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9年 第37卷 第06期 刊出日期:2019-12-28
  • 小麦颖壳绒毛性状的驯化
    罗伟, 刘家君, 丁浦洋, 邹亚亚, 李婷, 谢全, 马建, 兰秀锦
    2019, 37(06):  743-754.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9.06.001
    摘要 ( 356 )   PDF (3252KB) ( 61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普通小麦驯化过程中颖壳绒毛的演变趋势,并总结颖壳绒毛可能具有的功能。【方法】对二倍体(栽培一粒小麦、乌拉尔图小麦和节节麦),四倍体(包括野生二粒小麦、栽培二粒小麦、圆锥小麦、硬粒小麦、东方小麦和波斯小麦),六倍体(包括云南小麦、印度圆粒小麦、新疆稻麦、西藏半野生小麦、斯卑尔脱小麦、茹科夫斯基小麦、密穗小麦以及国内外育成品种或品系等)共2 537份材料的颖壳性状进行观察和鉴定。同时结合研究过程中的发现和文献报道,对该性状的功能进行总结。【结果】在827份二倍体和四倍体小麦中,颖壳绒毛出现的频率为2.18%;而在1 710份国内外六倍体小麦中,有7.37%的材料具有颖壳绒毛。其中,888份中国的地方小麦中,有10.25%属于颖壳绒毛材料,远高于中国育成品种的比例。此外,颖壳绒毛可能具有抗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功能。【结论】在普通小麦驯化过程中,颖壳绒毛可能遭到了淘汰,因此呈现下降趋势。
  • 烯效唑对遮阴下重穗型水稻渝香203茎秆形态结构和抗倒伏性的影响
    张巫军, 段秀建, 姚雄, 唐永群, 杨小艳, 刘强明, 肖人鹏, 张现伟, 李经勇
    2019, 37(06):  755-761.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9.06.002
    摘要 ( 314 )   PDF (2941KB) ( 238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明确弱光下烯效唑对重穗型水稻植株倒伏风险的缓解效应及途径。【方法】以重穗型水稻渝香203为材料,设置裂区试验,主区为正常光照(CK)和遮阴处理(U),副区为0(U0)、40 mg/L(U40)、80 mg/L(U80)烯效唑处理,比较茎秆力学,物质积累分配及形态性状方面差异,并分析其与植株抗倒伏性的关系。【结果】较正常光照,遮阴处理显著降低渝香203产量,归因于有效穗、穗粒数和千粒重的降低。施用烯效唑显著增加了有效穗(P<0.05),产量略微增加;遮阴处理显著降低了基部节间茎鞘干重、基部节间茎粗、茎壁厚及单茎鞘干重,使得茎秆折断弯矩显著降低,倒伏指数增加,尽管弯曲力矩也显著降低。相关分析表明,断面模数,茎粗、茎壁厚、单茎鞘干重及茎鞘充实度与折断弯矩显著正相关,与倒伏指数显著正相关。随烯效唑用量增加,基部节间长度显著缩短,株高和重心高度降低,从而降低了弯曲力矩;同时,基部节间茎粗、茎壁厚及茎鞘充实度呈显著增加趋势从而提高了茎秆强度和抗倒伏性。【结论】弱光下重穗型水稻基部节间茎秆强度降低是植株倒伏风险增加的主要原因,烯效唑缩短基部节间长度,从而降低株高和重心高度,增加茎粗、茎壁厚及茎秆充实质量,增强了茎秆机械强度,提高了弱光下重穗型水稻抗倒伏性。
  • 育秧方式与插秧机具对水稻产量及群体质量的影响
    张桥, 向开宏, 孙永健, 刘芳艳, 武云霞, 孙知白, 郭长春, 杨志远, 马均
    2019, 37(06):  762-770.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9.06.003
    摘要 ( 231 )   PDF (2861KB) ( 16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为了探究育秧方式配合不同插秧机具对机插稻移栽质量、产量及群体质量的影响,为丘陵区机插稻生产奠定理论基础。【方法】以晶两优534为试验材料,采用2因素随机区组试验,2种育秧方式:营养土育秧、稀泥育秧,3种手扶式插秧机具:2行手扶式插秧机、4行手扶式插秧机、6行手扶式插秧机。【结果】育秧方式与插秧机具对机插均匀度、有效穗、每穗粒数、齐穗期干物质重、齐穗期叶面积指数(LAI)、光合势、净同化量、抽穗整齐度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且互作效应显著。各生育阶段群体生长率、齐穗期LAI和高效LAI、光合势、净同化量、抽穗整齐度与有效穗、每穗粒数、穗粒数以及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0.44*~0.96**)。稀泥育秧与手扶式2行插秧机在机插均匀度、各生育期干物质重、各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量及群体生长率、各生育期LAI、齐穗期高效LAI、光合势、净同化量、抽穗整齐度以及产量均最优;此外,在相同的育秧方式下,手扶式4行插秧机处理在各生育时期干物质量、各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量和群体生长率、群体茎蘖数、各生育期LAI以及高效LAI、光合势、净同化量、抽穗整齐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高于手扶式6行插秧机处理。【结论】稀泥育秧配合手扶式2行插秧机能提高机插群体均匀度、优化群体质量、提高产量,是本试验的最优处理,可为丘陵区机插稻生产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
  • 密度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瑞玉16株高及产量的影响研究
    余学杰, 刘柏宏, 柯永培, 赵长云, 夏伟, 石海春
    2019, 37(06):  771-776.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9.06.004
    摘要 ( 280 )   PDF (716KB) ( 141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密度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杂交种瑞玉16株高及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种植密度为主处理A,设4个水平;植物生长调节剂为副处理B,设4个水平,试验于2016年度在四川雅安和2017年度在四川雅安、双流进行。【结果】①瑞玉16的株高和穗位高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其产量随着种植密度增大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②3种乙烯利均能显著降低瑞玉16的株高、穗位高和提高其产量;③在中低密度下胺鲜·乙烯利降矮效应最好,中高密度下羟烯·乙烯利降矮效果最好;在低密度下施用这3种乙烯利,其产量比对照均有所下降,而在中高密度下,这3种乙烯利均可显著提高瑞玉16的产量。【结论】瑞玉16在不同生态区的扩密降矮优化方案为,在以雅安为代表的盆周山区,种植密度为50 000~57 150株/hm2,配合施用胺鲜·乙烯利;在以双流为代表的平原地区,种植密度为57 150株/hm2,配合施用羟烯·乙烯利。
  • 西藏青稞根际土壤可培养放线菌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促生功能分析
    高雪, 辜运富, 尼玛扎西, 刘国一, 刘婷, 刘怡, 普布贵吉
    2019, 37(06):  777-784.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9.06.005
    摘要 ( 230 )   PDF (862KB) ( 231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认识藏区青稞根际土壤中可培养放线菌的遗传多样性及应用价值。【方法】采集藏区青稞根际土壤,对根际样品中的放线菌进行分离,测定分离菌株的溶磷能力、抗病促生 (IAA产量) 能力,并运用反转录重复因子扩增 (BOXA1R-PCR) 技术、16S rRNA基因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系统分析可培养放线菌的系统发育地位。【结果】通过7种培养基共分离得129株放线菌菌株,其中有51株菌株(占总分离菌株的39.5%) 产IAA,8株产量较高(>57 mg/L),77株(占总分离菌株的60.0%) 表现出溶磷活性。基于BOXA1R-PCR图谱,采用平均连锁聚类法(UPGMA)进行聚类分析,129株菌被分成19种不同的遗传图谱类型。基于分离菌株的菌落特征和遗传聚类图谱选取32株代表菌株进行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通过 Mothur 软件对分离菌株进行 OTUs (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 聚类分析,共得到 5个OTU分类单元,其中以OTU1为主。系统发育显示代表菌株分属于链霉菌属(Streptomyces),拟诺卡氏菌属(Nocardiopsis),类诺卡氏菌属(Nocardioides),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放线菌属(Actinomyces)等 5个属,其中链霉菌属(Streptomyces)为优势种属。【结论】西藏青稞根际土中放线菌多样性明显,这些放线菌中蕴藏着大量的有开发应用前景的菌株。
  • 不同环境因子对柳条省藤生长的影响研究
    陈本学, 范少辉, 刘广路, 李雁冰, 徐瑞晶
    2019, 37(06):  785-791.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9.06.006
    摘要 ( 221 )   PDF (4716KB) ( 25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光照、密度、氮、磷对柳条省藤幼苗株高、地径、叶面积、生物量及保存率的影响,探讨适合柳条省藤幼苗生长的最佳环境条件,为苗圃地育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L16(45)正交试验设计,比较不同处理组合下柳条省藤幼苗(120、240、360 d)株高、地径、叶面积、生物量、保存率等指标变化规律,并运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找出最佳的处理组合。【结果】幼苗不同生长指标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第一主成分贡献率较高(3个生长阶段累积方差贡献率分别为80.596%、76.278%和76.691%),用第一主成分(生长特性)代表幼苗的综合生长情况进行不同处理组合间的比较分析,分析结果可靠。柳条省藤幼苗在3个生长阶段,最佳处理组合中幼苗株高、地径均显著增加,幼苗保存率保持80%以上;最差处理组合中幼苗株高、地径差异不显著,幼苗保存率显著降低,在360 d时仅为14%。【结论】试验发现4号处理组合隶属值最大(4.619),即柳条省藤幼苗在光照强度80%~85%、密度25 cm×25 cm、氮肥90 g/m2、磷肥80 g/m2环境下生长最好。
  • Cd、Pb单一及复合胁迫对白花蛇舌草幼苗生长状况的影响
    孙博文, 王乾鑫, 杨远祥, 程章, 杨占彪, 朱雪梅
    2019, 37(06):  792-798.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9.06.007
    摘要 ( 262 )   PDF (10964KB) ( 67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索Cd、Pb污染对中草药白花蛇舌草生长状况的影响。【方法】通过人工控制性水培实验,研究在Cd、Pb单一及复合胁迫下白花蛇舌草幼苗生长的变化趋势。【结果】Cd-Pb复合处理对白花蛇舌草主根长、株高、生物量的胁迫作用比同水平单一处理更强;Pb单一处理时,白花蛇舌草的主根长、生物量、叶绿素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Cd单一处理时对幼苗叶绿素有显著抑制作用。重金属胁迫下,使白花蛇舌草各项生长指标不低于正常生长的Pb最大浓度位于100~200 mg/L范围内,Cd最大浓度位于10~20 mg/L范围内。【结论】在Pb胁迫浓度大于200 mg/L,Cd胁迫浓度大于20 mg /L时均会不同程度的抑制白花蛇舌草幼苗的主根长、株高、生物量及叶绿素含量,且复合胁迫的抑制作用强于单一胁迫。
  • 菌剂和外源氮素添加对青花椒采收剩余物分解的影响
    周书玉, 袁川, 王景燕, 龚伟, 唐海龙
    2019, 37(06):  799-806.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9.06.008
    摘要 ( 226 )   PDF (2655KB) ( 171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加快青花椒采收剩余物分解,促进椒园土壤养分循环,维持地力,对青花椒可持续经营管理具有重要作用。【方法】采用菌剂(包括:未添加菌剂对照(CK)、有机物料发酵剂(YJ)、种植EM菌液(ZZ)、植物与发酵EM菌(ZW))和C/N比(包括:20、25、30、35)2因素4水平L16(42)正交试验设计,研究青花椒采收剩余物叶、枝和刺堆腐分解特性。【结果】青花椒采收剩余物堆腐分解180 d后的残留率呈现出刺>枝>叶的变化规律。添加菌剂显著促进青花椒剩余物的分解,叶、枝和刺的残留率均呈现出CK>YJ>ZW> ZZ的变化规律。青花椒采收剩余物分解95%的时间添加菌剂处理与CK相比,叶、枝和刺分别减少0.77~1.80 a、0.39~1.86 a和2.45~12.35 a。在各菌剂处理下,青花椒剩余物叶、枝和刺的残留率均呈现出C/N 35>C/N 30> C/N 20> C/N 25的变化规律。各处理中以ZZ+C/N 25处理剩余物的青花椒残留率最低,叶、枝和刺分别为40.4%、70.8%和82.7%;剩余物分解50%和95%所需时间最短,叶分别为0.49 a和2.12 a,枝分别为1.15 a和4.98 a,刺分别为2.03 a和8.76 a。【结论】适宜的菌剂类型和外源氮素添加量对促进青花椒采收剩余物分解具有重要作用。
  • 核桃林下复合种植对土壤培肥效果的影响
    周楷玲, 陈绪文, 龚伟, 王景燕, 罗永飞, 杨文龙, 唐海龙, 刘江丽, 李灵聪
    2019, 37(06):  807-813.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9.06.009
    摘要 ( 312 )   PDF (951KB) ( 208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筛选适宜的核桃林下复合种植模式,对发展核桃林下经济具有重要作用。【方法】以核桃林下不同复合种植模式(包括:核桃+甘蓝+甘蓝(简写为HGG)、核桃+甘蓝+马铃薯(简写为HGM)、核桃+白菜+大豆(简写为HBD)、核桃对照(简写为HCK))和农地对照(玉米+甘蓝,简写为NCK)为对象,研究各模式表层(0~20 cm)土壤物理性质、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采用隶属函数法对各模式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各核桃林下复合种植模式与农地对照(CK)相比,土壤容重降低4.6%~17.6%,非毛管孔隙、毛管孔隙和总孔隙分别增加2.4%~14.8%、2.8%~29.1%和2.6%~23.1%;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全磷和全钾分别增加5.1%~14.9%、3.9%~12.5%、25.1%~112.5%、11.4%~47.1%和0.2%~2.7%;HGG和HGM模式土壤有效磷含量分别增加21.9%和5.0%,而其余模式降低6.1%~28.3%,HCK模式速效钾含量降低17.4%,而其余模式增加20.4%~52.9%;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和总微生物数量分别增加21.4%~54.3%、19.2%~58.1%、17.8~58.4%和21.2~54.6%;蔗糖酶、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分别增加9.3%~57.8%、16.6%~56.7%、6.2%~30.8%、8.9%~41.1%、4.2%~14.3%和1.4%~38.6%;各模式土壤肥力综合值增加69.6%~431.3%。【结论】核桃林下复合种植均能提高土壤肥力,其中以HGG模式最佳,对发展研究区林下经济和提高土壤肥力具有重要作用。
  • 茶树CsAN1基因的表达、连锁定位及其与新梢颜色的关系研究
    王留彬, 周斌, 彭敏, 叶竹, 谭礼强, 王丽鸳, 成浩, 唐茜
    2019, 37(06):  814-820.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9.06.010
    摘要 ( 243 )   PDF (4846KB) ( 19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究CsAN1在花青素合成调控中的作用。【方法】运用RT-PCR技术比较了不同茶树品种(系)中CsAN1的表达差异,利用F1作图群体和SNP标记对CsAN1进行了连锁定位,分析了该基因的表达量、基因型与新梢颜色间的相关性。【结果】①在7个供试品种的春梢第二叶中,CsAN1在紫色品种(系)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常规品种;②设计引物扩增得到441 bp的CsAN1基因片段,直接测序发现2个SNP位点,利用它们在作图群体中的基因型数据将CsAN1定位到茶树LG08号连锁群上;③结合前期对作图群体新梢颜色的观测和QTL定位结果,发现CsAN1的不同基因型单株新梢颜色评级差异极显著(P<0.01),且该基因与控制茶树新梢颜色的一个主效QTL(qYSC8)重合。【结论】从遗传学角度进一步证实了CsAN1参与了茶树花青素合成过程的调控。
  • 秦岭绿茶茶多酚抑菌活性及其机理研究
    陈琛, 徐尤美, 蔺蓓蓓, 景娴, 刘祥, 付静, 江海, 郑红星
    2019, 37(06):  821-827.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9.06.011
    摘要 ( 292 )   PDF (2384KB) ( 251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明确秦岭绿茶茶多酚的抑菌活性及其机理,为其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秦岭绿茶以3种方法提取,大孔树脂纯化得到茶多酚。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测定茶多酚中儿茶素含量,薄层琼脂糖孔穴扩散法、肉汤稀释法测定抑菌活性。以茶多酚和细菌作用前后细菌培养液中的电导率、蛋白质浓度及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探究茶多酚的抑菌机理。【结果】水浴、超声和微波辅助法提纯的茶多酚得率分别为11.25%、12.5%和16.5%。UPLC测定3种方法提纯的儿茶素含量分别为502.8、579.2、568.1 mg/g。茶多酚对16株菌株的抑菌圈范围为6.9~18.4 mm,最小抑菌浓度(MIC)为0.0625~2 mg/mL。茶多酚与细菌作用后细菌培养液的电导率、蛋白含量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均增大,表明茶多酚作用于细菌后可破坏细胞膜的结构、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导致细胞内容物外泄。【结论】微波辅助法提取率较高,秦岭绿茶茶多酚对标准株和临床致病菌均有较好的抑菌作用。
  • 甘薯盐胁迫响应基因IbNAC14的克隆、生物信息学及表达模式分析
    余静, 孟小庆, 娜菲莎·艾买提江, 李格, 张颖, 李淑清, 朱明库
    2019, 37(06):  828-835.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9.06.012
    摘要 ( 219 )   PDF (4343KB) ( 29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究IbNAC14基因在甘薯胁迫响应过程中的可能功能。【方法】以耐盐性甘薯品种徐薯22与盐敏感性甘薯品种徐薯32为研究材料,从盐胁迫处理后得到的转录组数据中筛选新的NAC基因,命名为IbNAC14。随后对IbNAC14基因进行系统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应用qRT-PCR方法检测其表达模式。【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IbNAC14基因(GenBank登录号:MH660528)包含一个771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着一个具有典型NAC结构域的蛋白,且该蛋白含有多个磷酸化位点。qRT-PCR分析表明,IbNAC14基因的转录水平受盐和干旱胁迫,以及ABA和ACC处理的诱导,暗示其可能在甘薯胁迫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结论】IbNAC14基因可能是参与甘薯胁迫响应的重要候选基因。
  • 有机碳肥对酚酸胁迫下马铃薯开花期叶片抗逆性的影响
    周少猛, 马海艳, 郑顺林, 黄强, 熊湖, 顾文智, 肖睿, 袁继超, 何卫
    2019, 37(06):  836-841.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9.06.013
    摘要 ( 182 )   PDF (2254KB) ( 21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马铃薯连作障碍中酚酸类化感物质引起的自毒作用机理。【方法】以“川芋117”为材料,采用盆栽控制性试验,在特殊配制的基质土中添加0、50、100、150 mg/kg浓度的混合酚酸模拟马铃薯连作障碍,同一水平下施加0、225、450、675 kg/hm2施量的液态有机碳肥,探讨酚酸胁迫对马铃薯植株叶片抗性的影响以及液态有机碳肥对酚酸胁迫的缓解效应。【结果】酚酸浓度高于100 mg/kg呈逆境胁迫,100 mg/kg酚酸处理较不施用酚酸,抗逆性酶SOD、CAT、POD的活性分别提高2.90%、16.5%、0.57%;膜透性提高28.3%,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提高28.1%、3.56%。在150 mg/kg浓度的酚酸胁迫下施加液态有机碳肥,较不施用液态有机碳肥,丙二醛含量和O2-产生速率平均降低15.28%和5.57%;抗逆性酶SOD、CAT、POD的活性分别平均降低8.20%、25.00%、21.21%,膜透性平均降低10.32%,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平均降低2.02%、36.78%。【结论】酚酸浓度100 mg/kg以上呈胁迫,胁迫浓度条件下施加有机碳肥能缓解马铃薯连作障碍中酚酸物质的毒害作用。
  • 黄河源区1961—2017降水序列趋势及突变识别
    马莲, 卢素锦, 司剑华, 谷鑫鑫, 黄丽娜, 祁玥, 马生丽, 李树森, 赵梓祺, 桂子菊, 李红梅
    2019, 37(06):  842-851.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9.06.014
    摘要 ( 239 )   PDF (13955KB) ( 81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通过对黄河园源区降水序列趋势及突变特征的识别分析,为水资源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Mann-Kendall秩序检验法、滑动T检验法、ArcGIS地图法等,对黄河源区9个气象站点1961—2017年降水趋势及突变点进行诊断与识别。【结果】1961—2017年,黄河源区的年降水序列呈微弱上升趋势,源区内降水序列在2002年发生突变。春季、夏季、冬季降水序列分别在1975年、1980年,2002年,1997年发生突变,秋季降水序列未发生显著突变。1961—2017年源区东南部和西北部年降水增加趋势明显,源区内甘德、河南、久治、玛沁、兴海在57年间发生突变。【结论】黄河源区近57年来,降水量呈现增加趋势,季节降水变化显著,局部区域降水波动较大,对黄河源区农牧业发展有利。
  • 山羊EDNRA基因编码区克隆与组织表达规律分析
    王梦, 周靖宣, 占思远, 王林杰, 李利, 张红平, 仲涛
    2019, 37(06):  852-859.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9.06.015
    摘要 ( 229 )   PDF (8605KB) ( 71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旨在探究EDNRA基因在山羊心脏、肝、脾、肺、肾、大脑、网膜脂肪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克隆、测序的方法得到山羊EDNRA基因CDS全长的碱基序列,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序列分析、亲水性/疏水性分析、潜在的信号肽位点分析、亚细胞定位分析、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预测及系统进化树分析,最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测定EDNRA基因在山羊心脏、肝、脾、肺、肾、大脑、网膜脂肪组织中mRNA的表达量。【结果】成功克隆了EDNRA的CDS序列,得到山羊EDNRA基因包含一个1 284 bp的最长开放阅读框。该序列编码427个氨基酸,含信号肽序列(第1到第20位氨基酸)以及7型跨膜受体同系物结构域。基因编码产物具有疏水性,属分泌蛋白,有35个磷酸化修饰位点。二级结构主要为α-螺旋。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山羊EDNRA基因和绵羊、牛以及野牛的亲缘关系较近。qPCR结果表明,山羊EDNRA基因在心脏中的表达量最高,在肝、脾、肾、大脑、网膜组织中的表达量较低,而在肺中表达最少。【结论】EDNRA可能在心脏行使功能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圈养蜂猴的行为谱及PAE编码系统
    王钰, 解萌, 何鑫, 孟祥云, 张晨, 高云霞, 倪庆永
    2019, 37(06):  860-867.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9.06.016
    摘要 ( 302 )   PDF (1128KB) ( 75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获得基于PAE编码系统的圈养蜂猴行为谱。【方法】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在云南省红河州个旧宝华公园动物园、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南肯河救护中心及普洱市思茅区太阳河救护中心安装具有夜视功能的监控摄像全时段记录蜂猴行为活动,采用目标取样法和瞬时扫描取样法进行统计,建立“姿势-动作-环境”(posture-act-environment,PAE)编码系统。【结果】分辨并记录了圈养蜂猴的16种姿势、89种动作及119种行为,并将所记录到的行为分别划归于取食、觅食、排遗、调温、异常、求偶、攻击、亲密、休息、运动、屈服和其他等12个类别中,获得了基于PAE编码系统的圈养蜂猴行为谱。【结论】蜂猴在圈养环境中,表现出较多的异常行为以及刻板行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不合理的圈养环境、丰容设施及食物配给,需要在后续管理工作中加以调整改善。
  • 中国部分地区圈养丹顶鹤饲料中真菌毒素污染分析
    刘大伟, 周用武, 费宜玲, 谢春平, 刘宏毅, 鲁长虎, 侯森林
    2019, 37(06):  868-875.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9.06.017
    摘要 ( 209 )   PDF (2712KB) ( 25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目前圈养丹顶鹤饲料受到真菌毒素污染的现状,为预防和控制丹顶鹤饲料真菌毒素污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抽样采集东北、华北、华东8家丹顶鹤饲养机构的62份饲料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中真菌毒素含量。【结论】3个不同地区丹顶鹤饲料中AFB1、DON、ZEN、T-2、OTA的平均含量分别为7.62、871.49、616.34、65.62和14.50 μg/kg。其中华东地区饲料中AFB1的水平显著高于东北和华北地区(P<0.05),东北地区饲料中T-2的浓度显著高于华北地区(P<0.05)。在污染率方面,3个地区DON和ZEN检出率较高,均达到85%以上。在混合污染方面,98.39%的被检样品中含有两种及两种以上毒素。东北地区含有全部5种被检毒素的饲料比例最高;华北、华东地区污染DON+ZEN+T-2+OTA的饲料比例最高。【结论】所有饲料样品中,AFB1、DON、ZEN、T-2和OTA的污染率分别是43.54%、90.32%、93.55%、69.35%、74.20%。其中,AFB1、DON、ZEN的超标率分别是3.23%、16.13%、41.94%,T-2和OTA没有超标。在混合污染方面,抽检的3个地区饲料均较为严重。
  • 山地资源型城市转型能力与城市资源压力耦合关系研究——以雅安市为例
    张钦然, 魏雅丽, 李世香, 陈友智
    2019, 37(06):  876-884.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9.06.018
    摘要 ( 214 )   PDF (3065KB) ( 23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城市转型依赖于资源环境的供给和保障,但是转型过程中又会对城市资源环境造成正面与负面影响。通过对二者的耦合关系进行分析,可以客观地反映城市转型与资源的协调发展程度,为山地资源型城市转型与自然资源永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典型山地资源型城市雅安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基于供给侧理论的城市转型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与资源压力指数法对雅安市2006—2016年城市转型能力与资源压力进行测度,并通过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二者进行耦合分析。【结果】2006—2016年期间,雅安市城市转型能力总体呈稳定上升趋势,但在2015、2016年有一定下降;城市资源压力呈波动上升趋势,可分为快速增长与高位稳定两个阶段;二者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逐年上升,从极低耦合水平与严重不协调发展阶段过渡到中等耦合水平与中级协调阶段。【结论】雅安市未来应该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前提进行城市转型与城市建设,追求以绿色生态为核心的高质量、创新性城市转型,从而达到资源环境与城市转型的协调统一。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