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07年 第25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07-03-31
    研究论文
  • 四川育成小麦品种的SSR遗传多态性及系谱关系
    傅体华, 王春梅, 任正隆
    2007, 25(01):  1-8,23.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7.01.001
    摘要 ( 132 )   PDF (208KB) ( 18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用小麦染色体上的60 SSR标记,对来自四川3个不同单位近30年育成的47个普通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60个SSR位点中共检测到118个等位变异,每个位点的等位变异范围为1~5个,平均为1.08个。品种的遗传相似系数从1980年以来有逐渐升高的趋势。育成小麦品种的3个染色体组以B染色体组遗传多样性最高,D染色体组最低。通过UPGMA聚类,可以把47个品种分为3个松散的群,在每一个群内,很多品种都来自于同一个育种单位,与系谱来源一致。这些结果表明由于不同育种单位采用相似遗传特性的育种亲本,四川育成小麦品种的遗传基础越来越狭窄,种质资源的创新和遗传多样性拓宽是今后小麦育种和小麦生产成效的前提。比较而言,推广面积大的品种相互之间遗传多样性较大,归于不同的类群,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
  • 烯效唑干拌种对小麦叶片衰老特性的影响
    樊高琼, 刘帆, 任万军, 杨文钰
    2007, 25(01):  9-13.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7.01.002
    摘要 ( 138 )   PDF (244KB) ( 16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小麦品种川麦30、川麦107为材料,探讨不同剂量(0、10、20、40 mg/kg)烯效唑干拌种对三叶、七叶、旗叶叶片衰老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烯效唑干拌种提高了不同叶序叶片衰老期间的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b比值、全氮含量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降低了MDA积累量及积累速率,叶片衰老期间叶绿素、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下降速率减慢,在衰老后期烯效唑处理较对照叶片具有较高水平的氮含量,叶片衰老进程得以延缓。
  • 猬草属及其近缘属种子胚乳细胞多样性研究
    刘静, 杨瑞武, 张海琴, 周永红
    2007, 25(01):  14-18.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7.01.003
    摘要 ( 135 )   PDF (272KB) ( 18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小麦族猬草属、赖草属、新麦草属、拟鹅观草属、披碱草属和Lophopyrum共6属20份材料的胚乳细胞特征进行解剖观察,发现不同属种植物种子胚乳细胞存在丰富的多样性,不同物种的胚乳细胞在大小、形状和数量上均表现出差异,但不能很好地反映种以上的组、属以及基因组间的差异。
  • 氮肥施用量对攀西地区不同品质类型小麦的产量形成影响研究
    吴永成, 杨世民, 汤永禄, 袁继超, 谢力, 谢冰
    2007, 25(01):  19-23.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7.01.004
    摘要 ( 113 )   PDF (249KB) ( 14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用不同品质类型(强筋、中-强筋、中-弱筋和弱筋)的7个小麦品种作为供试材料,在攀西地区安宁河流域的西昌市进行了2种氮肥水平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的生育期、分蘖动态及产量构成等均有明显差异,且受施氮水平的影响。增施氮肥(施氮量150 kgN/hm2与施氮量75 kgN/hm2相比)有增加小麦有效穗数和穗粒数、降低千粒重的趋势,但增加或降低的幅度在品种间有较大差异。不同品质类型小麦品种的产量对氮肥的敏感性不同,从总体上看,氮肥对强筋小麦品种的增产作用较大,对弱筋小麦品种的增产作用较小。
  • 利用RAMP标记研究24份优质抗稻瘟病水稻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刘巧稚, 黄富, 谢戎, 刘成元, 黄锐, 张晋, 叶华智
    2007, 25(01):  24-28,33.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7.01.005
    摘要 ( 133 )   PDF (290KB) ( 16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24份优质抗稻瘟病水稻种质资源进行了RAMP(random amplified microsatellite polymorphism)标记分析。结果表明,80个RAMP引物组合中,有22个引物组合可扩增出清晰且具多态性的条带。这22个引物组合共扩增出108条带,其中80条具有多态性,占74.1%,每个引物组合可扩增出1~9条多态性带,平均3.6条。RAMP标记遗传相似性系数(GS)平均值为0.462(0.138~0.900)以平均GS值0.462为阈值,可将所有供试材料划分为6类。表明这24份优质抗稻瘟病种质资源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这些优质抗源材料对选育高产、优质、抗稻瘟病新品种(组合)具有重要利用价值。
  • 转Bt基因后代玉米新不育胞质A的遗传分析
    荣凤军, 曹墨菊, 唐祈林, 潘光堂, 荣廷昭
    2007, 25(01):  29-33.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7.01.006
    摘要 ( 117 )   PDF (254KB) ( 12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四川雅安、云南元江两地,多次对四川农业大学从农杆菌介导法所获得的转Bt基因再生植株后代中发现的玉米新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编号为A)进行育性观察和遗传分析。育性观察表明,A是一个不育性及恢复性稳定的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其稳定性受环境条件和回交代数的影响不大;雄花育性恢复专效性测定和特异性引物PCR扩增两种鉴定结果一致表明,A属C组细胞质雄性不育;测交后代的育性分离表明,A的育性恢复涉及3对基因,其中1对基因能单独控制育性的恢复,另两对基因具有互补的作用效应。
  • 杂交玉米几个数量性状的胞质效应初探
    何涛均, 汪静, 吕本勇, 曹墨菊
    2007, 25(01):  34-38,43.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7.01.007
    摘要 ( 164 )   PDF (283KB) ( 21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两套包含3种不同雄性不育细胞质及正常可育胞质的同核异质系作母本,5个测验系作父本,配制成8×5不完全双列杂交,按再裂区设计分析胞质效应。结果表明:不育胞质对穗粗、穗粒重、株高产生负效应,对百粒重有正效应,对穗位高的影响不一。细胞质效应、核质互作效应(胞质与测验系核背景的互作效应、胞质与保持系核背景的互作效应、胞质与测验系、保持系的二级互作效应)对穗粒重、株高、穗位高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
  • 根据线粒体nad1基因第2内含子的序列多态性对糯玉米进行系统分类
    谭功燮, 田孟良, 黄玉碧, 荣廷昭
    2007, 25(01):  39-43.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7.01.008
    摘要 ( 217 )   PDF (263KB) ( 23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植物的系统与进化研究中,相对于叶绿体和核基因片段而言,线粒体基因片段由于其系统发育信息位点少、结构复杂而较少应用到系统学研究中。本研究选用nad1基因的第二内含子序列重建玉蜀黍属主要种的系统发生树,在分子水平上验证了糯玉米在玉蜀黍属中系统学位置,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nad1基因内含子序列的系统学意义及其在系统发育重建中的价值。结果表明,目前对玉蜀黍属内各类型材料的系统分类是合理的,糯玉米和玉米种内各类型材料之间遗传差异小;线粒体nad1基因第2内含子序列在种内和种间的变异较小,在种以上分类研究中具有一定的系统学价值。
  • 西南玉米自交系SSR遗传多样性研究
    李丽华, 魏昕, 潘光堂
    2007, 25(01):  44-50,93.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7.01.009
    摘要 ( 159 )   PDF (343KB) ( 13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135个西南地区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62对SSR引物共检测出429个等位基因变异,每对引物检测到等位基因2~21个,平均为7个。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自交系划分到几大类群中,少数四川和云南材料可形成单独的类群。并探讨了西南地区玉米自交系间的遗传差异,所有供试自交系中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56~0.96之间,遗传相似系数小于0.60有8对材料,其中四川材料与云南材料之间的有6对,一个方面说明云南材料与四川材料之间有相对较大的遗传多样性,另一个方面也表明地理来源差异相对较大的材料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丰富。
  • 泡菜用乳酸菌发酵培养基的优化及发酵效果研究
    孙桂丹, 张小平, 陈曦
    2007, 25(01):  51-54.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7.01.010
    摘要 ( 205 )   PDF (216KB) ( 25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根据泡菜汁的营养条件以及乳酸菌的营养要求,通过二次回归正交设计,确定了泡菜用干酪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的最佳培养条件;并通过纯菌种接种发酵试验,测定了泡菜发酵过程中的参数变化,确定TVJ培养基在生产上要优于MRS培养基。
  • 内切葡聚糖酶基因工程菌pET-C36表达条件的研究
    官兴颖, 陈惠, 吴琦, 胥兵
    2007, 25(01):  55-57.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7.01.011
    摘要 ( 146 )   PDF (170KB) ( 14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提高内切葡聚糖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量,通过实验研究了重组菌Pet-C36的表达条件,结果表明重组菌的培养条件为:最适培养温度43℃,最适培养时间5 h,IPTG诱导终浓度0.1 mmol/L或乳糖诱导终浓度0.1%。基因工程菌在此条件下诱导培养后酶活力比未优化表达条件时提高了2倍,可达141.22 U/mL。
  • 不同苦瓜品种MAP30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杨洲平, 黄乾明, 刘一江, 陈平
    2007, 25(01):  58-62.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7.01.012
    摘要 ( 171 )   PDF (285KB) ( 19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PCR法从精选白皮苦瓜(JX)、穗农牌早优苦瓜(ZY)、碧翠苦瓜(BC)、银田牌长白苦瓜(YT)和银田牌蓝山大白苦瓜(LAN)5个品种中克隆到5个长度均为861 bp的MAP30基因JX-MAP30、ZY-MAP30、BC-MAP30(Genebank accession No:DQ643967)、YT-MAP30(No:DQ643968)和LAN-MAP03。序列分析表明,BC-MAP30和YT-MAP30与已报道的MAP30基因分别存在2个和3个碱基的不同,均编码26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成熟蛋白,与其他葫芦科植物的Ⅰ型核糖体失活蛋白类以及天花粉毒蛋白、多花白树毒蛋白、肥皂草毒素的同源性分别为68.90%、82.75%、71.25%和66.45%,其90~220位氨基酸序列较为保守。二级结构预测表明,BC-MAP30和YT-MAP30编码的成熟肽在N端均有一个延伸的6个β片层。
  • 乌头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田孟良, 田迎秋, 刘帆, 黄玉碧
    2007, 25(01):  63-67.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7.01.013
    摘要 ( 130 )   PDF (238KB) ( 14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探讨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我们收集了来自于云南和四川的23份种质资源,采用2%CTAB法提取乌头总基因组DNA,用15个RAPD随机引物进行分析。15个引物共扩增出242个DNA片段,多态性片段202个,占总扩增片段比率为83.5%,平均每个引物可扩增出13.47个多态性DNA片段。供试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155~0.940之间,表明乌头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在遗传相似系数0.582处将23份供试材料划分为9个类群,其中15份聚为一个大类,其余8份各自聚为一类。RAPD分析可作为构建乌头DNA指纹图谱的有效方法。
  • 环境因素对虎杖的品质和药效影响的模型讨论
    万德光, 王科, 马云桐
    2007, 25(01):  68-70.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7.01.014
    摘要 ( 137 )   PDF (156KB) ( 12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影响虎杖品质和药效的环境因素的分析,建立了一个多元线性模型。并且,通过10个产地的实测数据运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对模型进行求解。从而可以根据该模型和产地的环境因素来预测该产地虎杖的品质和药效,为虎杖的优良种植基地的选择与建设奠定理论基础。
  • 川西茶区引进的十二个茶树良种抗性比较研究
    唐茜, 单虹丽, 罗学平, 龚万灼
    2007, 25(01):  71-75.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7.01.015
    摘要 ( 142 )   PDF (248KB) ( 13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福鼎大白茶为对照,对从浙江、福建等地引进四川川西茶区的乌牛早、平阳特早、龙井长叶、元宵茶等12个绿茶良种的叶片解剖结构、SOD酶活性、CAT酶活性和新梢电导率进行了比较和抗性间接鉴定,同时采用田间观测方法对各品种抗性进行田间自然鉴定。结果表明:乌牛早、平阳特早等8个品种的抗性强于对照品种福鼎大白茶或与对照品种相当,迎霜等4个品种抗性弱于对照品种福鼎大白茶。
  • 不同密度巨桉林草复合模式初期土壤特征研究
    武卫国, 胡庭兴, 周朝彬, 李进峰, 曾晓东
    2007, 25(01):  76-81.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7.01.016
    摘要 ( 131 )   PDF (317KB) ( 13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株距为1.5 m,行距分别为3、4、5、6、8 m,相应初植密度为2222、1667、1333、1111、833株/hm25种不同密度的巨桉林中,设置3种巨桉林草复合种植模式:巨桉+鸭茅(简称模式Ⅰ)、巨桉+高羊茅(模式Ⅱ)、巨桉+牛鞭草(模式Ⅲ)。对该复合模式土壤特征进行了定位研究。初期结果显示:土壤物理性质(容重、非毛管孔隙度与总孔隙度)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土壤有机质变化3种模式大体一致,表现为5月 > 11月 > 8月,水解氮动态变化则表现为8月 > 5月 > 11月,而有效P与速效K均表现为5月 > 8月 > 11月;方差分析表明,3种模式间土壤各速效养分变化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但由于处于林草复合模式初期,不同密度间变化差异尚不太明显。综合土壤养分动态变化与已有相关研究结果,初步认为模式Ⅲ(巨桉+牛鞭草模式)为该地比较适宜的种植模式。
  • 四川天全白沙河流域小水电梯级开发的景观要素影响研究
    张继业, 伍钧, 王应军
    2007, 25(01):  82-87.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7.01.017
    摘要 ( 131 )   PDF (292KB) ( 13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水电开发前景观生态环境本底作参照,通过水电梯级开发后的景观生态现状调查以及水、声环境现状分析,探索了四川天全白沙河流域小水电梯级开发的景观要素影响,研究表明:水电梯级开发后景观要素类型发生较大的改变,逐渐向着高度人工化方向发展。水电开发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植被基质连通性但对基质的孔性影响不大;破坏了湿地、耕地、荒地等生境资源斑块的生物多样性、生态过程;改变了河流廊道的宽度、曲度、连通性,水体内环境以及水电设施的廊道效应。
  • 齐口裂腹鱼卵巢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方静, 何敏, 杜仲君, 潘康成
    2007, 25(01):  88-93.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7.01.018
    摘要 ( 134 )   PDF (355KB) ( 14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石蜡组织切片和扫描电镜法,对齐口裂腹鱼卵巢发育进行了组织学研究。结果表明:卵母细胞的发育分为5个时相,卵巢发育可分为6个时期。第2时相卵母细胞中具有卵黄核、围核透明层,并可见核仁物质外排现象;液泡中的内含物和卵黄颗粒呈现多种形态;卵母细胞发育过程中,核仁数增加较多;卵膜由质膜和放射带组成。在第5时相成熟卵子的受精孔中仍有精孔细胞堵塞。产卵时间为2月下旬至4月下旬,属分批同步产卵类型。
  • 鸭α-干扰素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其对DVH弱毒苗免疫鸭细胞免疫调节作用研究
    刘闯, 程安春, 汪铭书, 陈斌, 程志萍, 段坤, 杨梅, 周雪, 陈孝跃
    2007, 25(01):  94-98,112.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7.01.019
    摘要 ( 128 )   PDF (305KB) ( 12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检测鸭α-干扰素对鸭细胞免疫的调节作用,本文按常规方法构建了鸭α-干扰素真核表达质粒(pcDNA-DuIFN-α),并以50、100、200μg分别肌注28日龄樱桃谷鸭,15 d后免疫鸭病毒性肝炎(DVH)弱毒疫苗,设空载体+DVH弱毒疫苗、生理盐水、DVH弱毒疫苗以及pcDNA-DuIFN-α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FACS)和淋巴细胞增殖试验(MTT法)分别对免疫鸭外周血的CD3+淋巴细胞总数和T淋巴细胞转化能力进行动态检测。结果:①CD3+淋巴细胞数量:7~56 d实验组极显著(P≤0.01)高于生理盐水和显著高于(P≤0.05)DVH弱毒苗、空载体+DVH弱毒疫苗和pcDNA-DuIFN-α对照组,14~28 d 100μg组显著(P≤0.05)高于50和200μg组;②T淋巴细胞对ConA的反应能力(OD值):21~56 d实验组极显著(P≤0.01)高于生理盐水和显著高于(P≤0.05)DVH弱毒苗、空载体+DVH弱毒疫苗和pcDNA-DuIFN-α对照组,50和100μg组差异不显著,28~56 d均略高于200μg组。研究表明pcDNA-DuIFN-α是一种优秀的鸭细胞免疫的分子增强剂和DVH弱毒疫苗的分子佐剂,肌注100μg/只的效果最佳。
  • 间接ELISA检测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血清1型抗体的研究
    王斌, 文心田, 曹三杰, 黄小波, 杨利, 汤君, 胡成名
    2007, 25(01):  99-102.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7.01.020
    摘要 ( 166 )   PDF (209KB) ( 14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进行了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血清1型荚膜多糖的提取制备实验,并以该抗原作为诊断抗原建立了检测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血清1型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此抗原与猪巴氏杆菌病、猪布氏杆菌病、仔猪副伤寒等阳性血清无交叉反应;与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血清2型、3型、4型、6型、7型、8型、9型、10型标准阳性血清也无交叉反应。可用于猪群感染血清1型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诊断和监测。
  • 中药复方提取液在鲫鱼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
    田海军, 郑曙明, 杨治国
    2007, 25(01):  103-105.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7.01.021
    摘要 ( 164 )   PDF (176KB) ( 18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寇氏法进行中药复方提取液的急性毒性试验和用药物累积法进行其在鲫鱼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复方提取液的24 h LC50=1.207 g/mL,48 h LC50=1.101 g/mL,安全剂量0.785 g/kg。表观药动学参数:零时药物浓度C0=1.4817 g/kg,一级消除速率常数Kel=0.1063 h-1,消除半衰期t1/2=6.0113 h,清除率CLb=0.5851(g·h)/kg,药-时曲线下面积AUC=13.9388(g·h)/kg,表观分布容积V=1.9262。说明该复方提取液在鲫鱼体内代谢较快,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高,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低,主要分布在组织中。
  • 研究简报
  • 对农业科技创新适应新农村建设科技需求的思考
    李贵卿, 朱永清
    2007, 25(01):  106-108.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7.01.022
    摘要 ( 97 )   PDF (140KB) ( 11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农业科技创新面临诸多困境。本文在分析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困境基础上,对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出了新的构想,对强化科技支撑新农村建设作用提出了建议。
  • 四川犍为县桫椤资源现状调查初报
    张金伟, 罗长安
    2007, 25(01):  109-112.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7.01.023
    摘要 ( 131 )   PDF (211KB) ( 15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野外调查、实地踏勘,对四川犍为县的桫椤资源地理分布、数量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对策与措施。为进一步保护和利用犍为县桫椤资源提供依据。
  • 几种预处理液对马蹄莲切花的保鲜效应
    刁留彦, 刘军
    2007, 25(01):  113-116.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7.01.024
    摘要 ( 143 )   PDF (193KB) ( 13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不同药剂对马蹄莲切花进行预处理,放置于密封的鲜花专用箱中24 h,于自来水中瓶插,观察鲜重变化,观赏品质及瓶插寿命。结果表明,10 g/L蔗糖+100 mg/L Co(NO3)2+150 mg/L Al2(SO4)3+100 mg/L GA3的保鲜效果最好,切花鲜重变化率峰值明显提高,最大花径和花长明显增加,瓶插寿命明显延长。该处理能有效延缓马蹄莲切花衰老,提高观赏品质。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