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06年 第24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2006-06-30
    研究快报
  • 猪Ⅱ型圆环病毒-伪狂犬重组病毒活疫苗SA215(C)株的构建(初报)
    王印, 郭万柱, 王新, 徐志文, 朱玲, 王小玉
    2006, 24(02):  125-129.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6.02.001
    摘要 ( 130 )   PDF (252KB) ( 14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GenBank发表的PCV2序列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采用PCR方法,扩增PCV2 ORF2基因,将ORF2基因插入到含有EGFP报告基因的转移载体质粒pPI-2. EGFP,获得重组中间转移质粒pPI-2. EGFP-ORF2。采用脂质体介导法,将重组中间转移载体pPI-2. EGFP-ORF2与伪狂犬病毒SA215株基因组共转染真核ST细胞,通过空斑纯化得到了表达猪Ⅱ型圆环病毒ORF2基因和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重组伪狂犬病毒SA215(C)。经检测,重组病毒能表达具有生物活性的ORF2基因蛋白和绿色荧光蛋白。并且重组病毒及亲本株在同一细胞上的增殖滴度基本相同,表明EGFP和PCV2 ORF2基因的插入不影响PRV SA215的增殖。该重组病毒可作为猪Ⅱ型圆环病毒和伪狂犬病毒候选疫苗毒株。
  • 研究论文
  • 鹅观草属、披碱草属、猬草属和仲彬草属物种的酯酶同工酶分析
    张春, 周永红, 于海清, 凡星, 张海琴
    2006, 24(02):  130-134,151.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6.02.002
    摘要 ( 150 )   PDF (307KB) ( 14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小麦族鹅观草属、披碱草属、猬草属和仲彬草属19个物种的幼叶酯酶同工酶比较分析,电泳分离出迁移率不同的24条酶带。结果表明:①4个属19个物种的酯酶同工酶酶谱多态性较高,遗传差异较大,其属间变异大于种间变异;②形态相似,染色体组相同的物种聚类在一起;猬草属模式种Hystrix patula和披碱草属的4个物种聚在一起,而H. duthieiH. longearistata聚在一起;③酯酶同工酶分析结果与前人的细胞学和形态学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仲彬草属、鹅观草属和披碱草属作为属分类等级处理是恰当的,猬草属的系统地位有待进一步研究。
  • 一个普通小麦γ-醇溶蛋白基因的分子标记
    陈其皎, 袁中伟, 张连全, 相志国, 颜泽洪, 刘登才
    2006, 24(02):  135-138.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6.02.003
    摘要 ( 149 )   PDF (223KB) ( 12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根据已知的黑麦75Kγ-黑麦碱DNA序列设计引物,对8份不同类型的普通小麦材料进行PCR扩增,均获得一条约400 bp的特异扩增带。对新中长和99L2的扩增带分别进行克隆测序,序列登录号为:DQ432029和DQ432030。分析表明,DQ432029和DQ432030序列完全一致,由377个碱基组成。BLAST分析发现,该序列与普通小麦γ-醇溶蛋白基因的同源性最高,相似性达92%,表明它是一个小麦γ-醇溶蛋白基因。同时,此序列与所有已知γ-醇溶蛋白基因序列存在显著差异,因而可以认为它是普通小麦γ-醇溶蛋白基因家族的一个新序列。所有不同类型的小麦材料都扩出一条同样大小的清晰、明亮带,此扩增带可以作为普通小麦该γ-醇溶蛋白新基因的特异分子标记。
  • 部分川单系列玉米新品种在西昌区的栽培模式选择
    胡尔良, 潘光堂, 杨克诚, 王屈强, 刘永建, 田孟良
    2006, 24(02):  139-143.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6.02.004
    摘要 ( 184 )   PDF (233KB) ( 17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三因素五水平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玉米品种、密度、施肥措施对西昌地区玉米产量形成的作用效应,建立回归模型并分析各因子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品种对西昌地区玉米产量影响最大;品种与种植密度之间存着显著的互作效应,文中提出了部分川单系列玉米新品种在西昌地区的栽培模式。
  • 茄子/番茄嫁接体发育过程中的蛋白质含量、POD、CAT和SOD活性及其同工酶研究
    陈红, 王永清, 袁媛, 潘绍坤
    2006, 24(02):  144-147.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6.02.005
    摘要 ( 804 )   PDF (215KB) ( 18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茄子/番茄离体嫁接,对嫁接体发育中的蛋白质含量、POD、SOD及CAT同工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与POD及SOD活性变化趋势一致,表现为先增后降的趋势,在嫁接6 d后活性最强,而CAT活性与此相反,表现出先降后增的趋势,在嫁接后6 d活性最低。嫁接后POD酶带逐渐增加,而SOD与CAT酶带没有变化。
  • 影响大蒜气生鳞茎萌发的因素分析
    张素芝, 李纪蓉
    2006, 24(02):  148-151.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6.02.006
    摘要 ( 178 )   PDF (211KB) ( 13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大蒜花苞的气生鳞茎可用作离体条件下的外植体材料,但其萌发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MS+NAA 2 mg/L+BA 6 mg/L培养基激素配比适宜,能诱导较多的气生鳞茎萌发。较小的气生鳞茎萌发迅速且发芽率高,较大的气生鳞茎则相反。低温预处理能促进气生鳞茎的萌发,但低温贮藏时间过长会降低气生鳞茎的发芽率,4℃低温贮藏时间应不多于60 d。
  • 一株对鳞翅目高毒力的苏云金芽孢杆菌亚种的分离与鉴定
    谭芙蓉, 郑爱萍, 周华强, 郑秀丽, 李平
    2006, 24(02):  152-155.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6.02.007
    摘要 ( 186 )   PDF (227KB) ( 16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四川温江地区采集土壤,采用醋酸钠-抗生素分离法分离到一株苏云金芽孢杆菌,经形态、生理生化测定,该菌为苏云金芽孢杆菌莫里逊亚种(Bacillus thuringiensis subsp. morrisoni)。生物测定结果表明,该菌对菜青虫表现出较高的毒力,在饲喂浸含伴孢晶体的叶片72 h后校正死亡率达到96.3%。根据Genbank中的序列设计cry基因型鉴定引物,对此菌种进行cry基因型检测,结果表明,该菌含有对鳞翅目高毒力的cry1Ac、cry1Ab和cry1C基因,还含有对植物寄生线虫高毒力的cry5基因。
  • 草莓枯萎病菌的生物学特性
    曾富春, 黄云, 赵艳琴, 马淑青
    2006, 24(02):  156-160.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6.02.008
    摘要 ( 913 )   PDF (242KB) ( 22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草莓枯萎病病原为尖孢镰刀菌草莓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 fragariae)。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草莓枯萎病菌在PSA上生长和产孢最好,菌丝生长和产孢的适温为25~30℃,适宜pH 4~6,全光照可促进产孢。对碳源的利用,麦芽糖最好,乳糖最差;对氮源的利用,酵母膏最好,尿素最差。孢子萌发的适温为20~30℃,最适28℃,高于40℃和低于5℃不能萌发,RH在90%~100%均能萌发,在水滴中萌发率最高,低于90%不萌发;萌发最适pH 4~6,高于pH 8不萌发,光照有利于孢子萌发,最适孢子萌发的碳源是乳糖,氮源是牛肉膏。
  • 油菜根肿病菌形态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马淑青, 黄云, 王铮一, 赵艳琴, 曾富春
    2006, 24(02):  161-165.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6.02.009
    摘要 ( 231 )   PDF (262KB) ( 20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油菜根肿病近年在四川省发生日趋严重。本文报道了油菜根肿病菌休眠孢子的显微形态结构,其在扫描电镜下休眠孢子近球形,孢壁不光滑,有乳状突起,直径为1.9~4.3μm(平均3.5μm);透射电镜下游动孢子近球形、肾形或椭圆形,直径为1.6~3.5μm(平均2.8μm),同侧着生不等长尾鞭式双鞭毛。观察了休眠孢子萌发形成游动孢子、休止孢、休止孢再萌发形成芽管的过程。病菌休眠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是24℃,最适pH值是6.3,腐烂处理促进休眠孢子萌发,光抑制休眠孢子萌发,休眠孢子在过滤灭菌的根分泌物中萌发率最高为62.50%。
  • 绿粘帚霉(Gliocladium virens)厚垣孢子的生物学特性
    谯天敏, 朱天辉, 李芳莲, 刘富平, 张毓红
    2006, 24(02):  166-170.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6.02.010
    摘要 ( 212 )   PDF (251KB) ( 18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主要研究绿粘帚霉厚垣孢子的诱导因素及其生物学特性。营养条件和生态因子试验表明,PD为绿粘帚霉产厚垣孢子的最佳培养基,厚垣孢子产生的最适培养条件为:光照、振荡、pH 3、30℃,在此条件下可完全抑制其分生孢子的产生,并在1周内可产生厚垣孢子8.00×106个/mL;厚垣孢子萌发试验显示,25℃、pH为6~8为绿粘帚霉厚垣孢子的最佳萌发条件,48 h时可达90%以上的萌发率,在5℃下贮存比较适宜。
  • 植酸酶基因工程酵母PP-NPm-8培养条件的研究
    赵海霞, 王红宁, 吴琦, 陈惠, 李洪淼
    2006, 24(02):  171-174.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6.02.011
    摘要 ( 135 )   PDF (211KB) ( 12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植酸酶基因工程菌PP-NPm-8的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发现种龄、接种量、生长培养基初始pH值及生长时间、诱导培养基初始pH值、甲醇诱导浓度均对工程菌的产酶有很大影响,优化后的工程菌培养条件为:种龄16 h,接种量3%,麦芽汁生长培养基最适初始pH 4.5,生长培养时间18 h,麦芽汁诱导培养基最适初始pH值5.0,甲醇诱导终浓度4%。工程菌在此条件下诱导培养36 h后产酶量可达85067 U/mL,比未优化培养条件时提高了近一倍。
  • 产纤维素酶芽孢杆菌C-36的分离筛选及其鉴定
    高凤菊, 陈惠, 吴琦, 梁如玉, 韩学易, 官兴颖
    2006, 24(02):  175-177,213.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6.02.012
    摘要 ( 158 )   PDF (220KB) ( 23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唯一碳源,从废泥浆中经反复筛选及刚果红鉴定,获得一株高活力纤维素酶生产菌株C-36。与枯草芽孢杆菌标准菌株进行了参比试验,初步鉴定该细菌为枯草芽孢杆菌。生长条件的测定显示该菌生长pH范围较宽,在pH 7.0生长最好,在pH 8.0~10.0的碱性条件下长势较好。摇瓶发酵粗酶液的性质测定表明,该菌所产生的内切酶在pH 7.0左右酶活较高,酶活力为1.280 IU/mL。
  • 产纤维素酶枯草芽孢杆菌C-36的产酶条件研究
    韩学易, 陈惠, 吴琦, 梁如玉, 高凤菊, 胥兵
    2006, 24(02):  178-181.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6.02.013
    摘要 ( 714 )   PDF (216KB) ( 23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产纤维素酶的枯草芽孢杆菌菌株C-36为研究对象,从碳源、氮源、接种量、培养基初始pH、温度等方面研究该菌株的产酶条件,结果表明该菌产酶的最适碳源为2%的CMC-Na,最适氮源为2.5%的蛋白胨+酵母粉复合氮源,最佳接种量为4%,最适起始pH为5.0,产酶最适温度为37℃。在此条件下,培养36 h后达到产酶高峰,CMC酶活为196.33 U/mL,是优化前的3倍。
  • 基于RS和GIS的川中丘陵区景观格局研究——以云合镇为例
    杨洲, 张世熔, 吴若玉, 李婷, 陈肖, 吴德勇
    2006, 24(02):  182-186.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6.02.014
    摘要 ( 149 )   PDF (274KB) ( 13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高分辨率的IKONOS卫星数据,以RS和GIS为技术手段研究了川中丘陵区的景观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随着地势起伏的加剧和人类活动强度减弱,浅丘、中丘和高丘景观格局的多样性指数分别是1.1437、1.3598和1.4367;优势度依次为0.8022、0.5861和0.5092;分维数依次是1.2652、1.3019和1.3272;破碎度则分别为53.9488、60.1556和54.4666。其景观格局主要受气候、地貌、坡度、人类活动和居民点分布的控制和影响。
  • 区域森林景观破碎化对比分析
    赵安玖, 胡庭兴, 赖长鸿, 宋小波
    2006, 24(02):  187-193.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6.02.015
    摘要 ( 149 )   PDF (326KB) ( 14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盆地丘陵区(仁寿县和营山县)和川西地区(道孚县)典型区域的林相图和调查资料为基础,结合林分起源和林种分析,研究了森林景观破碎化特征,针对不同区域景观破碎化的现状,提出了不同区域森林经营的具体措施。结果表明,不同区域林业用地类型的破碎化和主要植被的破碎化差异均显著;由于人为活动干扰,森林破碎化总体上表现为盆中和盆周地区显著高于川西地区;对人类活动的合理调控与管理有利于森林景观恢复与景观安全格局的维持。
  • 四川省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分析及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
    王颖, 邓良基
    2006, 24(02):  194-200.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6.02.016
    摘要 ( 154 )   PDF (314KB) ( 24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运用多样化指数、集中化指数、区域组合类型以及区位指数对四川省及省内各地区的土地利用数量结构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四川省的土地资源具有地域差异明显、组合类型数小等特征,同时也指出四川省在土地利用上存在人地矛盾突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高、宜农土地后备资源贫乏等问题,提出切实保护耕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加强土地开发和复垦,在土地管理领域发展循环经济等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和建议。
  • 小尺度下低山区茶园土壤钾素含量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王永东, 李廷轩, 张锡洲, 严琳
    2006, 24(02):  201-205.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6.02.017
    摘要 ( 124 )   PDF (253KB) ( 14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运用地统计学和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采用地统计分析模块中的Kriging插值法研究了山区茶园土壤钾素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蒙顶山茶园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均具有中等的空间相关性,其C0/(C0+C)值分别为43.3%和27.2%,二者的变异方向略有不同,但均表现出在坡度方向变异明显,在横坡方向变异较弱的特性。Kriging插值结果表明速效钾含量在24.48~55.00 mg/kg之间的斑块面积较大,全钾在12.09~14.04 g/kg之间所占的面积较大,二者均呈片状分布,在垂直方向没有明显的规律可循,并都有东北区含量高于西南区的趋势。
  • 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喹乙醇诱导的鲤鱼肝细胞凋亡
    汪开毓, 黄小丽, 耿毅
    2006, 24(02):  206-209.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6.02.018
    摘要 ( 131 )   PDF (215KB) ( 16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方法:采用200 mg/kg饲料的喹乙醇拌料连续饲喂实验鱼,分别于染毒后的第7、14、20、25和30 d剖杀4尾鱼取肝脏用TdT介导的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其细胞凋亡。结果:在组织切片中观察到了含棕色或棕黑色颗粒的凋亡细胞。结论:喹乙醇可诱导鲤鱼肝脏细胞凋亡。且检出率随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对照组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保持一个相对恒定很低的检出率。
  •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SC-Y株N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
    宋振辉, 郭万柱, 韩国全, 骆爱芳
    2006, 24(02):  210-213.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6.02.019
    摘要 ( 164 )   PDF (221KB) ( 15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PCR方法扩增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SC-Y株核衣壳蛋白(N)基因,然后将重组到pMD18-T载体中的约1174 bp的基因片段亚克隆到PET-32a(+)表达载体上,通过酶切及PCR鉴定阳性的重组质粒命名为PET-N,核苷酸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与其他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相应基因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将阳性重组质粒转化BL21(DE3),经IPTG诱导可表达分子量约66 kD的融合蛋白,N基因的表达可为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诊断提供良好的物质材料。
  • 鸡H-FABP基因外显子2的PCR-SSCP分析
    杨霞, 瞿浩, 舒鼎铭, 杨纯芬, 刘益平, 朱庆
    2006, 24(02):  214-217,221.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6.02.020
    摘要 ( 106 )   PDF (275KB) ( 13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实验选用4个地方品种:清远麻鸡、惠阳三黄胡须鸡、封开杏花鸡、广西霞烟鸡以及3个近年培育的品系:岭南黄快大Ⅱ号配套系、矮小鸡E4专门化品系、AA配套系为材料(每个品种或品系各取5个个体,共35个个体)。采用PCR-SSCP结合DNA测序技术,对H-FABP(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第2外显子区进行了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析。结果表明:在第一内含子区含有丰富的SNP位点:580 bp(T→G)、595 bp(A→C)、610 bp(C→-)、617 bp(A→G)、622 bp(A→T)、625 bp(A→-)、627 bp(A→C)、629 bp(A→C)、631 bp(A→C)、677 bp(G→A)和1个双碱基突变586~587 bp(TG→CA);在第二外显子区发现了一个非SNP位点785 bp(C→T);这表明在外显子2上本实验所选品种的序列之间没有差异,但与GenBank上登录号为AY648562的序列相比存在变异。此外在第二内含子区也发现了一个非SNP位点:1018 bp(C→T)。这为进一步分析H-FABP基因的遗传变异及其与肉质性状的相关性以及将该分子标记应用于育种计划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 4个山羊品种FSHβ基因部分序列的比较分析
    李利, 张红平, 吴登俊
    2006, 24(02):  218-221.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6.02.021
    摘要 ( 140 )   PDF (212KB) ( 14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牛、绵羊等动物FSHβ亚基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采用PCR法扩增并测定了马头山羊(2只)、昭通山羊(2只)、榕江小香羊(1只)以及雷州山羊(3只)4个品种FSHβ亚基基因部分序列(GenBank登录号:AY853276)。在测定出的FSHβ亚基基因732 bp序列中,包括第一外显子全序列(1~61 bp),第一内含子全序列(62~703 bp)以及第二外显子部分序列(704~732 bp),并且序列中A+T含量(66.12%)高于G+C(33.88%)。测定出的第二外显子部分编码序列(21 bp)共编码7个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除了一只昭通山羊的第78位为碱基A以外,其余个体的此位点碱基缺失,此位点与产羔率之间的关系需做进一步的研究。
  • 添加高铜对生长肥育猪组织铜残留量及病理学变化影响的研究
    袁施彬, 陈代文, 彭西, 苏振刚
    2006, 24(02):  222-227.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6.02.022
    摘要 ( 128 )   PDF (359KB) ( 13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用60头杂交猪(杜×长×约)研究日粮铜添加水平对生长肥育猪组织铜残留量和病理学变化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设计,分别设0、100、200、300、400 mgCu/kg饲粮的添加水平,试验从20 kg开始,100 kg结束。结果表明:添加100~400 mg/kg的铜不同程度地增加了组织中铜的残留量,试验猪肝脏和肾脏中的铜含量随着饲粮铜添加水平的增加极显著的增加,呈二次曲线的变化规律,肝脏铜含量(y1,mg/kg)和肾脏中铜的含量(y2,mg/kg)与饲粮铜添加水平(x,mg/kg)之间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1=11.3963-0.2920x+0.0022x2(R2=0.814,P=0.036);y2=8.7583-0.0043x+0.0002x2(R2=0.975,P=0.025)。根据回归方程可知,为了保证肝脏或肾脏中铜的含量不超过10 mg/kg,饲粮铜添加水平应不高于127.76或90.27 mg/kg。饲粮铜添加水平与组织器官铜浓度之间相关关系依次为:肝脏 > 肾脏 > 脾脏 > 心脏。添加100~400 mg/kg的铜,对肝脏、肾脏、心脏和脾脏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病理性损伤,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细胞变性、炎性细胞浸润和毛细血管出血。
  • 专家论述
  • 再论杨允奎估算特殊配合力效应的简便方法
    吴元奇, 潘光堂, 荣廷昭
    2006, 24(02):  228-231.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6.02.023
    摘要 ( 184 )   PDF (214KB) ( 14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prague和Tatum(1942)提出的配合力概念(即一般配合力gi和特殊配合力sij)可用统计模型xij=μ+gi+gj+sij+eij表示,不考虑eij,则sijxij偏离μ+gi+gj之差;杨允奎在其遗稿《玉米自交系数量性状遗传研究初步报告》中首次提出以xij偏离中亲值MP之差计算特殊配合力效应sij的简便方法(杨氏简法),即s'ij=xij-(1)/(2)(xi.+x.j)=sij+(1)/(2)(gi+gj),这两种特殊配合力的差异是由于表示这两种离差的原点不同所致。由于Sprague等的遗传假设不明确,所定原点不当,因而夸大了GCA而降低了SCA,不能真实地反应杂种优势。而杨氏所定义的特殊配合力与杂种优势完全一致,具有明确的遗传理论基础。此外,目前国内外广为采用的仍多为Griffing(1956)所提出的4种双列杂交方法,利用最小二乘法估计ûĝiĝjŝij。运用数量遗传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了Sprague等的直接定义法、Griffing的最小二乘算法和杨氏简法所得估算结果的异同及其相互间的代数关系,对于Griffing双列杂交试验的方法3和方法4,3种不同方法估算配合力效应值可以相互转换和验证。若以评价亲本育种价值为目的,3种方法所得结论一致;而以估计组合杂种优势为目的,则以杨氏简法最为可靠。
  • 研究简报
  • 几种半人工饲料饲养粘虫的效果
    蒋素蓉, 付凤玲
    2006, 24(02):  232-234.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6.02.024
    摘要 ( 126 )   PDF (153KB) ( 11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三龄第1天的成活率和平均体重为指标,比较改良家蚕人工饲料与其他几种半人工饲料饲养粘虫的效果。改良家蚕人工饲料的饲养效果与进口F9219B饲料相当,且成本较低,推荐作为粘虫饲养的半人工饲料。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