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1999年 第17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1999-06-30
  • “J-11”和“中国春”与黑麦杂种胚胎发育的比较研究
    丁春邦, 胡超, 周永红
    1999, 17(02):  119-122.  doi:10.16036/j.issn.1000-2650.1999.02.001
    摘要 ( 166 )   PDF (342KB) ( 13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小麦商亲和品系"J-11"和"中国春"与黑麦远缘杂交的受精作用和胚胎发育进行了比较研究。黑麦花粉能在小麦柱头上萌发,花粉管可顺利长入花柱和胚囊。"J-11"已授粉的192个子房中,91.12%既形成胚又形成胚乳,2.08%只形成胚,1.04%只形成胚乳,总受精率为94.24%,成胚率为93.20%。而"中国春"授粉的192个子房中,相应的数据是80.21%、4.17%。2.60%、86.%%和84.38%。表明"J-11"比"中国春"与黑麦的可杂交性明显更高。
  • 利用RAPD技术分析小麦强优势组合亲本遗传差异
    吴卫, 郑有良, 魏育明, 周永红, 刘登才
    1999, 17(02):  123-129.  doi:10.16036/j.issn.1000-2650.1999.02.002
    摘要 ( 141 )   PDF (552KB) ( 16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RAPD技术对小麦(黑麦)异源重组系异源2号组配的22个强优势杂交组合的亲本进行了遗传差异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被测材料间RAPD标记多态性较高.61个随机引物中,37个引物(占60.65%)扩增产物具多态性,共扩增得到181条带。其中,105条带具多态性,占58.01%。每个引物可扩增出1~7条多态性带,平均可扩增2.8条多态性带。父本异源2号与其强优势组合母本间RAPD遗传距离较大,平均为0.43,聚类结果也显示其单独聚为一类。由此证实,异源2号与母本间确实在分子水平上存在较大遗传差异。RAPD遗传距离与亲本各性状表型差异相关均不显著,与F1各性状杂种优势间除抽穗期外相关也均不显著。据此认为,难以直接利用RAPD遗传距离预测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
  • 利用醇溶蛋白分析小麦强优势组合亲本遗传差异
    吴卫, 郑有良, 魏良明, 周永红, 刘登才, 兰秀绵
    1999, 17(02):  130-135.  doi:10.16036/j.issn.1000-2650.1999.02.003
    摘要 ( 117 )   PDF (521KB) ( 11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A-PAGE方法对小麦(黑麦)异源重组系异源2号组配的22个强优势杂交组合的亲本进行了醇溶蛋白分析。结果表明,醇溶蛋白图谱能将除绵农2号和绵农3号外的所有亲本区分开。电泳共分离出44条相对迁移率不同的谱带。其中,37条具多态性,每个材料可分离出17~27条谱带。父本异源2号与其强优势组合母本间醇溶蛋白遗传距离相对较小,平均值为0.34。根据醇溶蛋白遗传距离聚类结果,1B/1R和非1B/1R易位系被分别聚在不同(亚)类中,多数系谱相同或相近的品种(系)能被聚在一起。醇溶蛋白遗传距离与亲本各性状表型差异及F1杂种优势间相关均不显著,难以用于预测杂种优势。
  • 多小穗小麦品系10-A及其改良系的醇溶蛋白分析
    魏育明, 郑有良, 周永红, 刘登才, 兰秀锦
    1999, 17(02):  136-140.  doi:10.16036/j.issn.1000-2650.1999.02.004
    摘要 ( 110 )   PDF (384KB) ( 13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MAGE)分析了多小穗小麦10-A及其亲本、以及来源于三交组合10-A/88-1643//川育12号的89个稳定品系的醇溶蛋白。结果表明,10-A的醇溶蛋白均来源于其亲本,但更与雅安矮10号相似。10-A、88-1643和川育12号的醇溶蛋白带纹各不相同,能彼此区分。在89个后代品系中,出现了3种亲本类型、4种重组类型和1种突变类型,突变率为1.10%。同时,还讨论了Gld1B3位点与多小穗的关系。
  • 利用谷蛋白分析小麦强优势组合亲本遗传差异
    吴卫, 郑有良, 魏育明, 周永红, 刘登才, 兰秀锦
    1999, 17(02):  141-145.  doi:10.16036/j.issn.1000-2650.1999.02.005
    摘要 ( 168 )   PDF (388KB) ( 14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SDSPAGE方法对小麦(黑麦)异源重组系异源2号组配的22个强优势杂交组合的亲本进行了谷蛋白分析。结果表明,谷蛋白图谱能将所有亲本区分开。统计了电泳分离出的HMW亚基和部分LMW亚基谱带,共25条相对迁移率不同的谱带,其中,24条具多态性。父本异源2号与其强优势组合母本问谷蛋白遗传距离较大,平均值为0.54。聚类结果表明,所有亲本可划分为两大类,异源2号可单独划分为一亚类。谷蛋白遗传距离与亲本各性状表型差异及F1各性状杂种优势间相关均不显著,难以用于预测杂种优势。
  • 小麦异源(黑麦)重组系杂交组合主要农艺性状优势及相关分析
    吴卫, 郑有良, 周永红, 刘登才, 兰秀锦
    1999, 17(02):  146-151.  doi:10.16036/j.issn.1000-2650.1999.02.006
    摘要 ( 159 )   PDF (454KB) ( 13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小麦异源(黑麦)重组系异源2号为父本与115个品种(系)组配杂交组合,对其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杂种优势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异源2号杂交组合农艺性状优势普遍存在,利用异源2子筛选农艺性状优良、产量高的杂交组合是可能的。杂交组合F1的抽穗期、株高、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穗粒重等性状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可根据母本值进行推测,而亲本及杂交组合F1中,均以穗粒数对穗粒重的直接作用最大,千粒重次之,二者的协调是提高穗粒重的关键,因此,本研究认为,在异源2号杂交组合F1穗粒数容易达到较高水平(70粒/穗以上)的情况下,更应注重F1千粒重的提商,以使二者协调,共同提高穗粒重,达到增产目的。
  • 栽培因素对丘陵旱地小麦产量的影响
    汤永禄, 袁礼勋, 余遥, 张大学
    1999, 17(02):  152-158.  doi:10.16036/j.issn.1000-2650.1999.02.007
    摘要 ( 107 )   PDF (521KB) ( 13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97年和1998年,在丘陵旱地进行栽培因素对小麦产量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①干旱对旱地小麦有着极为显著的影响,干旱年处理平均产量比丰水年下降了28.1%,但减产幅度在品种之间又存在显著差异,即强春性早熟种和弱春性晚熟种减幅较大,春性中熟种相对较小;②播期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品种类型抓准最佳播期则能起到明显的抗旱增产作用;③丰水年增施氮素多数处理有显著的增产效果,而干旱年,增氮多数处理无增产作用。密度对产量的影响不大,品种和施氮水平不同,其效应有一定差别。
  • 两优681选育与利用
    李仁端, 黄国寿, 李平, 周开达, 邓晓建, 田彦华
    1999, 17(02):  159-161.  doi:10.16036/j.issn.1000-2650.1999.02.008
    摘要 ( 214 )   PDF (261KB) ( 13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蜀光612S与蜀恢881配组成两优681,经试验、示范表明,比对照汕优63具有早熟、丰产、抗稻瘟病、米质优、制种产量高的特点。
  • 玉米秃尖的研究Ⅱ.玉米雌穗不同部位小花、籽粒的分化发育时期
    唐祈林, 荣廷昭, 黄玉碧
    1999, 17(02):  162-166.  doi:10.16036/j.issn.1000-2650.1999.02.009
    摘要 ( 171 )   PDF (371KB) ( 14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以8个在杂交后代表现出不同秃尖程度的自交系及其组配的一套8×8的双列杂交组合为材料,研究了雌穗不同部位小花吐丝的时间次序及其籽粒分化发育的特征。表明:雌穗中下部的小花吐丝最早最快,库容大、活力强,授粉后小花发育几乎没有败育籽粒,而雌穗中上部的小花除易出现退化花和未受精花外,还有较多的授粉小花发生籽粒的败育,可能与其抽丝较迟较慢、和库处于弱势位有关。
  •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游离小孢子培养及其植株再生研究初报
    牛应泽, 刘玉贞, 汪良中, 袁有喜, 李首成, 范巧佳
    1999, 17(02):  167-171.  doi:10.16036/j.issn.1000-2650.1999.02.010
    摘要 ( 246 )   PDF (448KB) ( 15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对5个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品系进行了离体小孢子培养。从大田非控温控光条件下生长的供体植株第一朵花开后3~12d,取长度2.5~3.5mm的花蕾分离小鬼子,在NLN13液体培养基中进行薄层培养诱导成胚状体,然后用无激素的MS培养基诱导植株再生。对不同的供试材料、取蕾时期和培养基蔗糖浓度对小孢子胚胎发生能力的影响作了初步研究。供试的5个材料中有4个对培养有反应,但不同材料的小孢子胚胎发生能力有较大的差异。小孢子取样的时期以主花序第一朵花开后6d左右为宜,培养基蔗糖浓度以13%的效果最好。
  • AMMI模型在油菜品种区域试验中的应用
    张体刚, 李芝凡, 胥岚, 蒙大庆
    1999, 17(02):  172-175.  doi:10.16036/j.issn.1000-2650.1999.02.011
    摘要 ( 120 )   PDF (304KB) ( 16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油菜品种区域试验中,品种在各地点的表现很不一致,说明品种的基因型(G)和环境(E)存在工作用,常用的GXE交互作用分析法约束性较强,解释G×E交互作用较少。加性立效应和来积交互作用模型(简称AMMI模型)在常规的基因型和环境的加性模型中加入了乘积形式的交互作用,能更多地解释G×E交互作用。本文应用AMMI模型分析1995-1997年度通过四川省油菜区试的品种,结果表明:AMMI模型是具体、直观、灵敏地综合评价油菜品种的一种方法。
  • 木质素对土壤残余磷的释放作用
    张清东, 张利, 任本业, 熊逾, 余润芳, 徐健蓉
    1999, 17(02):  176-178.  doi:10.16036/j.issn.1000-2650.1999.02.012
    摘要 ( 246 )   PDF (232KB) ( 15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测定土壤水溶性磷、速效性磷,研究了木质素对土壤残余磷的释放作用。结果表明:木质素对土壤残余磷具有明显的释放作用。木质素用量越大,土壤粘粒越多,残余磷含量越高,木质素释放残余磷的数量越多。
  • 四川土地资源的现状及问题分析1.四川土地资源的现状
    邓良基, 张世熔, 李登煜, 夏建国
    1999, 17(02):  179-186.  doi:10.16036/j.issn.1000-2650.1999.02.013
    摘要 ( 160 )   PDF (600KB) ( 24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四川(不含重庆市)历年统计资料为基础,利用土壤普查和部分土地利用现状详查资料,进行系统分析,从土地资源学的角度阐明了四川土地资源的现状、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其现状和问题可概括为土地资源总量大,人多地少,人地矛盾十分突出;优势地貌类型占有量小;土地资源的数量结构失衡、地域差异明显;优质地类比重不大、光温潜力和土地生产潜力的发挥不够;宜农耕地后备资源贫乏,难利用土地比重大;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和土地生产力水平较低。
  • 茶树品种抗侧多食跗线螨的形态和生化特征
    刘奕清, 徐泽, 周正科, 谢冬祥, 杨秀和
    1999, 17(02):  187-191.  doi:10.16036/j.issn.1000-2650.1999.02.014
    摘要 ( 184 )   PDF (382KB) ( 18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抗侧多食跗螨(Polyphagolarsonemus lalus Banks)茶树品种间新梢叶片的下表面形态学和生物化学方百存在着明显差异。抗性品种的叶片下表百具有茸毛密度高、气孔密度低、角质化程度高、下表皮厚的形态特征;抗性品种新消具有咖啡碱、氨基酸含量高和可溶性糖含量低的生化特征。叶片组织结构、新消中茶多酚和叶绿素总量的含量与茶树品种抗螨性没有关系。因此,茶树新捎叶片茸毛多、气孔密度低、下表皮角质化程度高的形态特征成为形态学抗螨机制,主要构成螨类取食行为的障碍因子;新梢中高咖啡碱和氨基酸含量、低可溶性糖含量的生化特征成为生化抗螨机制。
  • 6种冷季型草坪草在湿润亚热带生长观测
    吴彦奇, 郑德成
    1999, 17(02):  192-196.  doi:10.16036/j.issn.1000-2650.1999.02.015
    摘要 ( 184 )   PDF (359KB) ( 12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6种冷季型草坪革的22份材料进行了盆栽引种试验和修剪状态下的生长观测。结果表明:6种草坪草早期分蘖速度由大到小依次是:匍匐翦股颖 > 紫羊茅 > 多年生黑麦革 > 高单茅 > 草地早熟禾,高温潮湿的夏季高羊茅和匍匐翦股颖的分蘖数目仍在缓慢增加,其它4草种均出现分蘖数目减少,以粗茎早熟禾最为明显。播种当年均未进行生殖生长,次年结实,高羊茅、多年生黑麦草结实率分别达到90%和85%。修剪条件下,全年累计生长高度多年生黑麦草为200.1cm,紫羊茅为159.9cm,匍匐翦股颖为156.3cm,高羊茅为138.4cm,草地早熟禾为126.8cm,粗茎早熟禾为108.5cm;6种草均出现播种早期生长最快,夏季减慢,秋季加快,冬季最慢和春季逐渐加快的总趋势,呈现两个生长高峰期。全年生长由最好到差的顺序为高羊茅、匍匐翦股颖、多年生黑麦草、草地早熟禾、粗茎早熟禾。
  • 仔猪断奶应激效应定量估测
    姜勋平, 杨利国, 刘桂琼, 张牧, 丁家桐, 俞浩
    1999, 17(02):  197-200.  doi:10.16036/j.issn.1000-2650.1999.02.016
    摘要 ( 670 )   PDF (306KB) ( 12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动态分析原理,建立了定量估测断奶对仔猪生长应激效应的方法。仔猪早期生长符合指数模型;断奶到断奶应激结束阶段的生长符合二次多项式。两模型的一个交点为断奶应激结束时间;两交点之间积分面积开方值为断奶应激效应值。试验中大约克夏猪28日龄断奶应激效应值为4.52kg;断奶应激结束的时间约为55日龄,即断奶后的27d。
  • 四川山地乌骨鸡与黄羽肉鸡配套的生长发育性能研究
    黄艳群, 朱庆, 杨志勤, 曾凡同
    1999, 17(02):  201-207.  doi:10.16036/j.issn.1000-2650.1999.02.017
    摘要 ( 172 )   PDF (466KB) ( 19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采用四川山地乌骨鸡与黄羽肉鸡两个鸡种,通过纯繁和正反杂交;进行生长发育的研究和生长曲线的拟合,结果表明:杂交可显著提高乌骨鸡的孵化率和成活率,日增重、料肉比均得到较大改善。相关分析表明,15周龄体重与5周龄体重间相关系数达0.65(P<0.001),与5周龄胫长间相关系数达0.5以上(P<0.001),可根据5周龄体重并结合5周龄胫长对种鸡进行早期选种。用Gompertz模型能很好地进行4个组合生长曲线的拟合。
  • 凉山半细毛羊生理生化指标的研究
    李利, 陈圣偶
    1999, 17(02):  208-210.  doi:10.16036/j.issn.1000-2650.1999.02.018
    摘要 ( 153 )   PDF (248KB) ( 11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常规方法对凉山半细毛羊的生理生化指标作了一系统测定,其主要指标如体温(39.12℃)、心率(71.24次/min)、红细胞压积(32.42%)、胆固醇(143.07mg%)、血清钠(150.31mEq/L)均在正常范围内波动,而呼吸频率(48.91次/min)较快,血清重碳酸盐含量(36.22mL/dl)偏低,血清钾含量(5.23mEq/L)偏高可能与凉山半细毛羊所处环境相关。
  • 作物秸秆还田的现状与展望
    杨文钰, 王兰英
    1999, 17(02):  211-216.  doi:10.16036/j.issn.1000-2650.1999.02.019
    摘要 ( 285 )   PDF (510KB) ( 53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阐述了秸秆还田的意义以及国内外秸秆还田的现状,通过对我国农作物秸秆还田现有的几种主要方式的分析,指出我国农作物秸秆还田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农作物秸秆还田的发展方向。
  • 大豆及大豆制品中异黄酮的研究现状
    潘志芬, 潘开文
    1999, 17(02):  217-223.  doi:10.16036/j.issn.1000-2650.1999.02.020
    摘要 ( 165 )   PDF (546KB) ( 25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异黄酮是一类具有重要生化活性的化合物,在大豆和大豆制品中含量丰富。本文综述了大豆及大豆制品中异黄酮的研究现状,主要包括:①大豆和大豆制品中异黄酮的结构、种类分布和含量;②品种和栽培环境对大豆中异黄酮含量和种类分布的影响;③加工对大豆制品中异黄酮含量和种类分布的影响;④大豆异黄酮的生理功能。
  • 中国杨梅研究进展
    李兴军, 吕均良, 李三玉
    1999, 17(02):  224-229.  doi:10.16036/j.issn.1000-2650.1999.02.021
    摘要 ( 175 )   PDF (513KB) ( 57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概述了我国杨梅种和品种资源及分类、生态要求、区划及效益、生物学特性、繁殖方法、丰产优质栽培、病虫害种类及防治、贮藏运输加工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提出了研究重点和方向。
  • 小型猪实验化及其在胚胎生物工程领域的应用前景
    芮荣, 鲍世明
    1999, 17(02):  230-233.  doi:10.16036/j.issn.1000-2650.1999.02.022
    摘要 ( 148 )   PDF (334KB) ( 18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小型猪实验化在医学和生命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小型猪培育的现状与前景、以及小型猪在胚胎生物工程领域的应用进行综述,重点介绍异种器官移植和转基因猪生产。
  • 中国家禽体内的寄生吸虫名录(二)
    杨光友, 底思军
    1999, 17(02):  234-239.  doi:10.16036/j.issn.1000-2650.1999.02.023
    摘要 ( 182 )   PDF (457KB) ( 18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此系中国家禽体内的寄生吸虫名录续文,记述了13科35属135种吸虫的宿主、寄生部位与地区分布。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