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03年 第21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03-03-31
    研究论文
  • 播种密度对“协调型”小麦新品种川农18的产量效应
    谭飞泉, 任正隆
    2003, 21(01):  1-5.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3.01.001
    摘要 ( 183 )   PDF (257KB) ( 16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经过两年的试验表明:小麦新品种"川农18"在高产栽培中,产量潜力比川麦28更高,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单位面积的有效穗突破了四川现有品种的上限,致使生物产量较高。川农18单位面积有效穗较高的原因,除了较强的分蘖能力外,主要在于它有更高的分蘖成穗率。本研究指出,不同的播种密度对川农18最高苗影响较大,对成穗数和叶面积指数有所影响,但对产量影响不大。与对照相比,川农18有较强的群体协调能力,在不同的播种密度情况下,均比对照的田间群体结构好,叶面积系数合理,剑叶质量较好,倒伏较少,穗数和穗重的互补能力强,更容易发挥高产潜力。川农18的分蘖力强,成穗率高,单穗重和单株生产潜力高的特点满足了现代"小麦精密播种栽培技术"对品种特性的要求,有利于在我国南方麦区建立新的小麦栽培模式。作者建议:在川农18高产栽培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减少播种量(50~100kg/hm2),以充分利用分蘖成穗达到高产稳产、节支增收的目的。
  • SSR标记遗传距离与小麦杂种优势相关分析
    张志清, 郑有良, 魏育明, 周永红, 刘登才, 兰秀锦, 刘虹
    2003, 21(01):  6-9.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3.01.002
    摘要 ( 155 )   PDF (224KB) ( 19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异源2号、川麦28号和绵阳26号等3个优良品种(系)与繁6等37个四川小麦品种组配杂交组合,考察了F1代6个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以及与SSR标记揭示的亲本间遗传距离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各性状杂种优势平均值均较低,但变幅较大(-92.31%~145.1%)。小麦21条染色体上的23个SSR引物共扩增出74条带,其中66条(81.2%)具有多态性。每个SSR引物能扩增1~8条,平均为3.2条。亲本间遗传距离(GD)变幅为0.135~0.486,平均GD值为0.297,表明亲本间的遗传差异较大。除穗粒重外,各性状杂种优势与SSR标记揭示的亲本间遗传距离的相关系数均不显著,说明难以利用SSR标记遗传距离预测小麦杂种优势。
  • 玉米近缘野生材料和自交系48-2及其远缘杂种F1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
    唐祈林, 荣廷昭
    2003, 21(01):  10-12,17.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3.01.003
    摘要 ( 159 )   PDF (214KB) ( 16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比较玉米近缘野生材料和栽培玉米自交系48-2及其杂种F1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表现后发现,玉米近缘野生材料与栽培玉米48-2由远到近的亲缘关系,酶谱表现(除极少的弱带外)为酶带数目的逐次减少和强度减弱;其远缘材料与栽培玉米杂种F1酶带数、酶活性趋向于中亲值;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其数目与植物生长习性和抗逆性有较密切的关系,1年生大刍草酶带数目和活性强于栽培玉米,多年生大刍草材料酶带数目和活性又强于同属的1年生种;其中,玉米近缘野生材料1年生大刍草小颖玉米和墨西哥大刍草与玉米杂交的F1出现一条所有亲本都不具有的新带,表明与遗传距离适中的亲本间杂交,其遗传物质易于发生基因的重组。
  • 玉米基因型与幼胚培养胚性愈伤组织发生能力的初步研究
    母贵琴, 潘光堂, 刘玉贞, 夏燕莉
    2003, 21(01):  13-17.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3.01.004
    摘要 ( 531 )   PDF (233KB) ( 20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实验通过对不同基因型玉米胚性愈伤组织诱导能力的比较,证实了玉米胚性愈伤组织发生主要受遗传控制。并从53份玉米材料中筛选出了11个胚性愈伤组织发生率较高的基因型,为基因工程等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同时初步探索了通过杂交方式转移胚性控制基因的可行性,获得了高诱导力杂交组合48-2×18(红)。
  • 小麦赤霉病的生物防治研究Ⅲ.拮抗芽孢杆菌B4、B6菌株的防病机制
    . 叶华智, 余桂容, 严吉明, 张敏
    2003, 21(01):  18-22.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3.01.005
    摘要 ( 150 )   PDF (261KB) ( 18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4和B6菌株对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产生抗生代谢产物抑制病菌的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抗菌物质无挥发性,主要为脂溶性和水溶物质。通过硫酸铵盐析和SDS-PGE分析,抗菌蛋白是重要的抗菌物质,蛋白组分的分子量范围在20~63kD之间。最适于两菌株产生抗菌物质的条件是:YSP培养基、pH7.0、28℃和充足的氧。产生抗菌活性物质的高峰期,分别是在培养72h(B6菌株)和96h(B4菌株)。抗菌物质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对热稳定,在碱性条件下则不稳定。
  • 胶孢炭疽菌菟丝子专化型的生物学特性
    刘慧, 袁世斌
    2003, 21(01):  23-26.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3.01.006
    摘要 ( 139 )   PDF (224KB) ( 19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胶孢炭疽菌菟丝子专化型生长和产孢的最适温度范围分别为25~30℃和28~30℃,最适pH值分别为5.0和6.0,最适C/N分别为35.0~52.5和35.0~58.4。大豆菟丝子汁对该菌的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均有显著的寄主营养诱导作用,首次对该菌的分生孢子萌发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 果实套袋在西昌石榴生产上的应用初报
    张猛, 徐雄, 刘远鹏, 袁继超
    2003, 21(01):  27-28,31.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3.01.007
    摘要 ( 167 )   PDF (164KB) ( 16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石榴果实为对象进行套袋试验,结果表明:第一批花(4月中旬)后75d套内外褐色单层纸袋,并于采前20d去袋,可明显减少果面锈斑的发生,改善外观品质,提高果实商品性,但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有所下降。
  • 四川巨桉短周期工业原料人工林地位级表的编制
    黄从德, 胡庭兴, 赖家明
    2003, 21(01):  29-31.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3.01.008
    摘要 ( 189 )   PDF (167KB) ( 17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泸州、宜宾、富顺、洪雅、眉山、丹棱、沙湾、夹江、沐川等地的各种立地条件和不同年龄的林分中,调查了巨桉人工林标准地175块。通过比较选出了H=0.20871+2.92447A-0.11921A2作为巨桉人工林地位级导向曲线的最优模型,用等分法编制了地位级表,并对其精度进行了检验,符合要求。
  • 马尾松雌雄花枝营养动态研究
    石大兴, 王米力, 龚毅红, 冯德宾, 吴小敏
    2003, 21(01):  32-34.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3.01.009
    摘要 ( 228 )   PDF (175KB) ( 17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无性系种子园10a生始花期嫁接母树和20a生盛果实生母树雌雄花枝和营养枝的N、P、K等营养元素及碳水化合物的动态进行了研究。分析表明:①嫁接母树各类枝条的N、P、K总量基本一致,碳水化合物总量差异显著;②实生母树与此相反,N、P、K总量差异显著(雌雄花枝的全P含量分别为营养枝的32.46倍和46.11倍;营养枝K的含量分别为雌雄花枝的1.81倍和1.68倍),而碳水化合物总量基本一致;③嫁接母树雌雄花枝碳水化合物总量分别为实生母树的2.06倍和1.61倍,而营养枝碳水化合物总量基本一致;④根据两类母树碳、氮比值,初步认为马尾松的雌雄花枝C/N以8.5~9.0较有利于花芽分化。本研究对马尾松种子园水肥管理和增产措施有一定参考价值。
  • 川西地区森林游憩资源分布及其特色初探
    廖嵘
    2003, 21(01):  35-38.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3.01.010
    摘要 ( 100 )   PDF (225KB) ( 34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详细调查川西森林游憩资源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地区森林游憩资源的特色。
  • 四川山地乌骨鸡的肤色遗传变化规律初探
    黄艳群, 朱庆, 杨志勤, 陈文, 康相涛
    2003, 21(01):  39-42.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3.01.011
    摘要 ( 190 )   PDF (210KB) ( 23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用胫色、肤色均为深乌的四川山地乌骨鸡和黄肤、黄胫的岭南黄鸡作为参试品种,通过品种的纯繁和正反杂交,进行四川山地乌骨鸡肤色、胫色遗传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岭南黄鸡的肤色、胫色基因为纯合基因,四川山地乌骨鸡虽经四代纯繁选育,肤色、胫色基因仍未完全纯合,尚需进一步加强选育。在含有四川山地乌骨鸡血缘的组合(WW、WH和HW),初生雏鸡肤色、胫色尚未完全稳定,有随日龄发生转变的现象,说明控制肤色、胫色黑色素沉积的基因具有表达的时效性;用四川山地乌骨鸡(♂)与岭南黄鸡(♀)杂交,F1代10周龄时深乌个体几乎全为母鸡,而1日龄雏鸡依肤色或胫色尚不能进行雌雄鉴别;本实验结果也提示雏鸡体内的真皮黑色素含量似乎与雏鸡的死亡率有关。
  • 几种寄生虫在黄鳝体内寄生的研究
    温安祥
    2003, 21(01):  43-46,75.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3.01.012
    摘要 ( 335 )   PDF (237KB) ( 22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97~2002年对四川地区黄鳝寄生虫的感染情况作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四川地区,黄鳝感染隐藏新棘虫、胃瘤线虫幼虫和锯缘叶形吸虫的感染率高且感染强度较大,并随地区、季节和体长的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异。这几种寄生虫在黄鳝种群内呈聚集分布,负二项分布系数分别为k=0.1519、k线=0.1748、k=0.1782。黄鳝的肥满度与感染寄生虫的种类和强度不显著相关。
  • 复方左旋咪唑浇注剂在山羊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林居纯, 杨少华, 张福华
    2003, 21(01):  47-48,81.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3.01.013
    摘要 ( 156 )   PDF (177KB) ( 17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山羊涂皮给予复方左旋咪唑浇注剂(0.1mL/kg)后,血浆中左旋咪唑的药物动力学特征。本项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条件是以μBond-C18(2×250mm)为固定相,甲醇:0.05mol/L碳酸铵(65:35,v/v)为流动相,225nm为检测波长。左旋咪唑血药浓度经药代动力学分析表明,其血药浓度的经-时过程符合一级吸收一室开放模型,动力学方程为:C*=3.894(e-0.157t-e-0.340t),达峰时间(Tmax)为4.326h,峰浓度(Cmax)为0.916μg/mL,曲线下面积(AUC)为11.015μg/(mL·h)。
  • 综述
  • 玉米胞质雄性不育材料的研究和利用
    孙庆泉, 荣廷昭
    2003, 21(01):  49-53.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3.01.014
    摘要 ( 155 )   PDF (248KB) ( 20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玉米胞质雄性不育材料是玉米遗传育种研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种质资源,本文全面概述了玉米胞质雄性不育材料自发现以来的研究和利用情况。随着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其在玉米育种和制种中将得到更广泛的利用。
  • 森林覆盖率与水土保持关系研究进展
    麻泽龙, 宫渊波, 胡庭兴, 于增瑞
    2003, 21(01):  54-58.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3.01.015
    摘要 ( 296 )   PDF (250KB) ( 41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森林覆盖率是反映区域森林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对评价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和改善森林小气候等生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国内外大量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对覆盖率高低与水土流失、区域降水之间关系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并探讨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和趋势。
  • 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研究进展
    郏艳红, 熊庆娥
    2003, 21(01):  59-63.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3.01.016
    摘要 ( 190 )   PDF (249KB) ( 35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体细胞胎发生在植物组织培养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本文对近年来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介绍了体细胞胎的形态发生、植物激素对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影响,体细胞胚胎发生中的生理生化变化及其胚性基因表达。
  • 专题论述
  • 雅安自然景观与地学背景
    纪先桃, 李廷轩, 王昌全
    2003, 21(01):  64-66.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3.01.017
    摘要 ( 143 )   PDF (154KB) ( 23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雅安山地面积占94%,地势高低悬殊大,河流深切,水流湍急,大地构造位置跨西部地槽,东部地台。地质构造复杂,褶皱、断裂发育,岩石出露齐全。地学背景对自然景观影响明显,如地质构造影响生物、水系、泉水等景观的出现。流水的作用,在新构造运动和岩性影响下,形成美妙的峡谷;不同岩石形成不同特色的地貌景观,明显反映出岩石性质。
  • 实施“川茶工程”的思路与对策
    唐茜, 单虹丽
    2003, 21(01):  67-72.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3.01.018
    摘要 ( 110 )   PDF (271KB) ( 16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介绍了四川实施"川茶工程"的背景、内涵及目标,论述了该工程对推动四川茶业产业化经营跨越型发展的意义。在分析该工程实施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实施该工程的扶茶政策和措施、思路和对策。
  • 研究简报
  • 中江大叶丹参离体培养技术研究
    刘学安, 王永清
    2003, 21(01):  73-75.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3.01.019
    摘要 ( 164 )   PDF (164KB) ( 15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实验以中江大叶丹参初展开叶片为外植体研究丹参快繁技术。结果表明:初代培养以1/2MS+3%蔗糖+0.7%琼脂+3mg/L6-BA培养基为佳,在此培养基上培养60d后可获得63.3%的芽苗分化率;继代增殖培养以2/3MS+3%蔗糖+0.7%琼脂+0.4mg/L6-BA培养基为优,在此培养基上每4周可获得5.4倍的增殖率;无根试管苗可采用瓶外生根法生根,用50mg/LIBA和50mg/LNAA混合液浸泡无根试管苗基部5min,以疏松肥沃壤土为基质,置于阴凉湿润塑料大棚内,6周后可获得86%的生根率。
  • 几种中草药植物粗提物对菜青虫的杀虫活性初报
    杨群芳, 李庆, 张绍梅
    2003, 21(01):  76-77.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3.01.020
    摘要 ( 320 )   PDF (133KB) ( 18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3龄菜青虫(Pieris rapae L.)对重楼、蓝桉、打破碗花花、问荆、木贼和构树6种中草药植物的粗提物进行了室内杀虫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重楼对菜青虫的触杀作用和室内防治效果较高,72h校正死亡率分别达77.68%和85.33%,胃毒作用为30.00%,具有开发应用的潜力。
  • 二色茉莉组织培养技术体系研究
    龚伟, 王米力, 石大兴
    2003, 21(01):  78-81.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3.01.021
    摘要 ( 204 )   PDF (216KB) ( 19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茎段为材料,采用不同培养基,研究确定适合二色茉莉(Brunfelsia latifolia)组织培养的培养基类型,植株再生的可能途径,以及适宜的培养条件。结果表明:①培养条件为温度25±2℃,光照强度1500~2000lx,光照12h/黑暗12h;②初代培养以MS+BA1.0mg/L+NAA0.01mg/L为最佳组合配方;③接种后直接进行光照培养启动较快;④0.1%升汞对外植体处理时间6min效果最好,启动率达91.5%,污染率2.5%;⑤继代培养以MS+BA2.0mg/L+NAA0.05mg/L为好,其月增殖系数为6.11,丛生芽多且生长适中,30d便可增殖一代;⑥生根培养以1/2MS+IBA2.0mg/L为好,其生根率为93.3%,平均根数为2.85条,平均根长为2.52cm;⑦生根移栽到珍珠岩:蛭石=1:1的育苗基质中,30d后成活率为85.9%。
  • 施肥对芹菜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张锡洲, 王昌全, 陈远学, 周娅, 陈光辉
    2003, 21(01):  82-84.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3.01.022
    摘要 ( 149 )   PDF (160KB) ( 18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肥料配合及氮肥分期施用对芹菜硝酸盐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N、P、K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适当延长最后一次施肥与芹菜收获时间以及N肥分期施用都有利于降低芹菜体内硝酸盐含量,N肥按底肥50%、追肥30%、20%3次施用既有利于降低芹菜硝酸盐含量,又有利于提高产量。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