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1年 第29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2011-06-30
  • 阿拉拉特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新基因1Gy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徐黎黎, 钟美玉, 李伟, 魏育明
    2011, 29(02):  141-146.  doi:10.3969/j.issn.1000-2650.2011.02.001
    摘要 ( 548 )   PDF (1259KB) ( 15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y-型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特异引物,对阿拉拉特小麦(PI427305)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得到大小为2.2 kb的目的条带,将该条带回收纯化并克隆到pMD18-T载体中,经梯度亚克隆测序拼接,得到编码区的全序列为2 202 bp(GenBank登录号:HM131806),共编码732个氨基酸。它与1Gy7*序列的同源性高达99%,而且氨基酸序列结构与大多数y-型亚基相同,推断该基因为1Gy。1Gy的分子量比1Gy7*稍小,迁移率比1Gy7*慢。与小麦属其他基因组编码的y-型亚基相比,其在靠近C端的重复区多了一个半胱氨酸残基。利用在线PSIPRED对其二级结构预测结果显示,其重复区主要是无规则卷曲结构。这些结构都可能使得1Gy对小麦加工品质产生正面影响。
  • 硬粒小麦与野生二粒小麦重组自交系群体穗部性状的QTL定位
    严俊, 张玲玲, 万兵, 苟君波, 王运长, 许昌敏, Tzion Fahima, 程剑平
    2011, 29(02):  147-153.  doi:10.3969/j.issn.1000-2650.2011.02.002
    摘要 ( 148 )   PDF (804KB) ( 18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野生二粒小麦是现代栽培小麦的祖先种,含有极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利用来自以色列Gitit的野生二粒小麦G18-16与来自欧洲的硬粒小麦栽培品种Langdon杂交构建的重组自交系F6代152个家系,进行了抽穗期、单株有效穗数、穗粒数、穗长、芒长等数量性状基因位点(QTL)分析,发现全部家系在5个性状上表现出宽广的遗传差异。14个穗部性状加性QTL被定位,LOD值为1.9~13.4,贡献率为7.3%~54.2%。控制抽穗期的QTL共3个,定位在3A(2个)和7B上;在2A(2个)和5A上共找到3个控制穗粒数的QTL;在5B上找到2个控制单株有效穗数的QTL;控制穗长的3个QTL分布在5A(2个)和7A上;在4B,5A和7A上共找到3个控制芒长的QTL。获得的QTL可用于今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改良现代栽培小麦。
  • 黑麦属NBS-LRR类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的分离与鉴定
    邓梅, 何坤, 魏育明, 陈国跃
    2011, 29(02):  154-159.  doi:10.3969/j.issn.1000-2650.2011.02.003
    摘要 ( 99 )   PDF (1151KB) ( 13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已知植物抗病基因(resistance gene,R gene)编码的蛋白质NBS-LRR保守结构设计了10对特异简并引物,对5份黑麦材料的基因组DNA进行抗病基因同源序列克隆,共获得45条抗病基因同源序列(resistance geneanalogs,RGAs)。同源性比较发现,RGAs序列之间的核苷酸相似性是41.9%~99.6%,其中16条具有连续开放阅读框(ORFs)。同时,利用MEGA 3.1将这16条序列与4个已知R基因进行聚类分析,发现有13条序列与RPM1亲缘关系近,2条与Pm3a亲缘关系近。本研究在黑麦中获得的RGAs既可用于筛选黑麦的抗病候选基因,同时也可以作为分子标记,用于作物分子辅助选择育种,且对进一步研究黑麦中NBS-LRR类R基因的起源和遗传进化提供参考和依据。
  • 水分胁迫下水杨酸对大麦幼苗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孙歆, 曾富春, 胡攀
    2011, 29(02):  160-163,206.  doi:10.3969/j.issn.1000-2650.2011.02.004
    摘要 ( 83 )   PDF (404KB) ( 15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水杨酸是一种与植物逆境生理密切相关的生长调节物质。研究选取普通大麦为实验材料,通过不同浓度的外源水杨酸处理,考察其在水分胁迫下对大麦幼苗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杨酸的作用具有双重性:低浓度的水杨酸(<0.30 mmol/L)可以改善水分胁迫下大麦幼苗的水分状况,并且降低丙二醛含量,维持较低水平的蛋白质羰基含量,减小了幼苗所受氧化伤害的程度;而高浓度的水杨酸(>0.30 mmol/L)却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加重了大麦幼苗的水分胁迫程度,明显提高了丙二醛和蛋白质羰基的水平,加重了幼苗所受的胁迫伤害。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有可能是高浓度的水杨酸影响了水分胁迫下大麦幼苗中多种抗氧化酶(SOD、CAT和APX)的活性,诱导了活性氧自由基的过多积累从而加重了氧化伤害。
  • 航天搭载对玉米自交系SP1的诱变效应
    乔晓, 石海春, 柯永培, 袁继超, 余学杰
    2011, 29(02):  164-167.  doi:10.3969/j.issn.1000-2650.2011.02.005
    摘要 ( 102 )   PDF (211KB) ( 14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航天诱变是创造变异的有效手段,通过卫星搭载3个玉米自交系干种子,研究其诱变当代(SP1)主要性状的诱变效应。结果表明,航天辐射处理畸变率增大,生育期不同程度延长,主要株型性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而成苗率和成株率、主要雄穗性状和果穗性状等差异较大,表现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抑制作用;SP1群体内各性状的变幅和变异系数均大于对照,表明航天搭载能创造丰富的变异,而其是否为遗传性变异有待进一步验证。
  • 川西北若尔盖县土地沙化动态变化
    李敏蕊, 张岩, 卢路, 左林, 尹忠东
    2011, 29(02):  168-172.  doi:10.3969/j.issn.1000-2650.2011.02.006
    摘要 ( 110 )   PDF (428KB) ( 20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土地沙化是全球十大环境问题之首,更是我国面临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为准确掌握若尔盖县沙化土地的现状、动态及其防治所需的信息,应用空间分析、转移矩阵和聚类的方法,对2004年和2009年若尔盖县沙化土地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系统研究了若尔盖县沙化现状、发展趋势及其沙化土地分类。结果表明,2009年沙化面积为72 569.05 hm2,比2004年增加了24.01%,年增长率为4.8%,新增沙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县域西北部。但2004年以来,沙化土地治理仍有一定成效,2004-2009年具有沙化逆转趋势的土地面积大于持续沙化的面积。2009年若尔盖沙化土地分为3类,76.58%的沙化土地属于防护区。
  • 低温胁迫对黑木相思叶状柄解剖结构与质膜透性的影响
    阮少宁, 林思祖, 翁素林, 丁国昌, 刘荣忠
    2011, 29(02):  173-178.  doi:10.3969/j.issn.1000-2650.2011.02.007
    摘要 ( 92 )   PDF (659KB) ( 24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石蜡制片法通过对低温胁迫下黑木相思叶状柄的显微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应用回归分析及相关分析法,探讨不同处理下叶状柄解剖结构与相对电导率的变化趋势及相互关系,为黑木相思的引种栽培及抗寒育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叶状柄在结构上表现出耐寒、耐旱、强光适应的特点;所有解剖结构指标均与相对电导率呈负相关,其中CTR是影响相对电导率主要因素。通过LT50、变异系数变化、方差分析及显微观察,综合判定黑木相思低温敏感区约为-3.5℃。
  • 2年生希蒙得木幼苗对干旱胁迫的光合生理响应
    刘正刚, 余冰, 尹丽, 胡庭兴
    2011, 29(02):  179-184.  doi:10.3969/j.issn.1000-2650.2011.02.008
    摘要 ( 63 )   PDF (445KB) ( 19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盆栽控水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程度干旱胁迫(干旱0 d6、d1、2 d、18 d)对2年生希蒙得木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希蒙得木叶片相对含水量(LRWC)随土壤含水量(SWC)的降低而显著降低,且SWC与LRWC呈极显著正相关;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和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均随干旱时间的增加而显著降低,暗呼吸速率(Rd)显著增加,胞间CO2浓度(Ci)呈先降低(D12)后升高(D18)的趋势,但水分利用效率(WUE)与Ci呈相反的变化趋势;干旱12 d处理下希蒙得木叶片光合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气孔限制,而干旱18 d后植株光合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非气孔限制;此外,表观量子产量(AQY)和光饱和点(LSP)均随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而显著下降,并伴随着光补偿点(LCP)的急剧升高。由此表明,干旱条件下,希蒙得木叶片水分严重亏缺,光合碳同化能力及对光环境的适应能力降低,这也可能是植株应对干旱逆境的生存策略。
  • 核桃单株经济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孙垟, 肖千文, 黄丽媛, 蒲光兰, 孙权, 罗永飞, 张志才, 陆学均, 廖运红, 陈定根
    2011, 29(02):  185-190.  doi:10.3969/j.issn.1000-2650.2011.02.009
    摘要 ( 106 )   PDF (268KB) ( 16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石棉县调查的44株核桃优良单株的单位投影面积产量、三径、风干果重、壳厚、仁重、出仁率、粗脂肪含量、粗蛋白含量、果形、色泽、果面、取仁难易、种仁颜色、饱满度、风味和内隔壁16个经济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6个主成分累积方差贡献率达72.586%,可以代表核桃果用、外观、产量、仁用等4种利用类型的相关指标。比较不同主成分及综合表现得出排名,列出不同用途及综合得分前十名的优良单株作为参考。评价结果与优良单株实际表现接近,表明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核桃主要经济性状综合评选,具有实用性。研究结果可以对不同育种目标的核桃优良性状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 乌冈栎天然居群叶表型变异
    谢春平, 方彦, 方炎明
    2011, 29(02):  191-198.  doi:10.3969/j.issn.1000-2650.2011.02.010
    摘要 ( 77 )   PDF (415KB) ( 22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运用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数量分类学方法,对分布于9个地区的乌冈栎叶表型10个性状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从10个叶表型性状的实测数值显示,不同地区乌冈栎表型性状存在较大差异,但叶长宽尺寸呈正相关关系(y=9.670 2+0.226x,R2=0.572,P<0.001);②叶型各指数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变异系数的结果,均支持表型存在分化的结论,但分化程度大小不一;③表型分化系数表明,总变异中居群间变异占30%左右,而居群内变异占了70%,这说明乌冈栎叶表型变异其主要动力来源于居群内;④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结果均显示,利川分布的乌冈栎居群与其他地区有较大区别,在类群的划分中独立于其他居群之外;⑤乌冈栎叶表型与环境的相关性差异不显著,但水分对叶型的影响要大于温度。最后,在数量分类学的基础上对利川栎进行了讨论,将其调整为乌冈栎的变种是合理的。
  • 园艺观赏植物金心吊兰的叶片解剖结构
    贾学静, 冉何陈, 曾顺华, 杨勇, 贾志磊, 袁明
    2011, 29(02):  199-202.  doi:10.3969/j.issn.1000-2650.2011.02.011
    摘要 ( 171 )   PDF (279KB) ( 25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石蜡切片显微观察,研究园艺观赏植物金心吊兰叶片的解剖结构。结果表明:①金心吊兰的叶片为等面型叶,表皮由一层排列紧密的表皮细胞组成,上表皮厚度约为下表皮的2倍,气孔分布于下表皮,叶肉没有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之分,叶脉结构简单,由木质部、韧皮部和机械组织组成;②园艺栽培变种金心吊兰的叶片更厚,主要叶细胞更大,不同于叶片全绿的原变种宽叶吊兰;③金心吊兰叶绿素的生物合成和叶绿体的发育对叶表皮和叶肉组织的发育起着一定的抑制作用,其黄色条纹区叶细胞明显较绿色条纹区大。
  • 鼠尾草属3种植物花粉活力与柱头可授性
    母贵琴, 张利, 钟国成, 李南杰, 王萌
    2011, 29(02):  203-206.  doi:10.3969/j.issn.1000-2650.2011.02.012
    摘要 ( 94 )   PDF (203KB) ( 17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TTC法测定鼠尾草属3种植物花粉的活力,用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测定其柱头的可授性。结果表明,随着散粉时间的延长,贵州鼠尾草紫背变种、血盆草与黄花鼠尾草的花粉活力都是逐渐降低。散粉初期花粉活力最高的是血盆草,平均为76.8%;花粉活力最低的是黄花鼠尾草,平均为37.7%。3种鼠尾草属植物的花粉活力可持续3~7 d,最佳传粉期为开花后1 d。柱头在花冠刚开放时便具有可授性,可授性持续3~5 d,最佳授粉期为开花后1~2 d。
  • 四川凤仙花属(Impatiens)植物资源及新分布记录种
    罗强
    2011, 29(02):  207-212,217.  doi:10.3969/j.issn.1000-2650.2011.02.013
    摘要 ( 87 )   PDF (303KB) ( 29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野外调查,国内主要标本馆及相关文献资料查阅,报道四川凤仙花属(Impatiens)植物80种1变种,其中20种为四川特产,17种为四川新分布记录种。列出新记录种的标本引证、地理分布,对丰富四川植物区系及四川凤仙花植物的物种多样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长喙田菁植物螯合肽合成酶PCS1的原核表达及纯化
    李安明, 邓青云, 李德华
    2011, 29(02):  213-217.  doi:10.3969/j.issn.1000-2650.2011.02.014
    摘要 ( 85 )   PDF (431KB) ( 16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获得纯化的长喙田菁(Sesbania rostrata)植物螯合肽合成酶PCS1,本研究以原核表达载体pMAL-c2x为基础,构建了含有SrPCS1开放阅读框序列的原核表达载体pAM56,并将其转化大肠杆菌表达菌株BL21(DE3),对融合蛋白的表达进行了优化,通过Western blotting鉴定融合蛋白,且用麦芽糖亲和柱对MBP-SrPCS1融合蛋白进行了纯化。结果表明:在15℃下,经0.2 mmol/L IPTG诱导16 h表达出可溶性的MBP-SrPCS1融合蛋白,并通过亲和层析得到了纯化的MBP-SrPCS1融合蛋白,为进一步研究SrPCS1的活性及PCS的催化机制奠定了基础。
  • 中药当归及其混伪品的rDNA ITS序列分析与鉴别
    张春, 王晓丽, 朱烨, 税丕先, 庄元春
    2011, 29(02):  218-224.  doi:10.3969/j.issn.1000-2650.2011.02.015
    摘要 ( 90 )   PDF (2084KB) ( 29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当归及其混伪品中药材rDNA ITS序列的分析,并利用最大简约法构建系统树,试图寻找当归及其混伪品中药材rDNA ITS序列的差异和规律,建立当归与其混伪品药材之间的分子鉴别方法。结果表明:所有材料的ITS序列长度为598~601 bp。ITS1区总位点数为216,38个为简约信息位点(占17.6%);ITS2区总位点数为225,31个为简约信息位点(占13.8%)。当归各个样品间遗传距离在0.000~0.003之间,当归与混伪品间遗传距离在0.074~0.135之间。当归与混伪品药材间的碱基差异显著,共有13个当归的特异鉴别位点,因此,rDNA ITS序列特征可作为当归及其混伪品药材鉴别的有效分子标记。
  • 几种野生药用植物内生放线菌的遗传多样性及抗菌活性
    赵珂, 徐宽, 陈强, 敖晓琳, 王旭, 张小平
    2011, 29(02):  225-229,279.  doi:10.3969/j.issn.1000-2650.2011.02.016
    摘要 ( 63 )   PDF (541KB) ( 16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四川省雅安市采集的7份中药材植物样品中分离出106个内生放线菌菌株,采用16S rDNA-RFLP和16SrDNA序列分析研究了其系统发育。16S rDNA-RFLP将供试菌株分成了6个遗传群;代表菌株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供试菌株主要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其余菌株分布于野野村菌属(Nonomuraea),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拟诺卡氏菌属(Nocardiopsis),糖霉菌属(Glycomyces),厄氏菌属(Oerskovia),纤维菌属(Cellulosimicrobium)等6个稀有放线菌属,大多数供试菌株对细菌及病原真菌有较为广谱的抗菌活性。揭示了该区域药用植物内蕴藏着丰富的内生放线菌资源。
  • 磁珠分离法快速提取大肠杆菌质粒DNA
    单志, 周中午, 吴琦, 陈惠
    2011, 29(02):  230-234.  doi:10.3969/j.issn.1000-2650.2011.02.017
    摘要 ( 158 )   PDF (386KB) ( 56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单分散羧基功能化纳米磁性粒子为固相载体,PEG/NaCl为结合液,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裂解液中的质粒DNA进行了纯化研究。结果表明:PEG8000质量分数7.5%,NaCl浓度1.25 mol/L,磁珠用量0.9 mg时,在室温下,从1.5 mL大肠杆菌菌液中提取到的质粒DNA量为8.3μg,其A260/A280比值稳定在1.8左右,耗时20 min。与传统方法相比较,本提取法具有高效、便捷、经济和安全等优点,不仅适合于实验室的小量质粒DNA的提取,也适合于自动化DNA分析检测平台的构建。
  • ICS-90型离子色谱测定饮用水中硫酸根离子的不确定度分析
    漆辉, 杨刚, 肖文雄, 钟贵江, 王应军, 伍钧
    2011, 29(02):  235-239.  doi:10.3969/j.issn.1000-2650.2011.02.018
    摘要 ( 110 )   PDF (319KB) ( 16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科学准确地测定硫酸根离子,对于评价饮用水水质好坏,保障人体健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据CNAS-GL06《化学分析中不确定度的评估指南》,通过采样分析、试验,对离子色谱法测定水中硫酸根离子的不确定度进行了评定。结果表明,水中硫酸根离子浓度为49.683 mg/L,扩展不确定度为1.364 mg/L,不确定度的最大来源是拟合标准工作曲线产生的不确定度,其次为标准储备溶液的制备过程带来的不确定度和仪器重复测量以及移液管使用带来的不确定度。
  • 焦化废水强力混凝预处理研究
    童风, 李翠兰
    2011, 29(02):  240-244.  doi:10.3969/j.issn.1000-2650.2011.02.019
    摘要 ( 66 )   PDF (267KB) ( 20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焦化废水是一种难降解的有机废水,常规的生物处理工艺难以使其达标排放。本文采用先混凝预处理后生化处理的方法,探讨有机无机改性聚合氯化铝和助凝剂对高浓度、高色度焦化废水预处理的效果,其中CODcr和NH3-N的去除效率与药剂投放量、废水温度、原水浓度以及曝气时间有一定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在药剂投放量为3.0~3.5 mg/L,废水处理温度30~40℃,废水CODcr浓度稀释调整到2 000~3 000 mg/L,其CODcr的去除效率可达70%以上,NH3-N的去除率可达50%以上。滤液经生化处理,曝气为30 h,其CODcr的去除效率可达88.87%,NH3-N的去除率可达59.30%。该试验的混凝预处理减轻了后续生化处理的压力,从而提高了生化系统的处理效率。此外,混凝沉淀物还可作为燃料加以资源化利用。
  • 完整顶体精子注入卵细胞后对胚胎发育的影响
    梁鑫, 单旭东, 蒋小辉, 漆著, 孟衍建
    2011, 29(02):  245-248.  doi:10.3969/j.issn.1000-2650.2011.02.020
    摘要 ( 63 )   PDF (326KB) ( 15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别注射1、3、5个顶体完整的人精子于金黄地鼠卵中,对照组同时注射数量相等的无顶体精子,观察卵活化、受精及后期发育情况。结果发现随着注入精子数量的增加,卵发育的异常率显著增加,而注射无顶体精子组,无论注射精子数量为多少,均无异常发生。此外,注射多个精子于金黄地鼠卵中时,多原核(PN)形成率顶体完整组明显低于无顶体组(P<0.01)。实验表明完整顶体的精子所含顶体酶等对卵及后期胚胎发育可能存在一定的影响,行卵胞浆内精子显微注射(ICSI)时,推测注射无顶体精子更合理,应能增加该技术的有效性。
  • 兰尼定受体基因(RYR1)在藏猪背最长肌组织中的差异表达
    李芳琼, 蒋岸岸
    2011, 29(02):  249-252.  doi:10.3969/j.issn.1000-2650.2011.02.021
    摘要 ( 196 )   PDF (215KB) ( 16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兰尼定受体(rynodine receptor 1,RYR1)基因又称氟烷基因,已证明为猪应激综合征发生的主效基因。该基因的表达常常和猪肉质性状劣变相关联,因而具有较重要的研究前景。为了研究该基因在个体不同发育时期表达的规律性变化,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该基因和肉质性状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了藏猪背最长肌组织中RYR1基因在2、4、6和8月龄间表达为mRNA的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月龄藏猪背最长肌中RYR1基因mRNA的表达量波动起伏,2月龄时表达量最高,4月龄表达量较2月龄极显著下降(P<0.01),6月龄又极显著上升(P<0.01),至8月龄极显著降低到最低水平(P<0.01)。本文初步揭示了藏猪RYR1基因表达在不同发育时期的变化,为进一步研究RYR1基因提供了基础数据。
  • 香猪ATGL基因的克隆、验证及其在不同猪品种的编码区序列比较
    杨勇, 马长伟, 赵春江, 吴常信
    2011, 29(02):  253-259.  doi:10.3969/j.issn.1000-2650.2011.02.022
    摘要 ( 98 )   PDF (1007KB) ( 16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ATGL基因是近年来发现的一个新基因,其表达产物脂肪甘油三酯脂肪酶(ATGL)被证明是催化三酰基甘油水解第一步反应的限速酶。本研究采用电子克隆和RT-PCR的方法克隆并验证了贵州小香猪ATGL基因的cD-NA序列。克隆的香猪ATGL基因其cDNA序列全长2 102 bp,其中编码区1 461 bp,编码486个氨基酸。通过测序分析发现,不同猪品种间ATGL基因的cDNA序列及预测的蛋白质序列高度保守。
  • 禽类Mx基因GTP酶效应区(GED)序列适应性进化分析
    李慧芳, 韩威, 朱云芬, 束婧婷, 徐文娟, 陈宽维
    2011, 29(02):  260-265.  doi:10.3969/j.issn.1000-2650.2011.02.023
    摘要 ( 123 )   PDF (305KB) ( 23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进一步了解禽类Mx基因进化历程及结构与功能变异,测定了4种经济类型11个地方鸡品种:肉用型(惠阳胡须鸡、清远麻鸡、文昌鸡)、兼用型(藏鸡、狼山鸡、寿光鸡、北京油鸡、萧山鸡、鹿苑鸡)、蛋用型(白耳鸡)、药用和观赏型(丝羽乌骨鸡)Mx基因GTP酶效应区(GTPase effector domain,GED)序列,并结合已报道的原鸡及部分其他鸡形目和雁形目禽类相关序列,采用mrModeltest和MrBayes筛查最适核苷酸替代模型、构建贝叶斯进化树,并采用Datamonkey和PAML4b检测位点选择压力。结果:获得了中国地方鸡种Mx基因GED区核苷酸序列,全长231 bp,编码77个氨基酸。序列联配结果表明家鸡Mx基因GED区高度保守,仅发现3个突变位点,分别位于2 032 bp、2 075 bp和2 139 bp处。AIC信息量准则表明禽类Mx基因GED区的最优核苷酸替代模型为GTR+G。基于最优模型重建的禽类Mx基因GED区贝叶斯进化树具有较高的后验概率,揭示的系统发育关系和禽类物种进化基本一致。Datamonkey的单一断裂点扫描和遗传算法扫描均未发现禽类Mx基因GED区序列数据集有重组事件,位点选择压力检测结果表明禽类Mx基因GED区在进化过程中并未受到正选择作用。
  • 大恒优质肉鸡不同品系肉质风味物质比较分析
    龙艳丽, 李地艳, 杨琴, 吴华莉, 舒刚, 刘益平, 蒋小松, 朱庆, 赵小玲
    2011, 29(02):  266-268.  doi:10.3969/j.issn.1000-2650.2011.02.024
    摘要 ( 83 )   PDF (171KB) ( 15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大恒家禽育种公司培养的第八世代优质肉鸡为材料(7个品系,每个品系公母各10只),测定其90日龄时的胸肌肌苷酸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肌苷酸含量在品系间存在差异,其中D99品系的含量最高;除了S03与S06×S07、S05与S01、S05与S06×S01、S07与S06×S01之间差异不显著,其他各品系两两间均达到差异显著水平;②谷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丙氨酸和精氨酸含量在各品系间存在差异,其中杂交品系S06×S07的5种鲜味氨基酸含量均最高;③性别对肌苷酸和5种鲜味氨基酸的含量有显著影响。大部分品系不同性别间肌苷酸和鲜味氨基酸含量达到差异显著水平。
  • 天府肉鹅IFN-α成熟肽基因的原核表达及抗病毒活性
    刘菲, 高丽芹, 程安春, 汪铭书, 韩清林, 赵婷婷, 唐卫杰, 严晓玲
    2011, 29(02):  269-273.  doi:10.3969/j.issn.1000-2650.2011.02.025
    摘要 ( 144 )   PDF (579KB) ( 17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参照已克隆的天府肉鹅IFN-α完整ORF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克隆成熟肽基因,与载体pET32a连接,构建原核表达载体,并在表达菌Rosetta中表达,SDS-PAGE分析鉴定,通过Ni-IMAC亲和层析纯化和稀释透析复性后,采用微量细胞病变抑制法分析测定IFN的抗病毒活性。结果显示,IFN-α成熟肽基因全长486 bp,共编码161个氨基酸;成功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ET32a-mGoIFN-α并得到表达,SDS-PAGE和Western-blot分析表达蛋白的大小为38 ku;纯化复性后的表达蛋白抗水泡性口炎病毒(VSV)活性的比活力为5.52×103U/mg,表明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抗病毒活性。
  • 齐口裂腹鱼溃疡病病原的分离鉴定
    杜宗君, 黄小丽, 汪开毓, 邓永强, 李华
    2011, 29(02):  274-279.  doi:10.3969/j.issn.1000-2650.2011.02.026
    摘要 ( 73 )   PDF (334KB) ( 19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患溃疡病的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的溃疡灶中分离到一高致病性菌株D060501,动物回归实验证实该菌能引起健康齐口裂腹鱼出现明显的体表溃疡症,且具有较强的致病作用。通过对分离菌进行了形态学、理化特性等较系统的表观分类学指征鉴定,该菌菌株在TSA平板上生长呈边缘光滑、有光泽的圆形白色菌落,具有溶血性。染色发现该菌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具运动性;能发酵葡萄糖;脂酶、氧化酶和精氨酸双水解酶反应阳性;能利用葡萄糖产气,阿拉伯糖产酸;麦芽糖、硫化氢、氰化钾和V-P反应阳性;DNA酶和尿素反应阴性。对该菌的16S rDNA进行PCR扩增、克隆及测序,得到1条长度为1 514 bp的核苷酸序列。将获得的序列在Gen Bank数据库中进行Blast分析并下载同源性较高的细菌序列,用DNAstar软件进行多序列比对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D060501分离株与其他嗜水气单胞菌形成一个簇群,菌株D060501与嗜水气单胞菌(Genbank登录号AF468055)的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高达为99.1%,由D060501菌株的系统进化树分析可见,该菌与其他7株菌在进化上距离小于1.0,结合形态及生理生化特点可将其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对该菌的药敏试验表明,该菌对氯霉素和庆大霉素高度敏感,对四环素、复方新诺明、强力霉素和羧苄青霉素耐药。
  • 农业生产中氧化亚氮排放源的影响因素分析
    陈卫洪, 漆雁斌
    2011, 29(02):  280-285.  doi:10.3969/j.issn.1000-2650.2011.02.027
    摘要 ( 160 )   PDF (782KB) ( 16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农业是温室气体氧化亚氮(N2O)的主要排放源。基于1990至2008年的统计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化肥施用量、水稻种植面积、灌溉面积和猪的饲养量对农业源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化肥施用量、水稻种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和猪的饲养量都对氧化亚氮的排放有正相关影响,其中有效灌溉面积对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最大,占据了主导地位。建议在逐步改变耕作方式的过程中,通过不断提高农业灌溉技术、合理施肥、科学处理动物废弃物等手段来促进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减少农业生产过程氧化亚氮的排放量,为我国发展低碳农业创造较好的生态基础。
  • 基于参与性调查农户对农林复合系统的认知与响应——以川中丘陵区为例
    杨占彪, 杨远祥, 邵继荣, 张维, 朱雪梅
    2011, 29(02):  286-293.  doi:10.3969/j.issn.1000-2650.2011.02.028
    摘要 ( 58 )   PDF (449KB) ( 18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农林复合系统作为可持续的农业系统,对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以川中丘陵区为例,采用参与性农户评估方法(PRA)对比分析了农户对农林复合系统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林复合种植模式的示范推广明显增加了农户对农林复合系统的认知和了解,提高了农户对农林系统的意愿,但仍然有一定比例的农户表示不愿意采用。此外,所有调查农户的环境保护的意识仍然不高。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农户对农林复合系统的认知、与外界的交流学习、经济收入状况、受教育程度以及耕地面积是决定农户决策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建议加强对宣传教育和示范力度,提高农户的环保意识;加大对农户的扶持力度;提高经济产品销售通道。
  • 以提高人才竞争力为核心,促进毕业生就业——基于农科本科人才就业与社会需求调查的教学改革研究
    万英平, 李天
    2011, 29(02):  294-298.  doi:10.3969/j.issn.1000-2650.2011.02.029
    摘要 ( 86 )   PDF (222KB) ( 13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调查四川农业大学农科本科人才就业情况和四川省农业系统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及新兴岗位预测,综合分析了社会需求、毕业生就业与学校人才培养情况,认为四川农业发展是农科本科毕业生就业的根本保证,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促进学生就业的关键,从政府管理、学校课程体系、教学建设与改革、实践教学和毕业生就业工作方面提出了促进毕业生就业和服务"三农"的建议,对农科本科教育更好地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农科本科教育科学发展有重要参考价值。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