件下,雌雄植株抗虫性的差异可能是由于两种性别植株在叶片和根系中镉浓度的差异所导致。相关研究成果以“Sexual differences in above- and belowground herbivore resistance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poplars as affected by soil cadmium stress”为题于2021年8月发表在国际生态学权威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结论】 土壤镉污染条件下,美洲黑杨雌雄植株不同器官中的镉浓度差异影响着植食性昆虫的生长和取食行为,进而影响雌雄杨树的抗虫性差异。
  • 氮添加对美洲黑杨镉吸收、富集与分配的影响
    雷浩, 高陈晨, 陈良华, 陈娜, 郝林婷, 柳奇, 舒锟, 杨林凯
    2021, 39(5):  575-581.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5.002
    摘要 ( 318 )   PDF (2943KB) ( 25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氮添加条件下美洲黑杨不同器官Cd富集和分配的变化,探讨氮沉降对美洲黑杨重金属富集、转移、分配的影响。【方法】 以美洲黑杨(Populus deltoides)为对象,采用盆栽控制实验的方法,研究不同Cd污染处理(0、2.5和5 mg/kg)下,不同氮添加水平(0、5、10和15 g/(m2·a))对美洲黑杨各器官中Cd含量、积累量及分配模式的影响。【结果】 镉污染条件下,氮添加对美洲黑杨多数器官的镉富集具有促进作用,这种促进效应因污染程度的不同有一定的差异;氮添加会增加美洲黑杨镉的富集系数,并降低镉向地上部分的转移;不同Cd污染条件下,美洲黑杨根系中镉含量随根序的增加而降低,适度添加氮(如10 g/(m2·a))能促进镉在低级根中的富集。【结论】 在不同重金属污染条件下,适度的外源氮添加有利于促进美洲黑杨的生长,提高美洲黑杨的镉富集效率,有利于提高其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能力。
  • 水淹胁迫对35/66杨和NL-80351杨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柳奇, 谭灵杰, 陈良华, 朱珍珍, 舒锟, 杨林凯, 雷浩
    2021, 39(5):  582-589.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5.003
    摘要 ( 251 )   PDF (3318KB) ( 29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两个生长性状优良、分布范围广泛的杨树品种“35杨(Populus deltoides CL‘35/66’)”和“NL-80351杨(P. deltoides cv. NL-80351)”对水淹胁迫适应能力的差异并分析相关的生理机制。【方法】 采用盆栽控制实验的方法,以35杨和NL-80351杨为材料,研究水淹处理对两个品种美洲黑杨幼苗生物量积累与分配、抗氧化酶活性、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分配和氮代谢酶活性等方面的影响。【结果】 ①水淹胁迫可以显著降低两个品种杨树的根系生物量,对NL-80351杨的影响更大。②水淹胁迫显著提高了35杨叶片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对丙二醛(MDA)含量无显著影响;NL-80351杨的两种酶活性在水淹条件下均无显著变化,MDA含量显著增加。③水淹胁迫条件下,35杨叶片、茎的淀粉含量及茎的葡萄糖含量显著增加,NL-80351杨叶片淀粉和蔗糖含量增加,茎的葡萄糖、蔗糖和淀粉含量降低,两者不同根级的NSC没有表现出一致的规律。④水淹胁迫抑制了NL-80351杨叶片的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谷氨酸合酶(GOGAT)的活性,提高了谷氨酸脱氢酶(GDH)的活性,引起铵态氮含量的增加,但对35杨氮代谢过程无显著影响。【结论】 与NL-80351相比,35杨具有更强的维持根系生长的能力,表现出较强的抗氧化胁迫和维持碳分配平衡、氮同化的能力,对水淹胁迫有更强的生理适应性。
  • 土壤酸化对红枫叶片呈色生理的影响
    靳慧琴, 梁俊林, 贾诗雨, 肖欢, 唐实玉, 冯云超, 刘洋
    2021, 39(5):  590-595.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5.004
    摘要 ( 300 )   PDF (4219KB) ( 19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土壤酸化对红枫秋季叶片呈色生理的影响,为亚高山彩叶林红枫的引种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8年8月—2019年11月使用pH6和pH4柠檬酸缓冲液对土壤进行酸化处理,分析两个年份红枫叶片转色期的色素含量(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色素苷),酶活性(叶绿素酶、苯丙氨酸解氨酶)及内含物质(脯氨酸、可溶性糖)等生理指标。【结果】 红枫叶色转变过程中,叶片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可溶性糖含量降低,花色素苷及脯氨酸含量增加,叶绿素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没有显著变化。在不同处理间,pH4柠檬酸缓冲液处理延缓了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降解且各时期花色素苷的积累量最低,而pH6柠檬酸缓冲液处理在2019年加速了叶绿素的降解且花色素苷含量显著高于对照;pH6和pH4酸化处理的叶绿素酶活性在2018年高于对照,而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在2019年高于对照;各采样时期pH6柠檬酸缓冲液处理的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对照。【结论】 使用pH6柠檬酸缓冲液酸化处理有利于红枫转色期叶绿素的降解及花色素苷的合成。因此,使用pH6柠檬酸缓冲液适当降低土壤碱性可使红枫提前转色及增强呈色效果,而pH4柠檬酸缓冲液处理的叶色转变效果不佳。
  • 柚木种子吸水及生活力对不同溶液浸种的响应
    张合瑶, 朱存福, 李莲芳, 沈松, 郑川玲, 顾梦, 文国卫, 王帅, 朱庆伟
    2021, 39(5):  596-603.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5.005
    摘要 ( 246 )   PDF (2420KB) ( 18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了解清水(自来水)、不同浓度NaOH和GA3溶液浸种组合,以及GA3溶液于不同温度和时间浸种组合对柚木种实及种子吸水和生活力的影响,丰富柚木种实处理的资料,为进一步的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单因素(清水-自来水浸种时间),以及L8(27)(不同浓度NaOH和GA3溶液浸种)和L9(34)正交(不同浓度GA3溶液于不同温度和时间条件下浸种)设计开展柚木种实浸种和种子生活力测定的试验。【结果】 清水浸种2 h的种实吸水率达38.5%,之后吸水率极显著加速,18 h后缓慢吸水,至24 h时,达饱和吸水量。NaOH和GA3浸种的种子吸水率和生活力分别为20.9%~35.9%和41.3%~65.3%,处理组合间,此2指标呈现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影响(P<0.05或P<0.01);NaOH溶液浓度及其与浸种时间的交互作用是影响种子吸水的主导因子,NaOH溶液浓度是影响生活力的主导因子。GA3溶液于不同温度和时间浸种的种实吸水率和种子生活力分别为72.1%~108.3%和1.0%~43.3%,处理组合间,此两指标均呈现极显著的差异影响(P<0.01);GA3溶液浓度及其与浸种时间的交互作用是影响种实吸水的主导因子,影响生活力的则是浸种温度。【结论】 试验结果与普遍认为柚木种子吸水困难的结论相悖;NaOH和GA3浸种促进种子吸水,但相对高浓度NaOH溶液长时间浸种,降低种子生活力。0.1 g/L GA3于35 ℃ 恒温下浸种16 h的生活力最高,35 ℃可作为柚木种子浸种的适宜温度。
  • 基于Maxent模型的珙桐潜在分布预测及其重要影响因子分析
    叶利奇, 张伟皓, 叶兴状, 刘益鹏, 张国防, 刘宝, 阮少宁
    2021, 39(5):  604-612.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5.006
    摘要 ( 390 )   PDF (13507KB) ( 191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末次间冰期以来珙桐地理分布格局的变化过程、了解环境因子对珙桐的影响可为珙桐的有效保护和引种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基于198条分布记录和17个环境因子,并应用ENMeval数据包优化的Maxent模型模拟珙桐在8种气候情景下的潜在分布区,综合使用环境变量贡献率、置换重要值和刀切法检验评估影响当代珙桐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结果】 ①当delta. AICc=0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面积(训练AUC值)为0.983,表明预测结果极好;珙桐在当代潜在适生区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周围山区、湖南湖北地区的西部、云南的东北部以及贵州梵净山;②温度年较差(bio7, 44.54%)、昼夜温差月均值(bio2, 9.97%)、温度季节变动系数(bio4,7.34%)、年降水量(bio12,13.56%)、最干季降水量(bio17,3.2%)和海拔(elev, 3.46%)为影响珙桐地理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其中气温环境因子和降水环境因子累计贡献率分别为64.06%和16.76%;③在过去气候情景下,珙桐不同等级适生区增加区域主要集中在横断山脉、雪峰山脉和大巴山脉的西南地区,全新世中期珙桐适生区增加面积相较于末次间冰期和末次盛冰期最大;在未来2050年、2070年温室气体低浓度排放情景(RCP2.6)和温室气体高浓度排放情景(RCP8.5)下,珙桐适生区增加面积逐渐缩小。【结论】 温度年较差是限制其分布的最主要环境因子;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珙桐适生区面积呈现收缩趋势,对于面积收缩地区,可以采取迁地保护措施,保存其种质资源。
  • 无患子叶斑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郑婉铮, 孙宇, 林先云, 陈全助, 冯锦秀, 蔡琦, 冯丽贞
    2021, 39(5):  613-619.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5.007
    摘要 ( 394 )   PDF (7922KB) ( 14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明确福建顺昌无患子叶斑病病原及其生物学特性。【方法】 以福建省顺昌县受害无患子人工林基地采集的病样组织为研究对象,通过组织分离法、致病性测定、形态学鉴定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无患子叶斑病病原菌种类,在此基础上探究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结果】 通过组织分离法从发病部位分离出9种菌株,经柯赫氏法则验证,确定SW-9为无患子叶斑病病原菌。结合传统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将该菌鉴定为Xylaria arbuscula(矮乔木炭角菌)。SW-9菌株最适生长温度为28 ℃;最适生长pH为6~7;最适碳源为麦芽糖,最适氮源为蛋白胨;其致死温度为40 ℃;最适光照条件为全黑暗培养。【结论】 关于Xylaria arbuscula引起的无患子叶斑病为首次报道,研究结果将为开展无患子叶斑病的防治工作奠定基础。
  • 作物学
  • 玉米自交系K365、K143和K115的花丝和花粉活力评价
    贺振, 周洁, 柯永培, 余学杰, 周家伟, 张咏红, 石海春
    2021, 39(5):  620-625.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5.008
    摘要 ( 439 )   PDF (840KB) ( 297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明确玉米自交系K365、K143和K115的花丝和花粉活力高低及持续时间长短,可为制定相应的杂交种生产技术及指导杂交授粉提供技术支撑。【方法】 通过统计3个自交系不同日龄花丝、花粉的人工授粉结实率,结合花丝、花粉的丙二醛(MDA)、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来分析花丝和花粉的活力。【结果】 自交系K365、K143和K115的花丝结实率分别从抽丝的第8、6、8天开始明显下降;3个自交系的MDA和POD均在第6和7天达到最高;自交系K365和K143的SOD含量在第9和6天达最高,而K115在第6和12天最高;3个自交系的花粉仅在授粉当天结实率较高。【结论】 自交系K365、K143和K115花丝活力的转折点分别在抽丝的第8、6和8天,在四川成都高温高湿条件下其花粉活力持续时间在24 h以内。
  • 不同减源处理对套作大豆地下根瘤及地上植株生长的影响
    王明玥, 李轲逸, 宋璐炘, 陈平, 雍太文
    2021, 39(5):  626-632.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5.009
    摘要 ( 310 )   PDF (5125KB) ( 24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寻套作大豆恢复性生长阶段中下部叶片供源对大豆结瘤及地上部生长的调控作用,为实现套作大豆增产增效提供参考及实践依据。【方法】 在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条件下,以单作大豆(CK)落叶时间作参考,在套作大豆始花期(R1)、始荚期(R3)、始粒期(R5)对植株中下部进行剪叶,总剪叶比例为全株的10% (A1)、30%(A2)、50%(A3)以及不剪叶处理 (A0)。研究中下部叶片数量的改变对根瘤生长发育及地上器官的影响。【结果】 ①与单作大豆相比,套作不剪叶(A0)处理下,根瘤的数量与干重显著增加105.9% 和106.5%,根瘤平均直径、叶片SPAD、叶面积及茎叶荚干重均降低,产量下降5.3% (P<0.05)。②各套作剪叶处理间,A1、A2、A3处理的地下部根瘤数量、平均直径、干重及地上部叶面积、各器官干物质重较A0显著降低,但地上部的SPAD差异不显著,产量下降8.1% ~12.9% (P<0.05)。【结论】 与单作大豆相比,套作大豆恢复性生长阶段的根瘤数量更多,地上部恢复性生长能力更强,使R7期叶片干重更高,产量差异不显著。各套作剪叶处理间,随叶片供源的减少,根瘤数量及平均直径降低,不利于地上部的恢复性生长,造成产量显著下降。
  • 动物科学·动物医学
  • HINT1基因多态性及其在肌肉组织中表达差异的分析
    梁馨文, 邢璐, 董世雄, 徐士军, 张健, 段梦琪, 张博, 商鹏
    2021, 39(5):  633-638.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5.010
    摘要 ( 253 )   PDF (4620KB) ( 16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HINT1基因在猪肌肉生长分子调控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试验选取30、90和180日龄的藏猪和大约克猪(各8头)作为试验对象,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HINT1基因在背最长肌、腿肌组织中mRNA的差异表达,采用Sanger测序法对藏猪(48头)和大约克猪(45头)HINT1基因的起始密码子上游3 000 bp区域左右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结果】 在背最长肌和腿肌组织中,藏猪(TP)和大约克猪(YY)HINT1基因mRNA的表达量均随着日龄的增长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在背最长肌组织中,30日龄藏猪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大约克猪(P<0.01),90日龄藏猪和大约克猪表达差异不显著(P=0.284),180日龄藏猪显著高于大约克猪(P<0.05);在腿肌组织中,30日龄和90日龄的藏猪HINT1基因表达量均极显著高于大约克猪(P<0.01),180日龄藏猪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大约克猪(P<0.05);在起始密码子上游3 000 bp区域左右筛选到5个SNPs位点:A-2230G、C-2209T、A-2174G、T-2083C和A-2082G ,且两猪种间等位基因频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品种内基因频率均符合哈迪温伯格定律。【结论】 推测HINT1基因的表达与骨骼肌组织的生长发育呈负相关。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改善猪肉质品质及调控猪肌肉组织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 不同NFC/NDF饲粮对青海藏羊育成母羊肌肉抗氧化功能、肌纤维类型组成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周力, 高占红, 张春梅, 马博妍, 李蒋伟, 桂林生, 侯生珍
    2021, 39(5):  639-645.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5.011
    摘要 ( 317 )   PDF (1937KB) ( 20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不同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NFC)/中性洗涤纤维(NDF)饲粮对育成期藏羊(♀)背最长肌的肌纤维特性、肌球蛋白重链基因表达量及其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用体况良好、体重(26.65±0.72) kg 相近的4月龄青海藏羊母羔15只,随机分为3组,进行预试期15 d和正试期90 d的饲养试验。正试期3个组饲粮NFC/NDF水平分别为0.92(L组)、1.39(M组)、2.20(H组)。以藏羊左侧胴体第12~13肋骨间背最长肌作为试验材料,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三磷酸腺苷酶(ATPase)染色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PCR)方法进行测定。【结果】 ①M组Ⅰ型肌纤维直径小于H组(P<0.05)与L组(P>0.05);M组Ⅰ型肌纤维横截面积低于L组(P<0.05)与H组(P>0.05);M组Ⅰ型肌纤维密度高于H组(P<0.05)和L组(P>0.05);L组Ⅰ型肌纤维数量和面积显著小于M组(P<0.05),而Ⅱb型肌纤维数量和面积则相反(P<0.05)。②M组MyHC Ⅰ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L组(P<0.05),而L组MyHC Ⅱa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H组(P<0.05),同时L组MyHC Ⅱb和MyHC Ⅱx的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M组(P<0.05)。③M组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大于L组(P<0.05)与H组(P>0.05);M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大于H组(P<0.05)与L组(P>0.05)。【结论】 不同NFC/NDF饲粮能够影响育成藏母羊肌肉抗氧化能力、肌纤维类型组成及其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其中以NFC/NDF为1.39的饲粮效果较佳。
  • 多浪羊POMC基因克隆及其在初情期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研究
    李庆瑾, 隋志远, 张继虎, 张志帅, 高庆华, 邢凤
    2021, 39(5):  646-651.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5.012
    摘要 ( 194 )   PDF (12475KB) ( 11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POMC基因在绵羊初情期时不同组织的表达水平及规律。【方法】 对多浪羊进行初情期发情鉴定,采集初情期下丘脑、垂体、卵巢、输卵管、子宫、脾、肺、肾和大脑9种组织,提取其组织RNA,对POMC基因进行cDNA克隆和组织表达分析;对多浪羊POMC氨基酸与其他物种POMC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制作系统发育树;应用qPCR技术检测POMC基因在下丘脑、垂体、卵巢、输卵管和子宫5种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 获得多浪羊POMC基因两条cDNA序列,长度分别为1 078、1 108 bp,两条cDNA序列编码区(CDS )相同,均为792 bp,编码263个氨基酸。同源性比对分析得出多浪羊POMC氨基酸序列与绵羊、牛、山羊的同源性分别为99.62%、96.6%、96.3%,与猪、马、人的同源性分别为89.51%、83.08%、79.78%。qPCR和组织表达谱分析结果表明POMC基因在9种组织均有表达,其中在垂体和下丘脑中表达量比较高,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结论】 试验结果对于进一步探索POMC基因与绵羊初情期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 瑶山鸡与长顺绿壳蛋鸡鸡蛋营养成分比较研究
    唐继高, 刘嘉, 苗小猛, 李洪曙, 韩雪, 李亮, 朱丽莉, 王璇
    2021, 39(5):  652-659.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5.013
    摘要 ( 270 )   PDF (1069KB) ( 18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贵州瑶山鸡与长顺绿壳蛋鸡鸡蛋营养成分的差异。【方法】 随机抽取43周龄瑶山鸡与长顺绿壳蛋鸡的鸡蛋各60枚,测定其常规营养成分、微量元素、脂肪酸与氨基酸的含量;对2个品种鸡蛋各营养成分进行比较,并采用氨基酸比值系数法对其营养价值进行评价。【结果】 长顺绿壳蛋鸡鸡蛋中的微量元素铁和硒显著高于瑶山鸡(P<0.05);长顺绿壳蛋鸡鸡蛋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显著高于瑶山鸡(P<0.05);长顺绿壳蛋鸡鸡蛋鲜味氨基酸中的脯氨酸显著高于瑶山鸡而丙氨酸含量显著低于瑶山鸡(P<0.05);2个品种鸡蛋各必需氨基酸含量均高于WHO/FAO推荐值,氨基酸比值系数分别高达86.04、86.36。【结论】 瑶山鸡和长顺绿壳蛋鸡鸡蛋的营养价值均较高,但长顺绿壳蛋鸡鸡蛋的营养价值要优于瑶山鸡。
  • 三七丹参片对高血脂小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吴志焕, 曹晓涵, 曹丹丹
    2021, 39(5):  660-665.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5.014
    摘要 ( 320 )   PDF (9215KB) ( 15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采用饲喂高脂饲料方法建立稳定的昆明小鼠高脂血症模型,并使用该模型小鼠对三七丹参片降血脂作用进行研究。【方法】 将80只小鼠分为模型组(20只,雌雄各半)和降脂组(60只,雌雄各半)。模型组随机分为正常组和高脂组(n=10),雌雄各半;正常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高脂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连续饲喂30 d。计算增重率;检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等指标;比较肝脏组织病理变化。降脂组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高脂模型组,阳性对照组(辛伐他汀组),三七丹参片低、中、高剂量组共6组(n=10),雌雄各半。对各组小鼠灌服三七丹参、辛伐他汀和生理盐水。连续灌胃 30 d,每天称重。检测血脂和血糖的变化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高脂组小鼠血脂4项指标结果显示TC、TG、LDL-C显著升高(P<0.01或P<0.05),H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脂组肝细胞均出现脂肪样变性。使用降脂药后,高剂量组的血脂和血糖指标均降低。【结论】 试验建立了稳定的高血脂小鼠模型,三七丹参片对高脂食物造成的高血脂小鼠有很好的降血脂和降血糖作用。
  • 资源与环境
  • 川中丘陵区气象因子与玉米倒伏和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张森, 徐开未, 裴丽珍, 陈晓辉, 张雯雯, 肖华, 彭丹丹, 陈远学
    2021, 39(5):  666-673.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5.015
    摘要 ( 289 )   PDF (2896KB) ( 219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针对川中丘陵区春玉米生育期内早期干旱后期高温多雨的特殊气候生态条件,为进一步挖掘川中丘陵区玉米生产潜力,研究玉米的生态气候适应性以及推进玉米的机械化进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7—2019年在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以郑单958和仲玉3号为材料进行田间试验,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研究玉米倒伏和产量对气象因子的响应程度。【结果】 郑单958品种2018年的倒伏率分别较2017和2019年增加19.7和10.1倍,产量分别降低19.4%和19.2%;仲玉3号品种2018年的倒伏率分别较2017和2019年增加5.1和2.7倍,产量分别降低37.9%和38.1%;有效积温和日照时数通过增加玉米穗长、穗粒数和单位面积穗数提高玉米产量;气象因子对产量的影响程度因品种特性表现出差异,郑单958表现为:有效积温>相对湿度>日均温>日照时数>平均风速>降水量,仲玉3号表现为:日照时数>有效积温>日均温>相对湿度>平均风速>降水量;气象因子对玉米倒伏的影响,郑单958表现为:降水量>日均温>相对湿度>平均风速>有效积温>日照时数,仲玉3号表现为:降水量>日均温>相对湿度>有效积温>平均风速>日照时数。【结论】 在川中丘陵区,影响郑单958产量的关键气象因子为有效积温,影响仲玉3号产量的关键气象因子为日照时数,降水量为该区域玉米倒伏的主要影响因素。
  • 不同水生植物种植模式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研究
    曾明颖, 顾凡强, 王仁睿
    2021, 39(5):  674-680.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5.016
    摘要 ( 438 )   PDF (6229KB) ( 20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不同水生植物种植模式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为选用适宜的水生植物治理污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出6种水生植物(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各2种),分别以单种种植、2种混种和3种混种的种植模式进行水培试验,每5天对总氮(T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4个指标进行检测,试验周期为25 d,比较水生植物不同种植模式下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情况。【结果】 随着时间的增加,不同种植模式的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中的TN、TP、COD和氨氮的去除率均呈递增趋势;25 d时,对水体的净化效果表现为3种混种优于两种混种,两种混种优于单种种植;对TN去除效果最好的有菖蒲+凤眼莲+狐尾藻,菖蒲+大薸+狐尾藻,去除率分别是97.3%和96.0%;对TP的去除效果最好的有再力花+大薸+伊乐藻、菖蒲+大薸+伊乐藻、菖蒲+凤眼莲+狐尾藻,去除率分别是97.9%、97.5%和97.5%;对COD去除效果最好的有菖蒲+凤眼莲+狐尾藻、再力花、菖蒲、大薸、菖蒲+凤眼莲+伊乐藻,去除率分别是57.5%、56.9%、55.7%、53.9%和53.5%;对氨氮去除效果最好的是再力花+大薸+伊乐藻,去除率是62.2%。【结论】 综合各项指标,菖蒲+凤眼莲+狐尾藻这种“挺水+浮水+沉水”的混合种植方式对富营养化水体改善效果最佳。城市滨水植物的配置应首先考虑生态效益最大化,其次是美学效果。研究对城市滨水植物景观配置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 草学
  • 紫色象草辐射诱变M2代的遗传和表型变异研究
    朱杰, 武炳超, 张欢, 洪文锴, 邹坤, 李远丽, 李佳璇, 黄琳凯
    2021, 39(5):  681-687.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5.017
    摘要 ( 245 )   PDF (3849KB) ( 17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辐射诱变紫色象草M2代矮化突变体的遗传效应。【方法】 前期利用60Co-γ射线对象草种茎进行照射处理后出现了矮化的M0代突变体植株,随后通过对M0代突变体进行两年的矮化后代选择,得到了M2 代矮化植株,并对其表型性状变异和分子水平上的遗传变异进行研究。【结果】 M2代象草群体中有两株明显矮化的植株,其分蘖数、茎节数和株高与未经辐射处理的M2代材料差异显著,发生了明显的变异。SSR分子标记结果表明,在象草辐射M2代材料中,筛选出的10对引物共扩增出了209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有201条,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25,突变体材料与对照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61~0.78范围内,平均值为0.71。UPGMA聚类结果显示矮化突变体 M2-8和M2-17聚为一类,与对照遗传距离较远,变异程度较大,可为将来的象草育种项目中提供原始材料。【结论】 矮化突变体的突变原因很大可能性是由遗传因素所引起的变异。
  • 农业经济
  • 新冠肺炎疫情阶段特征、公众情绪与农产品价格——基于微博文本挖掘的实证研究
    邵小彧, 李冬梅, 刘云强
    2021, 39(5):  688-696.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5.018
    摘要 ( 382 )   PDF (5418KB) ( 318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由于封城、交通管制等举措的实施,公众情绪变化剧烈,农产品价格波动明显,因此研究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是一个有趣的议题。【方法】 通过微博文本挖掘,分析疫情发展各个阶段公众讨论的主题,并通过情感分析量化公众情绪,进一步构建VAR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模型研究公众情绪变化与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关系。【结果】 潜伏期和爆发期对新冠病毒有关知识和防控措施的普及较为到位,但在蔓延期仍有谣言不断出现造成恐慌,干扰判断;公众情绪变化不仅是引起猪肉和蔬菜价格变化的格兰杰原因,也是引起牛肉、羊肉和水果价格变化的格兰杰原因;相对于整体情感值,负向情绪数量对农产品价格变化的解释效果更好;对于疫情严重地区,猪肉、牛肉的价格变动领先于公众情绪的变化。【结论】 研究结果证实了公众情绪与农产品价格的关联性,为通过引导网络舆情形成健康良好的公众情绪,从而稳定公共卫生事件期间的农产品价格提供了理论参考。
  • 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与国际农产品期货市场的整合研究——以玉米、大豆、豆油和豆粕为例
    林俐, 田谧, 张俊峰
    2021, 39(5):  697-704.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5.019
    摘要 ( 273 )   PDF (3205KB) ( 28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在国际农产品期货市场中的价格影响及其供求变化情况,对于我们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意义重大。【方法】 以一价原则为理论基础,考虑了农业补贴政策和市场间交易成本问题对传统线性协整的约束,结合使用结构突变协整和阈值协整(TVECM)对中国和国际农产品期货市场的整合问题进行研究。【结果】 农业补贴政策对玉米和大豆的国内国际价格整合有结构上的冲击;交易成本在协整检验中有一定影响,因为玉米和大豆的国内国际价格之间都不存在传统的线性协整,但是他们的阈值协整显著;玉米和大豆价格的阈值协整都表明,价格偏离均衡关系后,向均衡调整的速度具有不对称性。【结论】 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并根据主要农产品国内国际价格的协整关系调整农业补贴政策。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