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08年 第26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08-03-31
    研究论文
  • 节节麦高分子量谷蛋白Dx5t+Dy12t亚基组合中Dy12t亚基的序列测定与分析
    代寿芬, 颜泽洪, 魏育明, 郑有良
    2008, 26(01):  1-4.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8.01.007
    摘要 ( 856 )   PDF (293KB) ( 14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认识节节麦5t+12t亚基品质表现突出的分子基础,利用SDS-PAGE分析研究了该亚基组合中12t亚基的电泳迁移率并克隆和测序了该亚基基因。结果表明,该12t亚基在SDS-PAGE上的电泳迁移率与普通小麦中的Dy12具有一致的电泳迁移率,但与Dy10的电泳迁移率差异明显。而氨基酸序列比较结果显示,12t亚基的分子序列与Dy10的相似程度非常高,二者仅存在4个氨基酸的替换,而它与Dy12的分子序列存在较大的差异,不但包括12个氨基酸的替换,同时包括2个六肽氨基酸和另外4个氨基酸部位的插入和缺失变化。本研究结果表明,节节麦高分子量谷蛋白Dx5t+Dy12t亚基赋予小麦优良加工品质的主要原因可能与12t亚基与小麦Dy10非常相似,导致这一亚基组合更倾向与Dx5+Dy10有一定关系。
  • 猬草属与其近缘属物种的RAPD和ISSR分析
    张海琴, 周永红, 杨瑞武, 丁春邦, 张利, 魏育明
    2008, 26(01):  5-10.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8.01.001
    摘要 ( 146 )   PDF (308KB) ( 16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猬草属及其近缘属(新麦草属、赖草属)物种11种1变种共13份材料进行了RAPD和ISSR分析。聚类分析结果表明:①新麦草属物种和赖草属物种各自聚类在一起;②猬草属模式种Hystrix patula与其他猬草属物种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③Hystrix coreana、H. duthiei ssp. duthieiH. duthiei ssp. longearistata与含Ns基因组的新麦草属物种及具NsXm基因组的赖草属物种聚在一起。以上结果与细胞学结果类似,表明H. patula与其他猬草属物种存在较大的遗传变异,而H. coreana、H. duthiei ssp. duthieiH. duthiei ssp. longearistata与新麦草属及赖草属物种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两种标记得到的Jaccard遗传相似系数和遗传聚类图基本一致,但ISSR引物扩增的多态性高于RAPD标记,且PCR扩增反应优于RAPD反应。RAPD和ISSR标记可作为评价小麦族物种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的分子标记技术。
  • 小麦族StH基因组物种的胚乳细胞多样性
    王晓丽, 汤加勇, 刘静, 周永红
    2008, 26(01):  11-14,39.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8.01.008
    摘要 ( 644 )   PDF (603KB) ( 17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小麦族含StH、St、H基因组的披碱草属、偃麦草属、猬草属、拟鹅观草属和大麦属共5属16份材料的胚乳细胞特征进行解剖观察,结果表明不同属种植物种子胚乳细胞存在丰富的多样性,不同物种的胚乳细胞在大小、形状和数量上均表现出差异,但不能很好地反映属以及基因组间的差异。
  • 可去除选择标记的DREB基因双T-DNA载体共转化玉米
    谭登峰, 韩兆雪, 曹墨菊, 潘光堂, 荣廷昭
    2008, 26(01):  15-19.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8.01.009
    摘要 ( 134 )   PDF (369KB) ( 18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体外重组构建双T-DNA双元载体pCDMARpWDT-Hyg,选择标记基因hpt(hygromycin phospho-transferase)和抗逆转录因子基因DREB分别位于两个独立的T-DNA。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玉米胚性愈伤组织,通过在抗性培养基上严格筛选,在获得的再生转化植株中,同时整合hpt基因和DREB基因的共转化率达到26.3%。该转化系统的建立为下一步得到无选择标记的转基因植株奠定基础。此外,本实验还通过gus基因的瞬时表达分析了农杆菌转化玉米的影响因素。
  • 产生物絮凝剂自生固氮菌HY1141的筛选及培养条件优化
    蒋玮, 陈强, 肖宁, 曾树
    2008, 26(01):  20-23.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8.01.002
    摘要 ( 120 )   PDF (214KB) ( 20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48株自生固氮菌中筛选出一株高效絮凝剂产生菌HY1141。比较确定其最佳碳、氮源后,再通过正交试验筛选最佳培养基和最佳培养条件。结果表明,该菌株的最佳碳源为蔗糖,最佳氮源为N2。在不加外源氮素的前提下,最佳培养基为蔗糖5g/L,磷酸二氢钾1.5g/L,硫酸镁0.6g/L。最佳培养条件为转速150r/min,培养温度35℃,培养基初始pH7.0、培养时间36h。在此条件下,该菌产生的絮凝剂对高岭土悬液的絮凝率达96.4%。
  • 川芎根腐病菌(Fusarium solani)的生物学特性
    冯茜, 黄云, 巩春梅, 范巧佳, 万英
    2008, 26(01):  24-27.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8.01.006
    摘要 ( 178 )   PDF (197KB) ( 22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川芎根腐病菌[Fusarium solani(Mart) Sacc]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川芎根腐病菌在PSA上生长和产孢最好,菌落直径为7.09cm,产孢量为14.31×107个/皿;菌丝生长和产孢最适温为28℃,菌落直径7.13cm,产孢量7.06×107个/皿;最适生长pH6,菌落直径6.10cm,产孢量4.52×107个/皿;碳源以蔗糖生长最好,菌落直径5.83cm,产孢最适为果糖,产孢量4.91×107个/皿,氮源以硝酸钾生长最好,菌落直径6.20cm,牛肉膏产孢最好,产孢量3.34×107个/皿;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8℃,萌发率达86.43%,最适湿度为水滴,萌发率89.38%,孢子萌发的最适pH6,萌发率63.46%,高于pH8不萌发,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3℃。
  • 雅江报春天然居群RAPD遗传多样性
    潘远智, 庞博, 孙振元, 陈强
    2008, 26(01):  28-31.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8.01.012
    摘要 ( 135 )   PDF (454KB) ( 12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标记检测3个雅江报春天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28个引物共扩增出173条片段,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6条,其中多态性带纹为82条(47.4%)。材料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4584,17个植株可被聚为四类。居群间随海拔差异的增大,遗传距离增大,遗传关系较远。居群内木格措居群遗传多样性较高,木格错居群与理塘居群遗传关系较近,康定居群与木格错居群分离出差异较大的个体。
  • 北美杂交杨在北京引种的苗期生态适应性
    万雪琴, 夏新莉, 尹伟伦, 慈龙俊, 张新时
    2008, 26(01):  32-39.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8.01.015
    摘要 ( 156 )   PDF (367KB) ( 15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中美纬度气候带相近、生态环境条件相似的原则,将当前美国主栽的31个杂交杨无性系引进中国,并在北京开展引种研究。本文从扦插成活率、物候期和生长速度3个方面对所引无性系的苗期表现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所引无性系均能安全度过北京地区的冬季低温和季节性干旱,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所有无性系的扦插成活率都达到90%以上。不同无性系在物候期和生长速度上存在较大差异。有17个无性系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和速生性能,可作为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 亚热带湿润区野生草地早熟禾生长特性及坪用价值研究
    彭燕, 邱英, 刘霞
    2008, 26(01):  40-44,58.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8.01.013
    摘要 ( 164 )   PDF (300KB) ( 14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午夜(Midnight)和巴润(Baron)草地早熟禾品种为对照,于2005~2007年对源自西南地区13份野生草地早熟禾的生长适应性及坪用价值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不同野生草地早熟禾地上茎生长速度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05P13生长最快,为3.98mm/d;05P06最慢,仅为0.12mm/d;单株总分蘖数变异范围为38.0~161.33蘖/株;地下根茎生长表现为强、中、弱三类。②根据"五分制"草坪质量评价体系对供试材料坪用价值进行综合评价。其中,CK1和05P04全年综合得分最高,皆为4.25分,总体表现为草坪颜色蓝绿,密度大,形成的草坪均匀一致,抗病性和耐热性均较好;表现较好的有05P03和05P06,得分为4分;05P02和05P07表现最差,得分仅为2.75分和3.125分,其余材料表现中等。
  • 雄黄兰组织培养和快繁技术研究
    刘正兰, 刘军
    2008, 26(01):  45-47.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8.01.014
    摘要 ( 190 )   PDF (429KB) ( 18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雄黄兰的球茎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技术研究。结果表明,芽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MS培养基添加6-BA3.0mg/L和NAA0.1mg/L。芽增殖的最佳培养基为MS添加6-BA1.0mg/L和NAA0.3mg/L,增殖系数大于7。生根培养基用添加IBA0.5mg/L的1/2MS培养基为宜,生根率达73.0%以上。
  • 柳杉人工林近自然改造过程中林分空间的结构变化
    郝云庆, 王金锡, 王启和, 蒲春林, 孙鹏
    2008, 26(01):  48-52.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8.01.016
    摘要 ( 138 )   PDF (282KB) ( 14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四川省崇州林场进行的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人工纯林近自然森林改造过程中,将有培育前途的柳杉立木作为"目标树",其间混生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多作为"生态目标树"予以保留,"目标树"周围影响其生长的树木作为"干扰树"予以择伐;在择伐后,又在林分中补植入楠木(Phoebe zhennan)和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等乡土阔叶树种,以加速其向混交林方向演替。本文采用物种隔离指数(CS)、大小分化度(T)和聚集指数(R),分析补植后林分的空间结构变化。结果表明,补植入阔叶树种后,林分的混交程度与物种隔离程度大大提高;同时,林木胸径的大小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状态;而树木的分布格局则在改造过程中保持着均匀分布的格局。这一研究有助于为人工林的近自然经营理论与实践提供有益的尝试和借鉴。
  • 减压升华脱除绿茶中的咖啡碱
    赵卉, 杜晓
    2008, 26(01):  53-58.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8.01.003
    摘要 ( 230 )   PDF (300KB) ( 15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蒸青绿茶、炒青绿茶为材料,采用减压升华脱除法降低绿茶中的咖啡碱含量。考察了温度、压力、时间条件,以及茶叶种类、含水率和粒度等因素,对咖啡碱减压升华脱除的影响。结果表明,在70℃、-0.02~-0.08MPa条件下,处理14h左右,可使含水率为20%的蒸青绿茶的咖啡碱脱除率达到37%,并基本保持绿茶叶感官品质不变。条形蒸青绿茶在含水率20%的条件下,咖啡碱减压脱除的效果较好。在升华脱除过程中,较高的茶叶水分含量对咖啡碱脱除具有促进作用。减压升华脱除绿茶中咖啡碱的技术条件和设备要求较低,可有效降低传统绿茶中的咖啡碱。
  • 水培茶苗对氟的吸收累积特性
    李丽霞, 杜晓, 何春雷
    2008, 26(01):  59-63,75.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8.01.010
    摘要 ( 180 )   PDF (299KB) ( 16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探讨茶树对氟的吸收累积特性,以无性系茶苗为材料,研究水培条件下培养时间和培养液氟浓度对茶苗吸收累积氟的影响以及无氟条件下茶苗体内氟的转移。结果表明,茶苗具有对氟的高富集性和强耐受性。茶苗体内的氟具有可转移特性。茶苗各器官氟含量随处理的时间呈线性增长,老叶氟含量高达6809.39mg/kg。不同氟浓度下对氟的吸收累积符合Michaelis-Menten模型。无氟处理下,茶苗根系和新梢的氟累积倍数随时间呈线性增加。
  •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区域耕地供需动态变化预测与模拟——以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区为例
    黄成毅, 邓良基, 李宏, 方从刚, 胡玉福, 凌静, 高雪松
    2008, 26(01):  64-69.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8.01.025
    摘要 ( 143 )   PDF (313KB) ( 13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区为例,基于区域1996~2004年耕地利用变化数据,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及其他相关预测方法,对未来年期内耕地供需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行了科学的预测与模拟分析。研究表明:由于建设占用、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区内耕地供给呈直线下降,且趋势较为明显,而耕地的需求量却逐年增加。在此双重影响下,研究区耕地的供、需形势将日趋紧张。因而,文章分别从经济、法律、市场机制以及节约和集约型利用机制等角度,有针对性地提出研究区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措施。
  • 低山茶园土壤的氮素空间变异与其颗粒组成的关系
    王永东, 冯娜娜, 李廷轩, 唐华
    2008, 26(01):  70-75.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8.01.011
    摘要 ( 144 )   PDF (341KB) ( 15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低山茶园土壤氮素的空间变异及其与土壤颗粒组成的关系,对提高茶园氮肥利用率,降低氮素损失及茶园土壤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结合运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蒙顶山茶园土壤的氮素空间变异与其土壤颗粒组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土壤全氮及碱解氮含量具有中等的空间相关性,C0/(C0+C)分别为35.5%和28.5%,自相关距离分别达到了843和1149m,结构性因子是其空间变异的主要影响因子。二者的空间变异方向并不完全相同,但都在东南方向有明显的空间变异,在东北方向的变异较小。②Kriging插值分析说明,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均在东北至西南方向呈明显的带状分布,在垂直方向均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大。③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与<0.0001mm土壤颗粒呈极显著负相关,与0.0001~0.0005mm粒径土壤颗粒相关不显著,与0.0005~0.01mm粒径土壤颗粒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 农牧交错带不同类型农牧户农业生态系统结构评价
    李艳春, 贾卓, 宋乃平
    2008, 26(01):  76-80.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8.01.004
    摘要 ( 567 )   PDF (237KB) ( 13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农牧户调查的基础上,将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11个典型村的82个抽样农牧户分为五类家庭农业生态系统:Ⅰ.种植业;Ⅱ.工副业;Ⅲ.种植业-畜牧业;Ⅳ.种植业-工副业;Ⅴ.种植业-畜牧业-工副业。采用组分优势度、结构优势度和复合系统稳定性指标,对五类农牧户的生态系统结构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农牧户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随经营内容增多和产业链延长而增强,并受退耕还林政策的影响。在退耕还林补助停发以后,各类型农牧户生态系统的均衡性和稳定性都不同程度的降低,尤其对以种植业为主的农牧户影响更显著。
  • 微观主体行为对草地退化的影响及原因分析——基于川西北牧区两县牧户的调查
    刘媛媛, 张文秀
    2008, 26(01):  81-84.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8.01.019
    摘要 ( 161 )   PDF (202KB) ( 16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牧民是草地利用中最基本最直接的单元,其行为和态度是草地可持续利用的微观基础。本文以川西北牧区红原县和若尔盖县为例,通过部门访谈和对牧户的问卷调查,采用定性和统计分析方法,得出牧民追求牲畜数量增长、对草地过度索取而基本没有投入的草地利用行为是草地退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基本生存需求、支出增加及其结构的改变、收入来源单一和素质偏低是影响牧民行为的主要原因。
  • 太湖猪成纤维细胞系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张利娟, 刘海峰, 李学伟
    2008, 26(01):  85-88.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8.01.020
    摘要 ( 138 )   PDF (497KB) ( 20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太湖猪皮肤为材料,采用组织块法培养成纤维细胞,并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检测,包括细胞形态观察、细胞冻存前和复苏后接种的存活率测定、生长曲线绘制、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表明:所培养的成纤维细胞呈典型的成纤维细胞形态;细胞冻存前和复苏后接种的存活率分别为96.5%和93.2%;生长曲线呈"S"形,倍增时间为72h;对所制备的染色体片核型分析显示2n=38,XY。本次实验成功地建立了太湖猪成纤维细胞系,为在细胞水平上保存太湖猪种质资源提供了可能,并为其他研究提供了实验材料。
  • 接种高温细菌复合菌剂对鸡粪堆肥的影响研究
    欧亚玲, 陈强, 邹宇, 曾树, 王毅, 王玉川
    2008, 26(01):  89-92,120.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8.01.005
    摘要 ( 162 )   PDF (253KB) ( 30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研究接种高温复合菌剂对鸡粪堆肥处理的影响,本实验采用高温好氧堆肥技术,设计了对照(不接菌)和接菌(按8%接种高温细菌)2种处理,探讨了发酵过程中堆肥温度、水分、pH值、NH4+-N含量和有机质含量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接菌处理堆肥升温快,最高达69℃;水分蒸发快;有机物料分解速度快,有机质分解率比对照高3%;pH值降低0.2以上;种子发芽指数于第17d上升至80.1%,堆肥接种处理比对照提前5d达到腐熟;发酵过程中减少了臭气产生和氨的挥发,接菌处理堆肥NH4+-N含量比对照增加12.1%。
  • 两种罗非鱼主要生物学性状及杂交F1代生长性能的研究
    杨淞, 汪开毓, 黄樟翰, 卢迈新
    2008, 26(01):  93-98.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8.01.021
    摘要 ( 181 )   PDF (303KB) ( 22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测量了荷那龙罗非鱼(O. hornorum)和橙色莫桑比克罗非鱼(O. mossambicus)的主要生物学性状。结果得出:①2种罗非鱼通过外形能够清楚区分,荷那龙罗非鱼体色暗黑,有纵纹,体型呈纺锤型;莫桑比克罗非鱼体色橙色,无纵纹,体型呈长梭型。②2种罗非鱼最小性成熟年龄均为6个月,最小体长荷那龙罗非鱼为8.64cm,莫桑比克罗非鱼为6.60cm,绝对繁殖力前者为810粒,后者为702。③水温16~32℃时,荷那龙罗非鱼(体重10.40~116.28g)耗氧率在0.07~0.61mg/(g·h)之间,橙色莫桑比克罗非鱼(体重18.98~102.53g)耗氧率范围是0.06~0.43mg/(g·h)。水温24℃时,前者溶氧临界窒息点是0.33~0.55mg/L,后者是0.24~0.31mg/L。④两罗非鱼均属于耐盐性较强的鱼类,荷那龙罗非鱼的MLS-96(96h半致死盐度)为21.56,莫桑比克罗非鱼为22.29。⑤荷那龙罗非鱼的低温致死范围是9.5~15.1℃,莫桑比克罗非鱼的低温致死范围为8.0~9.9℃。前者对低温的耐受较差。⑥两罗非鱼的杂交F1代,雄性率高,养殖性能较好,具有推广价值。
  • 食品加工企业建立可追溯系统的成本收益分析
    杨秋红, 吴秀敏
    2008, 26(01):  99-103.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8.01.026
    摘要 ( 163 )   PDF (246KB) ( 20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食品加工企业建立可追溯系统是确保食品安全的有效工具。在我国政府没有强制要求企业建立可追溯系统的情况下,企业自愿建立可追溯系统首先考虑的就是成本-收益问题。本文对我国食品加工企业建立可追溯系统的成本收益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同时建立了食品加工企业建立可追溯系统的成本收益构成模型,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 元认知策略在农林院校英语专业文化学习中的运用研究
    魏晓红, 李清源
    2008, 26(01):  104-107.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8.01.022
    摘要 ( 130 )   PDF (200KB) ( 15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四川农业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高年级117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其在英语文化学习过程中的元认知策略使用情况进行考查并分析了他们的元认知策略使用水平与英语文化成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在文化学习过程中元认知策略使用频率处于中等水平;②高分组和低分组在目标与计划、注意力安排、自我监控与管理策略使用上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③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目标与计划、自我监控与管理对英语文化成绩有一定影响,注意力安排策略是英语文化成绩的主要影响因素。
  • 农业高校“基础”课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探微
    李毅弘
    2008, 26(01):  108-112.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8.01.023
    摘要 ( 135 )   PDF (224KB) ( 12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理念和方式,应贯穿于教育的不同阶段和课程中。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大学学习阶段,特别是将研究性学习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对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构建创新型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校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率先实施了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要增强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效性,关键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要以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先导,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努力实现学生主体性回归和教师角色的转变;第二,要不断提高研究性学习中小组合作环节的绩效。
  • 重视农业推广硕士培养,促进其又好又快发展
    石海春, 张敏, 黄玉碧, 戢俊臣
    2008, 26(01):  113-116.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8.01.024
    摘要 ( 143 )   PDF (186KB) ( 14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农业推广硕士是我国十几类专业学位中与农有关的一种专业学位,与其他专业学位如法律硕士、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属同一类型。在职人员攻读专业硕士学位是国家多渠道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举措。本文就如何重视农业推广硕士培养工作,从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我院的实践做法和取得的实践效果等方面做了简单介绍,以期供同行交流,共同促进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
  • 研究简报
  • 主要环境因素对小佛肚竹出笋、成竹和畸形秆率的影响
    陈双林, 杨清平, 郭子武
    2008, 26(01):  117-120.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8.01.017
    摘要 ( 117 )   PDF (201KB) ( 15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田间和温室控制条件下,调查温度、水分和光照对小佛肚竹出笋、成竹和畸形秆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适宜出笋长竹的温度下,温度对丛出笋数、丛新竹数、新竹畸形秆率无影响,始出笋时间随温度的增高而提前,出笋期相对延长。水分对始出笋时间和出笋期有明显影响,丛出笋数、丛新竹数随水分供应间隔期缩短而递增,新竹畸形秆率随水分供应间隔期缩短而明显下降。始出笋时间、丛出笋数、丛新竹数、新竹畸形秆率随光照强度增大而提前或提高,而光照对出笋期无明显影响。研究说明水分、光照是影响小佛肚竹出笋成竹和畸形秆率的主要环境因素。
  • 南充市森林资源评价与发展对策
    黄绍虎, 邓月平
    2008, 26(01):  121-124.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08.01.018
    摘要 ( 172 )   PDF (195KB) ( 15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2004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分析了南充市森林资源状况。南充市林业用地面积为34.69×104hm2,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27.78%,森林覆盖率为32.83%;活立木总蓄积为1297.20×104m3,其中林分蓄积957.25×104m3,占活立木总蓄积73.79%;森林资源表现出总量少,且分布不均,林地利用率高,但单位蓄积生产力低,森林资源结构不合理等特点;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加强中幼林的抚育管理,开展森林分类经营,构建合理的森林经营管理模式是南充市森林可持续经营发展的策略。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