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2年 第30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2012-12-31
  • 75K γ-黑麦碱基因的分子鉴定与转移
    王庆, 袁中伟, 王延谦, 刘登才
    2012, 30(04):  373-378.  doi:10.3969/j.issn.1000-2650.2012.04.001
    摘要 ( 152 )   PDF (982KB) ( 13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75K γ-黑麦碱基因的系统进化关系,并将秦岭黑麦75K γ-黑麦碱基因导入普通小麦遗传背景中。[方法] 利用75K γ-secalin亚基的特异引物secF/secR对5种黑麦进行扩增、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以普通小麦(中国春)为母本,黑麦为父本,获得杂种。自杂种后代中,采SDS-PAGE技术分析杂交后代的75K γ-secalins蛋白亚基。用根尖制片进行体细胞染色体数目观察和原位杂交分析。[结果] 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秦岭黑麦(AS156)与美国Wrens黑麦(CIse35)、土耳其4041黑麦(PI168199)、南非的Polko黑麦(PI412949)、智利278黑麦(PI436188)的栽培品系均具有75K γ-黑麦碱典型的一级结构,但是在重复区中序列差异较大(包括缺失/插入和SNP)。聚类分析表明,我国的秦岭黑麦与同在北纬的土耳其和美国黑麦亲缘关系近,而与位于南纬的南非、智利的两种黑麦关系较远。以中国春为遗传背景,将位于秦岭黑麦2R染色体上的75K γ-黑麦碱基因导入六倍体小麦,获得结实正常,农艺性状稳定的品系,编号WYQ122。通过SDS-PAGE技术和基因测序分析,已确认WYQ122中携带75K γ-黑麦碱基因,同时原位杂交也验证黑麦染色体的存在。细胞学鉴定表明,WYQ122植株间染色体数目有41条和42条两种类型。[结论] 黑麦的75K γ-黑麦碱基因存在差异。以染色体代换系的方式将该基因转入普通小麦中。
  • 施氮量与氮肥配置对寒地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汪秀志, 刘崇文, 许谊强, 吕艳东, 刘丽华, 郑桂萍, 钱永德
    2012, 30(04):  379-386.  doi:10.3969/j.issn.1000-2650.2012.04.002
    摘要 ( 151 )   PDF (1009KB) ( 14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氮肥总量及氮肥配置对寒地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方法] 采用多元二次旋转回归正交组合设计试验,研究3个施肥时期的氮肥用量、调节氮肥施用时间及穴距对粳稻垦鉴稻10号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 施氮总量与产量间存在最适值(纯氮126kg/hm2左右),后期粒肥用氮比率与产量之间也同样存在最适值(即纯氮10kg/hm2左右)。[结论] 在一定范围内增大施氮总量可提高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而提高产量方面,氮肥配置对产量的影响较大,在总氮量一定条件下,在一定限度内,增加前期用氮比率可通过提高穗数获得高产,同时降低中期穗肥用氮比率也可提高水稻产量。
  • 贵州省稻瘟病菌对三环唑的抗药性监测
    何海永, 谭清群, 杨学辉, 陈小均, 吴石平, 王莉爽, 袁洁
    2012, 30(04):  387-390.  doi:10.3969/j.issn.1000-2650.2012.04.003
    摘要 ( 142 )   PDF (478KB) ( 15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了明确贵州省稻瘟病菌对三环唑的抗药性。[方法] 利用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8个不同地区96个水稻稻瘟病菌单孢菌株对三环唑的抗药性。[结果] 稻瘟病菌各菌株对三环唑的敏感性成连续性分布,最大EC50与最小EC50分别为101.05μg/mL和35.16μg/mL;各地区平均EC50值在60.48~71.62μg/mL之间;最低抗性水平为0.48,最高抗性水平为1.39,相差2.89倍,平均抗性水平在0.83~0.99之间。[结论] 贵州省稻瘟病菌对三环唑的抗药性仍然处于敏感或低抗水平,目前三环唑仍可以作为防治水稻稻瘟病的主要药剂。
  • 青藏高原东缘林线交错带4种不同功能型物种的光合特性
    席光超, 徐振锋, 胡庭兴
    2012, 30(04):  391-395.  doi:10.3969/j.issn.1000-2650.2012.04.004
    摘要 ( 147 )   PDF (501KB) ( 17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初探青藏高原东缘林线交错带4种不同功能型植物糙皮桦(Betula utilis)、金顶杜鹃(Rhododendron faberi)及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和羽裂凤毛菊(Saussurea bodinieri)的叶氮浓度和光合特征。[方法] 使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器测定4种不同功能型植物光合特征,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物种间变量差异显著性。[结果] 4种植物的叶氮浓度都较高;光响应曲线相对一致;最大同化速率、暗呼吸速率和光补偿点都表现为糙皮桦显著高于其他3者;表观量子效率在4种植物间没有明显差异;而金顶杜鹃和中华羊茅的光饱和点远高于糙皮桦和羽裂凤毛菊的;4种植物CO2响应曲线存在一定差异,最大羧化速率和电子传递速率都表现为木本>草本,而磷酸丙糖利用率、CO2补偿点及羧化效率没有一致规律。[结论] 相对于草本和灌木,乔本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更为敏感。
  • 梁山慈竹生长对养分施入的响应
    刘广路, 范少辉, 张大鹏, 蔡春菊, 费德勒
    2012, 30(04):  396-401.  doi:10.3969/j.issn.1000-2650.2012.04.005
    摘要 ( 189 )   PDF (532KB) ( 17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揭示养分施入模式对梁山慈竹生长特征的影响,为制定合理的梁山慈竹土壤营养管理技术提供依据。[方法] 以梁山慈竹为研究对象,通过养分施入比例、施入量和施入方式3个因素不同水平的正交实验,研究了梁山慈竹新竹数量、胸径、生物量和繁殖率对不同养分施入模式的响应。[结果] 梁山慈竹不同生长指标对不同养分施入因素的响应程度不一致。养分施入方式对梁山慈竹新竹胸径、生物量和繁殖率的影响最大。穴施对梁山慈竹新竹胸径、撒施对新竹生物量和撒施对梁山慈竹繁殖率的增长影响显著。其次,养分施入量对梁山慈竹新竹胸径和繁殖率也有显著影响,养分输入量为0.6kg/丛可以显著提高新竹胸径和繁殖率。养分施入比例对梁山慈竹不同生长指标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但是养分施入比例N:P2O5:K2O为5:2:1时,梁山慈竹生长指标增长效果明显。[结论] 针对梁山慈竹不同生长指标推荐了最佳养分输入模式。对新竹胸径的最佳模式为:养分施入比例(N、P2O5、K2O)为3:2:1,养分施入量为0.6kg/丛,养分施入方式为穴施。新竹繁殖率最佳模式为:养分施入比例(N、P2O5、K2O)为5:2:1,养分施入量为0.6kg/丛,养分施入方式为撒施。新竹生物量最佳模式是:养分施入比例(N、P2O5、K2O)为5:2:1,养分施入量为1.2kg/丛,养分施入方式为环施。
  • 基于波段辐射变化向量的四川省翠屏区植被覆盖动态变化分析
    高国林, 王石英, 杨存建, 彭文甫, 周介铭, 罗怀良, 赵景峰, 蒋容, 倪静
    2012, 30(04):  402-409.  doi:10.3969/j.issn.1000-2650.2012.04.006
    摘要 ( 146 )   PDF (1143KB) ( 15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四川省翠屏区植被的动态变化状况,为区域植被变化提供监测方法。[方法] 利用1988、2000和2009年3个年份的Landsat TM/ETM+影像数据,采用波段辐射变化向量与影像叠加分析和知识分类对翠屏区1988-2009年的植被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研究表明:不受地形阴影影响的波段辐射变化向量,可有效分析植被覆盖变化;1988-2009年翠屏区植被覆盖表现为增加趋势,且高密度植被面积有所增加;1988-2009年改善的植被区域与破坏的植被区域同时存在,但改善的植被区域面积较大,整个区域表现为植被有所改善。将波段辐射变化向量值的不同等级赋予不同植被生长区域,从中反映了近22年来翠屏区植被生长趋势较好。此外,将植被动态变化与植被生长图叠加耦合分类得到了1988-2009年翠屏区植被动态生长变化特征图谱。[结论] 翠屏区1988-2009年的植被覆盖发生明显变化,虽然植被覆盖整体表现为高密度植被面积呈增加趋势,但是改善与退化的植被区域同时存在,因此,应继续加强和完善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以维持植被覆盖的良好趋势。
  • 淡紫拟青霉液体发酵条件的优化
    王曦茁, 刘春秀, 汪来发, 苟大平, 余明忠
    2012, 30(04):  410-414.  doi:10.3969/j.issn.1000-2650.2012.04.007
    摘要 ( 283 )   PDF (576KB) ( 29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食线虫真菌淡紫拟青霉液体培养条件进行优化,从而获得优化的淡紫拟青霉液体发酵条件。[方法] 研究淡紫拟青霉在不同碳源、氮源、无机盐、初始pH值下对产孢量的影响,确定了适宜的培养条件及发酵培养时间。[结果] 最佳基础培养基配方为A1(g/L):葡萄糖40,NaNO3 20,KH2PO4 0.5,MgSO4·7H2O 0.5;最佳复合培养基配方为b(g/L):葡萄糖40,NaNO3 10,(NH4)2SO4 5,黄豆粉5,KH2PO4 0.5,MgSO4·7H2O 0.5;其他培养条件的选择结果:淡紫拟青霉最适产孢的初始pH值为6.0~7.0,发酵温度26℃,发酵培养时间为72h到80h。[结论] 通过这些研究获得了淡紫拟青霉液体优化的发酵条件,为该菌大规模产生奠定基础。
  • 工夫红茶发酵过程中的品质变化
    尹杰, 范仕胜, 宋勤飞, 唐伟
    2012, 30(04):  415-418.  doi:10.3969/j.issn.1000-2650.2012.04.008
    摘要 ( 226 )   PDF (542KB) ( 31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索不同发酵时间对工夫红茶感官品质及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为工夫红茶发酵时间的正确掌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福鼎大白一芽一叶为原料,在工夫红茶发酵过程中,采用不同发酵时间,并对发酵叶进行拍照记录和测定其主要生化成分的方法来研究发酵时间对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结果] 随发酵时间增加,发酵叶条索没有变化、外形色泽和汤色逐渐变红、滋味由苦涩味变为醇滑、香气由青草气逐渐变为甜香,感官审评得分总体上升;与发酵0h(F1)相比,发酵3.5h,发酵叶茶多酚和咖啡碱分别下降了2.56%和0.66%,氨基酸、茶红素分别增加了0.48%、1.31%、茶黄素和茶褐素无明显变化。[结论] 在发酵温度30℃、发酵叶相对湿度90%,空气相对湿度60%条件下,发酵3.5h能够满足工夫红茶对品质的需求,发酵时间过短或过长对工夫红茶品质都有不利影响。
  • 崇州枇杷茶野生大茶树染色体核型分析
    王春梅, 唐茜
    2012, 30(04):  419-423,444.  doi:10.3969/j.issn.1000-2650.2012.04.009
    摘要 ( 162 )   PDF (835KB) ( 14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核型分析实验,了解6种不同类型崇州枇杷茶树的进化和变异情况,为其起源、进化和亲缘关系的研究提供一些细胞学依据。[方法] 选取6种不同类型的四川崇州枇杷茶野生大茶树(依次编号为A类、B类、C类、D类、E类、F类),以芽叶原基为供试材料,采用去壁低渗法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实验。[结果] 6种不同类型的大茶树染色体为二倍体的小型染色体,核型公式均为2n=2x=30=22m+8sm,属Stebbins标准中较原始的2A型。[结论] 根据核型对称性程度、平均臂比、核型不对称系数推断,F类、A类茶树较为原始,E类茶树进化程度相对较高。核型分析表明,分布在四川崇州区域的枇杷茶树既具有较原始的对称性核型性状,又具有较不对称性的进化型或派生型核型,表现为一种渐变的趋势。
  • 荥经枇杷茶野生大茶树主要品质生化成分研究
    唐建敏, 郭雅丹, 汪婷, 曾艳, 唐茜
    2012, 30(04):  424-428.  doi:10.3969/j.issn.1000-2650.2012.04.010
    摘要 ( 160 )   PDF (497KB) ( 15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荥经枇杷茶野生大茶树的生化特性,并为选择优良单株、发掘特异资源(高咖啡碱、儿茶素等材料)和选育优质特色品种等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调查四川荥经枇杷茶野生大茶树的资源现状,根据植物学特征,从中选取具代表性的茶树初分为5个类型(编号Ⅰ、Ⅱ、Ⅲ、Ⅳ、Ⅴ),并对其主要生化成分与氨基酸组成进行测定分析。[结果] 荥经枇杷茶野生大茶树内含物质较丰富,水浸出物含量34.02%~50.19%,游离氨基酸总量2.18%~4.45%,茶多酚含量27.50%~38.75%,咖啡碱含量3.12%~4.48%,儿茶素含量119.24~158.28mg/g。[结论] 从主要生化成分含量、酚氨比可推论,Ⅰ类茶树适制绿茶,Ⅲ类和Ⅴ类适制红茶。从茶氨酸和苯丙氨酸含量比例、儿茶素总量及组分等数据可推论,5类型供试枇杷茶树中,Ⅰ类茶树进化程度最高。
  • 矿物元素分析判别绿茶产地来源研究
    龚自明, 王雪萍, 高士伟, 郑鹏程, 叶飞, 滕靖, 王红娟
    2012, 30(04):  429-433.  doi:10.3969/j.issn.1000-2650.2012.04.011
    摘要 ( 167 )   PDF (580KB) ( 14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矿物元素指纹分析判别茶叶产地来源的可行性,筛选出有效判别指标。[方法] 采用ICP-AES法对来自湖北四大茶区35份茶样中的K、Ca、Mg、Mn等9种矿物元素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 不同茶区茶叶样品的元素含量有其各自的特征,主成分分析可将不同茶区的大多数样品正确区分。通过逐步判别分析筛选出6项可用于绿茶产地判别的矿物元素指标,依次为K、Ca、Mg、Mn、Fe和Mo,所建立的判别模型对样品整体检验判别率为100%。[结论] 利用矿物元素可对来源于湖北不同茶区的绿茶进行有效判别。
  • 油茶优树筛选与资源利用分析
    王艳芹, 徐洲, 王述贵, 考安都, 李倩倩, 丁春邦
    2012, 30(04):  434-438.  doi:10.3969/j.issn.1000-2650.2012.04.012
    摘要 ( 125 )   PDF (506KB) ( 19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名邛台地野生油茶资源进行调查研究,摸清该地油茶资源基本情况,提出发展油茶产业的建议和措施。[方法]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果] 调查区有大量油茶资源分布,总面积4557.7hm2,共504530.0株,但管理粗放,产量较低。在油茶资源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初选、复选和决选,筛选出川雅20、川雅21、川雅28、川雅31共4个优良单株,鲜果重10.90~25.83g、单位冠幅面积产果量2.0~2.80kg/m2、鲜出籽率41.60%~44.01%、干出籽率25.15%~25.93%、干出仁率67.32%~69.30%、种仁含油率42.12%~45.56%。[结论] 名邛台地油茶资源分布较广,筛选优树各指标均达到国家油茶优树选择标准,表明该地区的油茶资源具有开发利用的潜力。
  • 引种紫锥菊的ISSR和SRAP遗传多样性分析
    韩琳娜, 周凤琴
    2012, 30(04):  439-444.  doi:10.3969/j.issn.1000-2650.2012.04.013
    摘要 ( 157 )   PDF (750KB) ( 17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不同来源的引种紫锥菊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方法] 采用ISSR和SRAP分子标记技术,分析14份引种紫锥菊材料的多态性条带比率,计算各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建立各品种间的聚类图。[结果] 8个ISSR引物和9个SRAP引物对分别扩增出105和171条带,多态性比率分别为81.9%和80.7%;两个标记综合分析表明紫锥菊样品间的亲缘关系与种质来源地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结论] ISSR和SRAP可以应用于紫锥菊种内遗传多样性分析,其综合分析结果优于单独分析;紫锥菊种内不同来源样品材料间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 成都平原水田土壤有机质时空变异分析——以彭州市为例
    杨刚, 张冀, 陶由之, 叶小丽, 伍钧
    2012, 30(04):  445-450.  doi:10.3969/j.issn.1000-2650.2012.04.014
    摘要 ( 162 )   PDF (901KB) ( 19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土壤有机质时空变化情况,对提高耕地利用率和实现农田土壤可持续利用有重要意义。[方法] 本研究以彭州市为例,参照1982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样点,采用GPS定位采集了202个水田土壤样品,结合地统计学分析了1982-2007年25年间成都平原水田土壤有机质时空变异特征。[结果] 时间上,水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由25.65g/kg(1982年)增加到33.04g/kg(2007年),25年间水田土壤有机质明显提高,有机质含量等级大部分由Ⅲ级增加为Ⅱ级;空间上,土壤有机质分布格局发生了强烈改变,高值区从东南转向中部,低值区从东北转向西南,水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区域占调查区总面积的94.2%,水田土壤固碳作用比较明显。[结论] 彭州市水田土壤有机质分布格局随时间变化而发生了强烈的改变,在指导水田土壤施肥,农田开发和制定相关政策时应加以考虑。
  • 岷江上游杂谷脑河流域土地承载力研究
    闫卫坡, 王青, 郭亚琳, 周琴, 刘延国
    2012, 30(04):  451-455.  doi:10.3969/j.issn.1000-2650.2012.04.015
    摘要 ( 653 )   PDF (604KB) ( 16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土地承载力的系统研究,可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岷江上游杂谷脑河流域为研究对象,以社会经济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人均营养素摄入量作为人均营养标准,对杂谷脑河流域的土地承载力进行定量估算。[结果] 结果显示,在温饱、小康、发达水平条件下,杂谷脑河流域土地分别可以承载6.06、5.43、3.92万人,而2011年年末杂谷脑河流域总人口为45761人。[结论] 结果表明,当社会经济处于温饱、小康水平,该区域土地承载力处于盈余状态;当社会经济处于发达水平,土地承载力将出现赤字。
  • 濑溪河泸县境内农业面源污染综合评价
    董宇虹, 敖天其, 黎小东, 张洪波, 马亚丽, 刘星
    2012, 30(04):  456-462.  doi:10.3969/j.issn.1000-2650.2012.04.016
    摘要 ( 138 )   PDF (808KB) ( 17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濑溪河泸县境内10个镇2011年农业面源污染进行综合评价,并为其控制对策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方法] 采用清单分析方法核算了7种污染源产生的污染物(TP、TN、COD、NH3-N)的入河量,同时采用等标污染负荷法对研究区内的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进行综合评价;采用等标污染负荷法分析了污染物在空间上对濑溪河的污染贡献度;用单位镇域面积污染物负荷法分析了其空间特征对环境的影响并进行分级评价。[结果] 研究区内的主要污染源为畜禽养殖、化肥流失和农村生活污水;主要污染物为TP和TN;对濑溪河的污染贡献度较大的镇为福集镇、玄滩镇和方洞镇;在其镇域面积上对环境污染严重的镇为方洞镇和嘉明镇,都达到Ⅳ级(严重威胁)。[结论] 濑溪河泸县境内面源污染严重,并且在空间分布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应根据其分布情况与特征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 复方中草药对鲫鱼免疫力的影响
    盛竹梅, 马志宏, 黄文, 杨华莲, 马立鸣, 申惠卿, 曹洁, 曹爱英
    2012, 30(04):  463-467.  doi:10.3969/j.issn.1000-2650.2012.04.017
    摘要 ( 183 )   PDF (746KB) ( 20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中草药对鲫鱼免疫力的影响。[方法] 将麻黄、苦参、黄芩、五倍子、紫苏、石榴皮6余味中草药均匀粉碎后制成复方制剂,熬制成汤剂,用生理盐水配制成质量分数为0(对照组)、0.5%(A组)、2.0%(B组)、4.0%(C组)的药液后对鲫鱼采取腹腔注射的方式给药。在试验的第7、14、21、28天分批采取血样,检测其免疫指标的变化。[结果] 给药后第7天,实验组血清溶菌酶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且浓度越大,活性越高;实验组的血清杀菌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4.0%的C组效果最好,另外两组效果相当;在第7天,A组NBT阳性细胞数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性,B组和C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从第14天起,实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各实验组间有显著差异;在血液白细胞吞噬活性检测中,从第7天起,对照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各实验组间存在显著性,而在第28天,各实验组间差异不明显。经过注射中草药液后,各实验组间鲫血液皮质醇水平及脾脏指数的变化差异不显著。[结论] 该复方中草药制剂能有效地提高鲫鱼非特异免疫力。
  • 中国水果产业国际市场势力实证研究
    阚大学
    2012, 30(04):  468-472,482.  doi:10.3969/j.issn.1000-2650.2012.04.018
    摘要 ( 140 )   PDF (645KB) ( 15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运用边际成本模型和剩余需求弹性模型实证研究中国水果的国际市场势力以及中国水果在日本、美国、印尼和俄罗斯这些主要出口国市场的国际市场势力。[方法] 普通最小二乘法。[结果] 加入WTO前后,中国水果的国际市场势力均较小,加入WTO后中国水果的国际市场势力下降;在印尼市场的市场势力最大,在日本市场的市场势力次之,在俄罗斯市场的市场势力最小,在美国市场的市场势力尚未形成,中国水果出口具有了一定的国际市场势力,但并不明显。[结论] 扩大种植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调整水果品种结构,建立质量监控体系;加强果业协会和果品流通协会建设、推进水果种植基地和生产基地建设、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水果。
  • 农村环境治理的现实困境与机制创新——基于委托代理的博弈分析
    王阳, 漆雁斌
    2012, 30(04):  473-477.  doi:10.3969/j.issn.1000-2650.2012.04.019
    摘要 ( 116 )   PDF (603KB) ( 12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比较农村环境治理中不同主体的监督效率及其对农户环境治理意愿的影响。[方法]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构建了一个农村环保项目实施中的道德风险模型。[结果] 由于农村环境的公共品性质和监督上的困难,原子化的农户常采取搭便车行为,使农村环保陷入"囚徒困境";内生于乡土社会的农民合作组织利用成员间的重复博弈和"熟人社会"形成的监督优势,可以提高农户的环保投入能力,激励农户的环境治理意愿;通过互联合同把环境治理行为内嵌在新型农业产业化组织中,利用不同合作领域的监督,可以进一步增强农户的环境治理意愿。[结论] 未来的机制创新必须在尊重农户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种类型农民合作组织在环境治理上的优势。
  • 河南省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时空演化分析——基于18市数据的实证检验
    朱捷
    2012, 30(04):  478-482.  doi:10.3969/j.issn.1000-2650.2012.04.020
    摘要 ( 153 )   PDF (608KB) ( 14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河南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空间差异,为实现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机制提供决策参考。[方法] 选取河南省18市农村人力资本投资面板数据,运用局部时间全局空间、全局时间局部空间、全局时间全局空间等模型对规模比较优势的时空演化进行动态分析。[结果] 周口、驻马店、信阳为规模优势最强的三市,而郑州在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上却始终缺乏优势。[结论] 河南省际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优势逐渐明显,但各地优势稳定性普遍较差。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