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02年 第20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2002-12-31
  • 盘基网柄菌(Distyostelium discoideum)基因芯片研制与基因表达检测
    李晚忱, Kimchi Doquang, Adrian Tsang
    2002, 20(04):  305-308.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2.04.001
    摘要 ( 139 )   PDF (217KB) ( 12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将56个盘基网柄菌基因的PCR扩增产物制成基因芯片,提取不同发育阶段的总mRNA,逆转录制备cDNA探针,荧光染料标记,通过Southern杂交,检测盘基网柄菌不同发育阶段的基因表达模式。结果表明,在培养8h特异性表达的有actin、calmodulin、cdc2、Mo15等与孢子萌发和营养生长有关的基因;H2B-2和p24基因在16h时特异表达,说明这两个基因与盘基网柄菌由单细胞营养生长阶段向多细胞发育阶段的发育转化有关。
  • 应用PCR技术研究四川小麦品种特异性位点遗传多样性
    张志清, 郑有良, 魏育明, 吴卫, 周永红, 刘登才, 兰秀锦, 颜泽洪
    2002, 20(04):  309-312,320.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2.04.002
    摘要 ( 167 )   PDF (272KB) ( 12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PCR技术对四川省近50年来年推广面积达66700hm2(100万亩)以上的40个小麦品种特异性位点(即STS-PCR标记)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13对STS-PCR引物和26种引物-酶组合中,92.3%的引物和88.5%引物-酶组合能揭示小麦品种间的多态性。在检测到的92条DNA片段中,86.96%具有多态性,平均每种引物-酶组合检测到3.08条(变幅为1~8条)。这些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GS)变幅为0.478~0.989,平均GS值为0.753。STS-PCR标记遗传距离聚类分析能将40个品种相互区分开,其结果与亲缘关系较一致。各年代品种间GS值变化趋势表明,从60年代后四川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 一种节节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与小麦同源蛋白氨基酸序列的比较
    颜泽洪, 郑有良, 万永芳, 代寿芬, 王道文
    2002, 20(04):  313-316.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2.04.003
    摘要 ( 169 )   PDF (225KB) ( 12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节节麦的一种y类高分子量麦谷蛋白基因进行了序列测定和比较。结果显示,该亚基与小麦A、B和D和节节麦D染色体编码的y型亚基的全蛋白氨基酸残基数目均不一致。6个y型基因的信号肽、N-端和C-端氨基酸残基数目均一致,但有个别氨基酸的替换。而重复区氨基酸残基数目均不一致,主要由于重复单元六肽和九肽的数目不等。在目前已知的D基因组编码的y型亚基中,Dy13t的重复区是最短的,它比Dy10少4个九肽,比Dy12少4个九肽,2个六肽,比Dy12t少4个九肽。由N-Calign序列所作的聚类分析将这6个y型亚基分为3支,A、B和D基因组编码的亚基各占一支。来源于D基因组的4个基因的一支,又可将来源于节节麦和小麦D基因组的2个基因分别聚类在一起。
  • CIMMYT群体和我国地方群体的配合力与聚类分析
    谭登峰, 杨爱国, 潘光堂, 荣廷昭
    2002, 20(04):  317-320.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2.04.004
    摘要 ( 142 )   PDF (209KB) ( 16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掖478、Mo17、黄早四和丹340为共同测验种,采用NCⅡ遗传设计,对13个我国北方玉米群体和14个引进并改良的CIMMYT优良群体(共27个群体)的配合力效应(GCA和SCA)和遗传差异进行了系统评价。结果表明,CIMMYT群体的GCA效应显著高于我国北方玉米群体;另外,GCA和SCA之间无必然联系,这就意味着优良组合的亲本选择应在GCA选择的基础上还必须注重组合SCA的选择。经遗传距离统计与聚类分析,Pob28等5个CIMMYT群体和我国北方大部分群体被归为一类,而且,聚类与GCA效应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这进一步说明聚类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亲本材料间的遗传差异,而不是亲缘关系和地理来源的远近。
  • 玉米镰刀菌性穗腐及其抗病性测定方法
    文成敬, 陈晓娟, 陈文瑞
    2002, 20(04):  321-323.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2.04.005
    摘要 ( 151 )   PDF (178KB) ( 15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98年1999年连续对四川6个不同玉米生态区玉米穗腐病进行调查,发病率分别为75%和26.8%。年度波动明显。在发病果穗中镰刀菌性穗病最重要,占57.6%,而其中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穗腐和禾谷镰刀菌穗腐(F. graminearum)分别为41.7%和15.9%。除此之外,木霉(Trichoderma spp.)和离蠕孢菌(Bipolaris sp.)引起的穗病占据相当比例,分别占病果穗的21.1%和8.8%。用不同方法接种串珠镰刀菌用于抗性测定的结果表明,注射法能较好地诱发病害,接种量容易控制,适宜用作玉米镰刀菌性穗腐抗性测定。用注射法对10个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玉米进行抗性测定,结果没有发现免疫材料,但对两种镰刀菌性穗腐的抗病性均有明显差异。
  • 小麦赤霉病的生物防治研究——Ⅱ.拮抗芽孢杆菌在麦穗上的消长动态及生物学特性
    余桂容, 叶华智, 张敏, 秦芸
    2002, 20(04):  324-327.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2.04.006
    摘要 ( 169 )   PDF (216KB) ( 19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报导了对小麦赤霉病有良好防效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tilis)B4和B6菌株在麦穗上的定殖和生长的动态以及它们的主要生物学特性。结果是:B4和B6菌株能定殖和生长在麦穗上,并维持较高的种群量达十余天;最适于二菌株生长的条件是YSP培养基、pH7、28℃和充足的氧气。B4和B6的最高生长量分别在培养36h和44h。供试的10种化学农药中有4种对B4和B6菌株生长有抑制作用。
  • 甘蓝型油菜核不育系绵9AB-1不育性的遗传规律研究及初步应用
    蒙大庆, 袁代斌, 李芝凡, 蒲定福, 胥岚
    2002, 20(04):  328-329,353.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2.04.007
    摘要 ( 148 )   PDF (164KB) ( 16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表明,绵9AB-1的育性受核内两对重复隐性基因控制,该不育系不育性稳定、彻底、恢复源广,但其不育率只能达到50%,作者就可能的解决途径进行了讨论。利用该不育系选育的绵油11号丰产性、适应性表现突出。
  • 丽格海棠组织培养外植体再生体系建立关键技术的研究
    李春秀, 石大兴, 王米力
    2002, 20(04):  330-333.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2.04.008
    摘要 ( 176 )   PDF (205KB) ( 24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丽格海棠的叶、茎、花茎、叶柄等营养器官作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着重研究丽格海棠的最佳外植体,最佳培养基配方及接种模式的关键技术。研究表明初代培养基本培养基为MS,激素配比为6-BA0.5mg/L+NAA0.1mg/L,培养30d可获得较多的不定芽。外植体分化能力的研究表明丽格海棠的不同类型外植体能力大小为:叶 >茎 >花茎 >叶柄;从叶片的不同部位来看,叶中 >叶侧 >叶边缘;从不同叶龄来看,中等成熟叶 >幼叶 >完全成熟叶 >芽叶。叶片的接种模式:反放比正放好。
  • 颗粒茶新工艺技术研究——Ⅰ.影响颗粒的主要因素
    李中林, 周正科, 袁林颖, 钟映富, 高飞虎
    2002, 20(04):  334-336.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2.04.009
    摘要 ( 149 )   PDF (163KB) ( 13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春季末茶和夏秋季茶鲜叶为原料加工的颗粒茶色泽深绿油润,滋味醇和爽口,清香明显,汤色黄绿明亮。末茶的比例和锤切原料的含水量,是影响颗粒茶成粒率和颗粒紧结度的主要因素。随着末茶比例或含水量地增加,颗粒茶成粒率及颗粒紧结度均呈单峰曲线变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茶鲜叶:末茶为8:2、锤切原料含水量为71%时,其颗粒的成粒率和紧结度最高,感官品质最好,加工时间较短。
  • 光质对茶树花青素含量的影响
    张泽岑, 王能彬
    2002, 20(04):  337-339,382.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2.04.010
    摘要 ( 222 )   PDF (206KB) ( 36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红、黄、蓝、黑、透明塑料膜覆盖茶树,取芽叶测定花青素,结果表明:花青素的含量是黄色 >透明 >对照 >蓝色 >红色 >黑色。
  • 果-草-兔生态农业模式的综合效益试验研究
    彭燕, 邓玉林
    2002, 20(04):  340-343.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2.04.011
    摘要 ( 121 )   PDF (208KB) ( 20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00~2001年对比试验结果分析表明,果-草-兔农牧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与单纯果园、果-菜结合等传统的生产模式相比,不但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较好的社会效益,而且能显著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强土壤蓄水力,提高土壤肥力;同时,能有效控制杂草及减少果园病虫发生,从而维护农业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地采用多种生态农业模式,实现产业化经营,是提高地力,增加经济效益,改善传统果业发展模式的重要发展方向。
  • 林业分类经营实施的主要制约因素及对策
    李梅, 罗承德, 郭东力
    2002, 20(04):  344-346.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2.04.012
    摘要 ( 122 )   PDF (161KB) ( 14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林业分类经营是一项复杂、艰巨、牵涉面宽、政策性强,且影响因素众多的系统工程。林权模糊、产权不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及林业分类经营管理的机制尚未真正确立、相关政策支撑不力等是制约当前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的主要障碍因素。为此,一方面要广泛宣传森林的生态、社会效益,重视林业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在提高认识的同时,还应完善林权颁证、切实转换林业经营管理体制,尽快建立起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公益林效益补偿政策,从而使林业分类经营能真切地得以实施。
  • 四川巨桉短周期工业原料人工林地位指数表的编制
    黄从德, 胡庭兴, 赖家明
    2002, 20(04):  347-350.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2.04.013
    摘要 ( 120 )   PDF (201KB) ( 15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泸州、宜宾、富顺、洪雅、眉山、丹棱、沙湾、夹江、沐川等地的各种立地条件和不同年龄的巨桉人工林分中,调查了标准地175块。通过比较选出了H=28.21970(1-e-0.15600A)0.99310作为巨桉人工林地位指数表导向曲线的最优模型,用标准差调整法编制了巨桉短周期工业原料人工林地位指数表,并对其精度进行了检验,符合要求。
  • 不同肥料对莴笋硝酸盐含量及生长特性的影响
    李能芳, 郑万刚, 李焕秀
    2002, 20(04):  351-353.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2.04.014
    摘要 ( 192 )   PDF (166KB) ( 15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用3种肥料,研究有机、无机复合肥和有机无机复合肥对莴笋(Lactuca sativa var.angustana Irish)积累硝酸盐及其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半砂半泥土和紫色大土上,植株硝酸盐含量均以施用农家肥最低(半砂半泥土为279·5mg/kg,紫色大土为335.2mg/kg),施用三元复合肥最高(相应为560.7mg/kg、604.4mg/kg),施用恒昌多元有机营养肥居中(相应为365.1mg/kg、419.8mg/kg),差异达极显著水准。而且紫色大土上生产的莴笋的硝酸盐含量高于半砂半泥土,施肥后3d硝酸盐含量高于施肥前3d。3种肥料处理的莴笋产量、植株高度和开展度差异均不显著。
  • 根系CEC、ATP酶活性和根际微生物对籽粒苋富钾能力的影响
    李廷轩, 张锡洲, 王昌全, 周建新
    2002, 20(04):  354-356.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2.04.015
    摘要 ( 149 )   PDF (162KB) ( 26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根系CEC、根系和根际土ATP酶活性、根际微生物对籽粒苋富钾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籽粒苋植株的高富钾能力不仅与其根系阳离子交换量(CEC)较大有一定关系,而且也与籽粒苋根际土和根系的ATP酶活性高相关;②籽粒苋植株富钾与其根际微生物类群数量没有直接相关关系。除籽粒苋苗期根际土壤好气性细菌总数低于非根际土外,3种作物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类群数量均高于非根际土。
  • 四川省土地退化的现状及防治对策
    赵齐阳, 邓良基, 张世熔
    2002, 20(04):  357-361.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2.04.016
    摘要 ( 201 )   PDF (248KB) ( 20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四川占据长江上游流域的主体,自然灾害频繁,人地矛盾突出,土地资源承载的压力大。但近几年耕地资源以每年5.47%的速度减少,自然灾毁使全省每年减少耕地近4000hm2,水土流失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41.2%,占长江上游流域面积的56.5%,平均侵蚀模数达4000~5000t/(hm2·a),土壤性质恶化,中低产田土占75%,工业"三废"污染范围大,中性和酸性土壤pH值继续下降,化肥用量超过生态安全标准的6~8倍,川西北草地病虫鼠害严重、草场退化。本文在分析四川土地退化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挖掘土地生产潜力、创新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发展生态农业等主要对策。
  • 天府黑兔新品系与新西兰兔生长发育规律及饲料转率的比较研究
    赖松家, 杨光友, 李鹰
    2002, 20(04):  362-363,366.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2.04.017
    摘要 ( 328 )   PDF (154KB) ( 23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机选择天府黑兔和新西兰兔各60只作为试验动物,对两个品种的家兔早期生长性能和饲料转化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天府黑兔和新西兰兔在30~75日龄阶段,其生长速度呈上升趋势,75日龄后生长速度呈下降趋势;天府黑兔生长强度比新西兰兔大,30~90日龄平均日增重天府黑兔35.5g,新西兰兔27.5g,差异极显著(P<0.01);饲料报酬和成活率天府黑兔高于新西兰兔,但差异不显著(P>0.05)。
  • 雅安山水刍议
    纪先桃, 夏建国, 王昌全
    2002, 20(04):  364-366.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2.04.018
    摘要 ( 158 )   PDF (151KB) ( 14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雅安地处盆地到高原过渡地带。山地多,地表切割强烈,地势悬殊大,自然风光独具特色。青衣江及其支流沿岸,有绵延起伏的山,险峻的峡谷,清丽的河流和奇特的泉水。雅安有很好的自然旅游资源,对开展观光、休闲、科学考察等旅游,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发展潜力。
  • 饲粮酸化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冷向军, 王康宁, 李小勤
    2002, 20(04):  367-371.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2.04.019
    摘要 ( 148 )   PDF (251KB) ( 27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酸化剂作用的不同部位,就近年来无机酸、有机酸、复合酸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着重阐述了不同酸化剂对胃酸分泌、消化酶活性和肠道微生物的影响,指出不同酸化剂作用的侧重点不同,并为今后酸化剂产品的研究开发指明了某些方向。
  • 我国油菜品质育种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龙艳, 牛应泽
    2002, 20(04):  372-376.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2.04.020
    摘要 ( 178 )   PDF (240KB) ( 25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国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展油菜品质育种工作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本文从传统方法育种和现代生物技术育种两方面阐述了我国油菜品质育种工作的成绩和进展状况,包括双低油菜育种、黄籽油菜育种以及和现代生物技术如小孢子培养技术、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分子标记技术、转基因技术相结合的优质油菜品质育种状况,并针对我国油菜品质育种工作的前景作出了展望。
  • 鱼腥草的解剖结构观察
    袁明, 杨瑞武, 丁春邦, 段启香, 胡超
    2002, 20(04):  377-379.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2.04.021
    摘要 ( 249 )   PDF (202KB) ( 22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采自四川西部地区6个居群的鱼腥草,通过石蜡切片,对鱼腥草的根、茎、叶进行解剖结构分析,发现不同居群的鱼腥草在解剖结构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 石棉干旱河谷区板栗主要害虫的发生期及物候法预测
    杨伟, 周祖基, 黄琼, 杨春平, 姚勇, 姜军, 李华清
    2002, 20(04):  380-382.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2.04.022
    摘要 ( 154 )   PDF (164KB) ( 14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石棉干旱河谷区板栗主要害虫的发生为害和相关物侯进行了系统观测,经分析整理,将全年板栗害虫的发生为害划分为3个时期,提出了以栗树、桃、李的物候预测主要板栗害虫发生为害期的简易方法。
  • 松茸菌丝超微结构观察
    廖德聪, 陈强, 辜运富, 张昌兵, 张小平
    2002, 20(04):  383-386.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2.04.023
    摘要 ( 265 )   PDF (339KB) ( 19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电镜技术观察了分离自四川省雅江县黄背高山栎林的松茸菌根菌的超微结构。扫描电镜结果表明:松茸菌落自然表面都相似,由大量致密的、直径约为1.2~3.2μm绒毛状菌丝构成。对F11菌株的透射电镜结果表明:1.多数松茸菌丝细胞直径为0.7~1.3μm,中空,仅见细胞壁和一些膜状结构;2.少数菌丝细胞内有单个的细胞核,位于非菌丝顶端区域,有明显的核仁;少数细胞正在进行有丝分裂;3.菌丝具有明显的隔膜;4.有的松茸菌丝细胞有大量线粒体存在。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