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07年 第25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07-09-30
    研究论文
  • 栽培二粒小麦(Triticum dicoccum Schrank)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王晓蓉, 李伟, 郑有良
    2007, 25(03):  239-243,248.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7.03.002
    摘要 ( 232 )   PDF (309KB) ( 33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相关、主成分及聚类分析对91份栽培二粒小麦(Triticum dicoccum S.)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栽培二粒小麦农艺性状遗传变异丰富,具有单株有效穗多、千粒重较低和生育期较长等特点。其中株高与穗长、生育期,有效穗与抽穗期,穗长与小穗数、穗粒数,小穗数与穗粒数,穗粒数与生育期,抽穗期与生育期间相关和偏相关极显著。主成分分析中抽穗期、穗长、有效穗及粒重等4个主成分因子累积贡献率达88.16%,以抽穗期因子的贡献率最大(38.12%)。供试材料在遗传距离0.50水平上聚为4类,其中类Ⅰ为高秆大穗晚熟型,类Ⅱ为高秆寡分蘖晚熟型,类Ⅲ为矮秆粒多早熟型,类Ⅳ为粒多强分蘖早熟型,其聚类结果与供试材料地理来源间不存在必然联系。
  • 刈割方式对饲草玉米SAUMZ1产量和饲用品质的影响
    陈柔屹, 唐祈林, 荣廷昭, 任勇, 冯云超
    2007, 25(03):  244-248.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7.03.003
    摘要 ( 181 )   PDF (262KB) ( 20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大田小区栽培,研究了不同留茬高度和刈割时草长对饲草玉米SAUMZ1(以下简称饲草玉米)产量和饲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留茬25 cm的处理与留茬15 cm处理的总鲜草产量、总干草产量、相对饲用价值(RFV)、粗蛋白(CP)含量及CP总产量差异均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留茬5 cm处理。处理C220(草长220 cm时刈割)的鲜草产量、干草产量和CP产量均显著高于处理C190(草长190 cm时刈割),但CP含量和RFV较低,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较高。处理C160(草长160 cm时刈割)的鲜、干草产量和CP产量均显著低于对照处理,但CP含量和RFV较高。研究表明,留茬25 cm、草长190 cm刈割适用于青饲;留茬15 cm、草长220 cm刈割适用于青贮。
  • 墨白1号群体在两种环境下经多年栽培选择后的性状变异
    荣凤军, 曹墨菊, 唐祈林, 潘光堂, 荣廷昭
    2007, 25(03):  249-252.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7.03.004
    摘要 ( 139 )   PDF (210KB) ( 12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05年在四川雅安生态条件下,对分别在广西南宁和四川屏山2种环境条件下经多年栽培选择后的墨白1号群体的表现进行了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在雅安生态条件下,经不同环境种植的墨白1号一致表现散粉期、吐丝期偏晚,雌雄不协调,植株和穗位高,空秆率高,结实性差。但均表现有较大的遗传变异和选择潜力,可用于拓宽现有玉米种质的遗传基础;不同性状对生态环境或栽培选择条件的敏感程度不同,吐丝期、散粉期、散粉至吐丝间隔、百粒重、穗行数、行粒数、空秆率、雄花退化率等性状的敏感性强,而穗位高、雄穗分支数、秃尖长、单株产量等性状的敏感性弱。
  • 产弹性蛋白酶芽孢杆菌的筛选与鉴定
    张娟, 刘书亮, 吴琦, 詹莉
    2007, 25(03):  253-256,261.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7.03.019
    摘要 ( 154 )   PDF (308KB) ( 16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屠宰场,牛奶场和啤酒厂附近采集的土样和污水中,通过弹性蛋白平板筛选获得209株产弹性蛋白酶的细菌菌株,将弹性蛋白水解圈和菌落直径之比(HC)比值较大的83株菌通过摇瓶复筛后得到一株酶活力较高的菌株SCEL01,产酶活性达到33 u/mL。结合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和16S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该菌株被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 高效无机解磷细菌YM3-2S的分离和鉴定
    赵珂, 陈强, 陈晓琴, 赵芯, 吴翔
    2007, 25(03):  257-261.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7.03.001
    摘要 ( 172 )   PDF (360KB) ( 14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四川省不同地区的土壤样品进行了解磷细菌的分离和筛选,根据溶磷圈大小,获得了7株解磷细菌,并最终筛选到一株具有高效解磷能力的菌株YM3-2S,对磷矿粉的最大解磷量达40.96 mg/L,解磷率可达20%。根据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序列,将菌株YM3-2S鉴定为洋葱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cepacia)。
  • 苦瓜核糖体失活蛋白MAP30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
    杨洲平, 黄乾明, 刘一江, 陈平, 杨菲, 王晗光
    2007, 25(03):  262-266.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7.03.007
    摘要 ( 192 )   PDF (489KB) ( 25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载有银田牌长白苦瓜MAP30基因(YT-MAP30,Genebank accession No:DQ643968)的质粒DNA(pMD-YT-MAP30)为模板,PCR扩增其成熟肽编码区YTm-MAP30,与原核表达载体pET-30a(+)连接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YTm-MAP30,酶切和测序鉴定后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PlysS感受态细胞,菌落PCR筛选鉴定阳性菌落。30℃培养阳性菌落,IPTG诱导表达不同时间,其表达产物用SDS-PAGE检测并进行可溶性分析。DNA测序结果表明重组质粒pET-YTm-MAP30中YTm-MAP30的序列和插入位点正确。SDS-PAGE分析结果显示IPTG诱导4 h后在35 kD处出现一条增加的表达蛋白条带,且以可溶形式表达。为应用原核表达系统生产MAP30蛋白提供了实验依据。
  • RAPD标记分析番茄亲本及其F1的遗传距离和杂种优势
    杨永超, 李焕秀, 陈佳, 张海利, 罗飞
    2007, 25(03):  267-270.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7.03.008
    摘要 ( 167 )   PDF (568KB) ( 14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RAPD技术对22个番茄材料从分子水平揭示了亲本和其杂种F1的遗产差异。11个引物共扩增出了74条DNA带,平均每个引物6.72条,其中61条具有多态性,占总条带数的82.4%,平均每个引物扩增5.1条多态性带。通过RAPD遗传距离分析发现F1有偏向于父本遗传的趋势。对番茄亲本材料间的遗传距离与所配F1的单果重、株高、可溶性固性物含量等杂种优势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均呈不显著相关,用RAPD遗传距离对杂种优势的预测有待进一步研究。
  • 仙人掌抗菌肽的筛选、分离纯化及性质研究
    刘一江, 黄乾明, 杨洲平, 陈平, 杨菲
    2007, 25(03):  271-276.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7.03.005
    摘要 ( 187 )   PDF (507KB) ( 18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仙人掌植物是否具有起抑菌作用的抗菌肽,并对其进行分离纯化和部分性质研究。方法:采用梯度盐析的方法提取6种仙人掌不同饱和梯度硫酸铵沉淀的蛋白质组分进行抑菌性试验,筛选蛋白质组分具有抗菌效果的仙人掌品种。用Sephadex G-75和Sephadex G-25柱层析对抗菌效果最为显著的蛋白质组分进一步分离纯化,并对纯化到的具有抗菌活性的多肽物质进行分子量、理化性质和抗菌活性检测。结果:发现4种仙人掌中存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抗菌作用的小分子量蛋白质成分。其中金手球所含蛋白质组分的抗菌效果最为显著,并从中分离纯化得到具有抗菌活性的多肽物质,命名为MH-AMP-1。MH-AMP-1的分子量(Mr)约为8511 Da,在pH 2.5~7.5的乙酸铵缓冲液中抗菌活性强,且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对检测的病原菌具有广谱抗菌活性。
  • 根尖压片法制备树莓染色体标本的研究
    王小蓉, 汤浩茹, 李玲, 段娟, 邓群仙
    2007, 25(03):  277-281.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7.03.009
    摘要 ( 138 )   PDF (284KB) ( 20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红泡刺藤(R. niveus)、栽秧泡(R. ellipticusvar.obcordatus)和插田泡(R. coreanus)绿枝或硬枝扦插生根的根尖为材料,通过取材时季与扦插环境气温,8-羟基喹啉、秋水仙素和对二氯苯3种药剂在不同的温度下预处理不同时间,混合酶液和盐酸在不同温度下解离,醋酸洋红、卡宝品红、席夫试剂和铁矾-苏木精各染色剂染色压片等的对比研究,并以细胞中有丝分裂中期分裂相的数目、染色体的清晰性、分散程度和聚缩程度以及染色体的形态为衡量指标,探索出适于树莓属植物核型分析的根尖压片方法是:当根尖长至1~2 cm、扦插环境气温17~23℃时取材,卡诺氏固定液I低温固定24 h,用0.002 mol/L 8-羟基喹啉在0~4℃下预处理24 h,再用1 mol/L HCl(60±1)℃恒温解离4~7 min,最后用卡宝品红染色压片能获得效果好树莓染色体标本,该染色体标本完全适用于核型分析。
  • 攀枝花印楝引种试验初报
    张奎, 雷彻虹, 谭中月
    2007, 25(03):  282-287,293.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7.03.011
    摘要 ( 163 )   PDF (306KB) ( 15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试验表明,缅1和缅3种源在攀枝花干热河谷造林,次年保存率可达90%左右,月均树高生长量可达8.41~11.5 cm,地径生长量可达0.9~1.5 mm。印楝种子贮藏不宜超过3周,其发芽率可达80%以上。播种前经1% H2SO4溶液浸泡15 min或65℃温水浸泡30 min催芽,其发芽率可达90%以上。印楝适宜于攀枝花干热河谷海拔1500 m,尤其是海拔1300 m以下地区造林,以砾质红色石灰土最佳,山地碳酸盐红褐土次之,整地规格以种植穴长、宽、深60~80 cm为宜。
  • 硒锌交互对蒙山茶微量矿质营养的影响
    张玉兰, 王昌全, 李冰, 李焕秀, 杨艳
    2007, 25(03):  288-293.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7.03.006
    摘要 ( 165 )   PDF (318KB) ( 14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叶面配合喷施不同浓度Na2SeO3(50~200 mg/kg)和ZnSO4·7H2O(0.25%~1.00%),研究硒(Se)、锌(Zn)及其交互作用对蒙山茶微量矿质营养的影响。结果表明,硒、锌及其交互作用对春、夏、秋茶微量矿质营养均有明显影响。就春茶而言,与对照相比,硒、锌及其交互作用总体极显著提高了Se、Zn、Fe含量,对Mn、Cu含量表现负效应。硒、锌单独作用总体上对夏茶中Se、Zn、Fe、Mn、Cu吸收有极显著的正效应,交互作用则极显著提高了Se、Zn、Fe含量,降低了Mn含量,而对Cu的吸收影响不明显。硒、锌及其交互处理对秋茶Se、Zn、Fe吸收有促进作用,而对Cu、Mn吸收有抑制作用,其中以Cu含量降低尤为明显,较对照下降约7%~30%。总体上看,通过硒锌配合喷施改善蒙山茶微量矿质营养时,若为提高Se、Zn含量,则以100 mg/kg Na2SeO3和0.50%ZnSO4配施最好;若同时考虑Fe、Mn、Cu含量的提高,则以50 mg/kg Na2SeO3和0.25%ZnSO4·7H2O配施,春、夏、秋季均可进行。
  • 四种退耕还林(草)模式土壤理化性质动态研究
    徐艳梅, 张健, 梁剑
    2007, 25(03):  294-299,305.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7.03.020
    摘要 ( 188 )   PDF (376KB) ( 17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定位观察试验,对四川盆西低山区4种退耕还林(草)模式在退耕初期(2003~2005年)土壤理化性质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林(竹)+草模式兼顾了经济和生态双重效益,在退耕初期受到人为干扰较大,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处于不稳定的状态。2004年停止施肥以后,总体上4种模式的土壤全量养分降低,铵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不同程度增加。在研究期间内,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土壤物理性质没有得到良好的改善,pH值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不同模式之间的土壤理化性质存在一定差异。土壤综合肥力评价表明,各退耕还林模式土壤IFI值分别为:慈竹+牛鞭草(0.665) > 苦竹+牛鞭草(0.601) > 光皮桦+牛鞭草(0.423) > 撑绿杂交竹+牛鞭草(0.347)。综合考虑退耕还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认为慈竹+牛鞭草和苦竹+牛鞭草是该区值得推广的生态与经济功能兼备且具有可持续经营的退耕还林模式。因此,采用合适的退耕还林模式,并辅以科学的经营管理技术,对该地区的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鄂尔多斯固定、半固定沙丘固沙植物根际微生物区系研究
    王天龙, 朱天辉, 朴春根, 汪来发, 刘朝霞
    2007, 25(03):  300-305.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7.03.021
    摘要 ( 153 )   PDF (306KB) ( 81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鄂尔多斯4种典型固沙植物柠条、沙柳、杨柴、油蒿在固定沙丘和半固定沙丘两种立地条件下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组成的季相变化,结果表明固定沙丘和半固定沙丘根际微生物数量为好气性细菌>放线菌>真菌。秋季好气性细菌数量最大。分析了这4种植物根际和根面好气性细菌和芽孢杆菌季相变化规律及原因,结果表明半固定沙丘向固定沙丘演变过程中,好气性细菌数量表现为上升趋势。根际芽孢杆菌和内生芽孢杆菌的数量随季节变化,秋季数量均达到最大。
  • 鄂尔多斯沙地土壤微生物区系的研究
    张晓美, 朱天辉, 汪来发, 朴春根, 刘朝霞
    2007, 25(03):  306-310.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7.03.022
    摘要 ( 166 )   PDF (266KB) ( 15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流动、半固定、和固定3种不同沙丘类型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了土壤中三大微生物数量组成、季节动态变化以及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固定程度的沙丘在微生物总数量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即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流动沙丘,固定沙丘微生物总数是半固定沙丘的2.8倍,流动沙丘的12.5倍;3种沙地中土壤微生物数量,细菌占绝对优势(70%以上),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低于1%),并且有明显的季节分布和垂直变化规律。细菌和放线菌在春季有生长高峰,真菌则在秋季,半固定和固定沙丘中细菌在表层分布最多,真菌和放线菌在1~10 cm处分布最多。
  • 巨桉人工林生态系统根系土壤酶活性研究
    倪彬, 张健, 冯茂松, 刘洋
    2007, 25(03):  311-315.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7.03.023
    摘要 ( 148 )   PDF (284KB) ( 15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研究了洪雅县巨桉人工林生态系统根系与根外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巨桉人工林具有较强的根系效应,R/S值处于1~2间;3种酶活性季节变化规律明显,蔗糖酶、脲酶活性夏季最高,春季最低,过氧化氢酶活性秋季最高,春季最低;3种酶活性垂直分布规律一致,随着土层的加深而活性降低;巨桉人工林在试验区内未造成土壤肥力下降,许多因子都优于青冈次生林;根系土壤酶与根系土壤养分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除脲酶、过氧化氢酶与速效K呈负相关外,其余生物因子与养分之间均呈正相关,且多数养分与生物因子呈极显著相关。
  • 基于空间采样的城市景观格局梯度分析——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例
    王鹏, 李贤伟, 张健
    2007, 25(03):  316-321.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7.03.024
    摘要 ( 134 )   PDF (495KB) ( 19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空间网格采样的格局指数在景观水平上定量并图示化分析了成都市绕城高速以内区域的城市景观格局特征和城乡景观格局差异。结果表明,成都市的圈层式发展特点能够通过空间采样的格局指数进行量化,并且不同的指数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成都市景观格局在城乡梯度上的差异。除表现景观形状特征的指数不太规则外,在城乡梯度上平均斑块面积、斑块密度、边缘密度以及聚集度均表现出逐渐上升或下降的单调变化趋势,而最大斑块指数、分割度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均由于城乡交错带的影响表现出非单调变化趋势。
  • 非对称连跨式节能温室的温度性能分析
    沈军, 李亚灵, 温祥珍, 武英霞
    2007, 25(03):  322-327.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7.03.010
    摘要 ( 133 )   PDF (295KB) ( 14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析了非对称连跨式节能温室内温度的空间分布及季节性的变化趋势。从南北向上看,夜晚温差为1~2℃,白天高温区在北墙和距北墙6 m、12~14 m处,低温区在距北墙8~10 m处;从东西向上看,夜晚温差为2~3℃,白天高温区在距东部40~50 m处,而阴天变化较小;从垂直差异上看,夜晚温度极差平均为0.2℃,白天温度极差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大。非对称连跨式节能温室夏季比露地延长60 d,冬季比露地缩短60 d,可实现长季节栽培。
  • 用新型分子模版吸附树脂从发酵液中分离红霉素的研究
    鲁力, 王亚宁, 熊春华, 余蓉, 王槐三
    2007, 25(03):  328-331.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7.03.025
    摘要 ( 129 )   PDF (238KB) ( 15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新型分子模版吸附树脂动态吸附、丙酮解吸、水稀释结晶和丙酮重结晶等流程,从红色链霉菌发酵滤清液中分离红霉素,研究影响吸附分离效率的各种因素,并与现行醋酸丁酯萃取生产流程比较。结果显示,改性LX-18树脂对红霉素的吸附量达130 ku/mL,对发酵液中色素的选择分离率>95%,红霉素浓度120~150 ku/mL的丙酮解吸液采用水稀释结晶,再用丙酮重结晶,即获得各项理化指标达药典标准的红霉素。结晶母液须2次吸附回收,红霉素总收率为60%~62%。本工艺具有简便、分离成本较低和减轻废水污染的特点。
  • 文昌鸡蛋品质性状与微卫星标记的关联分析
    钱凯, 李慧芳, 徐文娟, 朱文奇, 张晶鑫
    2007, 25(03):  332-336,356.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7.03.013
    摘要 ( 144 )   PDF (496KB) ( 13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120只55周龄文昌鸡进行了蛋品质的测定,测定的8个性状为:蛋重、蛋壳重、蛋壳厚度、蛋壳强度、哈氏单位、蛋形指数、蛋黄重、蛋黄颜色。通过统计软件,对各蛋品质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并通过选用20对微卫星标记,分析蛋品质性状的遗传参数,筛选出了与哈氏单位、蛋重、蛋壳强度有关的分子遗传标记。结果表明:①蛋品质大多数性状间相关性不显著;②文昌鸡群体内遗传差异较大,保留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③位于2号染色体的标记ADL0176、MCW0239和4号染色体的标记MCW0240与55周龄哈氏单位呈显著相关;位于4号染色体的标记LEI0119与55周龄蛋重相关;位于Z染色体的标记MCW0246和LEI0229与55周龄蛋壳强度呈显著相关。本研究结果为文昌鸡的蛋品质的间接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哈氏单位、蛋壳强度、蛋重的QTL定位和标记辅助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 重组鸭α-干扰素基因工程菌表达条件的研究
    杨梅, 程安春, 汪铭书, 张瑶, 龚永强, 陈斌
    2007, 25(03):  337-342.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7.03.014
    摘要 ( 175 )   PDF (386KB) ( 27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确定重组鸭α-干扰素(DuIFN-α)基因工程菌BL2(DE3)/pET32a+-DuIFN-α的最佳表达条件,对影响原核表达的主要因素:IPTG浓度、诱导时期、收获时间、培养诱导温度、葡萄糖浓度及培养基进行了优化;并利用抗性筛选对表达质粒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诱导基因工程菌BL2(DE3)/pET32a+-DuIFN-α表达DuIFN-α的最佳条件为:以TB+5 g/L葡萄糖培养基37℃培养至菌体OD600=0.8~1.1时,加入IPTG至终浓度0.2 mmol/L,30℃诱导培养4~5 h。在最佳表达条件下,DuIFN-α的相对含量为34.1%,总含量(终菌体浓度×相对含量)达79.9;各种优化条件对表达质粒的稳定性未见明显影响。
  • 基于鸭疫里默氏杆菌16SrRNA 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
    杨苗, 程安春, 汪铭书, 仲崇岳, 段泽, 朱德康
    2007, 25(03):  343-347.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7.03.015
    摘要 ( 173 )   PDF (360KB) ( 24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GenBank中鸭疫里默氏杆菌(RA)16SrRNA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了基于鸭疫里默氏杆菌16SrRNA PCR检测方法。以建立的PCR方法对RA、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鸭源金黄色葡萄球菌、两双歧杆菌、短乳酸杆菌、屎肠球菌和短小芽孢杆菌进行检测,结果只有RA DNA能扩增出844 bp的特异条带,其他细菌的DNA不能扩增出任何条带;从凝胶中回收DNA条带,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RA相应序列完全一致。对不同稀释度的RADNA样品进行扩增,PCR对RA DNA最小检出量为22 pg,最少检出RA 80 CFU/mL。以该PCR方法对可疑为RA的临床病料和菌株进行检测和鉴定,结果与细菌分离鉴定吻合率为100%。表明本研究所建立的基于RA 16SrRNA PCR方法具有快速、灵敏、特异的优点,可用于RA感染的检测、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和分离菌株的快速鉴定。
  • 饲粮中添加不同剂量Vc对0~21日龄肉仔鸡腹水综合征的影响研究
    曾秋凤, 朱碧泉, 陈代文, 张克英
    2007, 25(03):  348-351.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7.03.016
    摘要 ( 168 )   PDF (225KB) ( 14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采用2×3因子设计,研究正常和T3诱导2种条件下,3个不同梯度饲粮Vc水平对肉鸡生产性能、血液生化指标、机体氧化和抗氧化功能、腹水综合征(AS)发病率及死亡率的影响。180只1日龄AA肉鸡随机分配到6个处理,每处理3重复,试验期为21 d。结果表明:①T3诱导肉鸡AS可显著或极显著降低肉鸡0~21日龄平均增重(P<0.01),血液、肝脏、肺脏总抗氧化能力(T-AOC,P<0.05);显著或极显著增加血液乳酸(Lac)浓度(P<0.01)、乳酸脱氢酶(LDH)活性(P<0.05)、心脏指数(P<0.01)、肺脏Vc含量(P<0.05),血液、肝脏和肺脏丙二醛(MDA)极显著增加(P<0.01);②饲粮Vc可极显著降低肉鸡血液Lac的浓度、LDH活性及MDA的含量(P<0.01),可显著增加肺脏T-AOC(P<0.05),降低肝脏MDA(P<0.05),1000 mg/kg Vc对肉鸡生产性能、机体抗氧化功能的改善作用比500 mg/kg Vc好;③饲料Vc对AS肉鸡的料肉比、心脏指数和血液T-AOC有显著的影响(P<0.05)。从本结果可看出,为增进0~21日龄正常和腹水肉鸡机体健康,预防肉鸡AS发生,其饲粮Vc的适宜添加量为1000 mg/kg。
  • 红尾副鳅生物学初步研究
    周中艳, 严太明, 马恒东
    2007, 25(03):  352-356.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7.03.018
    摘要 ( 176 )   PDF (318KB) ( 19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雅安市青衣江段红尾副鳅的可量性状、年龄组成、繁殖特性等生物学进行初步研究。红尾副鳅的体长范围为6.98~15.41 cm,体重范围为2.10~21.00 g;体重与体长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W=0.0184L2.5112, r=0.933。年龄可分为5个龄组,以3龄和4龄个体占绝大多数。红尾副鳅雄鱼的体长范围为6.95~15.41 cm,雌鱼体长范围为6.98~13.68 cm,体重范围为2.10~17.30 g,平均绝对怀卵量为340粒/尾。产卵前期Ⅲ期和Ⅳ期卵巢卵粒半径平均值分别为0.686和1.052 mm。
  • 四川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成本收益分析
    蒋远胜, 丁明忠, 林方龙, 肖红林
    2007, 25(03):  357-361,364.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7.03.026
    摘要 ( 174 )   PDF (315KB) ( 32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粮食生产是四川农村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本文利用四川省农经总站对岳池、仁寿、渠县、泸县、平武、简阳、新都7个县(市、区)的120户农户连续11年的定点调查数据,比较分析了四川水稻、小麦、玉米和红苕等4种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成本、产值和收益等,提出了提高粮食生产效益的建议。
  • 浅析宏观成本管理的几个问题
    符刚, 张旗, 刘春华
    2007, 25(03):  362-364.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7.03.027
    摘要 ( 193 )   PDF (154KB) ( 14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宏观成本管理是成本管理向宏观经济管理的延伸和发展。目前,对宏观成本管理研究的时间不长,理论和方法都不成熟。本文分析了宏观成本管理中的几个理论问题,即宏观成本管理的内涵、主体、客体、特征及目标,以推进宏观成本管理研究工作和指导成本管理实践。
  • 研究简报
  • 巨桉主要器官浸提液对三种牧草的化感作用初步探讨
    高丹, 胡庭兴, 黄绍虎, 万雪
    2007, 25(03):  365-368,372.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7.03.012
    摘要 ( 161 )   PDF (253KB) ( 13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巨桉内含物对牧草的化感作用,试验采用培养皿水培的生物检测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巨桉根、鲜叶、凋落物及混合物浸提液(1:10、1:20、1:50、1:100 w/v)对白三叶、紫花苜蓿、黑麦草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各处理的浸提液对3草种幼苗生长影响显著,化感作用与受体种类、化感物质的类别及其浓度有关,各处理的化感强度存在显著的差异。与对照相比,各部分浸提液对白三叶萌发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黑麦草根生长有抑制作用,对紫花苜蓿根、苗生长和白三叶苗生长有促进作用。
  • 猪PGC1基因多态性与肉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李碧侠, 任守文, 王学敏, 葛云山
    2007, 25(03):  369-372.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7.03.017
    摘要 ( 148 )   PDF (319KB) ( 16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PCR-RFLP方法,检测外来品种大约克猪和江苏地方品种梅山猪、二花脸猪、姜曲海猪以及培育品种苏钟猪共144头,结果表明PGC1基因第8外显子序列经Alu I酶切后存在AA、AT和TT 3种基因型,其中大约克猪中AA基因型占优势,A等位基因频率为0.7,而江苏地方品种猪中,TT占绝对优势。分析PGC1基因型与肉质性状相关发现,AA基因型猪的肉色L、失水率均极显著低于TT基因型(P<0.01);TT基因型猪的蒸煮损失、剪切力和肌纤维直径均极显著低于AA基因型(P<0.01)。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