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蒋云, 张洁, 郑建敏, 等. 四川省近10 年小麦区试产量性状分析[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9, 37(4): 589-595.
|
[2] |
王科, 李浩, 张成, 等. 成都市粮食生产现状分析[J]. 四川农业科技, 2018(3): 5-6.
|
[3] |
李倩, 李晓秀, 吴会军, 等. 不同气候和施肥条件下保护性耕作对农田土壤碳氮储量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8,24(6): 1539-1549.
|
[4] |
张建军, 樊廷录, 赵刚, 等. 耕作方式与长期定位施肥对雨养农田冬小麦产量的调控效应[J]. 草业学报, 2018, 27(7):175-186.
|
[5] |
武云霞, 刘芳艳, 孙永健, 等. 水氮互作对直播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9, 37(5): 604-610.
|
[6] |
PENG Z P, MA S Y, WANG Y Q, et al.Plant and soil fertility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winter wheat fields in the Huang-huai-hai plain of China[J]. Acta Agriculturae Scandinavica, Section B-soil and Plant Science, 2016, 66(7): 1-10.
|
[7] |
翟振, 李玉义, 张莉, 等. 短期深旋松对黄淮海沙姜黑土耕层结构及小麦生长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17, 28(4):1211-1218.
|
[8] |
翟振, 李玉义, 逄焕成, 等. 黄淮海北部农田犁底层现状及其特征[J]. 中国农业科学, 2016, 49(12): 2322-2332.
|
[9] |
刘战东, 刘祖贵, 宁东峰, 等. 深松耕作对玉米水分利用和产量的影响[J]. 灌溉排水学报, 2015, 34(5): 6-12.
|
[10] |
吴萍萍, 李录久, 耿言安, 等.耕作与施肥措施对江淮地区白土理化性质及水稻产量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 2018, 32(6): 243-248.
|
[11] |
周宝元, 孙雪芳, 丁在松, 等.土壤耕作和施肥方式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7, 50(11): 2129-2140.
|
[12] |
裴雪霞, 党建友, 张定一, 等. 不同降水年型下旱地深翻时间和施肥方式对小麦产量及水肥利用率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2018, 38(3): 330-339.
|
[13] |
WU M, LI G, LI W, et al.Nitrogen fertilizer deep placement for increased grain yield and nitrogen recovery efficiency in rice grown in subtropical China[J]. 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 2017, 8: 1227.
|
[14] |
乔云发, 苗淑杰, 陆欣春. 不同耕作模式对东北风沙土区玉米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 2019, 33(5):205-210.
|
[15] |
鲍士旦. 土壤农化分析[M]. 3版.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
[16] |
陈丽, 张璐, 鑫吴枫, 等. 河北平原麦玉两熟轮耕模式对土壤特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9 (5): 143-150.
|
[17] |
刘苹, 李燕, 赵海军, 等. 施肥方式对小麦生长、产量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 2017, 46(3): 66-70.
|
[18] |
孔凡磊, 袁继超, 张海林, 等. 耕作方式对华北两熟区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13, 39(9): 1612-1618.
|
[19] |
江晓东, 迟淑筠, 李增嘉, 等. 少免耕模式对冬小麦花后旗叶衰老和产量的影响[J]. 农业工程学报, 2008, 24(4): 55-58.
|
[20] |
王祥菊, 周炜, 王子臣, 等. 土壤耕作与秸秆还田对小麦产量及麦季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J].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6, 37(3): 101-106.
|
[21] |
贺建华, 王平, 陈娟, 等. 不同轮耕方式对旱作区土壤容重、水分及春玉米产量的影响[J]. 土壤通报, 2018, 49(2): 415-422.
|
[22] |
王玥凯, 郭自春, 张中彬, 等. 不同耕作方式对砂姜黑土物理性质和玉米生长的影响[J]. 土壤学报, 2019, 56(6): 1370-1380.
|
[23] |
梁海, 陈宝成, 韩惠芳, 等. 深松35 cm可改善潮棕壤理化性质并提高小麦和玉米产量[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9,25(11): 1879-1886.
|
[24] |
张瑞富, 杨恒山, 高聚林, 等. 深松对春玉米根系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J]. 农业工程学报, 2015, 31(5): 78-84.
|
[25] |
王永华, 刘焕, 辛明华, 等. 耕作方式与灌水次数对砂姜黑土冬小麦水分利用及籽粒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9, 52(5): 801-812.
|
[26] |
FENG X, HAO Y, LATIFMANESH H, et al.Effects of subsoiling tillage on soil properties, maize root distribution, and grain yield on mollisols of Northeastern China[J]. Agronomy Journal, 2018,110(4): 1607-1615.
|
[27] |
陈慧, 黄振江, 王冀川, 等. 水氮耦合对滴灌冬小麦氮素吸收、转运及产量的影响[J]. 新疆农业科学, 2018, 50(1): 44-56.
|
[28] |
郑成岩, 于振文, 王东, 等耕作方式对冬小麦氮素积累与转运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2,18(6): 1303-1311.
|
[29] |
黄明, 吴金芝, 李友军, 等. 耕作方式和秸秆覆盖对旱地麦豆轮作下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J]. 草业学报, 2018, 27(9): 34-44.
|
[30] |
陈松鹤, 徐开未, 樊高琼, 等. 长期施氮对饲草玉米产量、土壤养分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9,37(3): 314-320.
|
[31] |
聂胜委, 黄绍敏, 张水清, 等. 施肥方式对不同基因型小麦年际间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 2014(2): 51-57.
|
[32] |
金欣欣, 姚艳荣, 贾秀领, 等. 基因型和环境对小麦产量、品质和氮素效率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19, 45(4): 635-644.
|
[33] |
梅旭荣, 黄桂荣, 严昌荣, 等. 水分亏缺冬小麦近等基因系冠气温差与群体总耗水量的关系[J]. 生态学报, 2019, 39(1):244-2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