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00年 第18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2000-12-31
    研究论文
  • 多小穗小麦品系10-A及其改良系的谷蛋白分析
    侯永翠, 王志容, 郑有良, 魏育明, 兰秀锦
    2000, 18(04):  287-290.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0.04.001
    摘要 ( 134 )   PDF (220KB) ( 11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了多小穗小麦品系10-A以及来源于三交组合10-A/88-1643/川育12号的56个稳定品系的谷蛋白。结果表明,10-A、88-1643和川育12号的谷蛋白带纹各不相同,能彼此区分。在这56个后代品系中,高分子量谷蛋白带纹出现了与88-1643、川育12号一致的类型以及4种三亲本间的重组类型,没有出现10-A的谱带类型和突变类型。在这些品系中,有8个品系含优质亚基组合2*,7+8,5+10(占14.3%),11个品系含优质亚基组合1,7+8,5+10(占19.6%)。
  • 披碱草属、鹅观草属和猬草属模式种的形态学变异和酯酶同工酶分析
    杨瑞武, 周永红, 郑有良
    2000, 18(04):  291-295.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0.04.002
    摘要 ( 157 )   PDF (248KB) ( 18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比较了小麦族披碱草属、鹅观草属和猬草属3个属模式种的形态特征和幼叶酯酶同工酶差异。结果表明:Elymus sibiricusRoegneria caucasicaHystrix patula在形态上有明显差异,但3个模式种的部分形态性状存在交叉,单纯以形态特征很难完全反映它们的真实亲缘关系。酯酶同工酶在E. sibiricusR. caucasicaH. patula的种间有明显的变异,而在E. sibiricus的不同居群之间没有表现出差异。从其酶谱资料来看,H. patulaE. sibiricus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而H. patulaR. caucasica之间及R. caucasicaE. sibiricus之间的亲缘关系稍远。
  • 小麦-黑麦染色体代换易位系创新材料的选育及抗病性研究
    舒焕麟, 杨家秀, 杨足君, 李光蓉
    2000, 18(04):  296-299.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0.04.003
    摘要 ( 172 )   PDF (222KB) ( 17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小麦-异源直接杂交法回交结合开放授粉处理,在诱发材料制造的条锈病流行条件下,从组合Curren-cy/小偃6号//川育12号/3/A302中选育出小麦-黑麦染色体代换易位系NR98117-9S等5个小麦材料。这些材料大都具有与亲本小麦品种小偃6号及川育12号不相上下的农艺性状,对条锈生理小种条中31和混合菌种表现高抗,可作为四川小麦抗条锈病育种的亲本加以利用。文中还讨论了小麦育种中的间接选择在创制小麦-黑麦染色体代换易位系上的可行性。
  • 小麦多小穗资源10-A改良后代的杂交组合优势分析
    兰秀锦, 郑有良, 刘登才, 侯永翠
    2000, 18(04):  300-302.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0.04.004
    摘要 ( 166 )   PDF (163KB) ( 11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多小穗10-A的50份改良品系与绵阳26杂交,对F1主要农艺性状的调查与分析表明,50个F1平均抽穗期较绵阳26偏晚1d左右,平均小穗数和平均千粒重呈正向优势,但平均穗粒数和平均穗粒重呈负向优势。说明小穗数的提高不一定导致穗粒数的增加。经评定,筛选出15份穗粒重明显提高的组合。其中,97-7、97-94和97-95三个品系的F1较绵阳26的穗粒重提高30%以上,可作为今后杂种优势利用或进一步杂交改良的重要亲本。
  • 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与普通小麦杂种F1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行为的研究
    傅体华, 任正隆
    2000, 18(04):  303-307.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0.04.005
    摘要 ( 129 )   PDF (247KB) ( 14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普通小麦与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杂交,对其杂种F1的花粉母细胞中期Ⅰ的染色体配对进行了洋红染色和Giemsa-C带染色观察。结果表明虽然簇毛麦染色体在中期Ⅰ主要以单价体存在,但也有少量的小麦-簇毛染色体配对(平均每细胞为1.1%左右),可以通过遗传重组转移簇毛麦的有利基因。这些小麦-簇毛麦染色体配对,既分布在超过理论配对数的细胞中,也存在于少于理论配对数的细胞中;相反,超过理论配对数的染色体对不一定就是小麦-簇毛麦染色体之间的配对,在少于理论配对数的细胞中,也不一定仅是小麦同源染色体的配对,同样包含有少量的小麦-簇毛麦染色体配对。因而,用传统的染色法对外源物种与小麦染色体之间的配对数的估计,既有夸大一部分信息,又有掩盖一些有益信息的弊端。说明我们在用传统方法来推测远缘杂种后代中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时要持审慎的态度,需要用较为准确的方法来直接鉴定。
  • 特异同源多倍体水稻自交后代的遗传研究
    邢少辰, 周开达
    2000, 18(04):  308-310,314.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0.04.006
    摘要 ( 181 )   PDF (201KB) ( 19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稻桩保存的同源多倍体自交结实种子为材料,研究了多倍体自交后代的一些遗传特征。结果表明:①同源多倍体自交后代大部分会保持其原来的倍性,但会有个别的变化;②自交后代的根尖中有不同倍性细胞共存的嵌合现象;③同源三倍体和同源四倍体之间的自交结实率没有明显的区别,结实率会随着自交代数的增加而上升。
  • 青稞杂种组合产量与产量性状的遗传研究
    杨瑶君, 胡延明, 张波, 张云书, 梁凤全
    2000, 18(04):  311-314.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0.04.007
    摘要 ( 139 )   PDF (193KB) ( 13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1/2(6×6)不完全双列杂交,研究分析了青稞在F2~F3代的杂种组合产量、产量性状的遗传参数和产量性状间及产量性状与亲本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丰产育种时,亲本重点选配产量高、穗数多的品种,F2~F3代侧重选择有效穗多的类型。
  • 四川省稻瘟病菌中dsRNA因子的检测
    方祥, 叶华智, 曹燕
    2000, 18(04):  315-318.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0.04.008
    摘要 ( 183 )   PDF (215KB) ( 14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运用dsRNA分析技术检测了来自四川各地的31个稻瘟菌株携带dsRNA因子的情况,发现有18个菌株含有dsRNA因子,占供试菌株的58%。在呈阳性的18个菌株中呈现13种完全不同的dsRNA电泳模式,表明四川省稻瘟菌可能有不同类型的病毒寄生。未发现病毒的dsRNA电泳模式与菌株的地理来源和寄主水稻品种存在相关关系。对带有病毒的菌株96-27进行单孢分离所得的20个单孢分离物中,都发现dsRNA存在,说明分生孢子进行病毒传导的效率是很高的。但其中有两个单孢分离物的dsRNA电泳模式发生变异,但未发现其菌落形态,菌丝生长速度和产孢特性与亲本菌株的明显差异。
  • 利用多性状综合杂种优势选育玉米杂交种的初步研究
    刘永建, 明道绪, 黄玉碧, 聂小容
    2000, 18(04):  319-321,338.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0.04.009
    摘要 ( 149 )   PDF (187KB) ( 14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多性状综合杂种优势对以48-2、478和A318作父本,DB405、DB406、DB415、DB424和DB428作母本组配的15个杂交种进行了评价,选出了综合表现优于对照SAU971的两个杂交组合DB406×A318和DB424×A318。
  • 玉米密度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关系的研究
    杨世民, 廖尔华, 袁继超, 陶永清, 李代玺
    2000, 18(04):  322-324.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0.04.010
    摘要 ( 267 )   PDF (157KB) ( 45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研究玉米密度与产量以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密度对玉米秃尖长的影响最大,对玉米株高的影响也很大,其次是千粒重、行粒数,对穗长的影响不显著。密度是影响玉米产量的关键因素,攀西地区及其类似地区的玉米高产密度不宜超过87608株/hm2,最佳经济生产密度为80000~85000株/hm2
  • TDZ诱导的黄芩(Sca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外植体枝再生研究
    李焕秀, S J Murch, P K Saxena
    2000, 18(04):  325-329.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0.04.011
    摘要 ( 161 )   PDF (315KB) ( 15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中药黄芩(Sca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微繁技术。TDZ[N-phenyl-N'(1,2,3-thidiazol-5-ylurea)]用于组培中能有效地诱导黄芩完整实生苗、白化下胚轴段和茎段再生新枝。下胚轴段和茎段外植体的组织学研究显示其再生是通过愈伤组织形成新枝。TDZ诱导黄芩3种组培外植体枝再生的比较表明,理想的再生不一定要外植体脱离母体。黄芩完整实生苗的下胚轴上形成的枝明显多于下胚轴段上形成的枝,表明完整实生苗中产生的代谢产物提供枝再生所需的物质。95%以上的再生体形成根系,在无菌培养和温室中可形成完整植株。本研究所采用的再生程序可以用于这种药用植物的改良和大量繁殖。
  • 小城镇土地估价的问题探讨
    夏建国, 赵顺权, 王永东, 凌静, 谭宏, 李绍明
    2000, 18(04):  330-333.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0.04.012
    摘要 ( 127 )   PDF (195KB) ( 17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当前小城镇土地估价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问题产生的根源,对小城镇土地估价中评估原理、评估思路和方法进行了探讨,以达到解决小城镇土地估价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 基于GIS、ES的大中比例尺土壤数据库系统设计与实现——以西昌市为例
    吴玺, 夏建国, 邓良基, 谭宏
    2000, 18(04):  334-338.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0.04.013
    摘要 ( 139 )   PDF (240KB) ( 17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目前世界上和我国土壤数据库系统研究集中于国家级和区域级地域,多采用小比例尺,宏观性强,但实用性较差的现状,开发基于GIS、ES的大中比例尺土壤数据库系统,利用GIS对图形数据强大的管理和分析功能、ES基于模型和知识的推理功能,结合关系型数据库对属性数据的管理功能,采用实体-联系(E-R)模型设计了实用性强、用户广、直接面向基层和农户、操作简便的土壤数据库系统,并应用GIS软件MapInfo以及二次开发语言MapBasic、ES开发工具DET1.1和Visual Foxpro、Visual Basic进行程序开发
  • 石棉县耕地土壤的钾素平衡问题探讨
    李廷轩, 周建新, 张锡洲, 夏建国, 胡云
    2000, 18(04):  339-342.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0.04.014
    摘要 ( 147 )   PDF (192KB) ( 14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石棉县主要耕地土壤中钾素收入与支出情况的探讨,结果表明,1996年全县当年钾的支出为1376.67t,而收入仅693.9t,相差682.77t,亏缺率为49.60%,同年土壤中的氮和磷则有盈余。增施钾肥后水稻可以增产825kg/hm2;小麦的增产率则多在16%以上。石棉可供开发利用的钾素资源有花岗岩石粉末和秸杆两大类,它们每年可提供约820~980t的钾素(K2O),可大大缓解土壤钾的亏缺。
  • 影响稻米品质的主要土壤生态因子研究
    夏建国, 邓良基, 谭宏, 吴玺
    2000, 18(04):  343-347.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0.04.015
    摘要 ( 123 )   PDF (232KB) ( 18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田间定点取样、定期播种与收获的方法,研究稻米品质与四川盆地区主要土壤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稻米品质各性状及综合品质不同程度地受海拔高度、质地、养分含量等因子的影响,不同土壤生态因子对稻米各品质性状及综合品质的影响不一致,利用偏相关分析较单相关更能准确地反映两个变量的线性程度;②从单相关分析结果来看,海拔高度、物理性粘粒、粗粉粒、有机质、有效铜、有效铁、有效锰含量是影响稻米品质的主要土壤生态因子;从偏相关分析结果来看,海拔高度、耕层厚度、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铜含量是影响稻米品质的主要土壤生态因子。
  • 中江县丹参产区的生态环境与土壤条件
    伍钧, 陈远学, 刘世全
    2000, 18(04):  348-351,373.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0.04.016
    摘要 ( 200 )   PDF (236KB) ( 15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中江县丹参产区生态环境和土壤条件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丹参主要栽培在该县西北部低山区海拔600~900m的坡地,气候温暖湿润,主产土壤为中壤质的石灰性和中性紫色土。一般土壤有机质和氮、钾属于中低水平,速效磷丰富;在微量营养元素中,有效铁、锰、铜充足,有效锌、硼普遍较缺乏。
  • 非木材纤维纸浆中杂细胞沼气发酵条件研究
    陈华林, 周江敏, 漆玉邦
    2000, 18(04):  352-355.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0.04.017
    摘要 ( 644 )   PDF (182KB) ( 13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对影响杂细胞沼气发酵的基质浓度、发酵温度、添加剂三因素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基质浓度对发酵效果影响最大,其次是添加剂。发酵温度对发酵周期影响最大。以产气量和TS去除率为指标,结合生产实际情况,优选出最佳发酵条件是:基质浓度6%,中温(35℃)发酵,以碳铵为添加剂。
  • 酶法水解杂细胞最适条件及酶回收利用
    周江敏, 陈华林, 梁如玉, 漆玉邦
    2000, 18(04):  356-358.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0.04.018
    摘要 ( 177 )   PDF (159KB) ( 12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纤维素酶水解杂细胞的适宜条件及酶回收利用技术。在底物浓度为3%,酶用量为125IU/g杂细胞(干重),酶解时间为24h的最适酶解条件下,酶解转化率达70.20%,还原糖浓度为22.18mg/mL。用底物吸附法可以对同一批纤维素酶重复利用3次,相当于每克杂细胞(干重)的酶用量仅为41IU,显著降低了纤维素酶用量,并有较高的酶解转化率。采用本工艺,1t杂细胞可得SCP饲料250kg (干重),其粗蛋白含量为45.5%。
  • 定位施钾对紫色土水稻、小麦产量品质的影响
    熊明彪, 宋光煜, 毛炳衡, 石孝均
    2000, 18(04):  359-362.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0.04.019
    摘要 ( 154 )   PDF (189KB) ( 11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西南农业大学国家紫色土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基地上,研究多年定位施钾对紫色土水稻、小麦产量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定位试验初期(1992年),钾肥对小麦无增产效果,每千克K2O仅增产水稻59kg;8年定位试验后的1999年,每千克K2O增产小麦9.4kg,增产水稻14.8kg;这表明经过8年定位试验,钾素已成为紫色土水稻、小麦进一步提高产量的重要因素。同时,钾肥还能明显改善稻、麦品质。
  • 双穗雀稗坪用价值研究
    杨春华, 毛凯
    2000, 18(04):  363-365.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0.04.020
    摘要 ( 199 )   PDF (165KB) ( 13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开发利用亚热带野生草坪草资源,对生长速度极快的双穗雀稗(Pasplum distichumL.)进行了田间种植建坪试验,观测了双穗雀稗的生物学特性和坪用性状指标,并对草坪品质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双穗雀稗成坪速度快,修剪后草坪密度高,盖度大,但茎杆粗壮,叶片较宽、粗糙,草坪质量较沟叶结缕草(Zoysia matrella L.)差,适用于管理粗放的水土保持草坪和部分运动场草坪。
  • 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运行的实证研究Ⅱ——对四川省大中城市区、农业主产区和贫困地区间的比较分析
    蒋远胜, 白永强
    2000, 18(04):  366-369.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0.04.021
    摘要 ( 107 )   PDF (217KB) ( 10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大中城市区、农业主产区和贫困区三类农业政策性金融区域进行了抽样调查,实证地对农业政策性资金在三类金融区域的运行效果和运行质量进行了比较分析,找出了区域政策性金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各金融区域的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运用的策略选择。
  • 专题论述
  • 水稻籽粒结实障碍的研究历程和对策
    李天
    2000, 18(04):  370-373.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0.04.022
    摘要 ( 168 )   PDF (190KB) ( 15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水稻结实障碍的研究历程进行较为系统地阐述,将研究历程划分为三大阶段:常规水稻阶段、以品种间杂交稻为主的阶段和以亚种间杂交稻为主的阶段;对各阶段的主要成就进行了归纳和评述。最后,提出了提高杂交稻结实率的对策,并对今后研究工作的方向提出了看法。
  • 综述
  • 氧肟酸在植物抗虫性中的作用
    李庆, 杨群芳
    2000, 18(04):  374-376.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0.04.023
    摘要 ( 208 )   PDF (175KB) ( 16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氧肟酸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禾本科植物的植物次生代谢物,与植物抗虫性关系密切,现已明确氧肟酸与欧洲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 (Hubner)、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ee)、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 (Fitch)、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 (Rondani)、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麦无网蚜Metopolophium dirhodum (Walker)和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 F.的抗性有关。丁布(DIMBOA)作为氧肟酸的主要类型,主要通过抗生性或不选择性在植物抗虫性中起重要作用。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