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6年 第34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2016-12-31
  • 小麦ITMI重组自交系群体的穗长及株高QTL定位研究
    杨林, 欧俊, 陈源
    2016, 34(04):  397-401.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6.04.001
    摘要 ( 1493 )   PDF (460KB) ( 2169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对小麦重组自交系群体及其亲本为材料,利用已构建的高密度遗传图谱对该群体株高及穗长进行QTL定位。[方法] 利用包含有110个株系的重组自交系群体,利用已构建的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对小麦株高和穗长进行了QTL定位。[结果] 两个环境下共检测到12个穗长相关QTL位点和8个株高相关的QTL位点。其中,穗长的1个位点(Qsl-1A),株高的3个位点(Qph-1A,Qph-5A-1Qph-6A-2)在两个环境中都被检测到。[结论] 研究为小麦的分子改良育种提供了重要的分子标记信息。
  • 利用SLAF-seq技术开发新寡核苷酸探针鉴定小麦背景中的黑麦染色体
    刘洪坤, 唐宗祥
    2016, 34(04):  402-405.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6.04.002
    摘要 ( 733 )   PDF (293KB) ( 78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能有效地检测小麦背景中的黑麦染色体,进一步发现利用寡核苷酸探针和非变性FISH(ND-FISH)技术可以提高黑麦染色体的检测效率。[方法] 通过借助SLAF-seq(specific length amplified fragment sequencing)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开发寡核苷酸探针。[结果] 开发了3种新的寡核苷酸探针Oligo-2874、Oligo-5296和Oligo-9965,它们可用于ND-FISH分析。通过与小麦背景中的黑麦染色体端部和亚端部特异杂交,从而达到识别黑麦染色体的目的。[结论] 这些寡核苷酸探针可以用于快速高效地鉴定小麦背景中的黑麦染色体,丰富了小麦-黑麦杂交后代FISH分析的探针源。研究结果也表明SLAF-seq技术可以用来开发小麦近缘种属特异的重复序列FISH分析探针。
  • 不同土壤肥力下减氮施肥对垦粳5号品质的影响
    姜玉伟, 赵婷婷, 刘文为, 仲维君, 张丽微, 赵海成, 陈立强, 牛同旭, 李猛, 周健, 郑桂萍
    2016, 34(04):  406-413.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6.04.003
    摘要 ( 789 )   PDF (637KB) ( 126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明确不同土壤肥力下减氮施肥对垦粳5号品质的影响。[方法] 采用二因素完全随机设计,进行3个土壤肥力水平下减氮量的试验研究。[结果] 随着土壤肥力升高,减少氮肥投入,有利于加工品质的改善。本试验条件下,高等土壤肥力氮肥投入为174.0 kg/hm2(减氮20%)、中等肥力为195.8 kg/hm2(减氮10%)、低等肥力为217.5 kg/hm2(正常施氮)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较好;在中低土壤肥力下适当的增施氮肥可以降低垩白度与垩白粒率;高肥力土壤减氮施肥利于降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不同肥力土壤下减少氮肥,直链淀粉略有增加,蛋白质含量降低明显,从而利于食味评分的提高。[结论] 垦粳5号的加工﹑外观﹑营养品质和米饭食味品质在土壤肥力和施氮量间有差异且存在互作效应。高肥力土壤减少氮肥投入、低肥力土壤适量增加氮肥投入有利于稻米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的改善。在不同肥力土壤下减少氮肥投入对食味评分均有提高作用。不同土壤肥力下适量的施用氮肥才能得到品质优良的稻米。
  • 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种泥炭沼泽湿地持水特性
    简立燕, 肖石红, 张中瑞, 何东进, 洪伟, 刘进山, 蔡昌棠
    2016, 34(04):  414-419,425.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6.04.004
    摘要 ( 442 )   PDF (483KB) ( 65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垂穗石松类型、水竹类型、灯芯草类型和泥炭藓类型等4种泥炭沼泽湿地的土壤层持水能力、苔藓层持水能力和吸水速率,为泥炭藓沼泽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 采集研究区4种类型泥炭沼泽0~20 cm土壤和苔藓枯落物层带回室内,测定土壤物理性质、持水特性和苔藓枯落物层持水特性等。[结果] 4种类型泥炭沼泽土壤容重依次为:垂穗石松类型 > 泥炭藓类型 > 水竹类型 > 灯芯草类型,土壤总孔隙度依次为:水竹类型 > 泥炭藓类型 > 灯芯草类型 > 垂穗石松类型,土壤贮水量依次为:水竹类型 > 泥炭藓类型 > 垂穗石松类型 > 灯芯草类型。4种泥炭沼泽苔藓枯落物层持水量与浸泡时间呈明显的对数函数关系,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呈明显的幂函数关系。4种类型泥炭沼泽苔藓枯落物层自然持水量、自然持水率、最大持水量和最大持水率分别为5.5~16.1 t/hm2,31.8%~47.2%,20.1~198.4 t/hm2,330.0%~805.5%。[结论] 综合比较4种类型泥炭沼泽的持水性能,泥炭藓类型持水能力较好,能够很好地涵养水源。
  • 梭梭花解剖特征及其对沙漠环境的适应
    宋于洋, 周朝彬
    2016, 34(04):  420-425.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6.04.005
    摘要 ( 633 )   PDF (622KB) ( 91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植被优势种梭梭为对象,探讨梭梭花解剖特征对沙漠干旱环境的适应。[方法] 运用石蜡切片和电镜扫描等方法对梭梭的花部解剖结构和花粉粒形态进行了观察,对花粉-胚珠比(P/O)做了检测。[结果] 梭梭花着生在当年生新梢(同化枝)上,花冠小,直径约1 mm,单生叶腋,仅具花萼,为两性花。子房基部陷于花盘内,无花冠。花被片5,离生,绿色,纸质或干膜质,内面基部常具蛛丝状毛。雄蕊5枚,黄色,属聚药雄蕊。梭梭的花柱短,柱头指状,实心花柱,中央无花柱道,有许多分泌细胞。小苞片2,舟状,外被角质层,边缘膜质。梭梭子房中分布有维管束,在花药的药隔处有维管束且开裂后维管束仍留存。当梭梭花成熟时柱头紧靠着花药基部,雄蕊略高于雌蕊,为自花授粉提供了极好的空间位置。花粉粒直径小,质量轻,数量多,P/O值为64815,适于风媒传粉。进一步的扫描电镜观察表明,梭梭近似球形的花粉粒表面具瘤状纹饰,花粉粒极轴长度为19.08~21.02μm,赤道轴长度为18.59~19.18μm。[结论] 梭梭存在自花和异花两种传粉途径;梭梭花外观形态和解剖结构特征表明了梭梭对沙漠干旱环境的高度适应。
  • 金银花新品种“华金6号”的光合生理特性研究
    王玲娜, 苏征, 林莺, 张永清
    2016, 34(04):  426-430.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6.04.006
    摘要 ( 865 )   PDF (475KB) ( 123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金银花新品种华金6号的光合生理特性,为制定合理栽培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以"华金2号"为对照,测定分析"华金6号"与"华金2号"的光响应曲线、光合参数日变化及叶绿素荧光参数日变化。[结果] 和"华金2号"相比,"华金6号"具有较低的光合速率和较强的呼吸速率;2个品种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双峰型"曲线,二者的高峰分别出现在9:00和15:00,出现了光合"午休"现象,且2个金银花品种的净光合速率和气孔限制值变化方向一致,说明其光合速率"午休"现象主要是由叶肉细胞羧化能力的不同引起的;叶绿素荧光参数日变化结果和"华金2号"相比,"华金6号"潜在光合活性低于"华金2号",且不耐强光和高温,同样光强下,发生光抑制程度较"华金2号"严重,且恢复较慢。[结论] 建议在推广种植"华金6号"时,应根据该品种的光合、蒸腾、水分利用率和叶绿素荧光特性,制定合理的栽培措施。
  • 西藏错那县种子植物区系及资源特征分析
    陈林, 杨国栋, 林国俊, 伊贤贵, 李龙娜
    2016, 34(04):  431-439.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6.04.007
    摘要 ( 548 )   PDF (576KB) ( 79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西藏错那县的植物区系和植物资源特征,为该地的植物多样性保护和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结合历史资料,利用植物区系地理学及植物资源学方法,对错那县种子植物区系及植物资源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 ①该区共有种子植物106科416属874种,表现出丰富的植物资源,主要以药用、观赏、食用和材用4类为主,开发利用价值高。②科属组成中,23个优势科(≥10种)占该区域所有植物科属的66.83%和73.91%;而属的组成优势不明显,以单型属或少型属为主。③错那县植物区系成分在科的水平上主要以泛热带和北温带分布为主;属水平上则以温带成分占优势,特有成分少。④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错那与色季拉山的植物区系关系密切,是东喜马拉雅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结论] 温、热带区系成分在科、属水平的差异表明,温带成分在区系近期发育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影响与青藏高原的隆升相符,是西藏植物区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丰富的植物资源需要得到更高的关注度。
  • 基于形态学的8种鸢尾属植物分支分类学分析
    余小芳, 蒋喻林, 刘宇婧, 冯艺玫, 周永红
    2016, 34(04):  440-444.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6.04.008
    摘要 ( 490 )   PDF (360KB) ( 56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对8种1变种鸢尾属植物的27个形态学特征分析为鸢尾属植物的种间关系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对8种1变种鸢尾属植物的27个形态性编码,以射干为外类群,利用PAUP中的最大简约法进行鸢尾属植物的表型分支分析。[结果] 经简约分析,得到了4棵同等最大简约分支树,其严格一致树显示:①白花马蔺和马蔺聚为一支,其自展值为96%;②四川鸢尾、薄叶鸢尾和锐果鸢尾聚为一支,其自展值为55%,然而,四川鸢尾和薄叶鸢尾与锐果鸢尾的枝分开,其自展值为83%;③蝴蝶花、扁竹兰和扇形鸢尾聚为一支,其自展值为57%。其中,扁竹兰和扇形鸢尾与蝴蝶花的枝分开,其自展值为78%。[结论] ①白花马蔺和马蔺的关系很近,支持将马蔺作为白花马蔺的变种处理;②四川鸢尾和薄叶鸢尾较锐果鸢尾关系近;③扁竹兰和扇形鸢尾两种之间的关系较蝴蝶花更近。
  • 珍稀濒危植物宝华玉兰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陈云霞, 南程慧
    2016, 34(04):  445-449.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6.04.009
    摘要 ( 419 )   PDF (356KB) ( 51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宝华玉兰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为该珍稀濒危植物的利用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 利用ISSR分子标记对江苏句容宝华山的20个宝华玉兰单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 用筛选获得的6条引物对样品进行PCR扩增,共扩增出50个清晰的扩增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34个,多态性位点比率为(PPB)68%。通过POPGENE32软件计算出有效等位基因数(Ne)、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信息多样性指数(I)分别为1.4068、0.2356、0.3512。利用NTSYSpc-2.1软件进行UPGMA聚类,各个样品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58~1.0。[结论] 宝华玉兰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20个野生单株间的遗传相似度较高,亲缘关系较近。
  • 3种楠木DNA提取及其ISSR标记鉴别
    王英, 骆嘉言, 钟文翰, 石江涛, 樊帅
    2016, 34(04):  450-455,477.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6.04.010
    摘要 ( 488 )   PDF (640KB) ( 50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采用ISSR分子标记鉴别楠属3个树种。[方法] 以紫楠、浙江楠和桢楠木材为对象,比对改良CTABSDS法、CTAB法和试剂盒法3种方法提取的木材基因组DNA质量,采用ISSR-PCR技术对3个树种24个样本基因组DNA进行扩增。[结果] 改良CTAB-SDS法和CTAB法较适合这3种木材的DNA提取。序列扩增筛选出7条稳定、条带清晰且多态性好的引物,确定其最佳退火温度。7条引物共扩增出67条大小为100~2000 bp的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43条,多态率64.2%。[结论] 这7条引物扩增的多态性条带都可用于鉴别与区分这3种楠木。
  • 不同遥感影像空间分辨率对川西南山地常绿阔叶林有效叶面积指数估测的影响
    赵安玖, 陈银华, 毛加勇
    2016, 34(04):  456-463.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6.04.011
    摘要 ( 481 )   PDF (582KB) ( 53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遥感影像不同空间分辨率对LAIe估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基于地面调查的83个20 m×20 m样地和Landsat-8、SPOT-5、Pleiades-1遥感数据,以川西南山地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估测了2 m、10 m、30 m 3种尺度(粒度)上区域森林有效叶面积指数(LAIe)。[结果] 3种分辨率的遥感数据提取的植被指数NDVI、SAVI对LAIe估测最为重要(Landsat-8:NDVI、SAVI的VIP=1.662;SPOT-5:NDVI、SAVI的VIP=1.573;Pleiades-1:NDVI、SAVI的VIP=1.423)。3种传感器的NDVI、SAVI的相关系数大于0.8,均达极显著水平。对LAIe回归估测检验显示,Landsat-8的决定系数R2=0.793,精度P=79.8%;SPOT-5的决定系数R2=0.853,P=84.4%;Pleiades-1的R2高达0.898,估测精度最高,达89.5%。[结论] 不同空间分辨率的影像对LAIe估测有显著影响,使用高空间分辨率数据能显著提高LAIe估测精度。
  • 施磷肥对不同油茶品种生长和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邹琳, 陈可丽, 李颖林, 郑芳奕, 郑国华, 陈辉
    2016, 34(04):  464-470.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6.04.012
    摘要 ( 509 )   PDF (668KB) ( 48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筛选耐低磷与耐高磷的油茶优良品种,以提高油茶产量及减少磷肥对环境的污染。[方法] 以闽43、闽48、闽60、浙江红花油茶、CL 21以及FFK 003品种的1年生油茶嫁接苗作为实验材料,测定不同磷浓度下各油茶品种的生长情况和生理生化指标,比较不同油茶品种对磷的偏好程度。[结果] 闽48、CL 21在磷浓度为0 g/盆时苗高生长量、地径生长量达到最大值,CL 21及浙江红花油茶在1.89 g/盆时苗高生长量、地径生长量最大;闽48、CL 21在0 g/盆时POD活性较大;闽48品种在0 g/盆时MDA含量较低,浙江红花油菜在1.89 g/盆时MDA含量较低;浙江红花油茶在1.89 g/盆时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CL 21与浙江红花油茶在1.89 g/盆时可溶性糖含量最高。[结论] 闽48与CL 21属于耐低磷品种,适合在磷含量贫瘠的土壤中生长,而CL 21与浙江红花油茶属于耐高磷胁迫的品种,适合在含磷量较高的土壤中生长。
  • 苇状羊茅根系分泌物对土壤有机氯农药降解的影响
    潘声旺, 雷志华, 何茂萍, 吴云霄
    2016, 34(04):  471-477.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6.04.013
    摘要 ( 498 )   PDF (774KB) ( 61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苇状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根系分泌物对土壤有机氯农药(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OCPs)残留量、各残留组分的降解特征及根际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效应,探讨根系分泌物在植物修复OCPs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借助模拟修复实验,对比研究苇状羊茅根系分泌物对土壤中OCPs残留量及其主要组分(GC-ECD、GC/MS-MS)的降解效应、所在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碳(熏蒸提取-容量分析法)及磷脂脂肪酸组分(PLFA)的影响差异。[结果] 根系分泌物能促进土壤OCPs去除:添加根系分泌物后,OCPs去除率(77.57%)显著高于对照组(33.49%);相同处理条件(污染水平、添加剂量)下,根系分泌物对HCHs、毒杀芬、HCB、艾氏剂、γ-氯丹的强化去除率总高于对OCPs总量的强化去除率(p<0.05);对DDTs、灭蚁灵、硫丹Ⅰ、狄氏剂、环氧七氯的强化去除率则普遍低于对OCPs总量的强化去除率。相同污染水平下,添加根系分泌物土壤中的微生物生物量碳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期间,细菌的磷脂脂肪酸含量占主导地位、真菌次之,其变化趋势与土壤中OCPs残留的降解特征相一致。[结论] OCPs降解过程中,根系分泌物的存在改变了根际土壤中细菌、真菌的种群数量及其群落结构,进而改善了对OCPs的降解效率。
  • 攀枝花仁和区植烟土壤养分评价
    青会, 张丹, 曾庆宾, 蒋豪, 杨军伟
    2016, 34(04):  478-482.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6.04.014
    摘要 ( 321 )   PDF (332KB) ( 45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攀枝花仁和区植烟土壤养分状况,为当地植烟土壤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主成分分析、模糊数学评价土壤养分状况。[结果] 新垦植烟土壤pH偏高(7.49),多年耕作土壤偏低(5.25);新垦土壤有机质较低(12.60 g/kg),多年耕作土壤较高(54.48 g/kg);研究区域土壤整体含磷量偏低(0.52 g/kg);新垦土壤全钾适中(19.62 g/kg)、有效钾偏低(102.07 mg/kg),多年耕作土壤全钾偏低(12.38 g/kg),有效钾适中(264.67 mg/kg);两种土壤整体综合养分指数分别为0.45和0.48,养分整体偏低。[结论] 该地区植烟土壤部分单一养分偏高或偏低,导致土壤整体养分不平衡,且土壤整体养分偏低。
  • 两株硫酸盐还原菌的培养条件研究
    杜刚, 张广求, 胡秋月, 郭沨, 杨海英
    2016, 34(04):  483-487.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6.04.015
    摘要 ( 411 )   PDF (344KB) ( 42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两株SRB菌生长繁殖的影响因素,进行SRB菌剂的初步试制。[方法] 采用CFU法进行菌株密度计数,考察不同pH、培养温度、碳源、培养基等条件对两株SRB菌株生长的影响,并对SRB4菌株进行了菌剂的初步试制。[结果] 菌株SRB4的最适培养条件:温度为38℃;起始pH为8.0;培养基是以柠檬酸钠为碳源的改良Postgate培养基。菌株SRB3的最适培养条件:温度为36℃;起始pH为7.0;培养基是以玉米芯水提液为碳源的Postgate培养基。经菌剂初步试制,SRB4菌株在发酵48 h后菌株密度保持在1012 CFU/mL以上。[结论] 两株SRB菌在最适培养条件下密度保持在1012 CFU/mL以上,可作为工程应用的备选菌株。
  • 无机盐、维生素与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朱红硫磺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张园园, 张晶, 王勇, 韩宝康, 江新华, 张百忍
    2016, 34(04):  488-492.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6.04.016
    摘要 ( 616 )   PDF (334KB) ( 83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不同种类无机盐、维生素、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朱红硫磺菌菌丝生长的影响。[方法] 以朱红硫磺菌菌株LS-1为研究对象,以该菌株菌丝生长速率为指标,研究不同质量浓度的无机盐、维生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朱红硫磺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 不同种类无机盐中,硫酸镁、磷酸二氢钾、氯化钠、氯化钾对朱红硫磺菌菌丝生长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氯化钙对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当硫酸镁、磷酸二氢钾质量浓度为1.0 g/L时,菌丝生长速率最大,分别为2.536 mm/d、2.464 mm/d;不同种类维生素中,维生素B2、B4、B6在供试范围内对菌丝生长促进作用较强,其中在含有10 mg/L维生素B4的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快;供试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中,6-糠氨基嘌呤(6-KT)对菌丝生长的促进作用较强,其次为6-苄氨基嘌呤(6-BA),而吲哚乙酸(IAA)、萘乙酸(NAA)对朱红硫磺菌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结论] 在培养基中,添加适宜浓度的硫酸镁、维生素B4和6-BA可促进朱红硫磺菌菌丝生长。
  • 洞庭湖水系3种鳢科鱼类的染色体组型分析
    杨春英, 刘良国, 杨品红, 韩庆, 邹万生
    2016, 34(04):  493-498.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6.04.017
    摘要 ( 439 )   PDF (388KB) ( 48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洞庭湖水系的乌鳢(Channa argus)、斑鳢(C. maculata)和月鳢(C. asiatica)的染色体核型。[方法] 采用PHA和秋水仙素活体注射、肾细胞直接制片法,对洞庭湖水系的乌鳢、斑鳢和月鳢进行染色体组型分析。[结果] 洞庭湖水系乌鳢的核型2n=48=4SM+20ST+24T,臂数:NF=52;斑鳢的核型为2n=42=4M+2SM+16ST+20T,NF=48;月鳢的核型为2n=44=6M+6SM+16ST+16T,NF=56。3种鳢科鱼均未发现异型性染色体、随体和次缢痕。[结论] 洞庭湖水系的乌鳢为这3种鳢科鱼类中最原始类群,月鳢为最特化类群;乌鳢与月鳢的亲缘关系最远,斑鳢与乌鳢的亲缘关系比之与月鳢更近;并推测鳢科鱼类应为鲈形目中较为特化的类群。
  • 荥经县农耕区鸟类群落多样性
    韦定菊, 赵俊松, 李波, 朱恒大, 程勇, 倪庆永
    2016, 34(04):  499-504,518.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6.04.018
    摘要 ( 355 )   PDF (428KB) ( 66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了保护鸟类多样性,减少人为干扰,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方法] 通过访问及样线调查法对四川省荥经县农耕区鸟类资源展开调查。[结果] 共统计到鸟类219种,隶属于16目51科,其中国家I级重点保护物种5种,国家Ⅱ级保护物种17种,国内特有种6种,四川省重点保护鸟类10种。[结论] 通过对农耕区不同样线中鸟类群落多样性的分析发现,地形及植被类型较为复杂的区域鸟类多样性也较为丰富,农耕地范围中,生态位宽度较大的小型雀形目鸟类占优势。
  • 瘦素对鸡原代前体脂肪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
    覃飞, 张羽, 刘嘉, 朱庆, 王彦, 尹华东, 李地艳, 赵小玲
    2016, 34(04):  505-510.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6.04.019
    摘要 ( 435 )   PDF (467KB) ( 56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不同浓度瘦素对鸡原代前体脂肪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 以12日龄科宝肉鸡腹部脂肪为材料进行原代前体脂肪细胞培养,细胞铺板24 h后,试验组细胞以添加了0、50、200、800 ng/mL瘦素的培养基进行培养,每隔24 h换一次液,至72 h。采用CCK8法绘制对照组和瘦素处理组细胞的生长曲线,油红O提取比色法测定脂肪含量变化,Real-time PCR方法检测前体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关键基因PPARγSREBP1c的表达。[结果] CCK8法与油红O提取比色法表明,0~800 ng/mL瘦素对鸡前体脂肪细胞的增殖分化无显著影响(P>0.05),Real-time PCR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瘦素处理对前体脂肪细胞内脂肪分化关键基因PPARγSREBP1c的表达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 本试验证明0~800 ng/mL瘦素对鸡前脂肪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无影响。
  • 欠发达地区农民集中居住意愿研究——基于泗洪县350个农民的调查
    周鑫鑫, 王培震, 徐建刚
    2016, 34(04):  511-518.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6.04.020
    摘要 ( 448 )   PDF (409KB) ( 45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从农民主体视角出发,了解欠发达地区农民集中居住的意愿与影响因素,以指导该类地区农村集中居住健康有序推进。[方法] 通过对泗洪县350个暂未搬迁农民的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模型对农民集中居住意愿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 相比于发达地区,泗洪农民集中居住的意愿明显偏低;农民个体特征影响其集中居住决策;经济因素如家庭经济收入、农业收入状况对农民意愿影响显著;家中是否有老人小孩、周边服务设施配置状等因素对意愿影响不大。[结论] 健康推进农村集中居住,应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创新集中居住模式,保障农民的长远利益,增加农户非农收入。
  • 收入风险冲击下农户社会资本能否充当非正式保险——基于2097家农户的调查数据
    王阳, 漆雁斌
    2016, 34(04):  519-527.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6.04.021
    摘要 ( 402 )   PDF (464KB) ( 47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农户家庭层面与村庄层面社会资本分担风险的效果进行实证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方法] 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1)的农村数据,建立风险分担模型,检验社会资本能否为遭受收入冲击的农户提供非正式保险。[结果] ①农村家庭未能在遭遇收入风险时获得完全保险;②家庭层面与村庄层面的社会资本显著提高了农户应对收入风险的能力;③贫困农户在风险冲击下表现出更大的脆弱性,社会资本缓冲收入风险的作用随农户收入的增加而下降。[结论] 农户社会资本具有重要的非正式保险作用,从增强农户风险缓冲能力的视角看,社会资本是"穷人的资本"。
  • 农户机械使用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四川省205户猕猴桃种植户的调查
    任丹, 漆雁斌, 于伟咏, 何悦, 邓鑫, 傅丽
    2016, 34(04):  528-534.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6.04.022
    摘要 ( 551 )   PDF (376KB) ( 59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加深理解农户机械使用程度及社会资本对其的影响。[方法] 基于四川省205户猕猴桃种植户农业机械使用调查数据,构建了社会资本测量体系,运用有序Logistic模型,对农业机械使用程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 发现:①种植户机械使用率普遍偏低,农机普及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②种植户姓氏占比、亲戚担任干部数量与农机使用程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联机制;③参与农业技术协会的种植户,农机采用意愿更加强烈;④获得相关证书和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较高的种植户倾向于使用更多的农业机械。[结论] 为促进农机化发展,应该加强基层农机化宣传,扩大基层技术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规范土地流转制度,引导种植户适度规模经营。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