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21年 第39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1-04-28
  • 通过抑制水稻miR168改良产量、抗性和生育期
    李燕, 王贺, 朱勇, 张凌荔, 鲁均华, 王文明
    2021, 39(2):  137-140.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2.001
    摘要 ( 734 )   PDF (553KB) ( 436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作物产量、生育期和抗性是生产中的3个关键因素。提高抗性往往影响产量,而高产往往伴随更长的生育期。发掘能协调这3个因素的基因,对作物高产抗病研究和育种具有重大意义。【方法】利用遗传、生化和植物病理学等技术手段,对水稻miR168调控水稻产量、生育期和抗性的功能和相关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过表达miR168导致稻瘟病抗性降低,植株变高,分蘖减少,产量降低,开花延迟;而表达miR168的一个模拟靶标(target mimic,MIM168)从而抑制miR168的功能后,稻瘟病抗性增强,植株变矮,分蘖和产量增加,花期提前。发现miR168影响整个miRNA网络,通过miR1320调控稻瘟病抗性,通过miR535平衡分蘖发育和稻瘟病抗性,通过miR164控制开花时间和稻瘟病抗性。相关研究成果以"Suppression of rice miR168 improves yield, flowering time and immunity"为题于2021年2月发表在国际期刊Nature Plants(doi.org/10.1038/s41477-021-00852-x)。【结论】成果揭示了单个miRNA可协同调控水稻产量、生育期和稻瘟病抗性。相关研究成果为水稻高产高抗病育种提供了备选基因资源。
  • 四川省主要粮食作物中镰刀菌毒素污染规律分析
    陈新元, 董飞, 仲伶俐, 武德亮, 王淑芳, 徐剑宏, 马桂珍, 史建荣
    2021, 39(2):  141-148.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2.002
    摘要 ( 371 )   PDF (735KB) ( 258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四川粮食作物中镰刀菌毒素污染情况以及种植制度对该地区粮食作物中镰刀菌毒素污染影响。【方法】以四川省玉米、小麦和水稻等粮食作物为研究对象,研究四川省主要粮食作物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3-乙酰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3-acetyldeoxynivalenol,3ADON)、15-乙酰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15-acetyldeoxynivalenol,15ADON)、雪腐镰刀菌烯醇(nivalenol,NIV)和镰刀菌烯醇(fusarenone X,4ANIV)等5种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为主的镰刀菌毒素污染情况,以及玉米-小麦套作、水稻-小麦轮作及水稻-再生稻等种植制度对粮食作物中镰刀菌毒素污染影响。【结果】①取样地区主要粮食作物中的镰刀菌毒素污染种类以NIV为主,NIV含量显著高于3ADON、15ADON及4ANIV(P<0.05),但与DON没有显著差异(P>0.05);②小麦样品中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DON+3ADON+15ADON+NIV+4ANIV,trichothecenes)含量显著高于水稻和玉米样品(P<0.05);③绵阳、德阳和资阳小麦中tirchothecenes含量不仅显著高于当地玉米及水稻样品(P<0.05),而且显著高于其他主产区的小麦、玉米及水稻样品(P<0.05);④种植制度对2019年粮食作物中镰刀菌毒素污染水平影响显著,水稻-小麦轮作方式下的小麦样品中trichothecenes含量显著高于玉米-小麦套作方式下小麦样品(P<0.05),水稻-再生稻种植方式会显著增加再生稻中trichothecenes含量(P<0.05)。【结论】四川省小麦、玉米和水稻主要毒素污染种类为NIV毒素;通过适当调整取样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制度,如减少水稻-小麦轮作或再生稻种植面积,将有助于四川省主要粮食作物中镰刀菌毒素的污染控制。
  • 基于小波变换的带状套作玉米叶面积指数光谱估测
    张佳伟, 王仲林, 谭先明, 王贝贝, 杨文钰, 杨峰
    2021, 39(2):  149-156.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2.003
    摘要 ( 261 )   PDF (5632KB) ( 16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为构建带状套作种植下玉米全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光谱估测模型。【方法】基于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种植模式下的大田玉米氮素试验,测定带状套作玉米不同生育时期的冠层光谱反射率及叶面积指数,比较多种植被指数及小波系数与叶面积指数之间的关系,构建并筛选出最佳叶面积指数估测模型。【结果】带状套作玉米叶面积指数随施氮水平增加而增加,且在各生育时期下差异显著;冠层反射光谱曲线的“绿峰”位置(550 nm)及高反射率平台(760~1 000 nm)反射率在不同施氮水平上差异显著。叶面积指数与冠层光谱反射率在波长范围(400~725 nm、742~1 000 nm)内显著相关(P<0.05);叶面积指数与植被指数及小波系数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与自由组合比值植被指数RVI(762,747)相关性最好,相关系数为0.900 4。通过估测模型的构建及筛选,构建了基于db3(750,10)下的小波系数作为光谱变量x的带状套作玉米全生育期叶面积指数估测模型y=-5.84x2+8.417 8x+2.231 1(R2=0.85,RMSE =0.49,RE=19.43%)。【结论】不同施氮水平下玉米冠层光谱和叶面积指数存在差异性,利用高光谱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带状套作玉米叶面积指数的实时监测。
  • 甘薯基因组BBX转录因子基因鉴定与逆境胁迫表达分析
    毕楚韵, 黄小芳, 黄伟群, 刘江洪, 胡韵卓, 黄碧芳, 林世强, 陈选阳
    2021, 39(2):  157-165.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2.004
    摘要 ( 337 )   PDF (10229KB) ( 107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甘薯BBX基因的鉴定和逆境胁迫表达分析可为探究其功能和甘薯的抗性育种提供参考。【方法】利用甘薯栽培种“泰中6号”全基因组序列和甘薯逆境胁迫下的转录组数据,进行BBX转录因子的鉴定和分析,包括进化树、染色体定位、基因相似度分析、保守结构域、保守基序和抗逆表达模式。【结果】甘薯基因组中共鉴定到24个BBX转录因子基因,其中5对基因相似度高。BBX基因编码的蛋白具有1个或2个B-Box结构域,其中8个蛋白还包含CCT结构域,这些结构域在甘薯BBX蛋白中均较为保守,保守基序motif 2代表甘薯BBX蛋白的CCT结构域。转录组学数据结果表明,甘薯在蔓割病菌侵染后,有3个BBX基因发生差异性表达。甘薯块根在长达2周或6周的冷胁迫下,13个BBX基因表达量发生变化,其中多数为表达下调。【结论】甘薯全基因组中鉴定得到24个BBX转录因子基因,在低温胁迫和蔓割病胁迫条件下分别有13和3个基因存在差异表达。
  • 大豆分离蛋白膜结构与配方优化研究
    冉锐敏, 王璐瑶, 何淑蹇, 何宾宾, 杨霞, 陈赛艳, 冀俊杰, 王彩霞, 吴贺君
    2021, 39(2):  166-172.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2.005
    摘要 ( 251 )   PDF (4616KB) ( 277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为研究复合膜配方对性能的影响。【方法】以大豆分离蛋白、甘油、乙醇为原料,设置不同梯度制备复合包装膜,通过对3个因素分别进行试验,研究膜配方对复合膜光学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大豆分离蛋白含量6 g,甘油4 g,乙醇3 mL时,制备出的薄膜与光学性能优良,色差为9.71±0.76,透明度(85±0.61)%,光泽度为33.31±0.61,薄膜的拉伸强度为5.80 MPa,断裂伸长率为35.63%。【结论】甘油、乙醇与大豆分离蛋白具有良好的融合性,能显著提高复合膜的机械性能和光学性能。
  • 现代月季F1代群体叶色与花色相关性研究
    孙彦琳, 程璧瑄, 周利君, 罗昱, 王婧, 万会花, 于超
    2021, 39(2):  173-179.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2.006
    摘要 ( 238 )   PDF (5330KB) ( 128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通过研究月季新叶与花色的相关性,探讨月季生产早期定向选择的方法,解决月季育种周期长、育种效率低等问题。【方法】以月季“云蒸霞蔚”ד太阳城”的F1代植株为材料,测定了其新叶相对叶绿素含量(soil and plant analyzer development,SPAD)、花青苷含量、色差值及花瓣色差值,用CIELab系统对叶色和花色进行描述,探索新叶各参数与花瓣色差值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花瓣亮度L*和色相a*、饱和度C呈显著负相关,根据L*C的关系,可将F1代植株分为2个类群;新叶花青苷含量与花瓣L*呈显著负相关,与a*C呈显著正相关;新叶L*和花瓣L*、新叶a*和花瓣a*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新叶a*与花瓣L*、新叶L*与花瓣a*、新叶C与花瓣C间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利用月季新叶花青苷含量和色差值对其花色进行预选具有可行性。
  • 8种竹叶夏季挥发性成分特征
    杨钦, 王天星, 杨轶雄, 马明杨, 陈其兵, 吕兵洋, 江明艳
    2021, 39(2):  180-190.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2.007
    摘要 ( 417 )   PDF (4163KB) ( 186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中国的竹类旅游资源丰富,为了比较该区域不同类型竹种竹叶BVOCs相对含量、排放种类及其差异性。【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HS-SPME-GC-MS)对中国常见大中型竹种竹叶进行检测。【结果】从8种竹叶中共鉴定出105种化合物,共有的BVOCs有20种,主要成分为醇类、醛类和酯类,这3种类型化合物的平均值分别为58.61%,21.21%和8.25%,其中8种竹叶相对含量最高的化合物为叶醇,平均占总BVOCs的38.89%。同时用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法发现8种竹叶的BVOCs存在相似性与差异性,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 (Keng) keng f.)和雷竹(Phyllostachys praecox C. D. Chu et C. S. Chao f. prevernalis S. Y. Chen et C. Y. Yao)、紫竹(Phyllostachys nigra (Lodd. ex Lindl.) Munro)、吊丝球竹(Dendrocalamopsis beecheyana (Munro) Keng f.)、斑竹(Phyllostachys bambusoida Sieb. et Zucc. f. lacrima-deae Keng f. et Wen)较为相似,聚为一类,硬头黄竹(Bambusa rigida Keng et Keng f.)和梁山慈竹(Dendrocalamus. farinosus (Keng et Keng f.) Chia et H.L.Fung)较为相似,聚为一类,而慈竹(Neosinocalamus affinis (Rendle) Keng f.)为最特殊的一类。【结论】8种竹叶相对含量最高的化合物都为具有青草香味的叶醇,因此它们都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并且8种竹叶的BVOCs可分为3类,其中梁山慈竹和硬头黄竹拥有最多具有清香味的化合物(乙酸叶醇酯、1-辛烯-3-醇),而慈竹拥有最多具保健功效的特有成分(月桂烯,(E)-B-罗勒烯,樟脑等),因此这3个竹种在竹林康养旅游开发方面具有更高的开发的潜力。
  • 园林树木落叶水浸提液对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郑曦, 胡婷婷
    2021, 39(2):  191-197.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2.008
    摘要 ( 307 )   PDF (9934KB) ( 117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落叶还田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方法】通过发芽率、根长、芽长、叶绿素含量与POD酶活性的测定,研究4种植物(柳树、重阳木、梧桐、栾树)落叶对5个品种的小麦(农麦1号、烟农19、济麦22、黑马1号、山东22)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低质量浓度(≤25 g/L)的柳树叶水浸提液促进烟农19和济麦22小麦种子的萌发、根与芽的生长,对其叶片中叶绿素的合成及POD酶的活性无影响;重阳木叶水浸提液抑制5种小麦根的生长与幼苗POD酶的活性;较低质量浓度(≤50 g/L)的梧桐叶水浸提液处理可促进山东22小麦种子的萌发,根的生长,叶片中叶绿素的合成及POD酶的活性,对山东22小麦的进一步生长有利;栾树叶水浸提液处理对5种小麦根和芽的生长及POD 酶活性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会对小麦的进一步生长不利。【结论】重阳木与栾树落叶不适于还田,低质量浓度(≤25 g/L)的柳树叶还田有利于烟农19和济麦22小麦的生长,适量的梧桐落叶(质量浓度≤50 g/L)还田有利于山东22小麦的生长。
  • 化肥减施与木霉菌有机肥配施对辣椒产量、品质及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靳亚忠, 熊亚男, 孙雪, 李金雨, 李响, 何淑平, 李春霞
    2021, 39(2):  198-204.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2.009
    摘要 ( 317 )   PDF (5576KB) ( 100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明化肥减施配施木霉菌有机肥对辣椒产量、品质及根际土壤的影响。【方法】利用小区试验,以不施肥(CK)为对照,研究了减量15%、30%、50%化肥配施木霉菌有机肥对辣椒产量、品质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与CK处理相比,各施肥处理均明显提高了单株辣椒生物量、单株产量以及小区产量;与100%化肥处理(A)相比较,化肥减量30%和50%配施木霉菌有机肥处理辣椒生物量、单株产量以及小区产量与100%化肥处理之间无明显差异,但化肥减量配施木霉菌有机肥明显降低了辣椒果实硝酸盐的积累,且花后45 d的辣椒果实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A处理; 化肥减量配施木霉菌有机肥显著提高了辣椒果实Vc含量,而可溶性蛋白则明显低于100%化肥处理(A)。此外,化肥减施30%和50%配施木霉菌有机肥明显提高了根际土壤蔗糖酶、多酚氧化酶、脱氢酶、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以及铵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降低了硝态氮含量。【结论】化肥减量30%~50%配施木霉菌有机肥能维持辣椒产量,提高果实品质,可能与其调节根际土壤中酶活性、提高土壤有效养分含量以及促进辣椒植株生长有关。
  • 猪厩肥和秸秆还田对紫色土有机碳组分及稳定性的影响
    邓明位, 张思佳, 朱波, 李梦, 蒲玉琳
    2021, 39(2):  205-211.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2.010
    摘要 ( 266 )   PDF (2401KB) ( 221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明晰有机肥和秸秆还田调控紫色土有机碳组分的效应,揭示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增强土壤固碳的机制。【方法】以川中石灰性紫色土为对象,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及稳定性的影响,施肥处理包括不施肥(CK)、NPK化肥配施(NPK)、单施猪厩肥(OM)、猪厩肥配施NPK化肥(OMNPK)和秸秆还田配施NPK化肥(CRNPK)。【结果】各施肥处理下土壤4个有机碳组分的含量表现为高氧化活性有机碳组分(F1)>稳定有机碳组分(F4)、中氧化活性有机碳组分(F2)>低氧化有机碳组分(F3),F1组分为氧化有机碳的优势组分,占总有机碳(TOC)含量的60.18%~74.08%。与CK相比,NPK、OMNPK仅分别显著增加F3和F1组分含量,F1、F2、F3和F4组分在OM处理下分别显著提高51.87%、112.50%、440.00%和102.17%,在CRNPK处理下F1~F4组分分别显著提高79.80%、103.13%、300.00%和94.57%。稳定性较高的氧化有机碳组分(F3+F4)占TOC比例在不同施肥处理间的增幅大小顺序为OM>NPK、CRNPK>OMNPK;OM的有机碳的活性系数较CK显著降低8.46%,稳定系数比CK显著提高55.75%。土壤有机碳各组分与TOC呈极显著正相关,F1还与氮、磷存在极显著正相关。【结论】秸秆还田配施氮磷钾化肥能在显著提升高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同时增加稳定性有机碳的占比,是一种能协调有机碳矿化与固持,增加有机碳固存的优选农田管理措施。高氧化活性有机碳对土壤质量变化最为敏感,更适合作为指示环境条件变化对土壤质量影响的诊断指标。
  • 缓释肥及氮和磷肥配施对滇油杉野生移栽苗木生长和生物量的影响
    付志高, 李莲芳, 王凯, 彭思华, 高誉衡
    2021, 39(2):  212-219.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2.011
    摘要 ( 1101 )   PDF (1749KB) ( 15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为了解缓释肥及氮和磷肥配施对滇油杉(Keteleeria evelyniana)野生移栽苗木生长和生物量影响,提供其壮苗培育施肥的科学依据。【方法】于云南省昆明市宜良县禄丰村国有林场尖山林区,采用L9(34)正交设计,对苗龄约3 a生的滇油杉野生移栽苗,开展缓释肥、氮和磷肥(每个因素3水平)配施的试验研究,于2019年2月开始施肥,施肥0.5和1 a后测定苗木生长量(地径和苗高)和生物量(施肥1a后,测定根、干和针叶)。【结果】施肥后处理组合间地径和苗高增长率均具有显著的差异影响。施肥0.5 a后,处理组合的地径和苗高增长率分别为73.75%~104.38%和81.08%~129.26%(对照的41.04%和50.22%),影响地径和苗高生长的主导因子分别是缓释肥和磷肥;施肥后0.5~1 a期间,上述此2指标分别达15.60%~47.76%和14.59%~59.86%(对照的13.7%和17.19%),缓释肥与磷肥的交互作用是影响地径和苗高生长的主导因子。施肥1 a后,处理组合苗木的根、干、叶和单株苗木生物量分别为1.048~2.076、0.214~0.626、0.345~0.901和1.709~3.317 g/株(对照的1.008、0.236、0.380和1.624 g/株)。【结论】施缓释肥、尿素和磷肥分别为1.00、0.10和0.25 g/株配施,促进滇油杉苗木的生长和生物量积累。
  • 褶皱山区NDVI与地形因子的多尺度耦合关系研究
    王慧玲, 熊亚兰, 陈小凤, 刘颖
    2021, 39(2):  220-226.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2.012
    摘要 ( 213 )   PDF (5491KB) ( 18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揭示我国长江上游褶皱山区植被分布与地形耦合关系。【方法】基于二维小波分析的方法,分别构建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地形因子在不同尺度上的小波低频系数空间分布的特征模式,然后分析NDVI和地形因子小波低频系数的相关性,并建立多尺度下NDVI低频系数的拟合方程。【结果】①多尺度下NDVI与高程的空间分布相似度最高;②地形因子与NDVI相关性的大小的顺序为高程>坡度>坡向,并随小波分解尺度的增加而增大;③小波分解尺度越大,NDVI的最优拟合方程所需的建模因子越多,方程的拟合效果越好。【结论】对揭示多尺度下褶皱山区地形因素对该区域内植被覆盖度高低的影响可提供借鉴,研究结果可为长江上游生态恢复和农业产业规划提供一定的依据。
  • 4种寄主植物对圆粒短角棒虫脩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余思源, 赵山行, 蒋春先, 邓晓悦, 李庆, 张伟, 杨群芳, 王海建
    2021, 39(2):  227-233.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2.013
    摘要 ( 253 )   PDF (2248KB) ( 16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明确圆粒短角棒虫脩Ramulus rotundus适宜寄主植物。【方法】室内控温控湿条件下,用十里香、樱桃、月季和小麦4种植物饲养圆粒短角棒虫脩,观察记录其生长发育、存活和繁殖情况,并组建生命表。【结果】圆粒短角棒虫脩取食4种植物均可完成世代发育,但寄主植物种类对其虫态历期、存活率、繁殖力及种群参数影响明显。取食十里香的圆粒短角棒虫脩若虫总发育时间仅124.67 d,显著短于取食小麦的132.67 d;取食小麦的圆粒短角棒虫脩若虫期总存活率显著低于取食十里香和月季的个体;发育至成虫后,取食樱桃的圆粒短角棒虫脩雌成虫存在产卵高峰,其每雌总产卵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达411粒,十里香处理组的雌成虫产卵期最长,达110 d。种群参数表显示,十里香处理组的圆粒短角棒虫脩种群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和净增殖率分别为0.009 6 d-1、1.009 6 d-1和5.272 9,均高于其他处理组。【结论】寄主植物种类是影响圆粒短角棒虫脩生长发育、繁殖及种群增长的重要因素。圆粒短角棒虫脩取食十里香的生长发育及种群繁殖能力均优于取食其他3种寄主植物。试验结果为圆粒短角棒虫脩的室内繁育和野外发生趋势及防治技术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 体重对草鱼鱼肉鱼糜特性的影响
    谭小千, 但静, 李树红
    2021, 39(2):  234-239.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2.014
    摘要 ( 161 )   PDF (1085KB) ( 21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体重对草鱼鱼糜品质的影响。【方法】选取养殖场来源相同、健康鲜活、符合体重要求的雄性草鱼10尾。以采肉率、盐溶性蛋白、鱼糜白度、Ca2+-ATPase活性、总巯基、凝胶强度和质构特性作为品质指标,对3组不同体重草鱼鱼糜品质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草鱼采肉率随体重的增大而增加,B组(1 500 g±150 g)和C组(2 000 g±200 g)草鱼的采肉率、漂洗前后的鱼糜总巯基含量及鱼糜凝胶的弹性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P<0.05)高于A组(1 000 g±100 g);3组草鱼盐溶性蛋白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C组草鱼漂洗后白度、漂洗前后Ca2+-ATPase活性、鱼糜凝胶强度、凝胶质构特性中咀嚼性和胶黏度均显著(P<0.05)高于B组及A组。【结论】3组草鱼鱼糜品质优劣依次为C组>B组>A组;在生产冷冻鱼糜或鱼糜制品时,C组体重的草鱼最适合作为原料。该结果有助于合理选择适宜的原料草鱼规格,从而保证稳定的鱼糜及其制品品质。
  • 饲粮中不同比例玉米皮对生长肉兔肠道形态、消化酶活性、抗氧化能力、免疫功能及盲肠发酵参数的影响
    蔡景义, 曾绘锦, 曾亭轩, 焦艳娜, 贾刚, 赵华, 田刚
    2021, 39(2):  240-247.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2.015
    摘要 ( 532 )   PDF (1135KB) ( 30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旨在考察饲粮中不同比例玉米皮对生长肉兔肠道形态、消化酶活性、抗氧化能力、免疫功能及盲肠发酵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150只体重相近、健康的35日龄断奶商品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5组,每组15个重复,每个重复2只。对照组(C组)和4个试验组(T1~T4组)分别饲喂5种含0%、5%、10%、15%和20%玉米皮的等能等氮等纤维饲粮。试验期14 d。【结果】①玉米皮饲粮组十二指肠绒毛高度和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比值均高于对照组,其中T3和T4组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其他小肠形态结构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②玉米皮饲粮组空肠淀粉酶活性均高于对照组,其中T4组达到显著水平(P<0.05);T1和T4组回肠胰蛋白酶活性高于对照组,其中T1组达到显著水平(P<0.05);其他肠道消化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③玉米皮饲粮组回肠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均高于对照组,其中T2和T4组达到显著水平(P<0.05),其他肠道抗氧化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④T1组回肠MUC2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而其他肠道免疫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⑤除T1组外,玉米皮饲粮组总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乙酸比例和乙酸/丙酸比值高于对照组,丙酸比例和丁酸比例低于对照组。【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饲粮中不同比例玉米皮对生长肉兔肠道形态、消化酶活性、抗氧化能力、免疫功能及盲肠发酵功能无明显不良影响;结合生产实际及前期研究中生长性能和经济效益,推荐生长肉兔饲粮中玉米皮的适宜用量为15%(w/w)。
  • 不同饲养条件下黑水色湾藏猪肉质差异性研究
    李铸, 何世明, 陈志荣, 吴锦波, 吴自千, 马莉, 陈晖, 王泰, 李婷
    2021, 39(2):  248-253.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2.016
    摘要 ( 236 )   PDF (1125KB) ( 21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为了探明不同饲养方式下黑水色湾藏猪肉质差异性。【方法】选取放牧、半舍饲、舍饲饲养12个月的黑水色湾藏猪30头进行屠宰取样,检测各类营养指标和安全性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种养殖模式猪肉样品中均检出了18种氨基酸,且谷氨酸含量最高;总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含量均为舍饲组>半舍饲组>放牧组;除组氨酸和胱氨酸外,舍饲组各氨基酸含量均显著高于放牧组(P<0.01);舍饲组各氨基酸含量也高于半舍饲组,其中蛋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差异极显著(P<0.01);3组肉样EAA/TAA值略低于40%,EAA/NEAA值也在60%左右,蛋白质组成较为理想;舍饲组氨基酸评分结果最好,除含硫氨基酸评分为60.57外,其余各必需氨基酸得分均高于100;3组肉样水分、蛋白质、维生素E 3个指标均表现为舍饲组>半舍饲组>放牧组,舍饲组胆固醇平均含量为29.79 mg/100 g,均显著低于半舍饲组和放牧组(P<0.01);3组肉样中均未检出8种农兽药残留,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两种有害菌。【结论】舍饲养殖的黑水色湾藏香猪肉营养价值优于半舍饲养殖和放牧养殖,该养殖模式值得大力推广。
  • 幼龄和成年牦牛肌纤维类型、MyHC基因表达及其肌肉抗氧化能力的比较研究
    周力, 姚有莉, 李蒋伟, 马博妍, 高占红, 桂林生
    2021, 39(2):  254-259.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2.017
    摘要 ( 278 )   PDF (3509KB) ( 321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幼龄和成年牦牛肌肉抗氧化能力和肌纤维组织学特性。【方法】以自然放牧条件下3月龄幼龄和3岁龄成年牦牛(♂)背最长肌作为试验材料,利用双抗体夹心法、ATP酶染色法和PCR技术进行测定。【结果】①成年牛背最长肌Ⅰ型、ⅡA型和ⅡB型肌纤维直径、横切面积均高于犊牛,但ⅡB型肌纤维直径差异不显著(P>0.05),而犊牛背最长肌Ⅰ型、ⅡA型和ⅡB型肌纤维密度则显著高于成年牛(P<0.05)。②犊牛MyHCⅠMyHCⅡa基因的mRNA表达量显著成年牛(P<0.05),而MyHCⅡbMyHCⅡx基因mRNA表达量则呈现相反趋势(P<0.05)。③两组肌肉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和丙二醛(MDA)等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3岁龄牦牛与3月龄牦牛相比,降低了氧化性肌纤维类型,影响其肉品质,同时抗氧化能力差异不显著。
  • 不同规模经营主体粮食生产效率差异及成因——基于局部前沿效率的实证分析
    张勇翔, 王国刚, 韩成吉, 杨艳涛
    2021, 39(2):  260-266.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2.018
    摘要 ( 280 )   PDF (3693KB) ( 149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索分析规模化经营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及内源性作用机理。【方法】基于山东省种粮户的调研数据,采用局部前沿效率方法与非参数核回归。【结果】整体上调研区规模化经营农户粮食生产效率低于非规模化经营农户,但不同作物之间的效率水平存在差异;规模化经营农户生产效率异质性较大,非规模化经营农户粮食生产效率相对趋同,原因在于粮食规模化生产对经营者的技术与知识储备要求相对较高,部分农户实行规模化经营的技术力量相对薄弱;规模化经营者知识与技术储备是影响其粮食生产效率的关键因素,劳动力投入对粮食非规模生产效率具有显著影响。【结论】地方政府在鼓励、推进规模化经营的同时,应注重规模化经营户生产技术水平的提升。
  • 金银花农户种植意愿对生产行为的影响路径研究——基于河北省巨鹿县的调查
    方雅冰, 李全新
    2021, 39(2):  267-274.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2.019
    摘要 ( 291 )   PDF (1449KB) ( 257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金银花农户种植意愿的影响因素及生产行为的驱动路径,目的是强化当地金银花农户的种植意愿,改善农户生产行为,进而为促进当地金银花产业发展提供建议。【方法】基于巨鹿县222户金银花农户的实地问卷调查,通过构建AMOS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农户种植意愿的影响要素和种植意愿对农户生产行为的驱动路径。【结果】外部因素、经济利润显著影响农户种植意愿,农户种植意愿对生产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其中金银花种植效益因素是影响农户种植意愿和生产行为的根源。【结论】多措施提高金银花种植效益、鼓励土地流转、促进金银花集约规范化种植、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生产经营培训体系、提高当地金银花品牌影响力是改善农户生产行为的有效途径。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