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郑卓杰. 中国食用豆类学[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7: 22-54. [2] 叶茵. 中国蚕豆学[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102-116. [3] FAOSTAT Database[DB/OL]. [2018-1-1] http://www.fao.org/faostat. [4] 周俊玲, 张蕙杰. 世界蚕豆生产及贸易形势分析[J]. 世界农业, 2016(11): 107-111. [5] 刘昌燕,李莉,陈宏伟,等. 绿豆象在不同豆类上的生长发育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 2015, 54(22): 5610-5612, 5617. [6] 孙蕾,程须珍,王丽侠. 绿豆抗绿豆象研究进展[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07, 8(1): 113-117. [7] 段灿星, 朱振东. 食用豆类豆象鉴别及防控手册[M]. 北京:农业科技出版社, 2014: 43-67. [8] 王进忠, 田慧敏, 张民照, 等. 绿豆象生物学习性及室内药效测定[J].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05(4): 25-28, 44. [9] 王宏民,成小芳,樊艳平,等. 绿豆不同品种对绿豆象的抗性初探[J]. 作物学报, 2018, 44(8): 1136-1141. [10] MORALES H.Pest management in traditional tropical agroecosystems:lessons for pest prevention research and extension[J].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Reviews, 2002, 7(3): 145-163. [11] 张文辉, 刘光杰. 植物抗虫性次生物质的研究概况[J]. 植物学通报, 2003, 20(5): 522-530. [12] MORTON R L, SCHROEDER H E, BATEMAN K S, et al.Bean α-amylase inhibitor 1 in transgenic peas (Pisum sativum) provides complete protection from pea weevil (Bruchus pisorum) under field condition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0, 97(8):3820-3825. [13] 成小芳,王宏民,张耀文,等. 抗、感绿豆象绿豆种子差异蛋白的分离与鉴定[J]. 生物工程学报, 2018, 34(6): 937-944. [14] 刘长友, 田静, 范保杰,等. 豇豆属3种主要食用豆类的抗豆象育种研究进展[J].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12): 2410-2417. [15] 王昶, 贺春贵, 张丽娟, 等. 豌豆抗豌豆象育种及其综合防治研究进展[J]. 草业学报, 2017, 26(7): 213-224. [16] 张红岩, 杨涛, 关建平, 等. 蚕豆抗绿豆象种质资源的鉴定[J]. 作物杂志, 2016(4): 86-92. [17] 宗绪晓,包世英, 关建平. 蚕豆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 61-66. [18] 包世英, 宗绪晓, 朱振东. 蚕豆生产技术[M]. 北京: 北京教育出版社, 2016: 22-28. [19] 陈新. 豆象科十种仓储害虫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研究[D].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13. [20] 刘旭明, 金达生. 绿豆种质资源抗豆象鉴定研究初报[J]. 中国种业, 1998(2): 35-37. [21] 唐永生, 蒋彦华, 郑云昆. 蚕豆、豌豆抗绿豆象表现型品种资源筛选研究[J]. 云南农业科技, 2014(5): 20-23. [22] 张勤雪,陈景斌,袁星星,等. 绿豆抗豆象研究进展[J]. 湖北农业科学, 2020, 59(11): 10-13. [23] 刘长友,苏秋竹,范保杰,等. 栽培绿豆V1128抗豆象基因定位[J]. 作物学报,2018, 44(12): 1875-1881. [24] 王彦,范保杰,曹志敏,等. 基于新遗传连锁图谱的豇豆抗豆象QTL定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54(22): 4740-4749. [25] 仲伟文, 杨涛, 段灿星, 等. 豌豆种质资源抗绿豆象鉴定[J]. 作物杂志, 2014(5): 43-47. [26] 宗绪晓. 蚕豆的营养特点加工技术和利用途径[J]. 中国粮油学报, 1993(9): 51-54. [27] 朱晓茵, 刘玉萍. 高粱单宁含量与粒色的关系[J]. 杂粮作物, 1994(2): 54-55, 31. [28] 张杰, 杨希娟, 党斌, 等. 不同颜色蚕豆种皮酚类物质组成及抑菌活性研究[J]. 核农学报, 2021, 35(8): 1848-1857. [29] 覃伟权, 彭正强, 刘济宁. 植物次生物质研究进展[J]. 热带农业科学,2002, 22(6): 60-68. [30] 张永清. 植物次生物质的抗虫作用[J]. 生物学通报, 1991(5): 8-9. [31] 张学敏,刘骏,李林峰,等. 绿豆象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J]. 农业科技通讯, 2021(11): 209-211. [32] 王燕, NARAYAN SARJERAO TALEKAR, 陈斌, 等. 绿豆象在不同豆类上的生长发育及产卵选择性研究[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25(1): 34-39. [33] SZAFIROWSKA A.The role of cultivars and sowing date in control of broad bean weevil (Bruchus Rufimanus Boh.) in organic cultivation[J]. Vegetable Crops Research Bulletin, 2012, 77(1):29-36. [34] 来有鹏. 蚕豆象的发生与防控研究进展[J]. 植物检疫,2019,33(3): 58-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