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8年 第36卷 第06期 刊出日期:2018-12-28
  • 卵穗山羊草1My亚基特异性分子标记开发
    郑柯, 易滢瑾, 赵来宾, 刘冬梅, 许凯, 郝明, 张连全, 刘登才, 甯顺腙
    2018, 36(06):  717-721.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8.06.001
    摘要 ( 320 )   PDF (3289KB) ( 149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开发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1My的特异性分子标记,方便对其追踪。【方法】通过分析1M°染色体上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1My编码基因与1A、1B、1D、1U°、1M°染色体上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编码基因之间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开发了一个基于PCR扩增技术的1My特异性分子标记。【结果】该分子标记在1M°附加系及亲本卵穗山羊草中扩增出清晰的PCR条带,而其他对照材料无扩增产物。【结论】测序及序列比对分析表明该标记扩增片段与1My编码基因的部分序列完全一致,表明该标记能有效区分卵穗山羊草1My和普通小麦HMW-GS的编码基因。由于谷蛋白x和y型亚基基因紧密连锁,该标记也为筛选含有1Mx的小麦育种材料提供了方便。
  • 118个小麦新品系的农艺性状和分子标记评价
    陈朝阳, 易晓余, 熊君, 杨珂, 许珂, 匡成浩, 张志鹏, 丁丽, 蒲至恩, 陈国跃, 李伟
    2018, 36(06):  722-728.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8.06.002
    摘要 ( 262 )   PDF (2018KB) ( 188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为了解利用大穗型种质普冰04-3504创制的118个衍生小麦新品系的性状表现,对其农艺性状和分子标记位点进行了评价。【方法】对10个农艺性状进行了调查,进行了简单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和聚类分析,并利用黑麦特异标记对新品系进行评价。【结果】性状分析表明,供试材料各农艺性状存在显著差异,部分新品系具有高穗粒数和高千粒重的特点,27.97%的品系穗粒数>60粒,35.6%的品系千粒重>50 g。相关分析表明,单株产量与抽穗期、穗长、小穗数、有效分蘖数和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株高达到极显著负相关。多元回归分析表明,群体中抽穗期、小穗数、有效分蘖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是主要的产量影响因子,其中对单株产量影响最大的是有效分蘖和穗粒数。聚类分析将供试材料分为农艺性状表现各异的6类。小麦黑麦特异引物ω-sec-p3/p4对供试材料的鉴定表明,所有材料均含有黑麦1RS血缘。【结论】部分新创制的小麦新品系保留了亲本的多粒特性,以及具有黑麦1RS血缘,其中表现突出的材料可以在小麦遗传研究和育种中得到利用。
  • 控释氮肥比例对玉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金容, 郭萍, 周芳, 杜伦静, 刘斌祥, 孔凡磊, 袁继超
    2018, 36(06):  729-736.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8.06.003
    摘要 ( 250 )   PDF (804KB) ( 176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旨在筛选川中丘陵地区最佳控释氮肥掺混比例,为控释氮肥的合理施用和推广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通过大田试验,以普通尿素和控释尿素为供试材料,研究不同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掺混比例对玉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与常规施肥(100%普通尿素,CK)相比,普通尿素和控释尿素配施可提高玉米吐丝期和灌浆期功能叶氮代谢关键酶活性,以25%普通尿素+75%控释尿素处理活性提高显著。适宜比例的控释氮肥处理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玉米拔节-吐丝期和吐丝-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量,促进玉米吐丝后营养器官干物质向籽粒转移,最终提高籽粒干物质分配比例。随控释尿素比例的增加,玉米产量、百粒重、穗粒数、穗长和穗粗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产量构成因素中增加穗粒数和百粒重的优势较大;与常规施肥CK相比,25%、50%、75%和100%的控释尿素比例施肥处理分别增产0.59%、3.95%、10.51%和3.84%,其中以75%控释尿素比例处理增产效果最为明显。相关分析表明,玉米产量与灌浆期功能叶氮代谢关键酶活性(除谷氨酸合酶)、氮素积累总量以及干物质积累总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综合植株物质积累与产量表现,普通尿素掺混75%比例的控释尿素处理为本试验的最佳处理。
  • 60Co-γ射线诱变大豆“桂夏7号”突变体筛选
    孙孟园, 白云, 李振宇, 黎艳, 蒋亨珂, 孙歆, 余靓, 刘春燕, 杜俊波, 杨文钰
    2018, 36(06):  737-744.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8.06.004
    摘要 ( 284 )   PDF (4484KB) ( 189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旨在研究玉米-大豆带状套作复合种植模式下大豆对荫蔽环境响应的分子机理,以期得到对荫蔽环境敏感程度较弱的大豆材料。【方法】以荫蔽敏感大豆品种“桂夏7号”为供试诱变亲本,利用60Co-γ射线对其进行辐照处理,研究其对桂夏7号田间出苗率的影响并分析M1代农艺性状及品质变异。【结果】与对照相比,M1代田间出苗率仅为49.7%,60Co-γ射线对种子萌发和出苗具有强烈抑制作用,M1代植株在株高、分枝数、蛋白质和油含量等方面与对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矮秆为0.77%,无分枝为0.56%,蛋白质含量和油含量与对照相比,分别高6.7%和5.4%,另筛选到7株粒形较大突变体。【结论】初步构建了含叶片、株型、生育期、粒形、籽粒蛋白质及油脂等突变类型的突变体库,突变植株数分别占总突变植株数的0.56%、3.58%、0.21%、0.98%、4.43%及0.49%,这些不同突变表型的突变体可为大豆的遗传学研究和育种提供有价值的材料。
  • 不同间套作模式对大豆农艺性状及系统经济效益的影响
    周颖, 陈平, 杜青, 庞婷, 付智丹, 张晓娜, 任建锐, 杨文钰, 雍太文
    2018, 36(06):  745-750.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8.06.005
    摘要 ( 249 )   PDF (2290KB) ( 23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在河西绿洲灌区对以大豆为基础的间套作系统进行经济效益评价,筛选出高经济效益的种植模式。【方法】利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分析了玉米-大豆间作(IMS)、小麦/大豆套作(IWS)、亚麻/大豆套作(IFS)、大豆单作(SS)4种模式对大豆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产量及系统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与SS相比,IMS的大豆株高和首节长在成熟(R8)期增加11.1%、31.1%,叶面积指数在盛花(R2)期和盛荚(R4)期降低49.5%、54.6%,叶片SPAD值在盛荚(R4)期增加9.7%;IWS和IFS的大豆各项农艺性状指标均降低。大豆R8期,IMS、IWS和IFS的大豆地上部干物质较SS分别降低26.2%、45.9%、48.7%,产量较SS分别降低51.5%、56.8%、57.4%。系统最终纯收益为:IMS>IFS>IWS>SS,依次分别为129.6、86.5、67.2和39.6万元/km2。【结论】不同间套作模式对大豆植株农艺性状和干物质积累产生不利影响,导致间套作大豆产量降低;IMS大豆产量降低程度小于IWS和IFS,有利于系统经济效益的提升;4种间套作模式中,IMS的经济效益最高。
  • 施肥与覆盖处理对雷竹林土壤养分化学计量特征及肥料贡献率的影响
    苏宇, 刘鸿, 李贤伟, 范川, 刘晟男, 张小国, 陈露蔓
    2018, 36(06):  751-757.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8.06.006
    摘要 ( 249 )   PDF (3068KB) ( 19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通过科学合理地施肥覆盖经营,使出笋期提前,显著提高竹林经济效益,为笋用雷竹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方法】针对雷竹林分进行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A因素为施肥处理,设置0,鸡粪(15 000 kg/hm2)+ 油枯(5 000 kg/hm2),复合肥(3 000 kg/hm2)3个水平;B因素为覆盖措施,设置0,稻草10 cm+谷壳10 cm,稻草15 cm+谷壳15 cm,稻草20 cm+谷壳20 cm 3个水平。共计12种处理,比较了不同处理雷竹林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和肥料贡献率差异及其与出笋状况指标间的关系。【结果】在施肥与覆盖组合模式中,A1B2 和 A2系列土壤C/N和C/P显著增加(P<0.05)。两个系列模式的肥料贡献率(FCR)表现为A2>A3>A1,B3>B2>B4>B1,其中A2B3表现最优;FCR与土壤C、N、P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基础地力贡献率(BSPCR)与土壤C、N、P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笋期长和竹笋产量与笋期土壤有效积温(ATTS)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FCR与出笋期产量指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ATTS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针对笋用雷竹林的最优培育组合模式为:鸡粪和油枯混施,同时覆盖稻草(15 cm)加谷壳(15 cm)。
  • 温度和水分对华西雨屏区毛竹林土壤氮矿化的影响
    桂慧颖, 李雪江, 王景燕, 龚伟, 黄帅, 唐海龙, 周于波
    2018, 36(06):  758-764.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8.06.007
    摘要 ( 221 )   PDF (8149KB) ( 14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究毛竹林土壤在不同温度和水分处理条件下的氮矿化特征及氮矿化与温度和水分的关系。【方法】采用全因子试验设计,设置4个温度水平(5、15、25和35 ℃)和4个田间持水量(20%、40%、60%和80% FWC)共16组处理,于培养箱中培养30 d后测定各项指标。【结果】在各温度处理条件下,净氨化速率、净硝化速率和氮净矿化速率均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高于60% FWC后随含水量增加而降低;在5~25 ℃温度范围内,净氨化速率、净硝化速率和氮净矿化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高于25 ℃后呈降低趋势。最有利于毛竹林土壤氮净矿化作用的温度条件为26.2 ℃,含水量条件为60.0% FWC。土壤净氨化速率、净硝化速率和氮净矿化速率的Q10值为0.857~1.904,15 ℃/5 ℃的Q10值显著高于25 ℃/15 ℃和35 ℃/25 ℃的Q10值,毛竹林土壤氮矿化在5~15 ℃范围内最敏感。各处理土壤净硝化速率占氮矿化速率的43.9%~49.1%。【结论】温度和水分变化显著影响毛竹林土壤氮矿化;毛竹林土壤氮矿化过程中形成的硝态氮比例较高,易在该区多雨条件下被淋失或在厌氧条件下被反硝化。
  • 霸王岭自然保护区黑桫椤种群结构特征分析
    谢春平, 赵柏松, 刘大伟, 方彦
    2018, 36(06):  765-771.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8.06.008
    摘要 ( 260 )   PDF (1263KB) ( 178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黑桫椤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是真蕨中较古老的类群,对研究热带植物区系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掌握黑桫椤种群现状及预测种群的发展趋势,为其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对策,对海南省霸王岭自然保护区分布的黑桫椤种群进行了研究。【方法】选取3处典型的黑桫椤群落,根据黑桫椤种群的高度级结构,绘制种群年龄结构图和存活曲线,编制静态生命表,同时结合年龄结构动态变化指数和种群稳定性指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该区域黑桫椤种群年龄结构整体表现为正金字塔型,但由于小环境差异导致不同样方的种群年龄结构有较大区别。样方A和样方B的种群年龄结构以中低龄级个体占有较高的比例,而样方C以中龄级占有较高比例。年龄结构动态变化指数值在有干扰和无干扰的条件下均大于0,因此种群表现为增长型。静态生命表的各指标值显示,黑桫椤种群结构在样方A的要优于其他两个样方。种群存活曲线为Deevey-Ⅱ型。各样方的种群稳定性表现为样方A>样方C>样方B。【结论】霸王岭自然保护区内的黑桫椤为低增长性的稳定种群;对该种群的保护应结合各样方具体环境情况,同时以减少人为干扰和提升幼树幼苗的种群数量为主。
  • 铜胁迫对白三叶和高羊茅混种富集特性及抗性的影响
    邓乔予, 刘沛霖, 胡建成, 胡林容, 杨远祥
    2018, 36(06):  772-777.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8.06.009
    摘要 ( 196 )   PDF (7268KB) ( 10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铜胁迫下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和高羊茅(Festuca elata)混种铜富集特性及抗性变化规律。【方法】采用人工控制性盆栽试验,将白三叶和高羊茅进行1∶1混种,设置0、50、100、150、200、250、300 mg/kg共7种铜胁迫水平,测定2种植物的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及铜积累量、富集系数、转运系数。【结果】①随着铜胁迫浓度增加,2种植物叶绿素含量呈先增后降趋势,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当铜浓度为250 mg/kg时,2种植物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受明显抑制;②2种植物对铜积累量和富集系数均随铜浓度增加而增加。当铜浓度达到200 mg/kg时,2种植物铜转运系数大于1且均达最大值。【结论】高羊茅和白三叶采用1∶1混种方式,可望在土壤铜浓度<250 mg/kg的污染区作为植物修复应用材料。
  • 野菜少花龙葵的硒富集特性研究
    吴彩芳, 鲍荣粉, 廖慧苹, 刘飘, 孙静, 廖明安, 林立金, 任纬
    2018, 36(06):  778-784.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8.06.010
    摘要 ( 243 )   PDF (1023KB) ( 13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为从野菜中筛选出硒富集较高的蔬菜,并对其硒富集特性进行鉴定。【方法】采用盆栽试验,以野菜为研究对象,对5种野菜(养心菜Sedum aizoon、灰灰菜Chenopodium album、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马兰Kalimeris indica和少花龙葵Solanum photeinocarpum)进行了硒富集特性的初步研究,发现少花龙葵具有较高的硒富集量,并对少花龙葵进行了进一步的硒浓度梯度鉴定。【结果】少花龙葵根系、茎秆、叶片及地上部分生物量随着土壤硒浓度的增加呈降低的趋势,但未表现出明显的毒害症状。随着土壤硒浓度的增加,少花龙葵各器官的硒含量呈增加的趋势,其大小顺序为:根系>叶片>茎秆>地上部分,其地上部分硒积累量则呈先增后降的趋势(最大值为151.03 μg/株);在土壤硒浓度为75 mg/kg时,少花龙葵地上部分硒含量为136.06 mg/kg,大于非硒富集植物的临界值(100 mg/kg)。少花龙葵叶绿素总量、净光合速率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随着土壤硒浓度的增加呈降低的趋势,而类胡萝卜素含量、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SOD活性、POD活性和CAT活性呈先增后降的趋势。【结论】少花龙葵是一种硒富集量较高的野菜,且对硒具有较高的耐性。
  • 茶树腋芽多倍体诱导与快速鉴定方法研究
    翟秀明, 唐敏, 邬秀宏, 罗红玉, 侯渝嘉
    2018, 36(06):  785-791.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8.06.011
    摘要 ( 245 )   PDF (8008KB) ( 91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不同秋水仙素浓度和处理时间对茶树多倍体诱导效率的影响,寻求最佳琼脂浓度、秋水仙素浓度和处理时间的组合条件,研究并确定多倍体快速鉴定方法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改良的琼脂套包裹法对春季茶树腋芽进行多倍体诱导处理,比较了不同秋水仙素浓度和处理时间对诱导效率的影响。【结果】随着秋水仙素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增加,茶树多倍体诱导率先增加后下降,0.3%的秋水仙素处理4 d的诱变效果最佳,诱变率高达40%。诱导获得的二倍体与四倍体材料有明显的形态差异,通过细胞学观察统计发现,二倍体与四倍体茶树气孔保卫细胞内叶绿体数目差异达极显著水平(t=27.34),且两者之间的比例符合其染色体数目之比2∶1。【结论】在实际运用中采用3%的琼脂包裹0.3%的秋水仙素处理4 d是一种简便、高效的茶树多倍体诱导方法。利用形态学结合气孔保卫细胞内叶绿体的数目鉴定茶树染色体倍性的方法是一种直观、快速、可行的方法。
  • 岷江上游小流域NDVI与环境要素的多尺度耦合关系研究
    熊亚兰, 张科利, 朱雅晗, 夏丽
    2018, 36(06):  792-797.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8.06.012
    摘要 ( 275 )   PDF (4608KB) ( 137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揭示多尺度下环境要素对植被覆盖度高低的影响程度,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产业规划提供依据。【方法】以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渭门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该区2015年的OLI遥感影像及DEM、居民点和河流等数据,运用二维小波变换研究了该区NDVI与高程、坡度、坡向、距最近居民点距离、距最近河流距离等环境要素的多尺度耦合关系。【结果】结果表明渭门小流域NDVI的空间分布特征为东南低西北高、河谷低山地高。多尺度下坡向和NDVI的空间分布相似度最高,相关性最强,其次是高程。NDVI与地形因子相关性大小受尺度变化的影响较明显。【结论】NDVI的空间分布特征是由高程、坡度和坡向等5个环境要素共同决定,但是各要素对NDVI的控制作用大小随尺度发生改变。
  • 家兔CETP基因多态性与肉质性状的关联分析
    王杰, 党树璋, 罗刚, 贾先波, 陈仕毅, 赖松家
    2018, 36(06):  798-801.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8.06.013
    摘要 ( 215 )   PDF (1472KB) ( 156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CETP基因对家兔肉质性状的影响,以期为家兔肉质早期育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本研究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对伊拉兔、香槟兔、天府黑兔3个品种356只家兔的CETP基因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并研究了不同基因型与屠体性状的相关关系。【结果】家兔CETP基因外显子4第11位存在单核苷酸变异,具有AA、GG和AG这3种基因型,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261 2、0.522 5和0.216 3;本研究的3个家兔群体均中度多态且偏离哈温平衡;该变异位点显著影响了家兔半净膛屠宰率,背最长肌的红度(P<0.05);该变异位点显著影响了家兔背最长肌和后腿肌的肌内脂肪含量(P<0.05)。【结论】推测CETP基因可能是影响家兔肉质育种的候选基因。
  • 牛抵抗素克隆及高效可溶性表达研究
    阳明贤, 左之才, 李碧, 王宇
    2018, 36(06):  802-807.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8.06.014
    摘要 ( 228 )   PDF (4767KB) ( 197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抵抗素(resistin,RETN)在机体脂糖代谢和促炎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获得有活性、高效表达的可溶性牛抵抗素并鉴定其正确性,以期为后续其相关疾病的研究和防治奠定基础。【方法】以肉牛大网膜脂肪组织为原料提取总RNA,经RT-PCR获得【目的】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1a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Resistin。经双酶切及测序鉴定正确后,对宿主菌、IPTG浓度、诱导温度及时间进行优化,用抗His抗体鉴定融合蛋白表达正确。【结果】在宿主菌Rosetta,IPTG终浓度1.0 mmol/L,20 ℃诱导14 h时,牛抵抗素的表达量最高;在上述条件下,牛抵抗素存在于上清液中,为可溶性表达。【结论】成功克隆表达出仅含His标签的可溶性牛抵抗素,为进一步研究牛抵抗素参与相关疾病的调控途径和防治奠定了基础。
  • UCP1基因多态性与牛耐寒性的关联分析
    罗刚, 王杰, 赖添赋, 甘明川, 赖松家
    2018, 36(06):  808-814.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8.06.015
    摘要 ( 251 )   PDF (3108KB) ( 19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究UCP1基因的多态性与牛耐寒性之间的关联性。【方法】采集3个品种,共计180头牛的耳组织样品,利用PCR扩增和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获得牛UCP1基因6个外显子的核苷酸序列,采用生物分析软件探讨了其遗传多态性与牛耐寒性的关联性。【结果】牛UCP1基因编码区存在8个变异位点,其中有5个错义位点,相关分析结果表明,5个错义位点多态性与牛抗寒性存在显著相关性。443位点C等位基因频率和6414位点的G等位基因频率随牛群体生活海拔高度的降低而降低;牦牛在3593位点和4873有生存优势的基因型分别为AG和AA型;4973位点CC基因型是高原牛生存的必要基因型。【结论】UCP1可能是牛抗寒性状基因之一。
  • 基于16SrRNA基因测序技术研究低聚异麦芽糖对奶牛瘤胃细菌菌群的影响
    郭成, 郭婷婷, 胡丹丹, 张力莉, 徐晓锋
    2018, 36(06):  815-821.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8.06.016
    摘要 ( 254 )   PDF (3133KB) ( 19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本试验旨在利用16SrRNA基因测序技术研究低聚异麦芽糖对奶牛瘤胃菌群的影响。【方法】试验采用两阶段交叉设计方法,将4头泌乳中国荷斯坦泌乳奶牛随机分为两组,第一阶试验结束,经过恢复期后,再将试验组和对照组交叉,由之前对照组变为试验组。试验组添加60 g/(d·头)的低聚异麦芽糖。【结果】结果表明日粮添加低聚异麦芽糖后,奶牛瘤胃细菌菌群多样性无显著影响。门水平上分析,疣微菌门丰度显著增加(P<0.05)。属水平上分析,饲喂低聚异麦芽糖,奶牛瘤胃液Comamonadaceae_NA(未注释丛毛单胞菌属)丰度极显著提高(P<0.01),WCHB1-25_NA丰度极显著增加(P<0.01),Ruminobacte(瘤胃杆菌属)丰度显著增加(P<0.05),Salinibacterium(盐细菌属)丰度显著增加(P<0.05),Lactobacillus(乳酸杆菌属)丰度显著降低(P<0.05)。Acidaminococcus(氨基酸球菌属)、Aeromicrobium(气微菌属)、ActinotaleaAdlercreutzia菌属丰度有增加趋势(0.05<P<0.1),TMEG_NA菌属丰度有降低的趋势(0.05<P<0.1)。【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日粮添加低聚异麦芽糖对奶牛瘤胃菌群多样性无显著影响,纤维分解菌丰度影响差异不显著,淀粉分解菌丰度增加、乳酸生成菌丰度降低。
  • 云南地方绵羊品种遗传多样性分子评价
    梁家充, 朱兰, 孙利民, 杨红远, 袁跃云, 李东江, 洪琼花
    2018, 36(06):  822-830.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8.06.017
    摘要 ( 281 )   PDF (2770KB) ( 21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利用微卫星标记分析评价8个云南地方绵羊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为资源保护和种质创新提供参考。【方法】提取迪庆绵羊、兰坪乌骨绵羊、宁蒗黑绵羊、石屏青绵羊、腾冲绵羊、昭通绵羊、丽江绵羊和云南半细毛羊这8个云南地方绵羊品种共465只绵羊的血样总DNA,利用10个微卫星标记对这些样本进行遗传多样性,UPGMA 系统聚类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通过对8个绵羊群体的10个微卫星位点的分析,共发现469个基因型,160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有16个等位基因。其中,在位点DYMS1、MAF214和OarFCB 304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最多,都为23个;在SRCRP5位点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最少,为7个。UPGMA 系统聚类图表明,丽江绵羊和宁蒗黑绵羊的遗传距离最近;石屏青绵羊和云南半细毛羊的遗传距离最远。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465个样本分别来自于8个种群,这与本研究中的绵羊群体来源于8个地方的群体相符。【结论】微卫星位点SRCRSP1、OarFCB304、OarJMP58、MAF33、DYMS1、ILSTS11、MAF214、MCM140和ILSTS28可以作为有效的遗传标记用于绵羊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关系研究。除石屏青绵羊变异最小,其余7个品种都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它们之间的遗传分化关系与品种的地域、起源、驯化和相互引种有关。
  • 牛角地黄汤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的影响及转录组学分析
    冯烁, 张亚飞, 栗云鹏, 杨佐君, 孙英健
    2018, 36(06):  831-838.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8.06.018
    摘要 ( 204 )   PDF (9975KB) ( 78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耐药金黄色葡萄菌(MRSA)在牛角地黄汤作用下对甲氧西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微量稀释法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牛角地黄汤作用下对苯唑西林钠耐受的影响,用基因转录组学分析牛角地黄汤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基因转录的变化,用PCR进行验证。【结果】牛角地黄汤与苯唑西林联用能提高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的敏感性,牛角地黄汤可抑制耐药相关基因femB、细胞壁合成的相关基因glmUmurG的转录,但对青霉素结合蛋白B(pbpB)及其受体(pbpBR)基因的转录无显著影响。【结论】牛角地黄汤可提高耐甲氧西林金葡菌对苯唑西林的敏感性。
  • 旧院黑鸡绿壳蛋群体的筛选及其与东乡绿壳蛋鸡纯系杂交后代的生产性能杂种优势分析
    刘嘉, 李富贵, 覃飞, 苗小猛, 于雪珂, 杨福领, 张羽, 朱庆, 王彦, 尹华东, 李地艳, 舒刚, 赵小玲
    2018, 36(06):  839-844.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8.06.019
    摘要 ( 292 )   PDF (2238KB) ( 13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旨在获得更佳的绿壳蛋鸡杂交组合。【方法】应用绿壳蛋分子标记方法筛选出旧院黑鸡(JY系)绿壳蛋阳性纯合子公鸡,并将其与绿壳蛋鸡(LK系,引进自江西)母鸡杂交,观察比较杂交组合(JL)和亲本(JY、LK)的外貌、生产性能,并计算杂种优势率。【结果】杂交组合JL表现出乌冠、乌羽、乌皮、黑胫的外貌特征,且绿壳蛋率接近100%。与亲本相比,JL杂交组合在早期体重、开产蛋重、300日龄产蛋量、蛋壳厚度、蛋壳强度等指标表现出明显的正向杂种优势;在开产体重、开产日龄、300日龄体重、蛋壳颜色、蛋白高度、哈氏单位等表现出负向杂种优势。【结论】试验应用绿壳基因显性纯合子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获得了绿壳蛋率100%、外貌特征理想且生产性能优于 JY 系与 LK 系的绿壳蛋鸡杂交组合JL。
  • 达氏鲟和西伯利亚鲟精子超微结构的比较研究
    刘钊, 赵仲孟, 杨世勇, 黄小丽, 田莉, 杨淞, 冯杨, 段靖, 杜宗君
    2018, 36(06):  845-850.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8.06.020
    摘要 ( 295 )   PDF (10572KB) ( 6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比较达氏鲟(Acipenser dabryanus)和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精子超微结构,探究其结构差异。【方法】采用超薄切片法,利用透射电镜对达氏鲟和西伯利亚鲟精子超微结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达氏鲟和西伯利亚鲟的精子在整体结构上相似,均由头部、中段、尾部3部分组成。两种鲟鱼在中段和尾部的结构相似,同时两种鲟鱼精子头部分均有明显的顶体结构,而其差异主要体现在头部细胞核,在达氏鲟精子头部细胞核中存在内切沟结构,西伯利亚鲟却未观察到。【结论】达氏鲟和西伯利亚鲟精子结构差异与其栖息环境密切相关,精子结构上演化出的特异性结构可能都是为了提高繁殖过程中的受精率。
  • 响应面法优化鲟鱼肝脏铁蛋白提取工艺
    饶承冬, 叶浪, 邓静, 白稚子, 戴卓君, 李沛隆, 李树红, 王彩霞, 张志清, 陈安均, 刘兴艳, 申光辉, 吴贺君, 罗擎英, 黎杉姗, 苏赵, 李美良
    2018, 36(06):  851-856.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8.06.021
    摘要 ( 255 )   PDF (7364KB) ( 7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利用鲟鱼肝脏等下脚料提取铁蛋白,并优化提取工艺。【方法】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根据Box-Behnken原理采用响应面分析法,选择料液比、硫酸铵饱和度、pH为自变量,铁蛋白提取率为响应值设计实验。【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3.8,硫酸铵饱和度57%,pH 8.12。铁蛋白的得率0.003 295%,与理论值0.003 386%偏差较小。【结论】响应面法是优化鲟鱼肝脏铁蛋白提取工艺的合理方法,本研究结果具有方法学参考意义。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