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2年 第30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12-03-31
  • 施氮方式对川中丘陵区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的影响
    吴永成, 尹传春, 董云章, 陈明祥, 袁继超
    2012, 30(01):  1-6.  doi:10.3969/j.issn.1000-2650.2012.01.001
    摘要 ( 166 )   PDF (884KB) ( 26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主要探讨适合川中丘陵区地膜移栽玉米的高产高效施肥方式,采用田间试验,以不施氮处理为对照,在当地习惯施氮量(300kg N/hm2)的条件下,设置了4种不同施氮方式(SF:复合肥+普通尿素+碳铵一次性底施;DF:复合肥+普通尿素+碳铵分底追肥两次施用;BN:包膜尿素缓释氮肥一次性底施;PN:包膜尿素+普通尿素一次性底施)。结果显示增施氮肥相比不施氮处理有显著的增产效应(14.57%),平均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为15.35%、2.75kg/kg N和21.65kg/kg N。普通氮肥分底追两次施用(DF)处理的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明显高于氮肥一次性底施的处理(PN、BN、SF)。而在氮肥一次性底施处理中,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表现为PN处理 >BN处理 >SF处理。DF处理的植株干重和氮素积累量(TNAA)明显高于氮肥一次性底施处理(SF、BN、PN),但在干物质与氮素转移方面的差异并不显著。相同施氮量条件下,普通氮肥分底追两次施用(DF)方式可获得高产;从节约劳动力和简化施肥角度看,则宜采用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配合(PN)的氮肥一次性底施方式。
  • 南京城市边缘次生林主要乔木种群生态位分析
    谢春平, 方彦, 袁永全, 赵颖中
    2012, 30(01):  7-11,17.  doi:10.3969/j.issn.1000-2650.2012.01.002
    摘要 ( 152 )   PDF (1259KB) ( 18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物种重要值为生态位计算资源状态指标,应用Levins公式、Hurtlbert公式、Pianka公式和Schoener公式,对分布于南京城市边缘次生林群落乔木层主要树种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和生态位相似性比例的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①该次生林群落中,朴树、马尾松、短柄枹栎和构树具有较大的生态位宽度,它们的Levins和Hurlbert生态位宽度指数值分别为0.594、0.581、0.560、0.481和0.463、0.414、0.391、0.341。②Pianka生态位重叠值表明,NO<0.5的种对共有34对,占总数的75.56%,这说明了群落物种对资源的偏向性和生态位分化趋势的存在。③从Schoener生态位相似性比例来看,Cih≥0.5的种对有10对,仅占全部种对的22.22%,说明物种之间对资源的需求趋同性不高。④从生态位各指数的结果可以看出,群落将由初期的马尾松林演替至落叶阔叶林。
  • 抚育间伐对华北土石山区油松林群落稳定性的影响
    安云, 丁国栋, 梁文俊, 高广磊, 贺宇, 魏宝, 包岩峰, 鲍彪
    2012, 30(01):  12-17.  doi:10.3969/j.issn.1000-2650.2012.01.003
    摘要 ( 219 )   PDF (1287KB) ( 40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抚育间伐是森林经营的关键环节,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重要影响。对河北省木兰围场国有林场管理局北沟林场3块间伐强度分别为47.65%(Ⅰ)、56.38%(Ⅱ)、66.44%(Ⅲ)的油松人工林样地和未间伐的对照样地进行植被群落和土壤调查,研究不同间伐强度对种群更新潜力、土壤肥力、植被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并采用模糊数学中隶属函数的方法对油松林群落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间伐后在一定时间内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种群更新潜力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土壤肥力随间伐强度的增大成增大趋势;间伐在减少立木蓄积量的同时增大了灌草生物量,且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大;适度间伐有利于提高物种多样性。油松林群落稳定性表现为:样地Ⅲ >样地Ⅱ >样地Ⅰ >样地CK,间伐有利于提高群落稳定性,适合当地油松林的抚育管理。
  • 低温季节西南亚高山森林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动态
    王琴, 范曾丽, 孙辉, 武艳镯
    2012, 30(01):  18-23.  doi:10.3969/j.issn.1000-2650.2012.01.004
    摘要 ( 171 )   PDF (1696KB) ( 18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作为生物有效性极高的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之一的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易受到地表覆被以及土壤水热动态等影响,其含量与动态在短期内可能产生较大变化,从而可作为土壤有机碳动态的短期指标。以我国敏感而重要土壤碳汇之一的西南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不同地表覆盖处理下(积雪和凋落物)原位培养的土柱DOC含量,研究不同地表覆被下低温季节土壤DOC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下亚高山森林土壤DOC含量在低温季节的变化仍然显著;积雪与凋落物对土壤DOC含量的作用不同,凋落物覆盖有利于低温季节(尤其后期)土壤DOC含量升高,而积雪则抑制了凋落物对土壤DOC的增加效应。这表明对于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冬季积雪减少或消失,有利于土壤DOC含量升高,从而导致土壤有机碳库中的不稳定性碳库比例增加。
  • 川南坡地不同退耕模式土壤及枯落物持水特性
    王景燕, 胡庭兴, 龚伟, 宫渊波, 罗承德
    2012, 30(01):  24-29.  doi:10.3969/j.issn.1000-2650.2012.01.005
    摘要 ( 173 )   PDF (1619KB) ( 15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浸泡法对川南坡地退耕成慈竹林、杂交竹林、桤木+慈竹混交林和弃耕地5年后土壤和枯落物持水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坡地退耕后土壤自然含水量(t/hm2)、毛管持水量(t/hm2)和最小持水量(t/hm2)增加,并呈现出慈竹林 >杂交竹林 >桤木+慈竹混交林 >弃耕地 >农耕地的变化规律;4种退耕模式枯落物蓄积量(t/hm2)、自然持水量(t/hm2)、最大持水量(t/hm2)、最大拦蓄量(t/hm2)和有效拦蓄量(t/hm2)呈现出慈竹林 >杂交竹林 >桤木+慈竹混交林 >弃耕地的变化规律。枯落物持水量(g/kg)与浸泡时间的关系为Q=alnt+b,吸水速率(g/(kg·h))与浸泡时间关系为V=ktn;在枯落物持水过程中,前2h内枯落物持水作用较强。因此,林下枯落物在降雨过程前期2h对降雨的吸持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慈竹林能较好地提高坡地退耕后土壤和枯落物水文生态功能。
  • 不同农业种植模式土壤-作物系统中Zn的分配与迁移
    刘凯, 张健, 杨万勤, 吴福忠, 刘洋, 李勇, 胡开波, 王守强, 左明华
    2012, 30(01):  30-36.  doi:10.3969/j.issn.1000-2650.2012.01.006
    摘要 ( 170 )   PDF (1791KB) ( 18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不同农业种植模式土壤-作物系统中Zn的含量与变化,研究了岷江下游丘陵区3种典型农业种植模式(M1:玉米+红薯-小白菜+菠菜,M2:玉米+生姜-茎用芥菜,M3:水稻)土壤和作物中Zn的分配和迁移特征。结果发现,土壤全量Zn含量变化在M1、M2中表现为显著下降后又显著上升的特征,M3中为显著下降。作物食用器官Zn含量特征为蔬菜作物(小白菜、菠菜、茎用芥菜) >根类作物(红薯、生姜) >谷物类作物(玉米、水稻)。除小白菜外,作物非食用器官中Zn含量均显著大于食用器官。
  • 铜胁迫下垂序商陆的生长响应和铜富集特性
    徐小逊, 张世熔, 徐红娇, 李婷, 贾永霞, 李云
    2012, 30(01):  37-41.  doi:10.3969/j.issn.1000-2650.2012.01.007
    摘要 ( 170 )   PDF (1676KB) ( 18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盆栽试验,分析垂序商陆(Phytolacca americana L.)在Cu胁迫下生长响应及其对Cu的富集特性。结果表明,低浓度Cu处理对垂序商陆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Cu≥900mg/kg时胁迫作用才明显表现,株高和根长开始降低,且耐性系数均>0.8,表明垂序商陆对Cu有较强的耐性。植株地上部和根部Cu的最高含量分别为74.74mg/kg和44.58mg/kg。植株地上部和根部Cu的最高累积量分别为134.59μg/株和107.47μg/株。除Cu最高浓度处理外(1200mg/kg),各处理迁移系数均大于1,表明垂序商陆有较强的将Cu从根部转运到地上部的能力。
  • 3种岩石边坡护坡植物叶片质膜透性和可溶性糖含量对低温胁迫的响应
    何云, 李贤伟, 龚伟
    2012, 30(01):  42-45.  doi:10.3969/j.issn.1000-2650.2012.01.008
    摘要 ( 171 )   PDF (1781KB) ( 22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野生岩生植物金发草(Pogonatherum paniceum)和丛毛羊胡子草(Eriophorum comosum)为研究材料,以目前最常用的护坡植物之一狗牙根(Cynodon dactlylon)作为对照,研究低温胁迫下两种野生岩生植物叶片质膜透性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低温(0,-5,-10,-15,-20℃)胁迫下,随着温度的降低,丛毛羊胡子草、金发草和狗牙根等3种植物的电解质渗出率均增大,可溶性糖含量均增加;在5种处理温度下,丛毛羊胡子草电解质渗出率均低于金发草和狗牙根,而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金发草和狗牙根;半致死温度均低于金发草和狗牙根;3种植物的电解质渗出率在12月低于8月,而可溶性糖含量则相反,即12月高于8月。这一结果说明3种植物中丛毛羊胡子草的抗寒性最强,且自然温度缓慢降低有利于3种植物抗寒能力的诱导和提高。
  • 生长发育进程中慈竹秆形结构及物理力学性质
    谢九龙, 齐锦秋, 黄兴彦, 王燕高, 肖辉, 宋太平
    2012, 30(01):  46-49,81.  doi:10.3969/j.issn.1000-2650.2012.01.009
    摘要 ( 185 )   PDF (2274KB) ( 17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四川芦山生长发育进程中的慈竹秆形结构及物理力学性质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慈竹节间长度、直径在林龄1~3a间迅速增加;在林龄3~5a间,节间长度缓慢增加,直径变化幅度较小。林龄3a时,慈竹节间平均长度、直径、壁厚分别为:37.99cm,32.94mm,3.46mm,均达到慈竹平均用材水平。对株龄1~3a(林龄3~5a)慈竹材物理力学性质的研究得出,竹材基本密度、顺纹抗压强度、顺纹抗剪强度均在株龄3a时最大,分别为0.570g/cm3、69.475Mpa、18.833Mpa;径、弦向干缩系数在株龄1a时最大,为0.339、0.330;株龄为2a的竹材物理力学性质最小;株龄3a时,竹材物理力学性质已达到结构用材需求。
  • 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王乐, 李晓英, 阎培洁, 梁倍, 马晓燕
    2012, 30(01):  50-55.  doi:10.3969/j.issn.1000-2650.2012.01.010
    摘要 ( 161 )   PDF (1928KB) ( 16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小流域定西市安家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参照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结合区域生态环境特征,从环境资源条件、社会经济水平和生态环境状况3个方面,选择了25项指标,分4个层次构建了表征黄土丘陵区生态安全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期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提供依据。
  • 川中丘陵区李子溪流域土壤侵蚀模拟研究
    靳晓莉, 程根伟, 麻泽龙, 范继辉
    2012, 30(01):  56-59.  doi:10.3969/j.issn.1000-2650.2012.01.011
    摘要 ( 157 )   PDF (1816KB) ( 22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USLE模型与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估算了川中丘陵区李子溪流域的土壤侵蚀总量以及侵蚀强度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李子溪流域主要以微度侵蚀为主,且不同的方法得到的侵蚀强度存在着较大差异。
  • 干热河谷区土地利用/覆被和景观格局变化分析——以得荣县为例
    李苗裔, 王石英, 蒋容, 张伟
    2012, 30(01):  60-66.  doi:10.3969/j.issn.1000-2650.2012.01.012
    摘要 ( 212 )   PDF (2174KB) ( 28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1993、2000和2009年3个时期土地利用数据,将GIS和景观生态学的数量分析方法相结合,运用Arcinfo以及Fragstats(栅格版),分析了干热河谷区得荣县1993-2009年间的土地利用/覆被和景观格局的变化。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林地和耕地大幅度减少,草地和建设用地面积显著增加,水域相对变化幅度不大。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的主要方向是林地转化为草地、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和草地、草地转化为未利用地。通过对该区斑块类型级别指标的分析,得出水域、建设用地分离度和破碎度较大,而耕地、林地和草地在宏观政策和人类活动强烈干扰下,分离度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通过对景观级别指标的分析,得出整个区域景观结构先趋于破碎后逐步聚合,景观异质性先提高后下降,但总体上来看土地向着多样化和均匀化方向发展。
  • 川西漂洗水稻土茶园茶树铁含量动态特征及影响因素
    程伟丽, 肖千文, 袁大刚, 蒲光兰
    2012, 30(01):  67-72.  doi:10.3969/j.issn.1000-2650.2012.01.013
    摘要 ( 164 )   PDF (2079KB) ( 17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植物在铁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有重要作用。为了弄清漂洗水稻土茶园茶树各器官在各采摘季节的铁含量及影响因素,于不同月份对四川省名山县漂洗水稻土茶园的茶树及对应的土壤进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茶树全铁含量在不同器官间存在差异,总体表现出根 >叶 >茎的特征,但3月份为叶 >根 >茎;各器官铁含量在不同月份也存在差异,根表现出9月>7月>5月>3月的趋势,茎和叶表现出9月 >5月 >7月 >3月的趋势。各器官中,仅茶树叶的铁含量与土壤有效铁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除活性铁外,土壤各形态铁与相应的铁转移系数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H值与TFo、络合铁转移系数TFp呈显著负相关;有机质与TFp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腐殖质与茶树根、叶铁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与各转移系数(除有效铁转移系数TFa)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在漂洗水稻土茶园中,茶树对铁的吸收累积不仅受土壤铁形态及其含量的影响,还受pH值、有机质和腐殖质等性质的影响。
  • 炒青绿茶自动化生产线加工过程中品质成分变化
    龚雪蛟, 杜晓
    2012, 30(01):  73-77.  doi:10.3969/j.issn.1000-2650.2012.01.014
    摘要 ( 150 )   PDF (2599KB) ( 20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测定炒青绿茶自动化生产线加工过程中各工序茶样的主要品质成分含量,并与传统工艺条件下的炒青绿茶的品质成分变化对比分析,探讨炒青绿茶自动化生产线对品质形成与改善作用。结果表明,炒青绿茶自动化生产线在制过程茶叶各工序失水均衡,失水率在1.18%~23.29%范围,加热、除湿和造型同步进行,有利于保持干茶和叶底绿色,叶绿素保留率较炒青绿茶传统制法高10%左右;同时,多酚类保留率较蒸青绿茶制法降低了约8%,茶叶滋味醇和,涩味下降。这表明,自动化生产线可改进炒青绿茶品质,提高炒青绿茶质量,同时实现清洁化加工。
  • 茉莉花渣多糖的提取分离及抗氧化作用
    邹瑶, 齐桂年, 陈盛相, 王绍梅, 单虹丽
    2012, 30(01):  78-81.  doi:10.3969/j.issn.1000-2650.2012.01.015
    摘要 ( 239 )   PDF (2052KB) ( 26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水提醇沉法从茉莉花渣中提取多糖,研究乙醇体积分数、浸提液浓缩程度、sevag法脱蛋白次数对茉莉花渣多糖(polysaccharide from jasmine dried residue,JPS)提取分离效果的影响,并探讨了茉莉花渣多糖的抗氧化性。结果表明:乙醇体积分数在75%~85%范围内,浓缩程度在料液比为1:2,经过3次脱蛋白处理时JPS的提取分离效果较好。茉莉花渣多糖在0.2~1.0mg/mL范围内对·OH具有明显的清除作用,IC50为0.52mg/mL,为茉莉花渣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 金粟兰内酯A全合成中关键中间体的合成
    乐贵洲
    2012, 30(01):  82-86.  doi:10.3969/j.issn.1000-2650.2012.01.016
    摘要 ( 213 )   PDF (2365KB) ( 18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乌药烷型倍半萜金粟兰内酯A及类似物是一类有良好生物活性的分子,具有特殊的cis,trans-3-5-6三环骨架。对金粟兰内酯A进行了合成探索,以环己酮为起始原料经7步合成了关键中间体1,5-烯炔3。
  • 鼋摩氏摩根氏菌的鉴定及致病性
    许赞焕, 罗琳, 姜娜, 李铁梁, 袁丁, 刘康, 马志宏
    2012, 30(01):  87-91.  doi:10.3969/j.issn.1000-2650.2012.01.017
    摘要 ( 453 )   PDF (2285KB) ( 22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寻找引起鼋(Pelochelys bibroni)体表溃烂的致病因子。从北京地区自然患病的鼋体表分离到致病菌株YB0428,采用生理生化鉴定结合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学分析确定该菌株的系统发育地位。同时采用琼脂扩散法对抗菌类药物的敏感性进行测定。菌株YB0428与Morganella morganii HX081027的16S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达94%;结合形态特征与生理生化测定结果,该菌为革兰阴性杆菌,氧化酶阴性;V-P试验反应阴性;柠檬酸盐试验阴性;吲哚阳性;脲酶阳性;鸟氨酸脱羧;不产生赖氨酸和精氨酸双水解酶。在37种抗菌类药物对该菌的抑菌试验中,奈替米星、羧苄西林、哌拉西林等10种药物的抑菌效果较好。确定该菌株在分类上属于摩氏摩根氏菌(Morganella morganii)。为进一步防治鼋细菌性病害提供了科学依据。
  • 绿原酸对建鲤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张纯, 温安祥
    2012, 30(01):  92-97.  doi:10.3969/j.issn.1000-2650.2012.01.018
    摘要 ( 181 )   PDF (2385KB) ( 18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研究绿原酸对建鲤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择均重为(62.93±5.82)g的建鲤360尾,随机分为5组(A~E组)。分别添加0、100、200、400和800mg/kg的绿原酸,于试验第10、20、30和40天取样,分别测定各组增重率、头肾指数、脾脏指数、白细胞吞噬率、血浆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总抗氧化能力及丙二醛含量。结果表明:第40天C组的增重率显著高于A组(P<0.05);各时段C组的头肾指数显著高于A组(P<0.05);第10、20和30天D组的脾脏指数显著高于A组(P<0.05);第10天,第20天和第30天C、D组的白细胞吞噬率显著高于A组(P<0.05);各时段D组血浆溶菌酶的活力显著高于A组(P<0.05);除第40天E组与A组的SOD差异不明显外(P>0.05),其余各组各时段的SOD均显著高于A组(P<0.05);第30、40天D组的CAT显著高于A组(P<0.05);第20、30和40天D组的T-AOC显著高于A组(P<0.05);第20、30和40天C、D组的MDA显著低于A组(P<0.05)。综合各指标的变化规律可知:①添加200mg/kg绿原酸能显著促进建鲤的生长;②添加200~400mg/kg绿原酸能显著增强建鲤的非特异性免疫和抗氧化能力;③长时间、高剂量添加绿原酸对建鲤的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和抗氧化能力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 大凉疣螈形态学观察及消化、呼吸系统解剖
    李蓓, 邹立扣, 王朋, 龙梅, 郭放, 马炳存, 罗燕, 刘晓琳
    2012, 30(01):  98-102.  doi:10.3969/j.issn.1000-2650.2012.01.019
    摘要 ( 266 )   PDF (2715KB) ( 33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大凉疣螈的浸渍标本观察其外部形态,测定其身体全长、躯干、头部、吻端、鼻孔、眼睛、口裂及尾部的长度和宽度,并对大凉疣螈的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进行解剖观察。结果表明,大凉疣螈的犁骨齿排列方式呈"V"字形,消化道可以分为口腔、咽、食道、胃、十二指肠、回肠和直肠,消化腺有肝脏和胰腺,肝被软膜分隔为不能实际分开的纵向狭长的左右两叶,两叶大小无明显差异。喉部没有软骨,气管直接连接两肺,无支气管。本文对大凉疣螈做了形态学描述及组织结构观察,为更深入了解疣螈及其保护提供了基础资料。
  • 四川农业大学雅安校区鸟类群落结构分析
    解萌, 宋良荣, 何浩, 黄耀华, 倪庆永
    2012, 30(01):  103-109.  doi:10.3969/j.issn.1000-2650.2012.01.020
    摘要 ( 153 )   PDF (2529KB) ( 29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09年11月至2010年11月,采用样线法对四川农业大学(雅安校区)的鸟类群落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共记录鸟类67种,隶属11目35科,在群落组成上雀形目鸟类占73.13%,在居留型上留鸟占64.18%。鸟类多样性夏季高于冬季,且在不同生境间变化明显,水体及周边区域相对较高。另外,通过对[树]麻雀(Passer montanus)等10种校园优势种生态位宽度及生态位重叠指数的测算发现,[树]麻雀、白鹡鸰(Motacilla alba)、白鹭(Egrettagarzetta)具有最大的生态位宽度,大山雀(Parus major)、红头[长尾]山雀(Aegithalos concinnus)、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之间生态位重叠最为明显。
  • 商业化模式下的优质肉鸡产蛋曲线数学模型研究
    刘天飞, 瞿浩, 马杰, 谢坤青, 杨纯芬, 舒鼎铭
    2012, 30(01):  110-113.  doi:10.3969/j.issn.1000-2650.2012.01.021
    摘要 ( 188 )   PDF (2357KB) ( 17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优质肉鸡商业化育种模式下周产蛋数据为研究对象,选取常用的Ali&Schaeffer模型、Wood模型、Mc-Millan模型和Yang模型等4种数学模型进行优质肉鸡产蛋模型研究。采用决定系数(R2)、平均绝对离差(MAD)、均方误差(MSE)等作为模型拟合效果评价指标。研究结果表明,4种模型拟合效果存在差异,模型R2值范围为0.8584~0.9683,其中Ali&Schaeffer模型R2值最高。MAD和MSE评价与R2评价所得结论一致。结果表明Ali&Schaeffer模型(R2=0.9683,MAD=0.0178,MSE=0.0005)用于优质肉鸡产蛋曲线拟合效果最为合适。
  • 食用农产品企业建立可追溯制度绩效评价——以四川省为例
    赵智晶, 吴秀敏, 谢筱
    2012, 30(01):  114-120.  doi:10.3969/j.issn.1000-2650.2012.01.022
    摘要 ( 162 )   PDF (2538KB) ( 16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四川省81家食用农产品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利用基于熵权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评价不同类型的企业建立可追溯制度的绩效。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企业建立可追溯制度的总绩效与自身特征有关系;同时,这些企业在可追溯程度提升、供应链管理效率提高、质量管理水平提升、产品竞争力提高与经济效益提高方面的差异同样与企业特征有关。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一些促进企业建立可追溯制度的对策建议。
  • “四川泡菜”龙头企业绩效评价的实证分析——以眉山市永一食品有限公司为例
    殷晓臣, 贾宪威, 祝佳梅
    2012, 30(01):  121-124.  doi:10.3969/j.issn.1000-2650.2012.01.023
    摘要 ( 190 )   PDF (2389KB) ( 17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定眉山市的"四川泡菜"龙头企业的绩效评价为研究对象,以眉山市永一食品有限公司为具体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在借鉴他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眉山泡菜龙头企业的客观实际,构建针对该企业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并运用该指标体系对其定量绩效和定性绩效进行评价,最后得出评价结果并对结果进行简单分析。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