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1996年 第14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1996-03-31
  • 蛋鸡慢羽羽型的分布及其与生产性能的关系探讨
    朱庆, 杨志勤, 杨爱民
    1996, 14(01):  1-5.  doi:10.16036/j.issn.1000-2650.1996.01.001
    摘要 ( 239 )   PDF (352KB) ( 12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对白羽蛋鸡慢羽品系不同羽型的分布比例及其生产性能进行了研究。在观察和测定1203只出壳雏鸡中,按四种羽型分类法,以倒长型(S1)所占比例最大(72.7%),其次为未出型(S2)(19.64%)、等长型(S3)(6.7%),最少是微长型(S4)(仅占1%)。统计慢羽母鸡的结果表明,四种羽型鸡在0、20周龄生长发育差异不大,各周龄的体重顺序从大到小均依次为做长型、等长型、倒长型和未出型,但在谷羽型之间一般均未达到统计上的差异。开产日龄和蛋重在各羽型鸡之间无显著差异(p>0.1),43周龄产蛋量除等长型显著多于做长型外(P<0.1),其它羽型间未达到统计上的显著性(P>0.1)。
  • 遗传与环境的互作对蛋鸡异常蛋产生的影响
    朱庆
    1996, 14(01):  6-11.  doi:10.16036/j.issn.1000-2650.1996.01.002
    摘要 ( 142 )   PDF (396KB) ( 12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研究了蛋鸡产蛋期的异常蛋(双黄蛋、软完蛋、破裂蛋)现象。试验用三个品种进行三种不同处理(光照、饲养、舍温),分析了遗传和环境因素对异常蛋产生的影响及其互作效应。结果表明,异常蛋的产生在产蛋期不同阶段有较大差异。不同品种鸡异常蛋出现率有显著差异(P<0.05),采用不同光照对异常蛋的产生有显著影响,而饲养制度和舍温则无明显影响。遗传与环境的互作效应在品种×光照、品种×饲养×会温之间有一定显著性。
  • 育成期光照和饲养制度对不同品系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及其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分析
    罗庆斌, 朱庆, 邱祥聘, 曾凡同
    1996, 14(01):  12-20,11.  doi:10.16036/j.issn.1000-2650.1996.01.003
    摘要 ( 161 )   PDF (705KB) ( 17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采用一个中型褐壳蛋鸡品系(S)和一个轻型白壳蛋鸡品系(K)作为材料;育成期采用渐减光照(G)和恒定光照(P)两种光照制度以及限制饲养(R)和自由采食(C)两种饲养制度,分析不同处理对生产性能的影响及其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①不同品系的生产性能有显著的遗传差异,S系的多数蛋用性状优于W系;②育成期渐减光照的开产日龄明显迟于恒定光照,W系渐减光照的产蛋量极显著高于恒定光照。有成期限制饲养显著提高了S系的平均蛋重,限制饲养下S系的蛋壳强度、哈氏单位也有一定的提高;③300日龄产蛋量表现出极显著的品系×光照制度的互作效应,蛋黄重量和蛋壳重量也有极显著或显著的品系×光照互作效应存在。平均蛋重、蛋壳强度以及蛋壳重量具有极显著的品系×饲养制度的互作效应。蛋壳强度和蛋黄重量还存在显著的品系×光照×饲养三因素互作效应。
  • 蛋鸡新品系选育配套效果分析
    朱庆, 杨志勤
    1996, 14(01):  21-24.  doi:10.16036/j.issn.1000-2650.1996.01.004
    摘要 ( 183 )   PDF (297KB) ( 19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采用初步选育成的蛋鸡二系配套新品系(SK),测定了父系(S)和母系(K)的性能特征及杂交配套效果。对F1代与亲代的性能差异及其主要生产性能的杂交优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配套系具各现代家禽品系的特征特性,配套系和商品鸡生产性能优良。亲本品系间遗传差异显著,商品代产蛋性能极显著高于亲代。基因效应分析表明,产蛋性能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二系配套具有明显的杂交优势。
  • 不同稀释液和稀释倍数对鸡人工授精受精率的影响
    朱庆
    1996, 14(01):  25-28.  doi:10.16036/j.issn.1000-2650.1996.01.005
    摘要 ( 233 )   PDF (311KB) ( 15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研究了鸡人工授精中两种稀释液及其不同稀释倍数对受精率的影响。测定了输精后一周内不同集蛋天数的受精效果。结果表明,用1%NaCl液的受精率显著高利5.7%葡萄糖液(P<0.05)。用1%NaCl波稀释,以1:1的稀释倍数的受精率与原精液无显著差异,而以1:2稀释的受精串则较低。输精后的受精率以第三天为最高,以后逐渐下降,输精间隔以4-5天为宜。
  • 大型肉鸭皮脂、腹脂与屠宰性状的遗传变异分析
    王继文, 王林全
    1996, 14(01):  29-31,28.  doi:10.16036/j.issn.1000-2650.1996.01.006
    摘要 ( 213 )   PDF (311KB) ( 15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以天府肉鸭GM、GL、樱桃谷肉鸭CV和狄高肉鸭TC四个商品代肉鸭作材料,分析了肉鸭皮脂、腹脂与屠宰性状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在7周龄时,四个组的皮脂重、皮脂率分别为:585.0克、27.01%,553.4克、29.26%,598.0克、28.41%和652.0克、31.89%。皮脂率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1.33%、6.94%、10.63%和11.60%。母鸭的皮脂率、腹脂率高于公鸭。
  • 川南常羽乌骨鸡羽色、肤色的遗传研究
    杜晓惠, 朱庆, 杨志勤
    1996, 14(01):  32-35.  doi:10.16036/j.issn.1000-2650.1996.01.007
    摘要 ( 202 )   PDF (306KB) ( 21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用川南常羽乌骨鸡的三种羽色(黑羽、麻羽、白羽)进行纯繁和杂交来研究乌骨鸡羽色和肤色的遗传现象。试验结果表明,所用常羽乌骨鸡的黑羽主要为杂合型,白羽是隐性,麻羽的遗传尚待进一步研究。乌骨鸡的肤色存在杂合类型,黑羽和麻羽鸡的肤色相对较为稳定遗传。乌骨类型可保持不变,各部位色素沉着有高度相关。川南常羽乌骨鸡经纯繁选育可培育出黑羽和白羽品系。乌肤性状主要受遗传控制,应着重对乌肤进行选择。
  • 川南常羽乌骨鸡的杂交效果分析
    杜晓惠, 朱庆, 杨志勤
    1996, 14(01):  36-41,35.  doi:10.16036/j.issn.1000-2650.1996.01.008
    摘要 ( 200 )   PDF (462KB) ( 16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用川南常羽乌骨鸡与白肤蛋鸡和黄肤肉鸡的杂交来研究肤色间的遗传关系及其杂交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乌肤公鸡与残肤母鸡的杂交后代可表现出较高的乌肤比例;杂交后代的产蛋性能和蛋白质比纯繁乌骨鸡有显著提高,而体重提高不大。川南常羽乌骨鸡利用适当的杂交进行配套生产,对保持乌骨鸡乌色性状和较快提高生产性能是可行的。
  • 常羽(七彩山地)乌骨鸡三种不同羽色系生产性能的研究
    杨志勤, 朱庆, 杜晓惠
    1996, 14(01):  42-46.  doi:10.16036/j.issn.1000-2650.1996.01.009
    摘要 ( 222 )   PDF (330KB) ( 14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研究了常羽山地乌骨鸡三种不同羽色系的生长发育和产蛋性能,比较了各羽色系绝对生长、累积生长和产蛋曲线。结果表明:常羽山地乌骨鸡具有开发为优质肉鸡的前景;三个羽色系的生长高峰期均在12-14周龄,此期的绝对生长值以H系最高;整个试验期的累积生长值H系最高;产蛋高峰期的曲线以H系最平稳。进行成年体重选择对前期增重有效。建议以H系作为主要的选育品系。
  • 七彩山鸡早期生长发育的研究
    杨志勤, 王康宁, 崔恒敏
    1996, 14(01):  47-52.  doi:10.16036/j.issn.1000-2650.1996.01.010
    摘要 ( 187 )   PDF (395KB) ( 14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对七彩山鸡0-11周龄的胫长和体重的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公母分养与公母混养及四种密度不同的饲养管理方式下,胫长和体重的生长规律。结果表明,体增重、胫增长的趋势与其它同类研究结果相似,但体增重的高峰推迟了三周左右出现,分析为前几代未进行系统选育所致。对胫长、体重的相关分析表明,除与出壳相关的项目外,其余周龄间均呈高度相关,胫长各周龄间的相关高于体重。胫长与体重间也呈高度相关。公母分养有利胫长和体重的生长,并产生极显著效果,体重的效果稍大于胫长。不同密度的饲养对胫长和体重的生长产生不同的效果,并且,对体重的影响其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 七彩种山鸡啄肛症的观察
    崔恒敏, 张化贤
    1996, 14(01):  53-56.  doi:10.16036/j.issn.1000-2650.1996.01.011
    摘要 ( 149 )   PDF (333KB) ( 12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从发生情况、临床表现和尸检变化等多方面对四川省某珍禽养殖场种山鸡啄肛症进行了系统观察,并分析和探讨了发病的原因、特点及防制措施。
  • 七彩山鸡霍乱的病理形态学观察
    崔恒敏, 张化贤, 王红宁, 王德俊
    1996, 14(01):  57-60,46.  doi:10.16036/j.issn.1000-2650.1996.01.012
    摘要 ( 245 )   PDF (408KB) ( 14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对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山鸡霍乱自然病例作了系统的病理形态学观察。眼观病变主要表现为肝脾肿大、表面布有多量灰白色或灰黄色坏死点,肺脏郁血水肿,十二指肠粘膜肿胀充血出血;镜下变化呈急性实质性肝炎、急性坏死性脾炎、出血性和卡他性十二指肠炎、肺脏郁血众肿、肾脏变性与灶性凝固性坏死以及心脏充血和心肌纤维颗粒变性,并在病变器官组织中出现大量细菌或细菌性栓子。上述病变可作为诊断山鸡霍乱的病理学依据。文中还探讨了发病机理,并与家禽霍乱的病变特点作了比较。
  • 肉鸡饲喂益生素后小肠粘膜上皮细胞肝细胞超微结构功能研究
    余成瑶, 郑黎, 周毅
    1996, 14(01):  61-66,56.  doi:10.16036/j.issn.1000-2650.1996.01.013
    摘要 ( 189 )   PDF (724KB) ( 14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用益生素饲喂肉鸡,八周龄屠宰后,取小肠粘膜上皮细胞、肝细胞作透射式电镜观察,发现试验组鸡细胞粗面内质网网腔扩大,数量增多,并紧围于线粒体四周。滑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数量增多,核仁数增加。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微绒毛长度增长。肝细胞大量核糖体聚集,糖原增加,大量肝细胞微绒毛伸入血窦。研究表明上述细胞蛋白质、脂肪合成功能增强,肠粘膜上皮细胞吸收功能增强,肉鸡生长性能改进。
  • 鸭绒羽生长发育的研究
    刘桂琼, 曾凡同, 邱祥聘
    1996, 14(01):  67-74.  doi:10.16036/j.issn.1000-2650.1996.01.014
    摘要 ( 166 )   PDF (551KB) ( 19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采用天建鸭、建昌鸭、四川麻鸭和天府肉鸭[每个品种(系)42只,公母各半]为材料。0-8周龄放牧补饲,9周龄开始舍饲。从7周龄开始采集各部位绒样,12周龄试验结束。本文分析了鸭品种(系)间、公母间、五个部位(胸部、腹部、背部、腿部)间产线性能的差异性;比较了四个品种(系)内性别之间和部位之间城羽生长发育的差异;也分析了四个品种(系)绒羽7-12周龄的生长发育随日龄增加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①水禽绒羽的生长发育存在品种(系)间的差异;②鸭绒羽千朵重受体重的影响较大;③鸭绒羽在12周龄时已基本成熟,可以在此时实施第一次人工技羽;④公鸭与母鸭绒羽的性别差异不明显。本文还对衡量绒朵大小的方法进行探讨,提出绒羽长成后用绒羽的丝数、绒朵长和千朵重来衡量绒朵的大小。
  • 鸭绒羽理化特性的研究
    刘桂琼, 曾凡同, 邱祥聘
    1996, 14(01):  75-79.  doi:10.16036/j.issn.1000-2650.1996.01.015
    摘要 ( 183 )   PDF (356KB) ( 20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采用天建鸭、建昌鸭、四川麻鸭和天府肉鸭[每个品种(系)42只,公母各半]为材料。0-8周龄放牧补饲,9周龄开始舍饲。从7周龄开始采集各部位绒样,12周龄试验结束。本文分析了鸭品种(系)间绒羽理化特性的差异性,并描述了鸭7-12周龄绒羽含水率和含脂率的变化趋势,也分析了四个品种(系)绒羽理化特性随日龄增加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①鸭绒羽理化特性存在品种(系)间的差异;②试验结束时,四个品种(系)绒羽含水率显著提高,而含脂率有所降低;③从9周龄开始,绒羽含水率的变化较小,而整个试验期绒羽含脂率差异不显著;④绒羽理化特性的相关分析中,透明度与含水率、含脂率和耗氧指数呈负相关,而含水率、含脂率和耗氧指数两两呈正相关。
  • 天府肉鸭新品系及其杂种肉用性能、胸肌纤维值的研究
    周中华, 王林全, 曾凡同, 邱祥聘
    1996, 14(01):  80-84,117.  doi:10.16036/j.issn.1000-2650.1996.01.016
    摘要 ( 192 )   PDF (432KB) ( 20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采用大型肉鸭C、G、M、L四个品系及其杂种CM、CL、GM、GL,狄高肉鸭商品代TC,组成九个组合。在相同舍饲条件下,对生长性状和屠宰性能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天府大型肉鸭父系C优于G,母系M优于L。四个杂交组中以CM最好,6、7周龄体重均居各组之首,料肉比都低于其它三组,胸腿肌率在6、7周龄都高于CL、GM、GL,而皮脂率在6、7、8周龄低于各组。因此,CM是一个比较理想的两系配套组合,可用于大型肉鸭的商品生产。肉鸭单位面积胸肌纤维数与胸肌重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活重、瘦肉率也吴负相关。
  • 鸭血浆蛋白(酶)多态性电泳图谱及其与数量性状的关系
    林余秋, 王林全, 曾凡同, 邱祥聘
    1996, 14(01):  85-91,74.  doi:10.16036/j.issn.1000-2650.1996.01.017
    摘要 ( 193 )   PDF (208KB) ( 14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研究了鸭不同品种、不同品系及其商品代等10个组合的血浆淀粉酶(Amylase)、酯酶(Esterase-1)、转铁蛋白(Transferrln)、前白蛋白(Prealbumin)等四项血浆蛋白(酶)的电泳图谱,发现淀粉酶、转铁蛋白、前白蛋白、酯酶(ES-1)强带的电泳图谱在品种间、品系间都没有差异;酯酶(ES-1)弱带型在不同品种间、及品系间具有统计上的差异,其遗传表达行为与性别有关。各品种间、及品系间的Tf相对含量、酯酶强带相对含量及其与鸭的各项肉用性能的关系无特定的趋向可盲。不同品种、不同品系间酯酶弱带图谱的统计上的差异与数量性状有关;ES-1a型频数高的品种或品系,其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ES-1b型频数高的两个不同专门化品系(指父系和母系)杂交后代的杂种优势率最大。ES-1e型频数以麻鸭类型品种为高。
  • 建昌鸭白羽系三系配套组合的生产性能研究
    殷勤, 王林全, 曾凡同, 邱祥聘
    1996, 14(01):  92-98,123.  doi:10.16036/j.issn.1000-2650.1996.01.018
    摘要 ( 168 )   PDF (554KB) ( 14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采用了三元杂交配套模式(即M♂×J♀→MJ♀×F♂→GMJ),以亲本M、J为对照,测定了单杂交母本MJ的繁殖性能,研究杂交鸭GMJ、GM、GJ和亲本G、M、J六个组合在放牧补饲和合饲方式下的肉用性能。结果表明:MJ40周产蛋量为203.7个,比J(147.2个)提高56.5个,MJ为全年产蛋,无季节性。舍饲7周龄,GMJ重2726.5g.比J提高全净膛重34.5%,胸肌63.9%,腿肌23.0%。杂交显著提高了建白羽系的生长速度和产肉量,改变了J胸肌薄弱的缺点。
  • 中型白羽肉鸭优选杂交组合的研究
    黄江平, 曾凡同, 王林全, 邱祥聘
    1996, 14(01):  99-104,111.  doi:10.16036/j.issn.1000-2650.1996.01.019
    摘要 ( 217 )   PDF (493KB) ( 13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采用了建昌鸭白羽系与天府肉鸭M系(♀)、L系(♀)以及G系(♂)的三个杂交组合,并设四个亲本对照。测定参试各组在舍饲和放牧方式下0-8周龄的体重和饲料消耗,7、8周龄屠宰分析。结果表明:杂交显著地提高了建昌鸭白羽系的早期生长速度和内用性能。三个杂文组合均可供在台词和放牧条件下推广生产中型白羽肉鸭。从在放牧条件下饲养制种鲜考虑,以推广GJ最为可行。本文还就杂种优势与环境问的工作效应进行了讨论。
  • 建昌鸭羽色遗传规律及杂交组合试验
    杨光希, 王林全, 曾凡同, 邱祥聘
    1996, 14(01):  105-111.  doi:10.16036/j.issn.1000-2650.1996.01.020
    摘要 ( 222 )   PDF (524KB) ( 20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通过品系(种)杂交,对建昌鸭羽色的遗传规律和杂种优势进行了探讨。其结果表明:①建昌鸭白羽系由常染色体隐性基因决定,基因型为cc,该位点有隐性上位效应。黄麻羽系C_E_M,褐麻羽系C_F_MR,白胸黑羽系CCeem_B。黄麻、揭麻羽c、e基因粒率分别为0.1224、0.0959和0.0476、0.1682;②品系(种)杂交能显著提高建昌鸭肉用性能。大型肉鸭作父本的建昌鸭白羽杂交鸭以GW和TW组合最佳。尤其是GW组合,即天府肉鸭G♂×建昌白羽♀更佳。
  • 三个肉鸭新品系及其杂种的肉用性能测定
    王继文, 王林全, 曾凡同, 邱祥聘
    1996, 14(01):  112-117.  doi:10.16036/j.issn.1000-2650.1996.01.021
    摘要 ( 193 )   PDF (450KB) ( 10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在相同舍饲条件下测定了天府大型肉鸭G、M、L三个品系和其余种GM、GL以及樱桃谷肉鸭观系商品代(CV)、狄高肉鸭商品代(TC)的增重性能和屠宰性能。结果表明:七周龄体重GM(2965.0克)位居于各组之首,GM组的体重表现出高度杂种优势(P<0.01);七周龄胸肌重GM(208.0克)和M(210.0克)、CV(208,4克)没有显著差异(P>0.05),而高于其它各组,但腿肌重显著高于其双亲和其它各组。GM全净膛重、胸肌重和腿肌重八周龄的杂种优势比七周龄明显增加,特别是胸肌重。七周龄皮脂率GM组(27.8%)最低。GM的饲料转化率七周龄(2.62:1)和八周龄(2.80:1)也表现最优。GM用于生产全胴体的适合屠宰期不得超过七周龄,而用于生产分割肉则要养至八周龄。GM的各项肉用性能已达到或超过从国外引进的樱桃谷肉鸭SM系和狄高肉鸭的水平,可以用于生产替代进口。
  • 鸭瘟鸭病毒性肝炎二联弱毒疫苗的研究Ⅱ、稳症性、保存条件及保存期的测定
    程安春, 汪铭书, 崔恒敏, 廖德惠, 陈孝跃
    1996, 14(01):  118-123.  doi:10.16036/j.issn.1000-2650.1996.01.022
    摘要 ( 224 )   PDF (438KB) ( 12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报道了鸭瘟鸭病毒性肝炎二联弱毒疫苗的稳定性、保存条件和保存期。稳定性的测定是采用了不同保存条件、不同保存期(月)的二联苗,用抗鸭瘟高免血清或抗鸭病毒性肝炎高免血清中和掉二联苗中的相应弱毒后,测定剩下的鸭病毒性肝炎弱毒和鸭瘟弱毒(满度)分别对9日龄鸡压的半数致死置(LD60)和对鸡胚成纤维细胞(CEF)的半数感染量(TCID60)来判定二联苗的稳定性。保存期的测定是采用不同保存条件(℃)不同保存期(月)的二联苗免疫成年鸭,10天后采血测定抗鸭肝炎病毒中和抗体效价及抵抗1万倍最小致死量鸭瘟强毒攻击的能力。试验结果表明:非冻干二联苗子-15——-25℃条件下可保存18个月,0℃冻冻结态下可保存1年,4-10℃可保存半年,15-25℃保存10天。疫苗冻干后,-15——-25℃条件下可保存20个月,0℃保存问个月,4-10℃保存12个月,15-25℃保存20天。
  • 鸭瘟鸭病毒性肝炎二联弱毒疫苗的研究Ⅲ、二联苗免疫鸭后抗体消长规律的测定
    汪铭书, 崔恒敏, 程安春, 廖德惠, 陈孝跃
    1996, 14(01):  124-127,134.  doi:10.16036/j.issn.1000-2650.1996.01.023
    摘要 ( 274 )   PDF (352KB) ( 13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报道了鸭瘟鸭病毒性肝炎二联弱毒疫苗免疫不同品种成年鸭后,其血清中抗鸭瘟病毒(DPV)和鸭肝炎病毒(DHV)的ELISA抗体消长规律,从而为临床上合理地应用二联苗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二联苗免疫鸭后抗体的消长与鸭的免疫力密切相关。并可以通过检测二联苗免疫鸭后的血清中抗DHV和DPV的ELISA抗体滴度来确定种鸭是否要进行加强免疫。当二联苗免疫鸭后血清中抗DHV的ELISA抗体滴度在1:512以下时或抗DPV的ELISA抗体商度在1:64以下时,需要进行DVH或DP的免疫。
  • 鸭瘟鸭病毒性肝炎二联弱毒疫苗的研究Ⅳ、疫苗的田间免疫试验
    程安春, 汪铭书, 崔恒敏, 廖德惠, 陈孝跃
    1996, 14(01):  128-134.  doi:10.16036/j.issn.1000-2650.1996.01.024
    摘要 ( 233 )   PDF (496KB) ( 16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报道鸭瘟鸭病毒性肝炎二联弱毒疫苗的田间免疫试验。试验采用不同品种鸭群首次免疫(30日龄)后不同日龄和加强免疫(168日龄)后不同时间(天)的鸭抵抗1万倍最小致死置鸭瘟病毒(DPV)强毒攻击的能力以及鸭首次免疫后不同日龄鸭血清中抗DHV中和抗体液度和加强免疫后不同时间(天)所产的蛋孵出的1日龄雏鸭抵抗1万倍LD60鸭肝炎病毒(DHV)强毒攻击的能力。试验结果表明:30日龄的雏鸭进行首次免疫,其对鸭病毒性肝炎的免疫期达5.5-6个月,对鸭瘟的免疫期达9个月;产蛋前(23-24周龄)进行加强免疫,则对鸭瘟和鸭病毒性肝炎的免疫期均达到9个月。经过1990-1995年大面积对天府肉鸭(曾祖代、祖代和父母代)、樱桃谷鸭(祖代和父母代)四川麻鸭、建昌鸭和奥日星鸭(祖代和父母代)共1千余万羽份的免疫注射,免疫效果良好,深受使用单位的欢迎。
  • 四川白鹅、皖西白鹅、朗德鹅、豁眼鹅及其杂种肉用性能的研究
    尹荣楷, 王林全, 曾凡同, 邱祥聘
    1996, 14(01):  135-141.  doi:10.16036/j.issn.1000-2650.1996.01.025
    摘要 ( 299 )   PDF (495KB) ( 16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以四川白鹅(S)为母本,分别与皖西白鹅(K)、朗德鹅(L)、豁眼鹅(H)杂交,组成KS、LS、HS三个杂交组合和SS、KK、LL、HH四个条本组合。测定在放牧补词条件下,肉鹅0-12周龄的增重速度;舍饲鹅60、70日龄及放牧70、84日龄的屠宰性能。结果表明:相同组合的生长速度放牧补饲优于全舍饲。屠宰结果:60日龄的屠宰率明显低于70日龄,而84日龄与70日龄相比,增加不多;70日龄同组合不同饲养方式的屠宰率虽然有差异,但不显著(P>0.05)。体重杂交优势最明显的为放牧HS组,其次LS,KS未表现出体重杂种优势。本试验表明,参试各组9-10周龄为最佳上市期,以四川白鹅为母本的名杂交组同亲本SS比较提高了胸腿肌率。本试验结果还讨论了有关肉鹅育种和营养问题。
  • 四川白鹅活体拔毛产毛绒量测定
    王林全, 曾凡同, 龙光禄, 杨祖伟
    1996, 14(01):  142-145.  doi:10.16036/j.issn.1000-2650.1996.01.026
    摘要 ( 217 )   PDF (304KB) ( 12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四川白鹅种群中抽取试验鹅106只,分别进行"成年公鹅常年拔毛"、"种鹅体产期拔毛"、"种鹅育成期投毛"及"肉鸽一次性拔毛"四个试验。除"成年公鹅常年拔毛"试验不设对用外,其余备试验均设对照。试验结果表明成年公鹅一年可拔毛8次,平均每只一年获得毛绒736.7克。种鹅休产期拔毛二次,平均每只获毛纺157.2克,休产期拔毛对其体重和产蛋性能并无不良影响。种鹅育成期拔毛二次,平均每只获得毛绒111.3克,对有成期生长发育未见不良影响。肉鹅一次性拔毛虽然每只可获得毛绒50.9克,但拔毛后要饲养25天以上方好出售,结果毛绒收入不延长饲养期支出,因此没有推广价值。
  • 四川白鹅蛋用性状分析
    王继文, 王林全, 龙光禄, 郭洪泗, 何成才, 陈俊金, 邓继科
    1996, 14(01):  146-148,145.  doi:10.16036/j.issn.1000-2650.1996.01.027
    摘要 ( 164 )   PDF (292KB) ( 15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利用四川白鹅选育测定资料为材料,分析了四川白鹅不同家系的开产日龄、开产体重、50和68周龄产蛋量和蛋重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四川白鹅开产日龄为185天,变异系数为11.39%,开产体重为3739.36克,68周龄产蛋量为59.4枚,变异系数为15.87%,68周龄产蛋量和50周龄产蛋量间的相关系数为r=0.6302。
  • 天府肉鹅新品系绒羽特性的研究
    王继文, 王林全, 刘桂琼, 龙光禄, 郭洪泗, 何成才, 陈俊金, 邓继科
    1996, 14(01):  149-152.  doi:10.16036/j.issn.1000-2650.1996.01.028
    摘要 ( 177 )   PDF (311KB) ( 19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采用天府肉鹅父系、母系为材料,测定了9-17周龄绒羽的生长发育及理化特性。结果表明,父系的产线性能优于母系。17周龄时,父系的绒重、毛绒重分别比母系高71.4%和35.8%,含水率、含脂率明显低于母系。第一次活体羽的适宜时间为13或14周龄。本文还就羽绒生长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