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04年 第22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04-03-31
  • “恢复型”小麦新品种选育初报
    蒋华仁, 张怀琼, 谭飞泉, 任正隆, 何祖才
    2004, 22(01):  1-2.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4.01.001
    摘要 ( 146 )   PDF (123KB) ( 18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恢复型"小麦品种是指具有高产稳产性能而又能很好恢复雄性不育系育性的品种。通过不育系与恢复系的杂交,选出了恢复型品种川农19和一大批优良恢复型品系,这类品种有利于简化杂交小麦的制种程序和降低生产成本,在杂交小麦育种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 小麦高代材料中幼穗培养特性的研究
    吉前华, 任正隆
    2004, 22(01):  3-5.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4.01.002
    摘要 ( 124 )   PDF (168KB) ( 12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分析了两个小麦杂交组合的F5株系群体,其中组合1包含了较高组织培养能力的亲本,组合2的亲本均有较低的组织培养能力。研究结果显示,两个组合F5群体的半愈期、成愈率,成根愈率和成芽愈率的分布显著不同。组合1的F5群体中有显著较多的具有高效组织培养能力的株系。研究结果指出,即使在分离世代未加选择的情况下,高效组织培养能力有关的基因仍然能够遗传到F5世代。因此,在F5代株系中,结合农艺性状的选择,培育农艺性状优良、组织培养表现高效的小麦株基因受体品系是可能的。
  • 小麦组织培养能力在栽培品种间的变异
    吉前华, 任正隆
    2004, 22(01):  6-9.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4.01.003
    摘要 ( 160 )   PDF (190KB) ( 13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选择转基因研究中优良的受体小麦材料,对76个我国南方麦区的小麦新品种(系)的组织培养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指出:半愈期,成愈率,成根愈率和成芽愈率在不同品种间存在着广泛的变异。半愈期和成愈率的变异趋势一致,而成芽愈率和成根愈率表现很不相同。栽培品种中组织培养能力的广泛变异性,指出有针对地培育小麦转基因受体的重要性。
  • 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及籽粒蛋白质组分与烘烤品质性状关系的研究
    马啸, 任正隆, 晏本菊, 张怀琼
    2004, 22(01):  10-14.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4.01.004
    摘要 ( 632 )   PDF (254KB) ( 16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染色体工程新方法创造的小麦-黑麦远缘杂交后代的30个株系作为供试材料,进行了高分子谷蛋白亚基、蛋白质组分及比例与品质性状(SDS沉淀值和Glu-1评分)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发现:Glu-13个基因位点的亚基对品质性状变异的影响大小如下:亚基5+10 >2+12(Glu-D1位点),亚基7+8 >7+9(Glu-B1位点),亚基1 >Null(Glu-A1位点);按现有学者总结出的方法计算的Glu-1品质总评分与SDS沉淀值的简单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而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Glu-13个基因位点对SDS沉淀值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其中对沉淀值变异的影响,Glu-D1 >Glu-A1 >Glu-B1。对相同的30个株系进行麦胚乳蛋白质组分及其比例与品质性状(SDS沉淀值和Glu-1评分)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发现:3种主要的小麦胚乳蛋白质组分中,只有麦谷蛋白含量与SDS沉淀值极显著正相关,球清蛋白和醇溶蛋白的含量与SDS沉淀值的相关性很小。
  • 小麦条锈病最佳防治时期研究
    廖中元, 苟明强, 何正明, 田茂元, 蒲光均, 杜杰, 何玉钏
    2004, 22(01):  15-17.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4.01.005
    摘要 ( 652 )   PDF (156KB) ( 18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采用人工接种模拟小麦条锈病自然发病状况,再进行分期喷药,从而得出不同时期喷药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效果。在本试验条件下的结果表明:在条锈病发病初期的小麦拔节期和孕穗期用药都能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而二者相结合防治效果更佳,可比不防治增产167.55%,并能达到较高的产投比和将对环境污染降到最低程度。另外,研究还表明,小麦条锈病的过早发生,对小麦产量构成因素中的有效穗、穗粒数和千粒重都会产生严重影响,依次为:穗粒数 >千粒重 >有效穗,因此,对于不抗病的小麦品种,应对其条锈病进行全程监控,做到早发早治,再发再治较好,才能夺取最后丰收。
  • 转基因改良水稻的抗螟虫性研究
    马炳田, 王玲霞, 李平, 朱祯, 周开达
    2004, 22(01):  18-22.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4.01.006
    摘要 ( 115 )   PDF (278KB) ( 14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质粒pCUSBK-HPT作抗虫基因供体,优良籼型恢复系蜀恢527为受体,采用基因枪转化法,获得了转抗虫基因sbk的植株。室内和田间试验发现转基因植株抗虫性得到提高。分子证据表明外源基因在受体植株中的遗传是稳定的。外源基因的转入没有改变受体的优良农艺性状。
  • 水分胁迫对玉米幼苗氮素代谢的影响
    王晓琴, 袁继超, 柯永培, 熊庆娥
    2004, 22(01):  23-25.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4.01.007
    摘要 ( 131 )   PDF (170KB) ( 14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3种抗旱性不同的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水分胁迫对玉米幼苗氮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分胁迫下,玉米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逐渐下降,正在生长中的新叶比已停止生长的老叶下降幅度更大;在短期水分胁迫下,根系中可溶性蛋白及硝酸还原酶活性略有升高,随着胁迫时间的进一步延长而急剧下降。抗旱性弱的品种可溶性蛋白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在水分胁迫下下降的幅度较抗旱性强的品种大。
  • 攀西地区稻米垩白的变异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李俊青, 刘从军, 袁继超, 李晓玲, 丁志勇, 姚凤娟, 俄胜哲
    2004, 22(01):  26-29.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4.01.008
    摘要 ( 104 )   PDF (201KB) ( 17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多品种多栽培因素试验,分析了攀西地区稻米垩白性状的变异特征,结果表明:籼稻的垩白粒率、垩白面积和垩白度均大于粳稻,籼稻中杂交稻又大于常规稻,而各垩白性状的变异系数则相反;同品种垩白的大小因栽培地点和海拔高度而异,高海拔地区籼稻品种的垩白大于低海拔地区,而粳稻品种则有相反趋势;栽培措施对稻米垩白有显著影响,影响的大小因品种和措施而异。
  • 金花梨基因组DNA提取及其RAPD分析
    刘遵春, 廖明安, 任雅君
    2004, 22(01):  30-33.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4.01.009
    摘要 ( 109 )   PDF (213KB) ( 16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金花梨嫩芽为试材,通过在磨样时添加不同量的抗氧化剂Vc,对CTAB法作了一定的改进,比较了不同处理的提取效果,再分别以成熟叶片、新梢和嫩芽为材料,采用改进的CTAB法提取基因组DNA,进一步比较了不同材料的提取效果,并以金花梨及其18个变异单系的基因组DNA为模板,40个随机引物进行RAPD分析。结果表明:以嫩芽为试材,在磨样时每克鲜样添加0.10g的Vc,能够提取到高质量的基因组DNA;采用改进的CTAB法,用成熟叶片、新梢和嫩芽均能提取到可直接用于RAPD分析的基因组DNA;大部分引物可以在不同模板上扩增出条带,但仅有5个引物可以同时在金花梨及其18个变异单系基因组DNA上扩增出条带;用RAPD结果对金花梨及其18个变异单系进行聚类分析。
  • 脐橙果实糖积累与蔗糖代谢相关酶关系的研究
    龚荣高, 张光伦, 吕秀兰, 曾秀丽, 罗楠, 胡强
    2004, 22(01):  34-36.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4.01.010
    摘要 ( 123 )   PDF (171KB) ( 27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罗伯逊"脐橙果实发育过程中糖含量以及蔗糖代谢相关酶——蔗糖合成酶(SS)和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SS合成与分解方向的活性变化趋势相似,SS分解方向活性在果实的整个发育期的两次回升,分别是SPS和SS合成方向的活性上升阶段,它通过调节果实内蔗糖浓度来影响果实的库强;SPS和SS合成方向分别是花后150d之前和花后150d之后影响果实糖积累的主要酶,SS分解方向则是通过调节果实的库强来影响糖积累。
  • 川东北茶区茶园土壤重金属现状分析
    谭和平, 陈能武, 黄苹
    2004, 22(01):  37-40.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4.01.011
    摘要 ( 151 )   PDF (191KB) ( 20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单因子指数和加权综合指数法对四川东部和东北部地区16个县市的69个茶园土壤样本中As、Cd、Cr、Cu、Hg、Pb、Zn、Ni元素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目前该地区的茶园土壤环境按农业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标准分析基本适合种植茶树和生产符合卫生质量标准的茶叶。若按有机茶园土壤标准分析,该地区茶园土壤Pb、Cu、Zn和Ni等重金属元素含量未超标,但Cd、Hg、As和Cr的含量存在一定程度的超标。单因子指数分析结果超标样点的比例分别为85.51%、63.77%、37.68%和11.59%,加权综合指数分析结果超标样点的比例为43.48%。
  • 川西茶区几种茶林(果)复合生态系统生态效应的初步研究
    唐茜, 廖长力, 单虹丽
    2004, 22(01):  41-44.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4.01.012
    摘要 ( 158 )   PDF (205KB) ( 13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川西茶区现有的几种茶林(果)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效应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川西茶区日照较少,但茶林(果)复合生态系统能改变光、温、湿等生态条件,使茶园的微域气候得到改善,满足茶树喜温好湿、耐阴的生物学特性,有利于茶树生长和绿茶品质的改善和提高。因此,在川西茶区建设茶林(果)复合生态系统同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
  • 四川省耕地数量变化过程及其驱动力研究
    李建强, 任大廷, 邬昕珏, 吴平
    2004, 22(01):  45-48.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4.01.013
    摘要 ( 223 )   PDF (211KB) ( 17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四川省耕地呈不断减少的趋势,从四川省耕地数量变化的过程来看,主要经历了快速减少-缓慢减少-急剧减少3个阶段。从计量模型分析的结果来看,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人口的增加、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以及非农产业的不断发展。因此,能否严格控制农村人口的增长,不断增加对土地开发整理的投入,坚决贯彻和实施国家耕地保护政策,协调好结构调整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将是决定今后耕地数量变化的关键。
  • 凉山州耕地资源的利用特征与生态保护
    刘德春, 张锡洲
    2004, 22(01):  49-52.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4.01.014
    摘要 ( 175 )   PDF (199KB) ( 14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四川凉山州素有中国西部"地质博物馆"之称,其特殊的地貌和自然环境条件决定了凉山耕地资源生态保护的特殊性。通过对凉山耕地资源利用特征的分析,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了实现凉山州耕地资源生态保护的对策和措施。
  • 梓潼县农田养分平衡与土壤养分变化研究
    张锡洲, 李廷轩, 周建新, 张仁绥
    2004, 22(01):  53-57.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4.01.015
    摘要 ( 147 )   PDF (225KB) ( 16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相关农业统计资料研究了梓潼县1985、1990、1993、1996、1998、1999共6年的农田养分平衡状况。结果表明:农田氮素平均盈余41.23%;磷素平均盈余32.92%;钾素平均亏缺56.29%。通过对2000年和1983年第二次土壤普查的土壤养分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了近16年来土壤养分动态变化的趋势,阐述了农田养分平衡状况对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并提出了实现农田养分平衡的对策。
  • 高剂量铜对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及作用机理探讨
    程忠刚, 许梓荣, 林映才, 蒋宗勇
    2004, 22(01):  58-61.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4.01.016
    摘要 ( 156 )   PDF (219KB) ( 13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8头杜长大仔猪[体重为(15.8±1.34) kg]按饲养试验要求分为2组,分别饲喂添加5mg/kg和250mg/kg铜(CuSO4形式)的相同饲粮,研究高剂量铜对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及其机理探讨。试验结果表明:添加高铜使仔猪平均日增重提高了13.04%(P<0.01),平均日采食量提高9.91%(P<0.01);饲料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提高了10.01%(P<0.05);高铜使十二指肠内容物中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分别提高15.66%(P<0.05)、12.53%(P<0.05),胰脏糜蛋白酶活性降低11.69%(P<0.05);血清胃泌素浓度提高29.25%(P<0.01);血清SOD活性提高了36.94%(P<0.01)。
  • 真空包装和天然保鲜剂对冷却保存猪肉的保鲜效果
    李诚, 廖敏, 刘子雄, 敖晓琳, 刘书亮, 杨勇, 席毅杰
    2004, 22(01):  62-65.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4.01.017
    摘要 ( 167 )   PDF (205KB) ( 17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鲜猪肉分别用天然保鲜剂处理加PE塑料袋包装、PE/PA塑料袋真空包装和保鲜剂处理加PE/PA塑料袋真空包装,与PE塑料袋包装对照,研究其在0~4℃冷却保存条件下不同处理方式的保鲜效果。每隔2d对猪肉进行感官评定、测定其TVB-N值、菌落总数,并进行球蛋白沉淀试验,以判定猪肉新鲜度的变化。结果表明:保鲜剂处理和PE/PA塑料袋真空包装均明显延长冷却鲜猪肉的保存期,两者同时应用效果更好。
  • 幼建鲤维生素C需要量标识研究
    刘扬, 周小秋, 姜俊
    2004, 22(01):  66-69.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4.01.018
    摘要 ( 120 )   PDF (215KB) ( 14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幼建鲤维生素C需要量的确定标识进行了研究,选择初始体重为12g左右(P>0.05)的健康幼建鲤576尾,平均分成6组,每组96尾,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32尾,分别饲喂含维生素C为10mg/kg、25mg/kg、45mg/kg、60mg/kg、90mg/kg、120mg/kg的半纯合饵料70d。结果表明:增重、状态系数、肝胰重与饵料维生素C水平呈极显著二次回归关系(P<0.01),饵料系数、体长和后肾维生素C含量与饵料维生素C水平呈显著的二次相关(P<0.05),当饵料维生素C分别为66.60mg/kg、61.74mg/kg、61.64mg/kg、69.51mg/kg、60.56mg/kg和103.73mg/kg时,分别达到最佳增重、最佳状态系数、最大肝胰重、最低饵料系数或最佳饲料利用率、最佳体长和最大后肾维生素C含量。
  • 乙型脑炎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汤德元, 郭万柱, 徐志文, 颜其贵, 王印, 王晓玉
    2004, 22(01):  70-74.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4.01.019
    摘要 ( 200 )   PDF (271KB) ( 16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收集母猪流产死胎和蚊子为病料,用乳鼠脑内接毒和细胞接毒相结合的方法盲传并分离出病毒,进而采用血凝(HA)实验、荧光抗体染色技术(间接法)、电镜实验、血清学实验及RT-PCR方法对所分离的病毒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所分离的病毒SC株为乙脑病毒,其PrM/E的同源性与JEV强毒株SA14相比达98%。
  • 大熊猫皮肤组织酶解分离效果研究
    张明, 郑鸿培, 侯蓉, 朱庆, 张志和, 刘玉良, 刘磊, 鲜红, 李骏
    2004, 22(01):  75-78.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4.01.020
    摘要 ( 113 )   PDF (198KB) ( 12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大熊猫皮肤组织块在200IU/mL胶原蛋白酶Ⅰ和0.25%胰蛋白酶中,分别在37℃、4℃下进行酶解的4个方案中,以在200IU/mL胶原蛋白酶Ⅰ,在4℃下酶解48~72h的酶解效果最好,活细胞的得率达到4.604×106/g,且胶原蛋白酶Ⅰ酶解得到的细胞以成纤维细胞为主。
  • 对按位分段排序算法的研究
    穆炯, 蒲海波
    2004, 22(01):  79-82.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4.01.021
    摘要 ( 101 )   PDF (184KB) ( 20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基数排序算法"分配"、"收集"的思想,以及二进制数据按位存贮的特征,改进出一种非比较排序算法——按位分段排序算法,并通过对该算法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的分析,体现其明显的优越性。
  • 植物胚囊发育的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研究
    邵继荣, 朱雪梅, 任正隆
    2004, 22(01):  83-87.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4.01.022
    摘要 ( 128 )   PDF (246KB) ( 19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了植物胚囊发育的细胞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并对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提出了问题。
  • 生草和生物覆盖对果园土壤肥力的影响
    徐雄, 张健
    2004, 22(01):  88-91.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4.01.023
    摘要 ( 141 )   PDF (195KB) ( 16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了生草或生草后刈割覆盖园地对果园土壤水、肥、气、热、土壤微生物、土壤酶等肥力因子的影响。从大量的文献报道看,生草或生草后通过刈割覆盖园地可以均衡土壤水分含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及土壤无机营养成分——全N、碱解N、速效P、速效K以及Fe、Mn、Cu、Zn的含量,降低土壤容重、比重,增加土壤孔隙度,稳定地温,同时还能增加土壤微生物的数量,提高土壤酶活性等。
  • 湿加松F2子代一年生苗高的变异
    干少雄, 王启和, 王勋杰, 熊大国, 代仕高, 曹小军, 蒲春林
    2004, 22(01):  92-94.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4.01.024
    摘要 ( 122 )   PDF (160KB) ( 16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宜宾市珙县、广元市元坝区进行了湿加松Pee×Pch(Pinus elliottii var. elliottii×P. caribaea var. hondurensis)F2子代育苗试验。结果表明:3个地点的平均苗高分别为33.12cm、25.42cm、21.03cm,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呈现随海拔和主要气象因子的渐变变异趋势,海拔越低、年均温和≥ 10℃积温越高、年降水量越大、无霜期越长,平均苗高越大且变异系数越小。初步认为湿加松在四川引种的适宜条件为:海拔500m左右,年均温≥ 17.0℃,≥ 10℃积温5600℃以上,年降水量1150mm左右,无霜期≥ 320d。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