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06年 第24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06-09-30
    研究论文
  • 黑麦重复家族成员pAW161(348 bp)的DNA序列分析
    袁中伟, 陈其皎, 张连全, 相志国, 刘登才
    2006, 24(03):  235-238,308.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6.03.001
    摘要 ( 174 )   PDF (300KB) ( 14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黑麦亚端部特异序列pAW161是黑麦350~480 bp重复家族的一个成员。通过pAW161设计的特异引物获得的PCR扩增片段,已成功用于小麦外源转移材料的鉴定。在本研究中,用该引物从供试的分属4个种共7份黑麦材料中都扩增出一条清楚明亮的特异带纹,分别对扩增片段回收、克隆、测序。结果表明,它们的长度都为348bp,该序列简称为pAW161(348 bp)。不同黑麦比较发现,该序列高度保守,同源性达到99.39%,可作为黑麦的亚端部特异序列pAW161的分子标记。该序列存在着6个SNP位点,都位于此序列的3'端的156 bp序列中,而5'端的192 bp的序列无变异;SNP变化在供试材料中不存在物种特异性。从结构上看,pAW161(348 bp)是重复家族pSc200的380 bp基本重复单元的两个头-尾串联重复序列的中间一段。
  • 四川小麦地方品种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
    陈华萍, 魏育明, 郑有良
    2006, 24(03):  239-246.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6.03.002
    摘要 ( 151 )   PDF (377KB) ( 18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67份四川小麦地方品种为供试材料,考察6个农艺性状和测定19个品质指标,进行了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旨在为高产优质品质选育筛选农艺和品质性状指标。结果表明,有效穗数与蛋白质含量、干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呈(极)显著正相关;千粒重与蛋白质含量、干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和稳定时间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粗淀粉、支链淀粉呈(极)显著正相关;穗粒数仅与极少数品质性状相关显著。因此,在育种中宜以有效穗数、蛋白质含量和沉降值作选择指标。聚类分析表明,在农艺性状与蛋白质、淀粉和其他品质水平上,67个品种被聚为4类,其中第Ⅳ类10个品种相对较好,属植株较高,有效穗数最多,蛋白质品质最好,低千粒重、低淀粉类。在农艺性状与面团品质水平上,被聚为4类,其中第Ⅲ类12个品种较好,属高有效穗数和单株产量、较高面团稳定时间和粉质质量指数的一类。
  • 野生二粒小麦α-淀粉酶抑制因子编码基因序列分析
    江斌, 王际睿, 魏育明, 颜泽洪, 郑有良
    2006, 24(03):  247-251.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6.03.003
    摘要 ( 110 )   PDF (317KB) ( 10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3份野生二粒小麦(Triticum dicoccoides)材料的抗虫24 kDaα-淀粉酶抑制因子编码基因进行分离克隆,得到72个24 kDaα-淀粉酶抑制因子基因,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发现,α-淀粉酶抑制因子在野生二粒小麦中以多拷贝形式存在,经卡方检验初步推断野生二粒小麦中的α-淀粉酶抑制因子成熟蛋白编码基因序列变异类型在供试材料间无显著差异。序列分析表明,24 kDaα-淀粉酶抑制因子成熟蛋白编码基因序列无论在野生二粒小麦种内还是与小麦属的其他物种之间,都具有很高的一致性,说明该基因在进化过程中十分保守。
  • Psathyrostachys huashanicaPseudoroegneria strigosa细胞色素c成熟蛋白亚基ccmFN基因的序列分析
    凡星, 张颖, 周永红
    2006, 24(03):  252-255.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6.03.004
    摘要 ( 145 )   PDF (223KB) ( 16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报道了禾本科小麦族物种Psathyrostachys huashanicaPseudoroegneria strigosa的细胞色素c成熟蛋白亚基ccmFN基因部分序列。序列分析显示,Psathyrostachys huashanica和Pseudoroegneria strigosa的ccmFN序列相似性为99%。它们与小麦的ccmFN具有98%的相似性,与水稻和玉米分别有97%和93%的相似性。还讨论了该基因具有的系统学意义。
  • 鹅观草属、披碱草属、猬草属和仲彬草属物种的醇溶蛋白分析
    张颖, 张利, 张海琴, 丁春邦, 周永红
    2006, 24(03):  256-262.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6.03.005
    摘要 ( 165 )   PDF (336KB) ( 14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酸性聚丙烯胺凝胶电泳(A-PAGE)对鹅观草属、披碱草属、猬草属和仲彬草属19个物种进行醇溶蛋白电泳分析,19份材料电泳分离出75条相对迁移率不同的条带,均为多态性带。结果表明:①19个物种具有很显著的醇溶蛋白遗传差异;②聚类分析显示鹅观草属、披碱草属、猬草属和仲彬草属物种各自聚为一类;猬草属的模式种Hystrix patula与披碱草属物种聚类在一起,而H. duthieiH. longearistata单独聚为一类;③本研究结果与形态学、细胞学、RAPD和RAMP分析结果基本一致,鹅观草属、披碱草属和仲彬草属分别作为属分类等级处理是恰当的,猬草属的系统地位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 小麦族猬草属和近缘属物种醇溶蛋白分析
    刘静, 杨瑞武, 张海琴, 周永红
    2006, 24(03):  263-268,347.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6.03.006
    摘要 ( 146 )   PDF (344KB) ( 17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对小麦族猬草属、赖草属、新麦草属、拟鹅观草属、披碱草属和Lophopyrum共6属19份材料进行醇溶蛋白遗传分析。结果表明:①19份材料共出现19种不同的醇溶蛋白图谱,共分离出56条带纹,多态性高达100%,说明属间和种间具有丰富的醇溶蛋白遗传多态性;②Hystrix duthiei ssp. duthieiH. duthiei ssp. longearistata的亲缘关系较近,它们与H. patula的亲缘关系较远;Psathyrostachys junceaPsa. huashanica亲缘关系较远;Lophopyrum elongatum和Lo. bessarabicum的亲缘关系较远;③含相似染色体组的物种能各自聚类在一起,它们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④醇溶蛋白揭示的亲缘关系与形态学、细胞学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表明醇溶蛋白能够用于小麦族多年生物种系统亲缘关系分析。
  • 不同成熟度玉米种子活力的差异性研究
    石海春, 柯永培, 傅体华, 孔建雄, 余学杰, 向南海
    2006, 24(03):  269-271.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6.03.007
    摘要 ( 176 )   PDF (168KB) ( 24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玉米自交系48-2和杂交种正红311为材料,应用标准发芽试验法和电导率法研究了不同成熟度玉米种子的活力差异。结果表明,随着种子成熟度的提高,种子活力指数显著提高,电导率则呈降低的趋势。繁殖自交系48-2亲本时,以授粉后50 d采收为佳;而生产正红311杂交种子,则授粉后45d收获即可。
  • 玉米catalase-3基因克隆及低温表达研究
    刘汉梅, 张怀渝, 谭振波, 黄玉碧
    2006, 24(03):  272-275.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6.03.008
    摘要 ( 156 )   PDF (251KB) ( 16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RT-PCR技术,从玉米自交系承18经14℃冷锻炼处理的芽鞘中扩增出长1491 bp的Cat3全长cDNA。以pGEM-T Easy为载体,克隆了扩增片段,经酶切鉴定和DNA序列测定,确认为玉米Cat3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序列与GenBank中accession number:L05934的序列仅在两个核苷酸位点存在差异。同时采用Northern杂交方法对Cat3在不同低温处理的玉米芽鞘中的表达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Cat3在经14℃冷锻炼处理的芽鞘中表达增强,表明该基因受低温的诱导表达,为玉米抗寒基因,对提高玉米的抗寒力起积极作用。
  • 四川小豆地方品种资源的平均表现及相关性分析
    佘跃辉, 荣廷昭, 粟生群, 张军
    2006, 24(03):  276-280.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6.03.009
    摘要 ( 157 )   PDF (244KB) ( 13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47份来自四川的小豆地方品种资源进行了形态多样性的调查研究和性状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①四川小豆地方品种的生长习性以直立型为主;②与产量密切相关的株高、主茎分枝数、单株荚数、单荚粒数和百粒重等性状的变异系数均较大,依次为单株荚数(24.68%) > 百粒重(23.71%) > 株高(21.06%) > 主茎分枝数(19.75%) > 单荚粒数(14.13%);③四川小豆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形态多样性,平均多样性指数为1.529。④全生育期与单株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主茎分枝数、荚长、单株荚数和百粒重均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 茄子黄萎病菌不同致病力菌株生物学特性的比较
    张武军, 李宁, 罗娜, 文成敬
    2006, 24(03):  281-287.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6.03.010
    摘要 ( 140 )   PDF (360KB) ( 14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雅安近郊茄园中,采集黄萎病症状典型的茄株,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并研究了病原菌的致病力、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茄子黄萎病的病原菌为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22.5℃为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适温度;pH 7时最适菌丝生长,而产孢量的高峰出现在pH 4和pH 8。强致病力菌株在各个温度和pH下的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均大于弱致病力菌株;对碳源的利用以蔗糖较好,氮源以KNO3较好,在相同的营养条件下强弱菌株生长量差异不大,弱致病力菌株的拟菌核的萌发能力和耐热性强于强致病菌株。
  • 施肥对一品红抗寒性的影响
    段晓宇, 李贤伟, 潘远智, 钟宇
    2006, 24(03):  288-296.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6.03.011
    摘要 ( 144 )   PDF (417KB) ( 12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施肥对一品红天鹅绒品种抗寒性的影响及可能的调控技术。采用三因素五水平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建立了施K、Ca、Si量与天鹅绒抗寒指标综合分之间的效应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统计选优,降维分析,边际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氯化钾、氯化钙、硅酸钠3种肥料均能提高一品红抗寒性,且重要性依次为:硅酸钠 > 氯化钾 > 氯化钙。氯化钾最大效应在600 mg/L,分别施氯化钙、硅酸钠0 mg/L;氯化钙最大效应为200 mg/L,分别施氯化钾150 mg/L,硅酸钠25 mg/L;硅酸钠最大效应为100 mg/L,分别施氯化钙、氯化钾0 mg/L;在同时施用3种肥的情况下,高浓度硅酸钠配合低浓度氯化钾、中等浓度氯化钙或高浓度氯化钾配合低浓度硅酸钠、中等浓度氯化钙有利于抗寒性提高。高抗寒性栽培要点为:施氯化钾量267~366 mg/L,施氯化钙量90~122 mg/L,施硅酸钠量24~52 mg/L。
  • 绿粘帚霉多菌灵耐药性菌株的筛选
    闫晓星, 朱天辉, 谯天敏
    2006, 24(03):  297-299.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6.03.012
    摘要 ( 114 )   PDF (181KB) ( 13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培养7 d的绿粘帚霉(Gliocladium. virens)F051分生孢子悬浮液用15 W紫外灯,距离为30 cm处进行照射,并结合含药培养基培养,筛选得到了2株绿粘帚霉(G. virens)的多菌灵耐药性菌株。试验结果表明:紫外照射3min时,绿粘帚霉F051分生孢子的致死率达89.3%;当照射时间达到5 min时,孢子的存活率为0,故选择照射3min为本试验的最适诱变剂量;使F051致死的多菌灵最低终浓度为2μg/mL;诱变菌株与亲本菌株相比,抗药性提高了4倍,产孢能力更强,菌丝生长更为密集,这有利于生防真菌更快的抑制植物病原真菌的生长,减少农药的使用量,缓解化学防治对环境的压力。
  • 红叶乌桕茎段离体培养的研究
    韩珊, 石大兴, 王米力, 史伟, 张先
    2006, 24(03):  300-302.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6.03.013
    摘要 ( 149 )   PDF (175KB) ( 12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带芽茎段、茎尖做外植体,建立了红叶乌桕的组织培养和再生体系。结果表明:①外植体用升汞分两次共处理8 min,污染率低;②启动培养以MS+6-BA 1.0 mg/L+2,4-D 0.05 mg/L+NAA 0.1 mg/L为最佳配方;③接种后先进行暗培养1周,启动较快;④继代培养以MS+6-BA 1.0 mg/L+IBA 0.1 mg/L,其月增殖系数为6.17;⑤生根诱导以1/2MS+NAA 1.0 mg/L+IBA 0.1 mg/L效果最好,其生根率为87.6%;⑥生根苗移栽到珍珠岩:蛭石:河沙=3:2:1的育苗基质中,成活率为83.2%。
  • 引进茶树品种光合特性的比较研究
    唐茜, 叶善蓉, 单虹丽, 罗学平
    2006, 24(03):  303-308.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6.03.014
    摘要 ( 175 )   PDF (302KB) ( 19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平阳特早、乌牛早和元宵茶等11个从浙江和福建引进四川茶区的茶树良种的主要光合生理指标、光合日变化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对各品种的光响应曲线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在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水分利用率(WUE)和光饱和点(LSP)[430.61~1738.39μmol/(m2·s)]之间的差异明显,各品种的光补偿点(LCP)均较低[9.4256~37.3298μmol/(m2·s)]。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也存在明显的品种间差异,有7个品种呈"中午降低型"的双峰曲线,其余4个品种呈单峰曲线。平阳特早、元宵茶、乌牛早、春波绿和龙井长叶等5个品种具较高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表现出较高的光合作用能力和生产潜力,同时这5个品种又有较低的光补偿点和较高的光饱和点,表现出较强的弱光利用能力和强光利用潜力。因此,从光合特性角度考察,这5个品种适宜在四川茶区推广种植。
  • 苗期夜温对番茄畸形果发生的影响
    陈先知, 李能芳, 朱剑桥, 朱隆静
    2006, 24(03):  309-312,354.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6.03.015
    摘要 ( 188 )   PDF (259KB) ( 14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川番杂交一号"番茄为材料,苗期进行不同的温度处理,研究幼苗茎尖的生理生化变化、调查田间畸形果发生情况。结果表明:苗期降低夜温,可使幼苗茎尖的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明显地提高,同时增强了POD、PPO、CAT和NR的活性。低夜温处理后,番茄畸形果的发生率、平均级数、综合指数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地提高,尤其是在6℃的低夜温处理后,第一、二果穗及两果穗平均的畸形果发生率高达56.21%、53.97%、55.05%。对于畸形果类型而言,降低夜温对椭圆果和乱形果的发生率没显著影响,对裂果、指突、孪生果和混发果的发生率有显著影响。
  • 成都平原土壤pH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李婷, 张世熔, 干文芝
    2006, 24(03):  313-318.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6.03.016
    摘要 ( 844 )   PDF (326KB) ( 21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ArcGIS 9.0软件系统平台上,利用1982年172个样点和2002年的117个样点分析成都平原土壤pH值的时空变异特征。结果表明,成都平原样点间表层(0~20 cm)土壤pH值由1982年的6.95±0.90降低到2002年的6.70±0.78,平均降低了3.60%。但从全区来看,平原内仍有占研究区面积53.71%的土壤其pH值增加,仅46.29%的土壤其pH值减少;其中都江堰——彭州一线、邛崃和蒲江的交界处以及成都、龙泉驿和双流的接壤处土壤pH值增加;中部变幅较小;金堂、蒲江等局部地区土壤pH值急剧下降,局部地区下降幅度达1.0个单位。该区土壤pH值变化明显受成土母质、土地利用方式、施肥措施和工业发展的影响。
  • 四川盆地西缘山地土壤的坡向性分异研究——以二郎山、大相岭为例
    蒲玉琳, 刘世全, 陈远学, 李怡
    2006, 24(03):  319-324.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6.03.017
    摘要 ( 189 )   PDF (301KB) ( 18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四川盆地西缘二郎山和大相岭为例,探讨山地迎风坡与背风坡的土壤分异及其生产、生态意义。在山地迎风坡(WS),由于雨水充沛,植被繁茂,以土壤有机质和氮素为主要标志的生物积累旺盛,土壤盐基风化淋溶强烈,酸化明显。而在背风坡(LS),因雨水急剧减少,土壤生物积累和盐基淋溶及酸化作用明显减弱,基带土壤甚至出现有CaCO3聚积的钙化特征。山地土壤及其环境的这种坡向分异,导致了不同坡向土地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差异:在迎风坡,耕地分布高度低,以水田为主,生态环境建设方式简单;背风坡则是耕地分布上限高,以旱地为主,生态环境建设方式相对复杂,难度也大。
  • 鸭源致病性大肠杆菌Ⅰ型菌毛pilA基因序列测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于小娜, 汪铭书, 程安春, 李玲, 段泽, 钟传德, 陈孝跃
    2006, 24(03):  325-330.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6.03.018
    摘要 ( 162 )   PDF (306KB) ( 13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据GenBank中人源大肠杆菌pilA基因序列,由Oligo 6.0设计一对引物,以提取的鸭源致病性大肠杆菌基因组为模板,进行PCR扩增,获得了5株鸭源致病性大肠杆菌的pilA基因,序列测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鸭源致病性大肠杆菌pilA基因核苷酸序列长度为549 bp,编码182aa,与人源、鸡源及猪源大肠杆菌pilA基因之间核苷酸同源性为87.3%~100.0%,氨基酸同源性为87.5%~100.0%。对不同宿主来源大肠杆菌pilA基因所编码蛋白的二级结构、亲水性、抗原性、抗原表位进行预测分析比较,结果显示Ⅰ型菌毛间具有一定的结构相似性,并存在一定的共同抗原位点;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各菌株之间的pilA基因遗传相关性与其宿主来源及血清型之间没有严格的相关性。
  • 16SrDNA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DPV强毒感染鸭气管及消化道大肠杆菌动力学
    胡骑, 程安春, 汪铭书, 刘艳丽, 葛忠源, 黄永成, 张素辉, 杨晓燕, 齐雪峰, 陈孝跃
    2006, 24(03):  331-336.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6.03.019
    摘要 ( 142 )   PDF (336KB) ( 18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参照Genebank大肠埃希氏菌属(E. coli)16SrDNA保守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定量PCR引物及针对大肠杆菌属的Taqman探针,以E. coli标准菌株的PCR扩增产物作为阳性模板制作标准曲线,建立检测E. coli的定量PCR方法。该法Mg2+最佳工作浓度5 mmol/L,能够定量和特异检测E. coli而对肠道优势菌群的代表种葡萄球菌、双歧杆菌呈阴性。检测E. coli的灵敏度可达3个/mL。利用该法对DPV强毒感染鸭急性病例的气管和消化道E. coli检测,结果表明:气管E. coli数量普遍低于对照。食道波动巨大,普遍高于对照;十二指肠、空肠变化不明显;回肠波动巨大,总体高于对照;盲肠显著低于对照;直肠与对照差异不显著。DPV感染致死鸭的气管E. coli数量显著低于对照;食道和十二指肠极显著高于对照;空肠、回肠和盲肠均略高于对照;直肠略低于对照。
  • 研究简报
  • 3种黄连叶片表皮特征研究
    向刚, 傅体华, 贾明娟, 范巧佳
    2006, 24(03):  337-343.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6.03.020
    摘要 ( 209 )   PDF (327KB) ( 16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三角叶黄连、峨嵋黄连、味连等3种黄连的叶片气孔长度、气孔指数、气孔密度及气孔周围细胞数等表皮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3种黄连叶片上下表皮细胞形状均为不规则型,叶片上表皮细胞垂周壁以波纹型为主;叶片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有深波纹型、波纹型和浅波纹型,其中三角叶黄连以深波纹型为主。3种黄连叶片气孔分布在下表皮,属于无规则型。SSR测验气孔长度、气孔指数、气孔密度及气孔周围细胞数等均表现种内差异性比种间差异性大。
  • 令箭荷花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的研究
    刘帆, 倪苏, 田孟良
    2006, 24(03):  344-347.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6.03.021
    摘要 ( 166 )   PDF (200KB) ( 15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令箭荷花植株顶端幼嫩茎段作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采用不同激素配比分别诱导获得了愈伤组织、丛生芽和根。筛选出了适合令箭荷花植株再生的最佳激素浓度配比:6-BA 2 mg/L+NAA 0.2 mg/L适合愈伤组织的诱导,6-BA 1 mg/L+NAA 0.1 mg/L适合诱导丛生芽,IBA 0.2 mg/L有利于根的分化。
  • 速生杨引种苗期对比试验及生长模型的建立
    廉培勇, 李贤伟, 刘金业
    2006, 24(03):  348-354.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6.03.022
    摘要 ( 170 )   PDF (333KB) ( 13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引进的4个杨树品种为材料,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3个试验点进行2 a根1 a干苗不同密度的试验,并对4个杨树品种进行成活率调查和苗期试验测定,结果表明,苗期当年不同品种、试验点、密度的成活率差别很大,而3个试验点的不同品种和不同密度对胸径和苗高的生长影响不同,可以初步确定出适宜不同试验点的杨树品种。利用Logistic方程对各个品种扦插密度为40 cm×50 cm的2 a根1 a干生扦插苗木的苗高、地径的年生长节律进行拟合,方程拟合效果显著,相关系数0.988以上。并以此将无性系扦插苗的生长过程分为成活期、生长前期、速生期和生长后期4个时期,年生长速度表现出明显的"慢-快-慢"的节律,其中在绰尔、阿里河、大杨树试验地速生期内的苗高生长量占年生长量的比率平均为64.2%、68.7%、67.6%,地径生长量占年生长量的比率平均为59.0%、62.2%、58.9%。并对各个生长时期的生长特点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苗木的年生长规律。通过对苗木年生长节律和影响苗木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在绰尔地区可引种的速生杨树种为黑林2号,其次为白城小黑杨;在阿里河地区可引种的速生杨树种为白城小黑杨,其次为黑林2号;在大杨树地区可引种的速生杨树种为白城小黑杨、其次为银中杨和甜杨。
  • 五种抗生素对康乃馨切花保鲜效应
    吴文佑, 朱天辉
    2006, 24(03):  355-359.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6.03.023
    摘要 ( 216 )   PDF (248KB) ( 21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灰黄霉素、四环素、利福平、青霉素及链霉素5种抗生素对康乃馨鲜切花瓶插的外观形态保鲜效果进行了对比试验。通过切花花枝鲜重、水分平衡、花茎大小和瓶插寿命的观察测定。结果表明,使用抗生素能延缓花期的萎蔫度,提高新鲜度和开放度。其中含链霉素30 mg/L、利福平30 mg/L或青霉素10 mg/L的保鲜剂具有良好的保鲜效果。
  • 珍稀濒危竹种筇竹(Qiongzhuea tumidinoda)RAPD反应条件的优化
    王波, 高素萍, 陈其兵
    2006, 24(03):  360-363.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6.03.024
    摘要 ( 127 )   PDF (261KB) ( 15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宜宾筇竹为材料建立了筇竹RAPD反应优化体系,用于筇竹遗传多样性分析,以改进的CTAB法提取筇竹叶片总DNA,分别测试了镁离子浓度、dNTP浓度、引物浓度、模板DNA含量、DNA聚合酶量对反应结果的影响。通过对各因子的组合比较,建立了筇竹RAPD反应优化体系:20μL PCR反应体积,10×Taq酶配套缓冲液(2μL);1.25U Taq酶;75 ng模板DNA;45 ng引物;1.88 mmol/L MgCl2;0.19 mmol/L dNTP。
  • 芦笋在加工和冷藏过程中微观结构的变化
    孙俊秀, 阎红, 王兰, 张燕丹
    2006, 24(03):  364-368.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6.03.025
    摘要 ( 160 )   PDF (319KB) ( 15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芦笋在冷藏及焯烫、冷冻、制罐、清炒等不同加工条件下的感官品质变化与细胞结构变化进行了研究。通过实验可知在各种加工及冷藏条件下,芦笋的感官质量与组织结构中的表皮、薄壁组织、导管等均会受到影响,而且与加热时间的长短、温度的高低及是否受冻有密切的关系。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