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6年 第34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16-03-31
  • 玉米/大豆套作系统下不同品种与根系分隔对大豆根瘤固氮及氮素吸收的影响
    杨文英, 杜青, 杨航, 付智丹, 庞婷, 杨欢, 雍太文
    2016, 34(01):  1-5.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6.01.001
    摘要 ( 453 )   PDF (743KB) ( 36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玉米/大豆套作系统下不同品种与根系分隔处理对大豆生物固氮酶活性和吸氮量的影响,为完善间套作系统下氮高效理论提供借鉴。[方法] 通过根系分隔盆栽试验,研究了3种根系分隔方式(根系不分隔、尼龙网分隔、塑料膜分隔)对强结瘤大豆品种‘NTS1007’和弱结瘤大豆品种‘南豆12’的根瘤固氮酶活性、地上部生物量及氮素吸收的影响。[结果] ‘NTS1007’的地上部植株总生物量与吸氮量、根瘤固氮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南豆12’,但籽粒的产量和吸氮量比‘南豆12’低48.9%、55.3%。根系不分隔下大豆根瘤固氮酶活性、地上部生物量及植株吸氮量显著高于完全分隔,在R1时期不分隔较完全分隔分别高26.11%、43.4%、18.5%;在R3时期较完全分隔分别高32.2%、46%、25.5%。
  • 分蘖期水氮耦合对水稻常规种垦粳5号产量的影响
    仲维君, 张丽微, 王龙, 姜玉伟, 赵婷婷, 钱永德, 潘世驹, 黄成亮
    2016, 34(01):  6-13.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6.01.002
    摘要 ( 1321 )   PDF (3053KB) ( 20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分蘖期水、氮耦合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找出水稻高产的最适宜水、肥施用量,为实现水稻节水节肥的栽培制度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研究分蘖期5个不同的施氮水平和5个不同水分含量水平及它们的互作效应对垦粳5号杂交稻的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 在水层3cm,施氮量51.75kg/hm2的处理下,垦粳5产量达到最高(7640.5kg/hm2)。[结论] 土壤水分含量与氮肥水平对水稻产量有显著的互作效应,在氮肥不足的条件下增施适量的氮肥有助于水稻产量提高;施氮量过多,则造成水分胁迫,不利于增产。
  • 新育成水稻三系不育系综合农艺性状分析
    包灵丰, 林纲, 赵德明, 贺兵, 江青山, 张杰, 王丽
    2016, 34(01):  14-18.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6.01.003
    摘要 ( 344 )   PDF (303KB) ( 25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新育成不育系所配组合在农艺性状上的特性,明确不同不育系所配组合在农艺性状上的差异,为选育一定特征的新品种在选用不育系上提供有效的参考,避免培育杂交水稻的盲目性。[方法] 用9个新不育系和6个恢复系通过不完全双列杂交配成的54个组合为材料,采用二因素(父本和母本)两向分组资料无重复观察值模型进行分析;利用最小显著差数测验法(LSD法)进行差异显著性比较,对9个不育系的7个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 结果表明,9个不育系的产量性状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不同不育系的其他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R18A所配组合穗粒数最高,有效穗最低,结实率和千粒重偏低,易育成重穗型品种;N7A所配组合穗粒数偏高,易育成偏重穗型品种;ZA所配组合有效穗最高,穗粒数最低,结实率最高,千粒重最低,易育成穗数型品种;ⅡA和N6A所配组合有效穗偏高,易育成偏多穗数型品种;DA所配组合千粒重最大,结实率最低,穗粒数偏少,易育成大粒型品种;Y1A所配组合千粒重偏高,易育成偏大粒型品种;M5A和R3A所配组合7个性状均居中,大小适度,易育成中间型品种。[结论] 用R18A和N7A易育成重穗型品种;ZA、ⅡA和N6A易育成多穗数型品种;DA和Y1A易育成大粒型品种;M5A和R3A易育成中间型品种。
  • 结实期施氮对水稻空育131品质的影响
    王龙, 仲维君, 张丽微, 黄成亮, 潘世驹, 姜玉伟, 赵婷婷, 宋泽, 周健, 钱永德
    2016, 34(01):  19-23.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6.01.004
    摘要 ( 290 )   PDF (2277KB) ( 31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结实期不同施氮量对寒地水稻品质的影响,为结实期合理施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结实期5个施氮水平对空育131品质的影响。[结果] 空育131的碾磨品质与结实期施氮量呈单峰曲线,施氮量22.5kg/hm2有最适值;垩白粒率与垩白度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蛋白质含量呈单峰曲线且与对照差异显著,但直链淀粉和脂肪酸含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结实期施用低氮量时,对稻米品质影响不明显,但在最高肥量90kg/hm2空育131的食味综合有明显降低趋势。[结论] 在寒地条件下,施氮22.5kg/hm2时,空育131的品质为佳。
  • 华山松和油松冠型结构对林窗式疏伐的响应
    赵庆霞, 包维楷
    2016, 34(01):  24-28.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6.01.005
    摘要 ( 961 )   PDF (597KB) ( 37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30a生华山松和油松混交人工林中,边界华山松和油松冠型结构对林窗式疏伐的响应。[方法] 评估华山松和油松偏冠程度、偏冠精度、冠长对小林窗(80m2)和中林窗(110m2)的响应。[结果] 中林窗边界华山松和油松偏冠率明显高于对照,偏冠方向与林窗中心连线方向显著相关。两个树种偏冠程度和精度没有显著差异。华山松和油松正对林窗中心一侧冠长明显高于对侧,冠长比均约为0.1。[结论] 华山松和油松具有相似的冠可塑性,林窗形成后,通过冠水平和垂直扩展,增加光获取,加速自身生长。
  • 贵州南部伯乐树群落特征及其种间关系研究
    俞筱押, 田华林, 郭治友
    2016, 34(01):  29-33.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6.01.006
    摘要 ( 278 )   PDF (509KB) ( 25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贵州南部伯乐树群落特征,为贵州的伯乐树野生种群保护提供基础数据和保护对策支持。[方法] 在踏查的基础上,对贵州南部的三都县、丹寨县和都匀市的伯乐树野生种群特征及其群落特征进行初步调查研究。[结果] 贵州南部伯乐树群落物种丰富,共调查到维管植物149种,隶属于116属67科;科组成以樟科(Lauraceae)物种数最多,其次为壳斗科(Fagaceae),仅调查到1个种的科为33个;属分布型以热带亚热带为主,占70.16%,未调查到特有属;伯乐树在乔木层的重要值仅为3.57,灌木层为0,草本层仅为5.00。径级结构分析显示,幼苗层(DBH<3cm)的个体最多,占调查到个体数的83.58%,其次为大树(DBH>15cm),比例为11.19%,缺乏DBH在5~15cm的个体,属于衰退种群。种间关系分析显示伯乐树群落中表现为显著正相关(P<0.05)的种对数为2968对,说明群落的物种之间存在较多的竞争,与伯乐树显著正相关的物种有9种。[结论] 贵州南部的伯乐树群落属于衰替种群,同时可能与其竞争的物种有9种。保护中应该控制个别种群的扩大和减少竞争。
  • 不同种源越南杉木幼龄期叶绿素荧光特征比较
    Nguyen Ba Trieu, 陈宇, 林小琴, 丁国昌, Pham Van Huong, 林思祖
    2016, 34(01):  34-38,47.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6.01.007
    摘要 ( 395 )   PDF (1391KB) ( 27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依据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对引种的9个越南种源地杉木开展幼龄期优良种源选择。[方法] 时间取样为8月中旬8:00-10:00AM,每个种源取样10株,每株杉木取1a生叶和2a生叶,暗反应20min后对各种源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进行分析。[结果] 不同种源杉木叶绿素荧光参数表现不一,差异显著,且各种源1a生叶荧光表现普遍优于2a生叶;综合评价各叶绿素荧光参数后可将9个种源划分成3种不同的幼龄期荧光特性类型,其中CL4、CL6、CL5和CL7种源光合作用能力较强。[结论] 各杉木种源中,叶绿素荧光特征差异明显,嫩叶比老叶的光合作用能力较强。因此杉木嫩叶绿素荧光可能是杉木种源选择的快速途径。
  • 基于Landsat数据的白龙江上游迭部林区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
    孙守涛, 王立, 车克钧
    2016, 34(01):  39-47.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6.01.008
    摘要 ( 304 )   PDF (1921KB) ( 25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基于1993、2003、2011和2015年的Landsat数据,提取并定量分析白龙江上游迭部林区的植被覆盖度及其不同年份间的动态。[方法] 采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植被覆盖度遥感定量模型,运用像元二分法,计算得到4个年份的植被覆盖度等级和不同时段的植被覆盖度转移矩阵与变化强度。[结果] 22a来林区低覆盖度植被共有56.94%转出,中低和中覆盖度植被主要向中高覆盖度转移,高覆盖度植被变化强度较弱,各等级正向转移面积共1477.72km2,中高和高覆盖度植被面积达到2225.09km2;不同时段植被覆盖度变化明显且具有各自特点。总的来说,在时间尺度上,区域植被覆盖度增长和衰退的变化强度均减小,维持稳定的能力逐步增强,呈现出增长区明显破碎化、不变区域稳中扩大、衰退区从干旱河谷逐渐向高寒山地转移的空间格局。[结论] 由于大面积采伐的停止和各级政府生态保护措施的持续开展,1993-2015年研究区植被覆盖度渐次提升,先快后慢,平均覆盖度增长到67.48%,植被得到明显恢复。
  • 乌江流域贵州段2000-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
    郜红娟, 韩会庆, 张朝琼, 王后阵
    2016, 34(01):  48-53,84.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6.01.009
    摘要 ( 305 )   PDF (945KB) ( 29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流域尺度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影响。[方法] 利用InVEST模型,根据2000和2010年贵州省乌江流域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2000-2010年乌江流域碳储量时空变化特征。[结果] 结果表明:①水田和旱地大幅减少,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草地、建设用地大幅增加,水田转化为建设用地以及旱地转化为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草地和建设用地突出;②整个流域碳储量由2000年的1302.72×106t增加到2010年的1356.31×106t,增加了4.11%。10年间,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灌木林和旱地的碳储量所占比例一直较大。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灌木林和草地碳储量增加,针阔混交林、水田、旱地和未利用地的碳储量降低。流域碳储量空间结构呈北部、东南部较高,中南部、东北部较低的特点。南部和中部碳储量降低,其他地区碳储量增加。[结论] 退耕还林工程及快速城镇化是影响该流域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 云南峨毛茶亲缘关系的ISSR分析及指纹图谱构建
    吴田, 蓝增全
    2016, 34(01):  54-59.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6.01.010
    摘要 ( 272 )   PDF (969KB) ( 22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和保护峨毛茶大茶树资源。[方法] 采用ISSR技术对云南峨毛地区的5份茶样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进行研究。[结果] 结果表明:5份峨毛茶样共扩增出94条清晰的DNA条带,其中多态性带73条,占77%,遗传相似系数介于0.45~0.64之间,表明来自同一地区的峨毛茶之间已经产生遗传分化。[结论] 利用823引物构建了5份峨毛茶的指纹图谱,为今后峨毛茶的鉴定提供了参考。
  • 磷酸钙对砖茶中氟的吸附特性及脱除效果研究
    罗学平, 李丽霞, 何春雷, 赵先明, 杜晓
    2016, 34(01):  60-66.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6.01.011
    摘要 ( 325 )   PDF (961KB) ( 17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磷酸钙对砖茶中氟的吸附特性及脱除效果,为磷酸钙脱除砖茶中的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取吸附平衡及吸附动力学试验,评价磷酸钙对砖茶中氟的脱除能力。[结果] 磷酸钙对茶汤中氟的吸附符合Langmuir方程,对氟的吸附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在70℃时,其最大饱和吸附量为10.627mg/g。磷酸钙对茶汤中氟的吸附可用拟二级速率方程进行拟合。在砖茶熬煮过程中,磷酸钙可有效降低茶汤中氟离子浓度达30%~50%,加盐熬煮对磷酸钙降氟影响小,但碱性条件下其脱除效果明显下降。同时,磷酸钙吸附降氟后的茶汤理化品质变化较小,感官品质仍符合砖茶的风味特点。[结论] 在茶汤体系下,磷酸钙可用于砖茶中氟的吸附脱除。
  • 不同种植年限蔬菜地土壤养分变化规律研究
    宁德富, 孔丽琼, 汤娜, 周萍
    2016, 34(01):  67-72.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6.01.012
    摘要 ( 534 )   PDF (324KB) ( 23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调查西双版纳地区蔬菜主要种植基地的土壤养分状况,为蔬菜地土壤养分的合理、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田间调查与取样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结果] ①随种植水稻年限的延长,土壤pH值和土壤碱解氮含量呈逐年平缓下降趋势,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呈逐年平缓增加趋势,土壤有效养分逐年平衡;②随种植蔬菜年限的延长,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均呈逐年显著下降趋势,而且种植蔬菜年限越长,下降趋势越显著。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呈极显著上升趋势,而且种植年限越长,平均每年增加量越大;③种植蔬菜的土壤,在氮、磷、钾三种元素中,土壤有效磷平均每年增加率最大,速效钾次之,碱解氮最小,导致土壤有效养分失衡。[结论] 种植蔬菜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减少,土壤酸性逐年增强,土壤中氮、磷、钾有效养分含量逐年增加,且养分失衡。
  • 果蜡复合涂膜对紫甘薯贮藏保鲜效果的研究
    吴翠平, 沈学善, 王西瑶, 屈会娟, 黄雪丽, 倪甦, 李佳莲
    2016, 34(01):  73-77.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6.01.013
    摘要 ( 298 )   PDF (716KB) ( 27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提高紫甘薯贮藏后的商品价值。[方法] 采用"果蜡"、"果蜡+柠檬酸"、"果蜡+氯化钙"等3种配方对紫甘薯块根涂膜,测定贮藏期间块根腐烂率、失重率、淀粉、可溶性糖、花青素含量等指标。[结果] 结果表明:3种配方均能降低甘薯的腐烂率和失重率,以"果蜡+柠檬酸"处理效果最好,贮藏180d时分别比对照降低24.1%和12.9%;贮藏180d时,"果蜡+柠檬酸"处理薯块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较对照提高32.48%和28.85%;涂膜处理明显延缓了紫甘薯块根花青素含量的下降;另外,"果蜡+氯化钙"处理综合口感评价最高。[结论] 在实际紫甘薯商品薯贮藏中以营养品质为目标时,可采用"果蜡+柠檬酸"配方;以综合口感评价为目标时,可采用"果蜡+氯化钙"配方。
  • 淡紫拟青霉T-DNA插入突变体几丁质酶和蛋白酶活性及致病力的变化
    王曦茁, 汪来发, 孟繁丽, 郭民伟, 马建伟, 李永, 朴春根
    2016, 34(01):  78-84.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6.01.014
    摘要 ( 333 )   PDF (1423KB) ( 25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明确食线虫真菌淡紫拟青霉T-DNA插入突变体几丁质酶和蛋白酶活性和致病力的改变。[方法] 测定淡紫拟青霉T-DNA插入突变体几丁质酶和蛋白酶活性,及对南方根结线虫的致病力,分析它们与致病力的相关性。[结果] 结果表明:14个淡紫拟青霉T-DNA插入突变体几丁质酶活力和蛋白酶活力由于T-DNA的插入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南方根结线虫卵的寄生率与原始菌株也存在分化,筛选获得了1株致病力增强的突变体BN-11和11株致病力明显下降的菌株;通过分析,这14个淡紫拟青霉T-DNA插入突变体几丁质酶和蛋白质酶的活性与寄生率之间不呈正相关性。[结论] 获得了淡紫拟青霉T-DNA插入突变体几丁质酶和蛋白质酶的活性与致病力变化的证据,有助于淡紫拟青霉致病机制分析及致病相关基因的克隆。
  • 忍冬(Lonicera japonic Thunb.)果实抑菌活性及化学成分研究
    李静, 王集会, 潘少斌, 张颖颖, 张永清
    2016, 34(01):  85-90.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6.01.015
    摘要 ( 428 )   PDF (608KB) ( 38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果实的化学成分,为忍冬果实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 在抑菌试验的基础上,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等方法分离纯化化合物,并通过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忍冬果实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为熊果酸、齐墩果酸、原儿茶酸、苜蓿素、槲皮素、咖啡酸和木犀草苷。[结论] 忍冬果实醇提物和醇提物的不同极性部位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且以乙酸乙酯部位的作用最强。从乙酸乙酯部分分离得到的7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忍冬果实中分离得到,为研究忍冬果实的药效物质基础及综合开发利用忍冬果实提供了科学依据。
  •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栝楼优良品系筛选研究
    张荣超, 辛杰, 郭庆梅
    2016, 34(01):  91-96.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6.01.016
    摘要 ( 263 )   PDF (344KB) ( 26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调查研究栝楼的品质性状,通过对其综合评价,筛选出栝楼优良品系。[方法] 测定栝楼的生长性状、果实性状、化学成分含量的相应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综合打分排名。[结果] 各指标种质间的变异系数均较大;主成分分析提取出栝楼优良选择的6个重要成分:果实形态、种子、果皮、果实产量、瓜蒌瓤、游离氨基酸含量品质,这6个主成分代表20个品质性状的86.507%信息;通过综合得分排名筛选出4个优良品系:牛心瓜蒌、青瓜、6号苗和PYGL19。[结论] 通过对性状因子的分析,用主成分作为栝楼优良品系选择标准,较用单一性状加权打分更为简便;同时避免了性状间相互作用造成的重复选择,较人为加权打分更加科学准确。
  • “华金6号”金银花新品种药材适宜采收期研究
    王玲娜, 陈燕文, 赵振华, 杨冰冰, 梁从莲, 张芳, 张永清
    2016, 34(01):  97-101.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6.01.017
    摘要 ( 1606 )   PDF (485KB) ( 31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确定"华金6号"金银花新品种药材适宜采收期。[方法] 采集三青期、二白期及大白期后不同时间内的花蕾,用游标卡尺和电子天平测定花蕾的长度、最粗处直径、干重等指标;HPLC法测定绿原酸及木犀草苷含量。[结果] 在三青期至大白期,花蕾外观性状变化明显且呈上升趋势,花蕾长度、直径及干重分别由0.17cm、2.05cm、0.19g上升至0.24cm、2.80cm、0.25g,大白期后第2天至第11天,三者均趋于稳定;在三青期至大白期,绿原酸含量由33.59mg/g下降至24.32mg/g,木犀草苷含量由0.55mg/g上升至0.95mg/g,大白期后第2天至第11天,绿原酸含量呈缓慢下降趋势,最低至17.73mg/g,但木犀草苷含量持续上升,最高至1.93mg/g。[结论] "华金6号"金银花在整个大白期内,花蕾干重,绿原酸、木犀草苷含量均相对稳定,考虑到花蕾发育的一致性及药材外观性状,本研究认为"华金6号"金银花在整个大白期内均可采摘。
  • 洞庭湖水系(歺又鱼)的形态及染色体组型研究
    杨春英, 刘良国, 王文彬, 杨品红, 邹万生
    2016, 34(01):  102-105.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6.01.018
    摘要 ( 326 )   PDF (434KB) ( 19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洞庭湖水系(歺又鱼)(Hemiculter leucisculus)的形态特征和染色体组型。[方法] 采用常规生物学形态测量及PHA和秋水仙素腹腔注射法,对洞庭湖水系的(歺又鱼)进行形态学特征及染色体组型分析。[结果] 湖南洞庭湖水系与湖北长江干流的(歺又鱼)在各性状上非常接近,而与广东珠江水系的(歺又鱼)在头长/眼径、头长/眼间距、体长/头长3个比例性状上存在较大差别;洞庭湖水系与湖北长江干流和广东珠江水系(歺又鱼)的染色体数目相同,但核型不同,其二倍体染色体众数为2N=48,核型公式为16M+24SM+8ST,染色体臂数(NF)为88。[结论] 不同水域的(歺又鱼)在形态和核型方面存在差异。
  • 注射用伊维菌素混合胶束的急性毒性试验
    林诗宇, 赵谨, 李霞辉, 王志刚, 符华林, 舒刚
    2016, 34(01):  106-109.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6.01.019
    摘要 ( 265 )   PDF (521KB) ( 29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考察注射用伊维菌素混合胶束的急性毒性。[方法] 用简化寇氏法测定注射用伊维菌素混合胶束对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将注射用伊维菌素混合胶束以1:0.8的组间剂量给试验小鼠一次腹腔注射,观察小鼠中毒及死亡情况,连续7d,计算LD50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结果表明,注射用伊维菌素混合胶束毒性较小,较高剂量时才会出现不思饮食,少动等现象,其对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102.40mg/kg,95%可信限范围为96.96~108.14mg/kg。[结论] 符合低毒标准,说明该药临床腹腔注射使用安全。
  • 4-二甲氨基吡啶催化合成贝诺酯
    李霞辉, 张伟, 龚永平, 赵谨, 夏寒玉, 王志刚, 李川川, 舒刚
    2016, 34(01):  110-114,120.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6.01.020
    摘要 ( 433 )   PDF (1922KB) ( 35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索4-二甲氨基吡啶(DMAP)催化合成贝诺酯的方法。[方法] 利用DMAP与二环己基碳二亚胺(DCC)合成酯类化合物的优点,产物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红外光谱检测(IR)鉴定。[结果] 通过单因素试验探讨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原料比例,脱水剂用量和催化剂用量对目标物产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设计法,优化工艺条件。所得最佳工艺条件为:DMAP:阿司匹林=5:100(%),DCC:阿司匹林=0.8:1.1(摩尔比),反应温度为40℃,反应时间为5h,根据正交试验结果对所得最佳条件进行3次平行试验,平行试验的平均产率为51%。[结论] 本试验结果表明,筛选的最终方法与我国通用生产方法相比,操作过程简单,反应温度无论是实验还是生产中都容易满足,整个反应过程安全易控,本方法是一种新的工艺路线,能够为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 四川藏区基本公共服务对减贫的影响作用分析
    兰昊骋, 杨帆
    2016, 34(01):  115-120.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6.01.021
    摘要 ( 260 )   PDF (665KB) ( 22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四川藏区基本公共服务对减贫的影响作用,为发挥基本公共服务在藏区减贫中的作用提供对策建议。[方法] 从提升贫困人口发展能力和增加贫困区域发展机会两个维度,构建区域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四川藏区不同县域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并利用2013年数据实证分析四川藏区基本公共服务对减贫的影响。[结果] 分析发现,四川藏区不同县域之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异较大,在4大基本公共服务类别中,基础设施的差异性最大,在29个行政区划县中,石渠县、道孚县、茂县、色达县、新龙县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位列末端;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贫困发生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基本公共服务提升对减贫影响效果显著;目前四川藏区经济发展对减贫的带动效应并不显著。[结论] 藏区减贫需要外部援助,各级财政应加大对藏区基本公共服务投入,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藏区贫困人口发展能力,增加藏区发展机会,通过外部扶持增强内生动力,确保藏区贫困人口2020年如期脱贫。
  • 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治理评价体系研究——来自龙泉驿区4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数据
    符刚, 符巍兰, 吴凡璐
    2016, 34(01):  121-130.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16.01.022
    摘要 ( 289 )   PDF (676KB) ( 15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构建财务治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治理进行综合评价。[方法] 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根据财务治理评价模型从治理结构、治理机制、治理环境3个方面对成都龙泉驿区4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分析。[结果] 发现:①财务治理整体效果不佳,个体差异较大;②合作社财务治理结构的重要程度比财务治理机制和财务治理环境都高;③合作社的财务治理效果与财务绩效水平存在较强关联度。[结论] 因此,合作社通过优化融资渠道、完善财务治理结构、构建财务治理机制、改善财务治理环境、实施绩效管理,以提高财务治理水平。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