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1998年 第16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1998-09-30
    研究论文
  • 内源激素对小麦可育小花数的调控
    魏育明, 郑有良
    1998, 16(03):  289-293.  doi:10.16036/j.issn.1000-2650.1998.03.001
    摘要 ( 197 )   PDF (214KB) ( 15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用可育小花数目存在较大差异的13个小麦基因型为供试材料,在小花发育过程中,研究了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与每小穗可育小花数和单穗可育小花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赤霉素(GA3)、生长素(IAA)、玉米素(ZT)和脱落酸(ABA)均参与了对小花发育的调控,不同程度地影响可育小花数。在顶小穗形成之前,激素通过调节顶小穗形成来对可育小花进行间接调控;而顶小穗形成之后,激素直接调节小花的发育。激素之间的比值(尤其是ZT/IAA和ZT/ABA)对可育小花数目的调节作用大于其绝对量的调节作用,激素对上位小花的调节作用又大于其对下位小花的调节作用。
  • 多穗轴节类小麦性状关系探讨
    杨先泉, 任正隆
    1998, 16(03):  294-299.  doi:10.16036/j.issn.1000-2650.1998.03.002
    摘要 ( 178 )   PDF (247KB) ( 17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多穗轴节类小麦资源的穗轴节数与小穗数间及它们与其它穗部性状和抽穗间的关系是评价多穗轴节类利用价值,确定利用方式和策略的重要基础。本文通过对部分多穗轴节类和普通穗类基因型及多穗轴节×普通穗类杂种F1性状间简单相关和多元相关分析发现:1.多穗轴节类所具有的不利性状是可以克服的,只是不同性状改良难易程度不同。因而在多穗轴节小麦育种中应进一步创造、引入变异类型,丰富遗传资源,使之更接近早熟高产多穗轴节育种目标。2.各穗部性状在(MRN×CS) F1中有利和不利关系共同存在。以现有多穗轴节类为亲本利用杂种优势,需要综合考虑性状间的关系和特定的生态环境要求。3.本试验采用的多穗轴节类基因型的多穗轴节性状和小穗数性状可能存在不同的遗传基础,两者与其它穗部性状和生育期间的关系也有所不同,推测其差异可能是由于穗轴节和结实小穗的发育差异造成的。在这些多穗轴节类基因型的基础上进行多穗轴节小麦育种应注意区别穗轴节数和结实小穗数,在穗轴节数多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结实小穗数进行选择。
  • 攀西地区小麦高产施肥模式的研究
    陶永清, 廖尔华, 杨世民
    1998, 16(03):  300-303.  doi:10.16036/j.issn.1000-2650.1998.03.003
    摘要 ( 182 )   PDF (177KB) ( 12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结合大田调查与土壤肥力测试,于1996~1997年在西昌市西乡乡,对攀西地区主要土壤(黄红冲积性水稻土)上N、P、K施用量及配比与小麦产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小麦的需肥顺序为N > P > K;②土壤钾含量较丰富,施钾量与产量的关系不显著;③小麦产量随N、P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小麦的最佳施肥量为N:294.45kg/hm2;P2O5:140.85kg/hm2;K2O:172.5kg/hm2
  • 杂交中稻品种间着粒数与再生力关系
    徐富贤, 熊洪
    1998, 16(03):  304-306.  doi:10.16036/j.issn.1000-2650.1998.03.004
    摘要 ( 175 )   PDF (148KB) ( 12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95~1996年以19个籼型杂交中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品种间头季稻着粒数与再生力关系。结果表明,头季稻品种间着粒数与其再生力呈极显著负相关;其机理在于:头季稻品种间着粒数与粒叶比呈极显著正相关,即头季稻着粒数少,单位颖花绿叶面积占有量大,可减少茎鞘中先期贮藏的光合产物向穗部的输入量,使头季稻收割时母茎鞘有较多剩余光合产物,为再生芽生长提供重要的营养物质。
  • 花生根瘤菌株的酯酶同工酶分析
    王晓丽, 黄怀琼
    1998, 16(03):  307-309.  doi:10.16036/j.issn.1000-2650.1998.03.005
    摘要 ( 188 )   PDF (147KB) ( 12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12个花生根瘤菌株进行了酯酶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花生根瘤菌株酯酶同工酶酶谱有较大的差异性,这些差异不与根瘤菌的生长类型呈规律性变化;同一菌株在不同碳源上酯酶同工酶酶谱也发生改变。
  • 梨外植体褐变与多酚氧化酶及酚类物质的关系
    晏本菊, 李焕秀
    1998, 16(03):  310-313.  doi:10.16036/j.issn.1000-2650.1998.03.006
    摘要 ( 182 )   PDF (187KB) ( 14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苍溪梨、金花梨外植体多酚氧化酶(PPO)活力、总酚含量和组培褐变率的变化规律及其关系。两品种的PPO活力在1~9月间变化都成一单峰曲线,活力高峰出现在4月份。苍溪梨为111u,金花梨为150u,总酚含量两品种在不同的时期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金花梨总酚含量高峰期出现在5月份,苍溪梨出现在4月份。同期组培褐变率表现为:两品种的褐变高峰均出现在5月份,苍溪梨为54%,金花梨为71%。分析三者的相关性表明:PPO活力、总酚含量与组培褐变率都存在一定的关系,其组培褐变率的高低取决于PPO活力和总酚含量两种因素,在不同的时期由其中之一起主导作用。
  • 小麦赤霉病的生物防治研究Ⅰ.拮抗芽孢杆菌的分离、筛选、鉴定和防病效果
    余桂容, 张敏, 叶华智
    1998, 16(03):  314-318.  doi:10.16036/j.issn.1000-2650.1998.03.007
    摘要 ( 200 )   PDF (210KB) ( 13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小麦叶片和穗部分离、筛选出对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有很强拮抗作用的芽孢杆菌菌株B4、B6,经室内离体叶、穗防效测定和田间小区防效试验,二菌株对小麦赤霉病有较好防效,与清水对照相比,相对防效达68.4%、68.9%,接近多菌灵的防效(70.4%)。对B4、B6菌株进行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的分类鉴定,二菌株均为枯草芽孢菌(Bacilus subtilis)。
  • 抗坏血酸氧化酶与小麦抗赤霉病关系的研究
    徐健容, 叶华智
    1998, 16(03):  319-321.  doi:10.16036/j.issn.1000-2650.1998.03.008
    摘要 ( 186 )   PDF (150KB) ( 23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小麦抗赤霉病品种苏麦3号和感病品种凡6穗部受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arum)侵染后,病、健穗的抗坏血酸氧化酶活性变化规律,测定结果表明:抗病品种苏麦3号健穗中的酶活比感病品种凡6高;在受赤霉菌侵染后,感病品种凡6病穗的抗坏血酸氧化酶酶活性一直下降,并随侵染发展下降幅度增大,而抗病品种苏麦3号病穗的抗坏血酸氧化酶酶活性在接种后一天有较大升高,以后几天仍然升高,只是上升幅度较小,直至显症后(接种后第6天)酶活才逐渐下降,但是酶活均较感病凡6高;抗病品种的病害症状出现比感病品种稍迟。据此,初步认为抗坏血酸氧化酶对抗病起着一定的作用。
  • 小麦近缘种属对赤霉病菌的抗性评价
    徐健容, 叶华智
    1998, 16(03):  322-327.  doi:10.16036/j.issn.1000-2650.1998.03.009
    摘要 ( 193 )   PDF (243KB) ( 18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小麦野生近缘植物7个属——山羊草属(Aegilops)鹅观草属(Roegneria)、大麦属(Hordeum)、赖草属(Leymus)、冰草属(Agropyron)、披碱草属(Elymus)、和偃麦草属(Elytrigia)共36个种的202份材料采用自然发病鉴定和人工接种鉴定方法,进行了抗赤霉病穗腐的鉴定。结果是:鹅观草属中有9个种的61份材料具有高抗扩展特性,侵染仅限于小穗,不扩展至主穗轴,有部份材料同时还具有一定抗侵入能力;山羊草属有1份材料经接种鉴定具有一定抗侵入能力,该属的其余材料和其余5个属的材料均表现感病,既不抗侵入也不抗扩展。因此从鹅观草属的材料向小麦转移抗赤霉病基因是很有前途的。
  • 草莓薄层水耕栽培低液温、低浓度、遮光对腋花芽分化影响的初步研究
    叶少平, 福永惠
    1998, 16(03):  328-332.  doi:10.16036/j.issn.1000-2650.1998.03.010
    摘要 ( 213 )   PDF (204KB) ( 19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草莓薄层水耕栽培进行了溶液冷却、温室遮光和溶液低浓度等3类处理,比较分析了3类处理与草莓第一次腋花芽分化和草莓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采用液冷和液冷+遮光两类处理对腋花芽分化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可缩短前期采果期的间隔时间,达到早熟、持续稳定高产的目的;溶液低浓度处理对腋花芽分化和产量无明显影响。试验结果对草莓薄层水耕栽培的溶液管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川西茶区五个栽培品种春梢伸育动态初探
    唐茜, 李永泽, 单虹丽
    1998, 16(03):  333-336.  doi:10.16036/j.issn.1000-2650.1998.03.011
    摘要 ( 163 )   PDF (187KB) ( 14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川西茶区5个栽培品种为材料,调查分析了各品种春梢伸育的动态。结果表明,在川西海拔1060m的地域条件下,各品种的春梢生育期和生育强度有明显的差异,福鼎大白茶仍具早萌、展叶快、可早采的优良性状,名优茶开采期比其余品种早6~10天。5个品种的越冬芽从萌动到形成一芽一叶新梢需19~26天,活动积温150~220℃;形成一芽三叶新梢需37~53天,活动积温330~510℃。故高海拔茶园名优茶的开采期普遍较晚,应采取早萌高效的栽培技术措施,以便早采、多产名优茶原料。
  • 种皮对扁竹兰鸢尾(Iris confusa)及其杂种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伍碧华, 颜济, 周永红, 左文霞
    1998, 16(03):  337-340.  doi:10.16036/j.issn.1000-2650.1998.03.012
    摘要 ( 154 )   PDF (185KB) ( 31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去除种皮与不去种皮的鸢尾种子之间的萌发效果具有显著差异,表现为开始萌发的时间,前者较后者明显提早;萌发百分率,前者显著高于后者,卡平方(χ2)独立性测验达极显著水平。可见,鸢尾种皮对鸢尾种子的萌发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实验表明,鸢尾种子的萌发受种皮内源抑制物、种皮透性和种皮机械阻力的共同影响。
  • 满天星微繁技术研究
    孙俊秀, 厍文益
    1998, 16(03):  341-344.  doi:10.16036/j.issn.1000-2650.1998.03.013
    摘要 ( 211 )   PDF (187KB) ( 15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无病毒满天星的带芽茎段作为外植体,研究其组培试管苗生长协调性。结果表明:在起始培养中,以MS+BA2.5mg/L+NAA0.01mg/L培养基为最好,侧芽诱导率最高,平均为1.8个;在增殖培养中,低世代使用MS+BA2.0mg/L+NAA0.2mg/L培养基为最佳,增殖倍数为18~25倍,在高世代使用MS+BA1.5mg/L+NAA0.05mg/L培养基为最佳,增殖倍数在40倍左右且兼顾了试管苗的粗细、节间长度和愈伤组织块的大小,使之生长协调性良好;在根的诱导中,使用1/2MS+NAA0.3mg/L培养基最易诱导生根且根系发达。
  • 茶树鲜叶中茶多酚含量变化的研究
    朱红
    1998, 16(03):  345-348.  doi:10.16036/j.issn.1000-2650.1998.03.014
    摘要 ( 214 )   PDF (164KB) ( 38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多年试验,测定不同地域和不同季节茶树鲜叶中茶多酚含量的变化,分析认为日照和温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含量变化。在光照强和日照量大的条件下,鲜叶中茶多酚含量有明显增加的趋势。
  • 小鼠腔前卵泡卵母细胞的采集、体外发育和体外成熟
    芮荣, 张涌
    1998, 16(03):  349-351.  doi:10.16036/j.issn.1000-2650.1998.03.015
    摘要 ( 258 )   PDF (147KB) ( 30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机械法分离成年小鼠和13日龄小鼠腔前卵泡,两组中每只小鼠平均回收率分别为49.29±10.81和76.83±9.15个;腔前卵泡卵母细胞培养10天后,两组恢复成熟分裂卵的比例分别为19.3%和20.9%。试验结果表明,小鼠腔前卵泡卵母细胞在培养后第5天开始发生GVBD,此后,GVBD和抛出pbI的卵母细胞数量逐日增加。
  • 痕量铁(Ⅲ)的催化比色测定
    陈华萍
    1998, 16(03):  352-354.  doi:10.16036/j.issn.1000-2650.1998.03.016
    摘要 ( 161 )   PDF (134KB) ( 14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硫酸介质中,抗坏血酸存在下,铁(Ⅲ)催化溴酸钾氧化结晶紫褪色,据此,建立了一种测定痕量铁(Ⅲ)的简单、灵敏的分析方法-催化比色法。该法线性范围是8~80ng/25mL,灵敏度为3.2×10-10g/mL。用于水及人发中痕量铁的测定,结果满意。
  • 无水ZnCl2催化合成乙酸酯的研究
    邹平
    1998, 16(03):  355-357.  doi:10.16036/j.issn.1000-2650.1998.03.017
    摘要 ( 143 )   PDF (122KB) ( 15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对路易斯酸(无水ZnCl2)催化乙酸酯的合成进行了实验,并说明了无水ZnCl2能催化乙酸酯合成的原因。
  • 方便蕨菜加工中几种前处理对矿质元素、氨基酸保存率的影响
    陈安均, 蒲彪
    1998, 16(03):  358-360.  doi:10.16036/j.issn.1000-2650.1998.03.018
    摘要 ( 168 )   PDF (140KB) ( 13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野生蕨菜为原料,采用自然脱水与盐腌脱水和烫漂与不烫漂等前处理进行方便蕨菜加工的对比试验,研究其对矿质元素、氨基酸保存率的影响。结果以不烫漂的自然脱水处理保存率较高。
  • 浅析地质学与农业科学的相互关系
    方玉媚
    1998, 16(03):  361-364.  doi:10.16036/j.issn.1000-2650.1998.03.019
    摘要 ( 274 )   PDF (162KB) ( 25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阐述了地质学与农业科学的相互关系。指出地质学与农业科学包含着某些共同的研究对象,并且在学科发展上,二者也是相互论证、共同进步的。提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地质学与农业科学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
  • 综述
  • 石灰性土壤上柑桔缺铁黄化研究进展
    吉前华, 李玉堂, 王永清
    1998, 16(03):  365-369.  doi:10.16036/j.issn.1000-2650.1998.03.020
    摘要 ( 171 )   PDF (227KB) ( 17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综述了石灰性土壤上柑桔缺铁黄化症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柑桔缺铁黄化的反应,可能机理及防治方法等方面。着重阐述了通过选育种矫治缺铁黄化症的研究进展。
  • 专题论述
  • 对绵农号小麦品种选育中后代处理方法的探讨
    邢国风
    1998, 16(03):  370-373.  doi:10.16036/j.issn.1000-2650.1998.03.021
    摘要 ( 130 )   PDF (174KB) ( 16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绵农号小麦品种选育工作的总结,浅析了"多组合、小群体"及"以穗代株选择法"等小麦常规育种后代处理方法。前者抓住了选组合这一主要矛盾,后者较好地综合了系谱法和混合法的优点,较好地提高了小麦育种效率。
  • 问题讨论
  • 营林企业走出困境新思路
    罗华伟, 任大庭
    1998, 16(03):  374-377.  doi:10.16036/j.issn.1000-2650.1998.03.022
    摘要 ( 138 )   PDF (165KB) ( 15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化和现代企业制度在中国的大力推行,营林企业市场化的步伐将越来越快。而营林企业面临的问题不少,如何兼顾各方利益,探索一条中国式的良性营林道路,是中国林业经济应该研究的重要课题。
  • 研究简报
  • 网纹绵蚧寄生蜂调查及杀虫剂对寄生蜂影响研究
    李庆, 蔡如希
    1998, 16(03):  378-380.  doi:10.16036/j.issn.1000-2650.1998.03.023
    摘要 ( 206 )   PDF (142KB) ( 15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报道了发生在四川雅安的网纹绵蚧Chloropulvinaria polygonata (Cockerel)寄生蜂共有6种,其中以黑色软蚧蚜小蜂Coccophagus yoshidae Nakayama和白蜡虫花翅跳小蜂Microterys ericeri为优势种群。寄生蜂对网纹绵蚧有较高的寄生率,4~5月中旬,对雌蚧寄生率达36.9%~44.7%,对雄蚧寄生率达2.3%~8.62%。4种杀虫剂对寄生性天敌的毒性试验表明:氧化乐果和稻虱净对寄生蜂的毒性较小。
  • EM在茄子、辣椒上应用试验初报
    郭学君, 宋有琼
    1998, 16(03):  381-384.  doi:10.16036/j.issn.1000-2650.1998.03.024
    摘要 ( 142 )   PDF (166KB) ( 15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茄子、辣椒的栽培中,分别用EM菌剂处理土壤和植株,能提高果实的品质,增加前期的产量,尤以土壤处理效果最佳。
  • 四川盆地高速公路绿化树种的选择
    刘军, 罗成荣, 慕长龙
    1998, 16(03):  385-390.  doi:10.16036/j.issn.1000-2650.1998.03.025
    摘要 ( 159 )   PDF (205KB) ( 14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通过对高速公路环境特点的分析,提出了高速公路树种选择的一般原则,并根据四川盆地气候特点,提出了适于四川盆地高速公路两侧防护林带和中央分隔带栽植的树木。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