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04年 第22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2004-06-30
  • 猪瘟伪狂犬病重组病毒SA215(A)疫苗株的构建(初报)
    徐志文, 郭万柱, 朱玲, 王晓玉
    2004, 22(02):  95-98.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4.02.001
    摘要 ( 149 )   PDF (232KB) ( 14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磷酸钙转染系统,将伪狂犬病三基因缺失疫苗SA215株DNA与PP63LacZE2 DNA共转染Vero细胞,获得SA215(A)1、SA215(A)2和SA215(A)3等12个重组病毒株。以光生物素标记的HCV E2基因为探针进行初步鉴定后,挑选SA215(A)1株作BamHⅠ酶切和southern转印杂交鉴定,结果表明构建是成功的,将其命名为SA215(A)。直接荧光抗体检测、SDS-PAGE电泳和western免疫印迹检测结果表明HCV E2基因在重组病毒内获得表达,产生大小约51kd的蛋白。对SA215(A)株进行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培养特性观察试验表明该毒株可适应Vero、BHK21和鸡胚成纤维细胞等多种细胞,但对不同细胞系表现有一定的差异。
  • 黑麦染色体1R对小麦幼穗培养中染色体稳定性的影响
    吉前华, 任正隆
    2004, 22(02):  99-102.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4.02.002
    摘要 ( 139 )   PDF (204KB) ( 13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使用5个不同的小麦品种和小麦-黑麦1R染色体单体和二体附加系进行组织培养,研究了再分化培养基上长出的根的染色体数。发现5个小麦品种的再生根尖的染色体都有丢失的现象,指出组织培养诱导了小麦培养中的细胞的染色体的不稳定性。不同的小麦品种在培养中的细胞稳定性在品种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1RS/1BL易位系的染色体在培养中丢失较多。黑麦的1R染色体附加到小麦,增加了小麦染色体的不稳定性,其中单体附加诱导染色体不稳定性的作用大于二体附加。本实验没有观察到小麦不同品种的组织培养能力和细胞学稳定性间的相关性。文中讨论了利用组织培养诱导染色体易位的可能性。
  • 小麦品系绵阳97-392的组织培养再生植株的遗传变异
    吉前华, 任正隆
    2004, 22(02):  103-106.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4.02.003
    摘要 ( 151 )   PDF (213KB) ( 16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组织培养中的再生植株的遗传变异,使用小麦品种绵阳97-392的幼穗作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获得了23个自交结实的再生植株,在田间种植为株系。其中2个株系证明发生了叶片和种皮颜色的遗传变异,遗传分析证明它们是单基因隐性突变。没有观察到抗病性的突变。分析了这些株系的单株穗数,株高,穗长,穗粒数,千粒重数量特性,在一些株系中也观察到数量性状的明显的变异。这些数量变异在T2代中除表现为平均数的显著差异外,也表现为群体内植株之间的差异。这种群体内的植株间的差异揭示了数量性状变异的继续分离。本文讨论了通过组织培养产生数量性状变异作为小麦育种资源的可能的作用,以及组织培养中的遗传变异对转基因研究的干扰问题。
  • 西藏小麦醇溶蛋白Gli-1和Gli-2位点等位基因组成分析
    代寿芬, 郑有良, 颜泽洪
    2004, 22(02):  107-111.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4.02.004
    摘要 ( 135 )   PDF (266KB) ( 14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A-PAGE方法,鉴定了130份西藏小麦地方品种的Gli-1和Gli-2位点等位基因组成。结果表明,西藏小麦的6个主要醇溶蛋白位点等位基因组成类型丰富。共出现了98个等位基因,114种组合。各位点平均Nei氏遗传变异系数高达0854。在各位点基因中,Nei氏遗传变异系数在第一和第六同源群的相应位点表现相同趋势,以A组最高,B组次之,D组最低。6个主要醇溶蛋白位点的等位变异7~24个,平均1633个。出现频率最高的分别是Gli-A1urt3(14.62%)、Gli-B1k(15.38%)、Gli-D1a(40.00%)、Gli-A2o(14.62%)、Gli-B2a(22.38%)和Gli-D2a(40.00%)。在Gli-A1、Gli-B1和Gli-A2位点上分别出现了4种、2种和2种前人未报道的遗传块。在Gli-B1位点,有3份材料未表达。
  • 拟鹅观草属植物的醇溶蛋白研究
    丁春邦, 周永红, 杨瑞武, 张利
    2004, 22(02):  112-116.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4.02.005
    摘要 ( 597 )   PDF (279KB) ( 16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对小麦族拟鹅观草属22份材料和鹅观草属5份材料进行醇溶蛋白遗传分析,结果表明:① 27份材料共分离出26条带纹,多态性高达100%;②拟鹅观草属植物具有较丰富的醇溶蛋白多态性,其种间和种内不同居群间均存在明显的醇溶蛋白遗传变异,且种间变异大于种内变异,醇溶蛋白图谱可以作为鉴定拟鹅观草属植物的指纹图谱;③醇溶蛋白图谱的聚类结果与形态学、细胞学和RAPD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表明醇溶蛋白资料可以运用于拟鹅观草属植物种间、种内遗传差异及系统关系研究。
  • 鹅观草属三个物种及其居群间的酯酶同工酶分析
    魏秀华, 周永红, 杨瑞武, 丁春邦, 张利, 张海琴
    2004, 22(02):  117-120,195.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4.02.006
    摘要 ( 186 )   PDF (260KB) ( 13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聚丙烯酰胺垂直平板电泳技术对小麦族鹅观草属3个物种:毛叶鹅观草Roegneria amurensis(Drob.)Nevski、纤毛鹅观草R. ciliaris(Trin.)Nevski和竖立鹅观草R. japonensis(Honda)Keng的22份材料的幼苗进行了酯酶同工酶比较分析。结果表明:① 3个物种的酯酶同工酶酶谱相似,说明3个物种有相同或相近的遗传基础,亲缘关系较近,但3个物种种间无完全相同的酶谱,或多或少表现差异;②种间差异大于种内差异;③同种不同居群间酶谱也存在差异。
  • 小麦抗穗发芽研究方法的初步评价
    兰秀锦, 郑有良, 刘登才, 颜泽洪, 魏育明, 张志清
    2004, 22(02):  121-125.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4.02.007
    摘要 ( 133 )   PDF (265KB) ( 15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106份小麦不同灌浆时期的穗发芽和种子发芽进行了测定,7份具不同穗发芽抗性基因型的完整穗、脱粒种子和切取的胚部发芽测试以及抗穗发芽小麦与易穗发芽小麦杂交的F2单株测定与遗传分析。结果表明:①由于不同基因型的灌浆速度、生理成熟和种子脱水速度不同,导致不同基因型的发芽高峰值出现在不同时期;②不同基因型的胚发芽率随灌浆期延长而增加,种子发芽和穗发芽率则呈现各自的高峰值,说明不同基因型的穗发芽抗性来源于胚以外的其他方面的抑制,因而在作遗传分析时,F1植株上的种子(胚)发芽应视为F1的表现,其他类推;③由于穗发芽受环境影响很大,通过简单的"抗×易"杂交和F2的单株测试,有时不能准确地判定控制基因的数目,而单体和双端体分析能够较好反映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或染色体个数和表达的显隐性关系等;④由于很难一次性地确定F2所有单株的真实差异,因而在进行分子标记时,经过多年测定的稳定株系为对象较为可靠;⑤对穗发芽测试所涉及的问题作了简要讨论。
  • 作物品种区域试验多年资料联合分析法的计算机程序
    刘永建, 明道绪, 黄玉碧, 范志霞
    2004, 22(02):  126-127,132.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4.02.008
    摘要 ( 110 )   PDF (169KB) ( 18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别用Visual BASIC 6.0和The SAS System for Windows V6.12编制了作物品种区域试验多年资料联合分析方法的计算机程序。程序调试结果表明,两种系统开发的程序不仅可以进行方差分析,而且可以计算品种、试点和品种试点组合的最小二乘均数,并可对其差异显著性进行检验,且计算结果完全相同。
  • 四川野生扁穗牛鞭草居群形态变异的模糊聚类分析
    马啸, 张新全, 陈永霞, 杨春华, 刘伟
    2004, 22(02):  128-132.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4.02.009
    摘要 ( 158 )   PDF (259KB) ( 15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同一栽培条件下,对采集自四川省各地区的22个野生扁穗牛鞭草[Hemarthria. compressa(L. F.)R. Br.]居群的15个形态学性状进行了模糊聚类分析,在置信水平λ=0.8197时将22个居群划分为4个类型,说明四川野生扁穗牛鞭草存在较为丰富的形态多样性,并分别讨论了各类型的主要特点和利用价值。
  • 葡萄品种遗传关系的RAMP分析
    吕秀兰, 张光伦, 廖明安, 龚荣高, 曾秀丽
    2004, 22(02):  133-137.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4.02.010
    摘要 ( 184 )   PDF (266KB) ( 14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目前南方大力推广的18个葡萄品种进行了RAMP分析。结果表明,品种间遗传差异明显,多态性高。33个引物组合产生的148条DNA扩增片段中,120条具有多态性,占81.1%,每个引物组合可扩增1~8条多态性带,平均4.5条。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0.759~0.945,平均值为0.844。聚类分析显示,RAMP标记能将18个品种完全分开,鉴定出引入栽培的京秀和信浓笑两个品种遗传关系很近。同时,RAMP标记的聚类结果与葡萄品种抗感霜霉病类型基本一致。
  • 一株苝醌类光敏剂产生菌rRNA基因ITS区的测序分析
    卢明锋, 黄玉碧, 张红雨, 王红宁, 张月杰
    2004, 22(02):  138-141.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4.02.011
    摘要 ( 136 )   PDF (230KB) ( 14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1株次级代谢产物为苝醌类衍生物(Perylenequinones deriveration,PQD)真菌的r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区(Inter transcribed spacer,ITS)进行了克隆测序。在GeneBank中经Blast序列比对,与竹黄属竹黄(Shiraia bambusicola P. Henn)的ITS序列相似度达到92%,表明该菌株与竹黄属的亲缘关系较近。
  • 三角梅组织培养外植体再生体系建立研究
    叶顶英, 张健
    2004, 22(02):  142-145.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4.02.012
    摘要 ( 176 )   PDF (201KB) ( 17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三角梅(Bougainvillea glabra)的带芽茎段、茎尖、叶片等营养器官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着重研究三角梅的最佳外植体类型,最佳培养基配方及植株再生的可能途径。研究表明:①不同类型的外植体再生能力大小为:茎段 >茎尖 >叶片;②初代培养最佳的诱导培养基为MS+6-BA 1.0mg/L+IBA 0.5mg/L;③继代培养丛芽增殖最佳培养基为MS+BA 2.0mg/L+IBA 0.1mg/L。
  • 土壤管理方式对李园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研究
    张猛, 张健, 廖尔华
    2004, 22(02):  146-149.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4.02.013
    摘要 ( 111 )   PDF (223KB) ( 14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四川大英县不同土壤管理方式下李园的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管理方式下,夏旱期间土壤含水量以刈割覆盖处理最高。刈割压埋、畜粪还园处理在土壤保温和降温方面的效果不如刈割覆盖处理明显,但优于清耕处理。各处理间土壤容重变化较大,0~20cm土层畜粪还园处理的土壤容重较清耕减少0.45 g/cm3。土壤养分指标值较试验前均有不同程度地提高,各处理土壤养分值以畜粪还园处理为最好。
  • 丛生芽——大花蕙兰快速繁殖的新途径
    刘丽锋, 张健
    2004, 22(02):  150-152.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4.02.014
    摘要 ( 208 )   PDF (164KB) ( 16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主要采用大花蕙兰的茎尖作外植体,不经过愈伤组织直接诱导丛生芽,这是一种变异率低的快繁方法。结果表明:在MS+BA 2.0mg/L+NAA 0.1mg/L+AC 0.5g/L培养基上,丛生芽增殖最快,80d增殖系数可达6.23。
  • 柠檬黑星病的初步研究
    肖育贵, 周建华, 吕良琼, 肖银波, 张金荣
    2004, 22(02):  153-156.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4.02.015
    摘要 ( 216 )   PDF (216KB) ( 15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柠檬的地面病叶和感病果实进行切片观察和组织分离培养,初步鉴定出引起柠檬黑星病的病原菌为球壳孢目球壳孢科茎点霉属真菌。病原菌主要以分生孢子世代在落叶上越冬,4月中、下旬开始飞散,5月中旬为飞散高峰期。分生孢子成熟后飞散到柠檬当年生叶片和果实上进行再侵染;有性世代的子囊孢子6月初大量成熟并开始飞散。经过套袋试验弄清了柠檬黑星病病原菌的侵染时间为5月中旬。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最佳防治时间。在控制技术上,冬季清除果园地面枯枝落叶同时喷施高效低毒杀菌剂,降低果园内病原菌越冬数量。试验结果,施用柠檬专用肥料可增强柠檬对黑星病的抵抗能力,降低柠檬果实受害率30%左右;从5月中旬开始每15d一次用杀菌剂进行喷雾防治,每年防治2~3次,防治效果可达80%以上。
  • 四川粗壮女贞苦丁茶中黄酮的提取、分离与初步鉴定
    叶善蓉, 唐茜, 杜晓
    2004, 22(02):  157-160,164.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4.02.016
    摘要 ( 169 )   PDF (271KB) ( 26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粗壮女贞[Ligustrum robustum(Rxob.)BL.]苦丁茶为材料,选用乙醇浸提L9(34)正交实验,确定了从四川苦丁茶中提取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乙醇浓度为80%,提取温度为80℃,乙醇用量为10倍于苦丁茶质量,浸提时间为4h,总黄酮的提取效果最好,物质的浸出率可达84.32%,所得干物质中黄酮总量为47.6803mg/g。对提取物进行分离和纯化,得到6种化合物,经薄层层析(GF254)和显色反应等初步定性鉴定,结果表明:化合物A为异黄酮;化合物B、D、F均为黄酮(醇);化合物C为二氢黄酮(醇);化合物E为花色甙。
  • 硫代木质素及其复合肥对小麦的增产效果
    张利, 张清东, 徐健蓉
    2004, 22(02):  161-164.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4.02.017
    摘要 ( 150 )   PDF (218KB) ( 13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潮土和紫色土两种土壤上,比较研究了硫代木质素及其复合肥料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硫代木质素单独作为肥料施用对小麦产量增产作用不大。硫代木质素基复合肥较普通无机复合肥具有更大的增产作用,硫代木质素对无机肥料具有极显著的增效作用。
  • 西藏土壤钾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高丽丽, 刘世全, 张世熔
    2004, 22(02):  165-169,178.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4.02.018
    摘要 ( 206 )   PDF (298KB) ( 16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西藏16个土类138个土壤剖面465层土样的分析资料,讨论土壤的全钾和速效钾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西藏土壤全钾较丰富,主要由于成土母质中钾含量较高,其主要原因是母质钾的风化淋溶程度低。由于土壤有机质对矿物钾的"稀释效应",致使一般土壤(表层)全钾低于母质全钾;同时在富含钙质的碱性土中,CaCO3的聚积对全钾也有一定的"稀释效应"。西藏绝大部分土壤的速效钾处于高供钾水平,其含量主要决定于土壤CEC,进而又主要决定于有机质含量,在少部分土壤中也与粘粒含量有关。此外在富含有机质的酸性土中,速效钾含量还受盐基饱和度的影响。
  • 雅安市农业信息系统运行影响因素分析
    刘德春, 邓良基, 高雪松, 刘虹
    2004, 22(02):  170-173.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4.02.019
    摘要 ( 136 )   PDF (198KB) ( 15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雅安农业信息系统发展情况和运行现状与问题为基础,运用实际调查研究和层次分析法,从农业信息系统运行效益影响因素的评价指标入手,系统分析了农业信息系统效益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影响因素的层次结构模型及评价体系。
  • 攀西地区优质稻生产的技术进步贡献率测度与分析
    王燕, 张文秀, 袁继超, 张文爱
    2004, 22(02):  174-178.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4.02.020
    摘要 ( 105 )   PDF (242KB) ( 15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索洛增长速度方程对1992~2000年攀西优质稻生产的技术进步贡献率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对攀西优质稻生产的贡献份额为41.48%,而"九五"期间则达到了55.06%。攀西地区处在工业化发展的初期,要想依靠工业反哺农业,高投入、高产出的资金集约型发展在目前是不现实的。单纯依靠外延性的、粗放性的资金投入推动生产发展,结果必然导致生产成本上升,经济效益下降。所以,依靠科学技术就成为优质稻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 阿坝州土地资源特征及可持续利用对策探讨
    马英, 邓良基, 凌静
    2004, 22(02):  179-182.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4.02.021
    摘要 ( 192 )   PDF (218KB) ( 17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四川省阿坝州的区域自然特征与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出发,对阿坝州土地利用特征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对策:立足牧草地优势,促进畜牧业发展;以保护自然资源为主,积极发展旅游业;提高林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现有耕地资源,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生态农业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优势,加快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和商品基地建设;加强科技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
  • 喹乙醇对鲤鱼蓄积毒性的研究
    汪开毓, 耿毅, 刘开永
    2004, 22(02):  183-186.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4.02.022
    摘要 ( 180 )   PDF (272KB) ( 15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剂量定期递增法,测定了喹乙醇对鲤鱼的蓄积毒性,结果表明喹乙醇在鲤鱼体内的蓄积系数为1.45~1.9,根据蓄积作用的评价标准,喹乙醇在鲤鱼体内有明显的蓄积作用。病鱼鳍条基部、嘴角和腹部充血、出血、发红,排出具有特征性的乳白色半透明黏液便,临死前出现神经症状,肝脂肪变性或水泡变性,肠呈卡他性肠炎,肾小管上皮细胞和心肌细胞空泡变性。
  • 幼建鲤维生素C缺乏症研究
    刘扬, 申顺立, 周小秋, 姜俊
    2004, 22(02):  187-191.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4.02.023
    摘要 ( 173 )   PDF (274KB) ( 15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幼建鲤维生素C缺乏症进行了研究。选择体重为(11.18±0.57)g(P>0.05)的健康幼建鲤192尾,平均分成两组,每组96尾,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32尾,饲喂含维生素C 0mg/kg、60mg/kg的半纯合饵料133d。结果表明:缺乏组的心脏重量、脾脏重量、肝胰脏重量、性腺重量、后肾重量、性腺体指数极显著地降低(P<0.01),心体指数、后肾体指数极显著地提高(P<0.01),而肝体指数、脾体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缺乏组表现出体色变黑、尾柄和鳍发黑、鳍基部出血、鳍条糜烂、脊柱侧凸、尾部明显弯曲等症状。
  • 含CCK抗体的卵黄粉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丁雪梅, 张克英, 陈代文
    2004, 22(02):  192-195.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4.02.024
    摘要 ( 155 )   PDF (206KB) ( 12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用含有CCK抗体的卵黄粉饲喂肉鸡,研究其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共分4个处理,每个处理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试验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含有CCK抗体的卵黄粉(100mg/kg),可显著提高1~42日龄肉鸡的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
  • 齐口裂腹鱼鳃表面结构扫描电镜观察
    方静, 潘康成, 邓天怀
    2004, 22(02):  196-198.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4.02.025
    摘要 ( 157 )   PDF (210KB) ( 16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扫描电镜观察齐口裂腹鱼鳃表面结构,发现齐口裂腹鱼鳃的鳃弓、鳃丝、鳃小片上皮细胞表面均具有隆起的微脊;微脊形态特征随在鳃上分布部位不同而不同,与其他硬骨鱼比较有较大差异;鳃小片上皮细胞表面结构与其呼吸功能密切相关。
  • 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图像恢复
    汪建
    2004, 22(02):  199-202.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4.02.026
    摘要 ( 127 )   PDF (252KB) ( 12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论述了基于遗传算法的图像恢复方法,提出了将模拟退火法和遗传算法相结合求解图像非线性最优化问题的算法。改进的算法提高了进化速度和全局寻优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图像的复原度,实验结果表明算法是有效可行的。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