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21年 第39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1-06-28
    特别策划:水稻研究专题
  • 基于33个遗传多样性水稻材料的泛基因组分析揭示“隐藏”的基因组变异
    钦鹏, 陈薇兰, 王淏, 李仕贵
    2021, 39(3):  275-278.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3.001
    摘要 ( 2225 )   PDF (1931KB) ( 50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基因组结构变异(SV)和基因拷贝数变异(gCNV)是动植物中主要的遗传变异来源,全面准确地鉴定和分析 SV和gCNV对挖掘优异等位基因、保障水稻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利用长片段测序数据和基因组装方法(HERA), 对31个具有遗传多样性的水稻栽培稻进行了高质量基因组组装,结合日本晴和蜀恢498高质量基因组,进行了系统的基 因组比较分析。【结果】共鉴定到171 072个非冗余SVs和25549个gCNVs,其中82.8%的PAV未在先前基于短序列测序 数据获得的PAV中鉴定到。利用非洲栽培稻CG14作为外群,对发生在亚洲栽培稻群体的SV(dSV)进行了推断,发现大多 数dSV位于基因非编码区,以及泛基因组中50%(32668)基因上下游2kbp区域在32个亚洲栽培稻种至少有一个dSV。进一步 结合转录组数据分析发现SVs和gCNVs对调控基因表达量对具有重要作用。对SV形成机制分析发现,SV主要由TEI(转 座子插入)和NHEJ(非同源末端连接)两种机制形成,但不同类型SV的主要形成机制有所不同。该研究还构建了水稻中首个 图形基因组,结合674份材料的二代测序和叶片早衰数据,发现17.5%的SV与其附近SNP的连锁度非常低,GWAS分析发现 一个与叶片早衰显著相关的位点只能被SV检测到。相关研究成果以“Pan-genome analysis of 33 genetically diverse rice accessions reveals hidden genomic variations”为题于2021年5月发表在国际期刊Cell。【结论】提供了 一个高质量泛基因 组水平的基因组变异资源,将促进水稻的功能基因组和进化生物学研究、优异基因资源发掘和水稻育种。
  • 水稻耐高温相关基因功能及其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钦鹏, 樊世军, 高鹏, 李仕贵
    2021, 39(3):  279-285.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3.002
    摘要 ( 1865 )   PDF (2201KB) ( 509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综述当前已抵道水稻有高温相关基因研究进展,以期为耐商温分子机制解析和水稻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永稻响史高相关基国进行系统刷述,总结了当前一些关键的高温信号通路及分子机理。【结果】水响应高温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理过程,目前已克隆相关基国有5类,涉及6个重要的胞内信号通路,但具体调控机理仍有栋深入探析。【结论】未来的研究应触续克隆一些关键的高温相关基因,明碗水稻感知和传递高温信号的分子机制,挖掘优异等性基用于水稻生产实际。
  • 氮肥缓速配施对两种机插稻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
    吕腾飞, 谌洁, 代邹, 杨志远, 郑传刚, 马均
    2021, 39(3):  286-296.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3.003
    摘要 ( 1151 )   PDF (4366KB) ( 278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为探索钵苗机插杂交籼稻在西南稻区高产的物质生产及产量特性。【方法】在2016-2017年,以杂交籼稻F优498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2种机插方式:钵苗机插和毯苗机插;副区为4种氮肥管理方式:不施氮肥,缓释肥一次基施,缓释肥:尿素=7:3一次基施(缓速基施)和缓释肥:尿素=7:3,其中缓释肥当作基肥,尿素当作促花肥施用(缓基速追);总施氮量均为150 k/hm2,随机排列,重复3次,研究杂交籼稻高产的物质生产特性、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与毯苗机插相比,钵苗机插在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提高了11.98%、13.26%和 4.34%,抽穗期光合有效叶面积、高效叶面积和高效叶面积率以及抽穗后7d的剑叶净光合速率分别提高了8.21%、14.13%、5.20%和12.39% ,抽穗~成熟的茎叶干物质转运量和穗部干物质增加量,以及茎叶干物质转运率、干物质转运对穗部的贡献率、茎鞘物质转化率和茎叶表观输出率也均显著提高。相比缓释肥一次基施,缓基速追有效提升了机插杂交稻抽穗期光合有效面积和高效叶面积,并能够显著提高抽穗期和成熟期地上部及地上部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量以及抽穗~成熟阶段叶片干物质转运量和转运率。【结论】钵苗机插和氮肥缓基速追能够提高杂交籼稻拔节~抽穗和抽穗~成熟的干物质积累、增大抽.穗后光合面积提高光合物质生产和运转能力,进而使稻谷产量分别比毯苗机插和缓释肥一次基施提高了8.91%和4.67%。
  • 利用R基因RRS1/RPS4探索水稻原生质体瞬时表达转化体系的研究
    李丽, 赵彦丰, 吴琪琦, 黄燕
    2021, 39(3):  297-306.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3.004
    摘要 ( 1578 )   PDF (9056KB) ( 171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将拟南芥TNL型R基因RRS1/IRPS4转入水稻原生质体中,探索瞬时表达转化体系的最佳条件,并分析AtRRS1/AtRPS4对水稻内源ETI下游抗病基因表达的影响,为揭示水稻EDS1是否参与ETI反应途径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日本晴两叶一心期幼苗为植物材料,设计不同梯度的PEG浓度(30%、35%、40%)、转化时的质粒浓度(0.5、1、2μg/μL)以及PEG介导的转化温度(0、18、37℃),利用Box- Benhnken设计三因素三水平来分析不同参数组合条件下对转化效果的影响,并对原生质体转化效率进行预测和试验验证。随后,利用该瞬时系统表达拟南芥TNL型R基因RRS1/IRPS4,并通过检测水稻内源抗病标志基因的表达水平来揭示其对水稻抗病能力的影响。【结果】经过试验验证得到水稻原生质体转化最佳条件:PEG浓度36.16%、质粒浓度1.72 μg/μL转化温度37℃,该组合条件下转化效率可达75%;利用该优化体系开展的瞬转研究发现拟南芥TNL型R基因/基因对RRS1/RPS4能显著提高水稻原生质体中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结论】构建了高效的水稻原生质体瞬时转化系统,并以此为平台,研究揭示了拟南芥TNL型R基因RRS1/RPS4可能通过水稻内源的EDS1去诱导ETI下游抗病免疫反应的发生。
  • 2009—2019年成都市中籼迟熟水稻品种产量构成分析
    蒋波, 孙加威, 何舜, 任哓波, 冯生强, 阎洪, 林金平
    2021, 39(3):  307-315.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3.005
    摘要 ( 1417 )   PDF (2863KB) ( 21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为探索新的水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的变化趋势。【方法】通过对2009- 2019 年成都市168 个中籼迟熟籼稻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进行分析。【结果】①11年来成都市中籼迟熟籼稻产量呈递增趋势,原因在于有效穗、每穗颖花数、结实率推动的总实粒数逐年提高;②结合主成分分析表明,单穗颖花数、单穗重、结实率和成穗率是决定水稻产量的关键因子; ③以冈优725为对照,增产组产量高于冈优725的原因在于有效穗导致的总实粒数的增加;减产组产量低于冈优725的原因在于单穗颖花数和结实率的降低造成的每穗粒数的降低。④通径分析表明,总实粒数、千粒重、结实率与增产组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减少千粒重提高总实粒数是其产量增加的关键。有效穗、单穗重增加与减产组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降低有效穗提高单穗重是提高其产量的关键。⑤直播机插秧等群体优势明显的栽培技术宜选择群体颖花量在上更具优势的增产组水稻品种。【结论】保持较高的单穗重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有效穗数目,提高群体实粒数是水稻品种产量进一步提高有效路径。
  • 川北丘陵区水稻油后直播品种适应性研究
    胡雨寒, 张荣萍, 陶诗顺, 侯永康, 黄正, 张琪, 周宁宁, 阿什日轨
    2021, 39(3):  316-322.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3.006
    摘要 ( 1327 )   PDF (728KB) ( 18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对在川北丘陵区直播种植的参试品种进行对比和综合评价,筛选出适合在此区域直播的高产水稻品种。【方法】以50个品种作为试验材料,对比油后直播条件下各参试品种的生育期与产量性状,研究其中对水稻产量产生影响的关键因素,对参试品种做出综合评价。【结果】相关性分析表明,油后直播条件下,生育期对产量性状均没有显著相关性,所有参试品种均能正常成熟。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对产量显著正相关,选用大穗型品种是取得高产的一个关键。【结论】主成分分析表明,参试杂交稻中广8优589等品种产量表现较好,参试常规稻中粤禾丝苗等两个品种产量表现较好,这些品种适合在川北丘陵区进行油后直播。
  • 菌渣替代部分化肥养分施用对土壤养分含量及稻麦产量的影响
    刘唯佳, 毛昆明, 唐祺超, 杨元智, 邓良基
    2021, 39(3):  323-330.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3.007
    摘要 ( 278 )   PDF (8896KB) ( 15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为探究不同菌渣替代部分化肥养分施用对稻麦产量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优选出成都平原稻麦轮作模式下菌渣的化肥养分元素替代率与菌渣化肥配施方式。【方法】该研究以田间试验为基础,通过设置空白处理(CK)、常规化肥施用处理(CF)、茶树菇菌渣替代常规施氮肥量的25%(TMR1)和50%(TMR 2),平菇菌渣替代常规施氮肥量的25%(POR1)和50%(POR2)6个试验处理,系统研究了稻麦轮作模式下,不同菌渣的化肥氮、磷、钾养分替代率对土壤全氮(TN)、全磷(TP)、全钾(TK)含量和稻麦产量的影响。【结果】与CF处理相比,TMR1、TMR2、POR1、POR2处理在水稻生育期内的土壤TN、TP、TK含量和水稻产量分别显著提高22%、24%、23%、23%,9%、41%、26%、20%,11%、55%、53%、19%和7%、9%、6%、12%;在小麦生育期内的土壤TN、TP含量和小麦产量分别提高30%、10%、4%、12%,21%、12%、2%、19%和9%、16%、5%、12%,TMR1和TMR2处理土壤TK含量均提高6%,而POR1和POR2处理则分别降低了24%和22%。土壤养分含量及稻麦产量均与菌渣养分替代率呈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不同菌渣替代部分化肥养分施用均能提高成都平原的土壤养分含量和稻麦产量,菌渣替代常规施氮量的50%对稻麦增产效果最佳。
  • 磷酸改性水稻秸秆和猪粪生物质炭添加对不同土壤吸附四环素的影响
    邓达行, 陈亭微, 陈雨轩, 罗玲
    2021, 39(3):  331-340.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3.008
    摘要 ( 315 )   PDF (4979KB) ( 22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为明确生物质炭对土壤吸附四环素(TC)的影响,【方法】以两类典型农业废弃物-水稻秸秆和猪粪为原料,通过700 ℃下限氧燃烧、磷酸改性制备了秸秆生物质炭(RCA)和猪粪生物质炭(SCA),并探讨了二者添加对黄壤土、水稻土以及紫色土吸附TC的影响。【结果】RCA和SCA添加导致3种土壤对TC的吸附平衡时间从2~24 h增加至12~72 h,且导致3种土壤对TC的吸附量增加。此外,RCA和SCA添加并未显著改变黄壤土和紫色土(酸性土壤)中TC吸附量随pH变化的规律,但却改变了水稻土(碱性土壤)中TC吸附量随pH变化的规律。【结论】RCA和SCA添加对土壤吸附TC的影响较为接近,不仅提高了TC在土壤中的吸附容量,而且改变了土壤在不同pH下吸附TC的变化趋势,但具体的变化因土壤类型及性质而异。
  • 林业科学
  • 西南地区不同林型凋落物-土壤氮、磷含量分布特征
    李青桦, 张玉, 林玉瑄, 王志宇, 杨玉婷, 谭波, 徐振锋, 李晗
    2021, 39(3):  341-347.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3.009
    摘要 ( 459 )   PDF (5424KB) ( 22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为了解我国西南地区不同森林类型凋落物和土壤的氮、磷养分状况。【方法】以重庆四面山、缙云山和云南哀牢山、西双版纳6种不同类型森林群落为研究对象,探究其森林凋落物、土壤有机层和矿质层氮、磷含量及计量比的特征。【结果】西南地区6种森林凋落物氮含量变化范围为2.81~6.52 g/kg,磷含量变化范围为1.09~1.54 g/kg;表现为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纯林>混交林的分布规律;在各林型中,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中凋落物氮磷含量为最丰富,而针叶林最贫瘠;6种森林土壤氮含量变化范围为0.87~6.57 g/kg,磷含量变化范围为0.13~1.09 g/kg;各林型土壤氮磷含量呈现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其中,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土壤氮含量最高,西双版纳季节雨林的土壤氮磷含量最低;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磷含量与凋落物氮含量和氮磷比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西南地区不同森林类型之间土壤氮、磷含量差异性显著,其中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养分含量最为丰富,并与地表凋落物养分基质显著相关。研究结果可为了解该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过程提供科学数据。
  • 四川桤木不同无性系1 a生嫁接幼苗生长及叶片养分含量特征
    白文玉, 张林成, 铁烈华, 冯茂松, 汪亚琳, 高嘉翔, 赖娟, 戴晓康
    2021, 39(3):  348-354.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3.010
    摘要 ( 275 )   PDF (4484KB) ( 14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四川桤木不同无性系嫁接幼苗生长及叶片养分含量的特征,为桤木无性系初级种子园和国家级桤木良种基地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5年12月在平昌县采集30株四川桤木优树的穗条并嫁接,同年9月测定嫁接幼苗生长和叶片养分含量。【结果】不同无性系嫁接幼苗的株高、基径、生物量、根冠比、叶片N、P、K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株高范围为139.33~221.67 cm,基径范围为6.46~20.83 mm,叶片N含量范围为8.82~16.44 g/kg,叶片P含量范围为0.87~2.18 g/kg,叶片K含量范围为5.92~14.64 g/kg。其中无性系PC7、PC8、PC9的生长较好,叶片N、P、K含量较高;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根据生长特征可将30个无性系嫁接幼苗分为3类,第3类无性系(PC7、PC8、PC9)平均株高、基径、生物量及叶片N、P含量均显著(P<0.05)高于其他两类。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四川桤木不同无性系嫁接幼苗叶片N、P、K含量与株高、基径叶生物量、茎生物量、根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关系。【结论】四川桤木不同无性系1 a生嫁接幼苗的生长状况与叶片养分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具有一定差异,其中第3类无性系(PC7、PC8、PC9)长势最佳,各器官生物量最大,叶片养分含量丰富。
  • 川西亚高山2种典型针叶林土壤碳氮磷和碳稳定同位素分布特征
    古韬, 王华, 刘瑞, 杨玉婷, 谭波, 张丽, 徐振锋, 李晗
    2021, 39(3):  355-361.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3.011
    摘要 ( 417 )   PDF (3442KB) ( 21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为揭示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土壤剖面碳、氮、磷和稳定碳同位素分布特征。【方法】以川西亚高山两种典型针叶林岷江冷杉林(Abies faxoniana)和粗枝云杉林(Picea asperata)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土壤剖面各层碳、氮、磷含量和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结果】①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林土壤碳氮磷含量分别为35~400、2~13.5和0.2~0.6 g/kg,δ13C为-33.4‰~-24.1‰; 粗枝云杉林土壤碳氮磷含量分别为50~360、1~12和0.2~0.6 g/kg,δ13C为-37.0‰~-24.3‰;②两种林型土壤碳、氮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磷含量在土壤有机层显著低于矿质层;③土壤碳含量与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碳、氮含量均与δ13C呈显著负相关;④土层和林型均显著影响土壤碳、氮含量和13C的分布。【结论】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土壤碳氮磷和碳稳定同位素分布特征均受到林型和土壤层次的显著影响,且碳稳定同位素组成与碳氮含量呈负相关。研究结果可为深入了解该区域针叶林森林生态系统碳和养分循环过程提供科学依据。
  • 杉木老龄林不同地形土壤活性铝形态特征
    费裕翀, 王妍, 陈义堂, 张筱, 陈爱玲, 郑宏, 曹世江, 杨秋菊, 曹光球
    2021, 39(3):  362-369.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3.012
    摘要 ( 1174 )   PDF (3596KB) ( 258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通过探究不同地形下杉木老龄林土壤活性铝形态特征,为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铝毒害的精细化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福建省南平市百年杉木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了该林分西南坡、西北坡、山凹部和山洼地共4类地形土壤的pH值、全铝、交换性铝、单聚体羟基铝、酸溶无机铝和腐殖酸铝含量。【结果】该林分土壤pH值范围为4.72~5.09,活性铝主要形态为腐殖酸铝和酸溶无机铝,其含量占全铝含量的25.52%~60.35%。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铝活化程度逐渐降低,土壤pH值、全铝和腐殖酸铝含量不断增加,交换性铝、单聚体羧基铝和酸溶无机铝含量则不断减少。4类地形土壤pH值总体表现为山洼地>西南坡>山凹部>西北坡,全铝含量表现为山凹部>西北坡>山洼地>西南坡,全铝中活性铝所占比例以及交换性铝和酸溶无机铝含量表现为西北坡>西南坡>山凹部>山洼地,腐殖酸铝含量表现为西北坡>山凹部>西南坡>山洼地,单聚体羧基铝含量表现为山凹部>西南坡>西北坡>山洼地,山洼地土壤各形态活性铝含量普遍显著低于西北坡。地形和土层对于腐殖酸铝的含量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主成分分析表明西南坡和山凹部之间、西北坡和山洼地之间土壤活性铝形态分布较为相似;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pH值与交换性铝、腐殖酸铝和酸溶无机铝含量具有显著负相关关系,交换性铝、酸溶无机铝和腐殖酸铝含量三者间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该杉木老龄林4类地形中以西北坡土壤活性铝积累现象最为明显,其次为西南坡和山凹部,山洼地最低。
  • 不同林分配置对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影响
    徐雅洁, 郭月峰, 姚云峰, 祁伟, 王鑫, 刘晓宇
    2021, 39(3):  370-377.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3.013
    摘要 ( 341 )   PDF (10872KB) ( 9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不同林分配置对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影响,以期为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西柳沟3种造林树种纯林与混交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质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方法对0~3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和土壤崩解量进行测定,并构建土壤崩解量与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回归模型。【结果】①不同林分配置的土壤容重和土壤孔隙度差异显著。沙棘×柠条、山桃×柠条、沙柳×柠条混交林相较于山杏、油松纯林能够显著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②不同林分配置的土壤含水量和崩解量差异显著。沙柳×柠条、油松×柠条、山桃×柠条混交林相较于山杏、柠条纯林能够显著增加土壤含水量,减小土壤崩解量。③不同林分配置未能改变土壤性质垂直分布特性,土壤孔隙度、崩解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土壤容重、含水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④本研究通过岭回归分析得到土壤崩解量与土壤含水量、容重、毛管孔隙度的方程:Y(土壤崩解量)=0.033 8-0.004 9X1(土壤含水量)+0.071 6X2(土壤容重)-0.000 2X3(土壤毛管孔隙度),且上述3个变量可以解释因变量的85.37%。【结论】相较于山杏、油松、柠条纯林,沙棘×柠条、山桃×柠条、沙柳×柠条、油松×柠条等混交林更有利于改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提高水源涵养能力。
  • 动物科学·昆虫学
  • 干扰雄性小鼠睾丸Clock基因对胎鼠发育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梁鑫, 宋林江, 刘驰, 何煊, 江舟, 陈浩然, 成姝婷, 王正荣
    2021, 39(3):  378-384.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3.014
    摘要 ( 267 )   PDF (6597KB) ( 18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干扰雄性小鼠睾丸Clock基因后,对小鼠胚胎着床及后期胎鼠发育的影响,并从甲基化的角度探讨引起胎鼠发育异常的原因。【方法】将成年雄性小鼠分为干扰组和对照组,分别于睾丸中注射干扰质粒和阴性质粒,与经过促排处理的雌鼠合笼,研究比较两组胚胎着床情况,观察两组胎鼠的外形及体重等指标的差异;观察胎鼠组织结构,比较两组是否存在差异;分析胎鼠总甲基化水平,同时测定甲基转移酶(DNMTs)水平,比较两组是否存在差异。【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干扰组胚胎着床数下降(14.5 vs.20.33),胎儿体重减轻,死胎和异常胎数增多(P<0.05)。②干扰组胎鼠的心脏和脊柱发育分节出现异常。③11.5~16.5 dpc阶段胎鼠总甲基化水平,干扰组较对照组显著降低(8.59 vs.18.25);干扰组甲基转移酶DNMT3B-4的相对IOD值低于对照组(0.124 vs.0.14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干扰雄性小鼠睾丸Clock基因,可导致胚胎着床数下降,胎鼠发育异常增多,体重减轻。甲基转移酶DNMT3B-4水平下调及总甲基化水平下降,可能是影响胎鼠发育异常的原因。本研究表明Clock基因与胎鼠发育密切相关,初步探讨引起不育的机制,为揭示该类疾病发病机制提供依据。
  • 山苍子精油抑制沙门菌作用机制研究
    李欣越, 苟玉虹, 申瀚君, 李育浩, 王涛, 尹立子
    2021, 39(3):  385-390.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3.015
    摘要 ( 395 )   PDF (10482KB) ( 11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究山苍子精油对沙门菌的抑菌机制。【方法】采用二倍稀释法和平板计数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通过测定菌液电导率和细胞膜电位研究山苍子精油对细胞膜的影响;利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山苍子精油对细胞形态结构的影响;通过SDS-PAGE研究山苍子精油对可溶性蛋白的影响;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探究亚抑菌浓度的山苍子精油对沙门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山苍子精油对鼠伤寒沙门菌的MIC和MBC均为256 μg/mL。与对照组相比,2 MIC浓度的山苍子精油作用于菌体,1 h内菌悬液电导率和胞膜电位明显上升;12 h后,菌体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降低(41.69±0.97)%,菌体形态结构完整性被破坏。亚抑菌浓度下,经8 μg/mL山苍子精油处理后,生物被膜总量减少(19.25±3.42)%。【结论】山苍子精油可改变沙门菌的细胞通透性、形态结构,减少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抑制生物被膜的形成,从而起到良好的抑菌和杀菌作用。
  • 陕西省畜禽粪肥资源现状及其替代化肥潜力分析
    冯璞阳, 谢恩泽, 白亚妮, 颜宏, 李文孝, 梁建强, 赵文娟
    2021, 39(3):  391-399.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3.016
    摘要 ( 287 )   PDF (3481KB) ( 28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评估陕西省各市(区)畜禽粪肥资源现状及其替代化肥潜力,旨在为陕西省各市(区)粪尿资源化利用、化肥减施目标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基于文献资料和统计学方法,借助ArcGI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表达,估算畜禽粪尿产生量、养分量,分析畜牧业环境承载力及单位播种面积替代化肥潜力。【结果】2000—2018年陕西省畜牧业粪尿产生量为:牛>猪>羊>家禽。2018年,陕西省不同市(区)畜禽粪尿产生量、来源不同,存在地域性特点。陕西省、各市(区)单位播种面积畜禽粪尿负荷量警报值r<0.4,为Ⅰ级,对环境无污染风险,即在不考虑化肥施用、秸秆还田的前提下,粪尿养分资源可以安全、高效、充分消纳。陕西省畜牧业粪尿养分可替代同期化肥施用量的9.57%。因关中地区、延安市化肥减施任务重,且陕西省农作物秸秆养分丰富,故考虑以畜牧业粪尿养分与秸秆养分相结合的方式替代化肥;其中,西安市、铜川市、宝鸡市充分利用当地畜禽粪尿和秸秆养分,陕南地区的畜禽粪尿与秸秆养分对应转施于渭南市,榆林市的畜禽粪尿养分对应转施于咸阳市,榆林市的秸秆养分对应转施于延安市,则可分别降低西安市、铜川市、宝鸡市、渭南市、咸阳市、延安市单位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的15.84%、16.17%、24.33%、28.88%、28.80%、41.18%。【结论】通过科学分析各市(区)畜禽粪肥资源结构和总量,依据区域协作、就近消纳原则,可提高陕西省资源循环利用效率,实现化肥减施。
  • 金斑蝶生物学特性研究
    唐宇翀, 陈晓鸣, 周成理
    2021, 39(3):  400-407.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3.017
    摘要 ( 525 )   PDF (6505KB) ( 37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规模经营研究金斑蝶的生物学特征,为在四川开展金斑蝶的人工养殖和成虫观光旅游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在实验室和田间网室内观察金斑蝶形态特征、年生活史、成虫寿命和繁殖行为。【结果】金斑蝶在四川东部地区一年可发生6~7代,世代重叠,成虫6月中旬至10月上旬可见,无法越冬;金斑蝶雄成虫平均寿命(283.77±67.72) h,雌成虫平均寿命(417.23±109.50) h,雌成虫寿命显著高于雄成虫(P<0.05);雌雄成虫均可多次交配,平均交配时间(174.71±152.07) min,多次交配有助于单雌产卵量的提高,但相关性不显著(r=0.926,P=0.074);交配时间与产卵量无显著相关性(r=0.87,P=0.055)。雌雄成虫的交配次数与寿命也均无显著相关性(r=0.869,P=0.131;r=0.121,P=0.757)。【结论】四川地区金斑蝶人工养殖可从5月初持续到10月中旬,成虫观赏景观营造在6月中旬至10月上旬为宜。
  • 农业经济
  • 2020年后农村相对贫困治理:对象界定与基本思路
    胡原, 陈光燕
    2021, 39(3):  408-414.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3.018
    摘要 ( 379 )   PDF (2173KB) ( 18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界定治理对象、厘清治理思路是开展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基本前提。【方法】基于文献分析,整理2020年后中国农村相对贫困的治理对象与基本思路。【结果】2020年后中国农村相对贫困治理对象的概念已由绝对性向相对性、标签化向概念化、多维度向特殊维度转变,而治理思路也逐渐从特惠型转向普惠型、阶段化转向常规化、重扶持转向重预防。【结论】基于治理对象的多维需求保障不充分、日常生计风险不确定、社会结构障碍不适应等具体表征,探索性地提出兼顾收入相对贫困与能力相对贫困双层标准的农村相对贫困治理对象界定方法,并引入“服务型”农村治理思路,以福利性服务高效保障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福利问题,以基础性服务来防范系统性、区域性和群体性的发展能力受限问题,以防范性服务系统化解临时性风险冲击问题。
  • 资源禀赋、技术认知与农户技术选择偏好——基于10省700份菇农的调查数据
    唐林, 罗小锋, 张俊飚, 余威震, 黄炎忠
    2021, 39(3):  415-422.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3.019
    摘要 ( 273 )   PDF (1158KB) ( 25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菇农的技术选择偏好及其影响因素,对进一步提高菇农的生产效率,促进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10省(市)700份菇农的微观调查数据,从菇农家庭资源禀赋和技术认知的角度出发,系统分析了食用菌种植过程中,菇农的资本禀赋、人力资源禀赋和物质禀赋以及技术认知对菇农制棒出菇方式选择的影响。【结果】①71.43%的菇农采用自行制棒出菇的生产模式,可见自行制棒出菇仍是当下菇农主要的生产方式。但大规模菇农购买专业菌棒的比例更高。②农户家庭资源禀赋中的家庭年收入、受教育年限、专业技能以及交通条件均对菇农制棒出菇方式选择有显著的影响;技术认知中技术适用性和技术有效性对菇农专业制棒出菇方式选择有显著的正向影响。③不同规模农户制棒出菇方式选择偏好及影响因素均存在差异,不同规模菇农家庭资源禀赋和技术认知的差异是导致制棒出菇选择偏向差异的主要原因。【结论】加大对食用菌种植技术的支持与投入以及对菇农的教育技术培训,有助于提高菇农食用菌种植的专业化水平以及种植收益。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