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05年 第23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05-09-30
    研究论文
  • 野生二粒小麦HMW-GS特异性及其对小麦的可利用性研究
    于伟丽, 李桂江, 伍碧华, 郑有良, 刘登才, 颜泽洪
    2005, 23(03):  253-257.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5.03.001
    摘要 ( 136 )   PDF (585KB) ( 12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来自以色列的133份野生二粒小麦进行SDS-PAGE检测发现,其高分子谷蛋白亚基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在Glu-A1和Glu-B1两个位点共有18种可确定的亚基变异类型,其中,A位点上的亚基1、2*和B位点上的亚基7+8与17+18品质评分为3分(出现频率分别为59.4%和12.78%)。同时,出现了在普通小麦中不表达的1Ay亚基和许多普通小麦所稀有或缺乏的特异亚基类型,如1*、7*+9、17+18、7*+8*、7+8*、7+9*、7*+8等,而且在22份材料中出现了9种未命名的新亚基类型。比较研究表明,高分子谷蛋白亚基的表达与材料的来源地有关。用具有1Ay亚基的材料与栽培小麦"川农16"杂交,在分离世代F2中检测到了1Ay亚基的存在。据此认为,可望将野生二粒小麦中诸如1Ay的特异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导入栽培小麦,这对拓宽小麦品质遗传基础,改良小麦加工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 波兰小麦(Triticum polonicum L.)高分子麦谷蛋白亚基多样性分析
    刘虹, 张志清, 颜泽洪, 魏育明, 郑有良
    2005, 23(03):  258-263.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5.03.002
    摘要 ( 165 )   PDF (697KB) ( 14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SDS-PAGE电泳技术鉴定和分析了72份不同来源的波兰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结果表明,供试波兰小麦材料中有10种亚基组合方式。其中,亚基组合类型(N,20)出现的频率最高,高达41.67%;其次是(Null,7)亚基组合。在各位点的等位变异中,Glu-A1位点出现3种等位变异,以Null出现的频率最高(84.7%);而在Glu-B1位点上检测到了5种等位变异。不同地理来源的波兰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合类型从1到10种不等,尤其是来源于欧洲地区的波兰小麦,具有检测到的所有亚基组合类型,存在较高多样性。
  • 马卡小麦高分子谷蛋白亚基遗传变异分析
    熊丽娟, 郑有良, 魏育明, 李伟
    2005, 23(03):  264-267.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5.03.003
    摘要 ( 131 )   PDF (466KB) ( 11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方法对29份马卡小麦材料进行了高分子谷蛋白亚基(HMW-GS)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中存在着较丰富的亚基变异,共检测到9种亚基类型和9种亚基组合。其中,Glu-A1位点上null亚基出现频率最高,达82.8%。Glu-B1位点上7+8为优势亚基(占53.3%),7+9亚基出现频率也较高23.3%。Glu-D1位点上优势亚基为2+12(占82.8%)。供试材料品质评分变幅为4~8分,平均为6.2分。
  • 小麦幼胚培养器官发育途径的组织形态学及量性分析
    伍碧华, 郑有良, 李桂江
    2005, 23(03):  268-273.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5.03.004
    摘要 ( 155 )   PDF (909KB) ( 16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将脱分化培养阶段的总的愈伤组织剖分为叶状体绿区化愈伤组织和非叶状体绿区化愈伤组织,对叶状体绿区化愈伤组织发育为根、芽器官的百分比,以及器官起源的组织形态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幼胚培养中既存在不定芽、不定根的发育,又存在完整小苗的发育,其中,不定芽和完整小苗,均起源于致密或颗粒型愈伤组织分生区的细胞。通过对体细胞胚胎发生与器官再生途径之间器官发育和生长优劣特点的比较与讨论,认为小麦幼胚培养的器官发育是以体细胞胚胎化途径为主,伴随器官再生途径的双重营养器官建成体系。
  • 两系杂交水稻两优681高产栽培模式研究
    李天, 傅淡如, 王西瑶, 胡小红, 李崇云
    2005, 23(03):  274-279.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5.03.005
    摘要 ( 836 )   PDF (279KB) ( 11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考察施N量、追N时期、施K量、密度和播期5个因素,对两系杂交水稻两优681进行了高产栽培模式的研究,建立了该类型品种的农艺措施数学模型。对回归方程进行了统计选优,降维分析,边际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各因素的重要性依次为播期 > 施K量 > 密度 > 追N时期 > 施N量。高产栽培模式要点为施N量(纯N)9.3~10.0kg/667m2,追N时期为7月9~11日(雌雄蕊分化至减数分裂期),施K量(K2O) 15.7~16.8kg/667m2,栽插密度为1.72~1.80万窝/667m2,播种期为3月26~28日。
  • 转Bt抗虫基因植物中杀虫蛋白的酶联免疫检测技术研究Ⅲ.酶联免疫(ELISA)间接法检测Bt杀虫蛋白研究
    严吉明, 叶华智, 伍光庆, 张敏
    2005, 23(03):  280-284.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5.03.006
    摘要 ( 100 )   PDF (492KB) ( 12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ELISA间接检测法,研究了2种酶标羊抗兔抗体(辣根过氧化物酶与碱性磷酸酶)和2种检测载体(聚苯乙烯多孔板和硝酸纤维膜)对检测灵敏度和样本检测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采用纯的杀虫晶体蛋白进行灵敏度检测时,2种酶标抗体的测定结果非常相近,无明显差别,灵敏度可达7.8~15.6ng。但在检测植物样本时,不同酶标抗体则存在差异。表现为碱性磷酸酶标记的抗体优于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抗体。这主要是由于植物样本中有内源过氧化物酶所致。用硝酸纤维素膜和聚苯乙烯多孔板作载体进行检测纯的Bt杀虫蛋白的效果二者相当。但检测植物样本时,植物中的叶绿素对Dot-ELISA的干扰很大,准确性差。本研究所制备的Bt杀虫蛋白抗体具有高的特异性。
  • 烬灰吸水链霉菌突变体的诱导研究
    李壮, 李平, 郑爱萍, 王玲霞, 宋永燕, 丁建
    2005, 23(03):  285-289.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5.03.007
    摘要 ( 164 )   PDF (392KB) ( 14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烬灰吸水链霉菌对稻瘟病菌、西瓜枯萎病菌等真菌病害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用物理诱变、化学诱变、复合诱变3种方式对菌株孢子进行处理,最高变异率分别为25.2%,22.2%,24.1%。实验结果表明,物理诱变和复合诱变对菌株孢子有较好的诱变作用,而化学诱变效果不明显。诱变处理时间分别为30s和2min,可诱变产生较多的变异菌株。分别以2%诱变剂诱变处理1.5h以及60s诱变处理筛选的变异菌株对稻瘟病和西瓜枯萎病都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 两种野生岩生植物的抗旱适应性研究
    白景文, 罗承德, 李西, 宫渊波
    2005, 23(03):  290-294.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5.03.008
    摘要 ( 167 )   PDF (247KB) ( 16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干旱胁迫下两种野生岩生植物金发草[Pogonatherum panideum (Lam.) Hack]、丛毛羊胡子草(Erioophorum comosum Nees)的抗旱形态、生理表现。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程度加强,两种野生岩生植物的叶片相对电导率增大;胁迫初期可溶性蛋白含量小幅度增加,随后呈缓慢下降;金发草丙二醛(MDA)含量呈上升趋势,羊胡子草则先降后升;金发草可溶性糖含量先升后降,羊胡子草则一直呈现缓慢上升趋势;游离脯氨酸(Pro)含量均呈先升后降趋势。综合各项指标,丛毛羊胡子草抗旱性强于金发草。
  • 地表土壤湿度和植被状况的监测及其与沙尘暴发生的关系探讨
    陈巧, 陈永富, 胡庭兴
    2005, 23(03):  295-299.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5.03.009
    摘要 ( 155 )   PDF (244KB) ( 13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NOAA/AVHRR数据,采用单时相乘积法计算土壤湿度,采用NDVI指示地表状况,利用地表土壤相对湿度旬平均值、NDIV旬平均值、风速以及三者的综合值与实测的沙尘暴旬数据,定性和定量分析了中国北方地区土壤湿度、植被覆盖、风速与沙尘暴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风速是影响沙尘暴发生的关键因素,与沙尘暴发生成正比;土壤相对湿度与地面植被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沙尘暴的发生,与沙尘暴的发生成反比;由平均风速、土壤相对湿度和NDVI组成的综合因子与沙尘暴发生次数及能见度的相关性高于风速与后二者的相关性,因此综合因子具有指示和监测沙尘暴发生的潜力。
  • 巨桉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类群的初步研究
    冯健, 张健, 梁剑
    2005, 23(03):  300-304.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5.03.010
    摘要 ( 112 )   PDF (248KB) ( 12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探明四川省巨桉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类群的生态分布情况,本文研究了洪雅县巨桉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类群数量和类群组成。结果表明巨桉人工林地细菌生理类群数量巨大,最多时达到6.996×106个/g,组成合理,类群丰富,有一定的季节变化,总体上以好气性固氮菌、根瘤菌、氨化细菌和有机磷分解菌为细菌优势种群;同农耕地和青冈次生林地相比,有明显的数量和种类组成的优势。巨桉人工林地放线菌90%以上是链霉菌属,链霉菌属各组成类群特点为数量大,种类全,且有一定的土壤层次变化。巨桉人工林地真菌的种类不多,青霉属和曲霉属在所有样地和土层中都有出现,且为所有样地和土层的优势种群。巨桉作为优良的退耕还林(草)工程和脆弱生态系统恢复树种,表现出良好的生态效益。
  • 巨桉纸浆原料林木材的主要化学成分变异研究
    郭小军, 李贤伟, 张健, 范川, 薛波
    2005, 23(03):  305-312,334.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5.03.011
    摘要 ( 106 )   PDF (414KB) ( 12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6年生巨桉纸浆原料林分别立地(好、差)、密度(111株/667 m2、124株/667 m2、138株/667 m2、152株/667 m2和166株/667 m2)、树体不同部位(基部、干部、顶部)和心、边材的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异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揭示了四川巨桉纸浆材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异规律①两种立地条件上木材的化学成分含量差异极显著,差立地上的灰分、水抽出物、1% NaOH抽出物、木质素含量均大于好立地上木材的相应含量,苯-醇抽出物、纤维素含量为好立地大于差立地。②林分密度对木材化学成分组成的影响在0.05水平上不显著,密度与立地之间也不存在交互效应,仅立地对木材化学成分(除纤维素含量外)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在差、好立地上木材综纤维素含量最高的分别为密度138株/667 m2和124株/667 m2的林分。两种立地上综纤维素含量最低的均为密度为166株/667 m2的林分。③两种立地上木材化学成分中纤维素含量在树体干部最大;苯-醇抽出物含量为顶部最大。差立地上的各种密度的林分中密度152株/667 m2的林分热水抽出物含量为顶部最小,其余密度冷、热水抽出物均为干部最小;1% NaOH抽出物含量为干部最小,木素含量为基部最小,纤维素含量为干部最大,综纤维素含量为基部最大。在好立地上,热水抽出物和1% NOH抽出物含量为干部最大,苯-醇抽出物为顶部最大,木素、纤维素含量为干部最大,综纤维素以干部最小。④两种立地上心、边材灰分、水抽出物、1% NaOH抽出物和木质素含量的变异规律为差立地>好立地;纤维素及综纤维素含量为好立地>差立地。好立地上木材1% NaOH抽提物、苯-醇抽提物、木素含量为心材大于边材,灰分、冷水抽提物、热水抽提物、纤维素含量、综纤维素含量为边材大于心材;差立地上木材纤维素、综纤维素含量为边材大于心材,其他化学成分均为心材大于边材。
  • 北川退耕还林不同经营模式的经济效益分析
    郝云庆, 王金锡, 李力
    2005, 23(03):  313-317.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5.03.012
    摘要 ( 126 )   PDF (243KB) ( 11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和对比了北川退耕还林工程中林-药、林-草-牧、林-茶-桑和生态林4种生态经营模式的经济效益;其年均单位面积经济效益的顺序是林-药模式 > 林-茶-桑模式 > 林-草-牧模式 > 生态林模式。各模式都在兼顾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发展了地方经济,实现了农民增收。由此,提出了各经营模式应在条件相似的周边地区因地制宜地加以推广的建议。
  • 四川巨桉主要引种区人工林立地类型划分
    赖挺, 张健, 冯茂松, 谢贤健
    2005, 23(03):  318-322.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5.03.013
    摘要 ( 139 )   PDF (234KB) ( 12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按小地貌将四川巨桉主要引种区划分为丘陵立地类型小区和丘间平原立地类型小区,在两个小区内分别用主成分分析寻找主导立地因子,并分别选择土壤质地,坡位、坡度将两个立地类型小区划分为7个立地类型组;再在各立地类型组内用主导因子中的土壤物理和化学因子对样本进行聚类分析,划分出17个立地类型。对划分出的各个立地类型,采用立地指数为指标,将17个立地类型分为3个生产力等级。
  • 秦巴山区经济林果病虫害种类及威胁性评估的研究
    肖育贵, 周建华, 肖银波
    2005, 23(03):  323-326.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5.03.014
    摘要 ( 112 )   PDF (196KB) ( 16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秦巴山区的广元市、巴中市和达州市分布的核桃、板栗、油橄榄和杏子的病虫害实地调查结果,提出了病虫害的种类、分布和危害情况。在此基础上用多指标综合评判法对目前出现频率高、分布广的病虫害进行了威胁性评估,评估结果表明,核桃果象、核桃根象、核桃举翅蛾、核桃云斑天牛、核桃黑斑病、板栗实象、油橄榄云斑天牛、油橄榄孔雀斑病、油橄榄疮痂病是严重威胁树株生长和产量的病虫害种类。
  • 广元市退耕还林区林下物种多样性分析
    沈迪玉, 宫渊波, 鲜骏仁, 刘军, 陈小红
    2005, 23(03):  327-331.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5.03.015
    摘要 ( 149 )   PDF (254KB) ( 13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讨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对嘉陵江上游低山暴雨区不同植被恢复类型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作用下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同、各物种的重要值也不一样(表2、3);各群落物种数及多样性指数差异较大(表4);人工植被恢复有利于群落维持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在退耕还林中确定合理的栽植密度和营造混交林可使林分形成良好的乔、灌、草立体结构。
  • 斑竹丛枝病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的研究
    庄启国, 杨静, 余应建, 刘应高
    2005, 23(03):  332-334.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5.03.016
    摘要 ( 175 )   PDF (171KB) ( 11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斑竹正常健叶(用A表示)、病枝健叶(用B表示)、丛枝(用C表示)的过氧化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健叶(A)与丛枝(C)的酶活性有显著差异,健叶(A)的POD活性总是低于丛枝(C)对照,健叶与丛枝达0.01显著差异;而PPO活性健康叶片明显高于丛枝活性,达0.01显著差异。病健叶(B)的两种酶的活性很不稳定,测定值时高时低,但在总体趋势上,病健叶(B) POD、PPO活性处于健叶(A)和丛枝(C)两者中间;在0.05水平,病健叶POD活性与健叶之间无差异,病健叶PPO活性与丛枝之间无差异。
  • 香石竹切花采后微生物对衰老影响的研究
    黄娇, 朱天辉
    2005, 23(03):  335-339.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5.03.017
    摘要 ( 135 )   PDF (525KB) ( 14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探讨了香石竹切花采后微生物对切花衰老的影响。经香石竹切花采后茎切口的微生物分离培养,发现香石竹切花采后瓶插时的微生物影响主要以细菌为主,真菌未检出,从30株香石竹切花上共分离得32个细菌菌株。通过人工回接实验,分别对接种不同细菌菌株的瓶插香石竹切花进行外观形态指标及瓶插寿命的观测,结果表明不同菌株处理下香石竹切花的萎蔫程度,外观形态,花径变化以及瓶插寿命存在明显差异,有6株细菌对香石竹切花采后萎蔫影响较严重,有2株属于益生菌,其余菌株无影响。经细菌性状初步鉴定,香石竹切花采后病原菌为植物棒形杆菌(Clavibacter)。
  • 饲喂褪黑激素(MT)对生长猪生产性能及饲料养分消化率的影响
    彭焕伟, 张克英, 陈代文
    2005, 23(03):  340-343.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5.03.018
    摘要 ( 165 )   PDF (226KB) ( 13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用15头体重为35kg左右的长大二元杂交猪,考查饲喂褪黑激素(MT)对生长猪生产性能和饲料养分消化率的影响。试验设两个水平MT添加组[低MT组1.5mg/(kg·d),高MT组3.0mg/(kg·d)]和1个对照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结果为,高MT组猪平均日增重和日采食量比对照组分别下降11.31%(P<0.01)和13.53%(P<0.01),料肉比(F/G)有下降趋势,但差异还未达到显著水平。低MT组日增重和采食量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但饲料转化率显著提高,料肉比(F/G)较对照组下降了5.85%(P<0.05)。与对照组相比,两个MT水平组对饲料消化能和总有机养分表观消化率均没有显著影响,而降低粗脂肪表观消化率,其中高MT组比对照组降低了6.19(P<0.05),低MT组比对照组降低了5.27%(P=0.056)。高MT组降低粗蛋白的表观消化率,而低MT组则提高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高MT组与低MT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本试验表明,饲喂低水平的MT可提高生长猪的饲料利用率。
  • 不同理想蛋白水平对早期断奶仔猪生产性能及蛋白质利用的影响
    段志富, 陈代文
    2005, 23(03):  344-348.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5.03.019
    摘要 ( 121 )   PDF (267KB) ( 14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研究不同理想蛋白(IP)水平对早期断奶仔猪生产性能及蛋白质利用的影响。80头(6.5±0.5) kg,(21±1) d的DLY (Duroc×Landrace×Yorkshire)断奶仔猪随机分配到5个处理(4重复/处理,4头/重复),分别接受14%、17%、20%、23%、26% IP水平的饲粮处理,5种饲粮中TDLys:TDSAA:TDThr:TDTrp相同,均为100:57:62:18.5,其他真可消化必须氨基酸与真可消化赖氨酸分别达到或超过NRC (98)推荐数值。TDLys占粗蛋白比例均为5%。结果表明,日增重和饲料利用率与IP水平之间呈现出极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P<0.01),IP水平分别为20.2%和21.3%时可获得最大日增重和最大饲料利用率。氮表观消化率与IP水平呈二次曲线变化规律(P<0.05),IP水平为18.07%时氮表观消化率最高。氮表观代谢率及蛋白质表观生物学价值(ABV) IP水平增加而线性下降(P<0.01)。尿氮排泄与IP水平呈二次曲线关系,总氮排泄随IP水平线性增加(P<0.01)。综合考虑生产性能、蛋白质利用及氮排泄,早期断奶仔猪适宜IP水平为21.3%。
  • 生长激素释放肽-2对DLY生长猪生产性能和蛋白质利用的影响
    余丹, 陈代文
    2005, 23(03):  349-353.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5.03.020
    摘要 ( 153 )   PDF (242KB) ( 14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将10头初始体重为(26.55±1.36) kg的DLY生长猪平均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处理组,处理组连续15d每天每头猪按体重分别肌肉注射30μg/kg的GHRP-2,对照组注射同体积生理盐水,考察GHRP-2对试猪生产性能和蛋白质利用及GH水平的影响。停止给药后,再进行15d的生长实验,考察停药后试猪生产性能的变化情况。在给药期,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试猪的日增重除1~5d增加了7%以外,其余阶段有所下降(P>0.05),F/G除1~5d降低了11.1%外、其余阶段均有所上升,采食量变化不明显;第6~10天处理组试猪的蛋白质的利用也有所下降(P>0.05),其中NPU降低8.5%(P=0.01);第7~8天的蛋白质的合成,降解和净沉积速率在数值上也有所降低(P>0.05);第15天,GHRP-2促进了GH的释放,其中处理组平均GH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尿素N和总蛋白在数值上分别降低和增加(P>0.05)。在停止给药的5d、10d和15d内处理组日增重分别增加16.85%、10.23%、1.11%,F/G分别降低13.7%、8.82%、5.51%,差异均不显著,采食量几乎没有变化。总之,本实验研究表明肌肉注射GHRP-2对DLY生长猪的生产性能和蛋白质利用没有改善作用,但前期注射的GHRP-2对试猪后续生产性能有改善的趋势。
  • 棕紫泥土的养分吸附特征及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研究
    凌静, 刘平
    2005, 23(03):  354-358.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5.03.021
    摘要 ( 789 )   PDF (230KB) ( 15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棕紫泥土在四川约有1.6642×106 hm2,占石灰性紫色土亚类的39.27%。在四川旱耕地资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生产潜力大,问题也多。本文运用土壤养分系统研究法探讨了四川棕紫泥土的供肥状况及主要营养影响因子。结果表明N、P是棕紫泥土作物生长的主要影响因子,补充N、P是增产的重要措施;其他营养元素是否成为影响因子要因作物而异。
  • 雅安市雨城区土地利用类型与景观格局浅析
    成武
    2005, 23(03):  359-363.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5.03.022
    摘要 ( 127 )   PDF (257KB) ( 14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雅安市雨城区2003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资料,在MAPGIS软件支持下,借助景观生态学原理及评价指标,对雅安市雨城区土地利用类型景观斑块的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雅安市雨城区土地利用类型分维数为1.1217,斑块的格局较单一;通过均匀度和优势度的分析,林地是最稳定的因素,耕地是最重要的利用方式。
  • 综述
  •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概述
    张素兰, 王昌全, 张世熔, 张碧, 高成凤
    2005, 23(03):  364-367,373.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5.03.023
    摘要 ( 124 )   PDF (244KB) ( 26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概述了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的历史,归纳和总结了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已取得的成果,指出了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研究简报
  • 水稻强化栽培的适宜秧龄和栽植密度研究
    龙旭, 马均, 许凤英, 王贺正, 黄清龙, 袁志祥
    2005, 23(03):  368-373.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5.03.024
    摘要 ( 145 )   PDF (291KB) ( 14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杂交稻协优527为材料,研究了在强化栽培条件下适宜的移栽叶龄和栽植密度。结果表明不同移栽叶龄(2~5叶龄)对其产量的影响很小,在强化栽培应用中,可以采用4~5叶龄的带蘖秧苗移栽;在本试验范围内,强化栽培的适宜栽培密度为9万穴/hm2~13.5万穴/hm2,此时,后期光合产物积累多,穗、粒结构合理,产量可达最高。
  • 植物中分离的儿茶素类及其聚合物的抑菌作用
    杜晓, 李宁, 周茹娟, 王孝仕
    2005, 23(03):  374-378.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5.03.025
    摘要 ( 142 )   PDF (248KB) ( 13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儿茶素类和4种儿茶素类聚合物为材料,采用平板打孔药敏法,对蜡状芽孢杆菌、大肠杆菌和枯草杆菌等3种细菌进行抑菌试验。结果表明,上述5种试样对3种细菌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各试样的抑菌能力依次为TP > GOPC > LOPC > LPPC > LPR。其中,儿茶素类的抑菌能力强于它的聚合物,在本实验条件下,儿茶素类的MIC为0.12mg/mL,IC50为0.87~1.33mg/mL;儿茶素类聚合物的抑菌能力强弱顺序为低聚物(GOPC、LOPC) > 多聚物(LPPC) > 高聚物(LPR),其抑菌能力强弱与聚合度大小相关;其中的儿茶素类低聚物(GOPC、LOPC)的抑菌能力与儿茶素接近,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