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包云秀, 夏丽飞, 李友勇, 等. 茶树新品种紫娟[J]. 园艺学报, 2008(6): 934. [2] 王燕, 杨晓萍, 陈波伟, 等. 紫娟茶花青素的研究进展[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7, 8(11): 4253-4258. [3] 王兴华, 杨柳霞, 罗朝光, 等. 无性系茶树新品种紫娟繁育与推广[J]. 农业与技术, 2013, 33(9): 60-61. [4] 王子浩. 云南勐海群体种红紫色芽叶与紫娟茶春梢生化成分分析[J]. 食品科技, 2016, 41(6): 51-55. [5] 郭玉琼, 赖钟雄, 吕柳新, 等. 福建乌龙茶种质离体保存研究I-成年茎段无菌系建立[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37(6): 87-591. [6] 郭玉琼, 赖钟雄, 吕柳新, 等. 福建乌龙茶种质离体保存研究Ⅱ-无菌系继代增殖与生根[J]. 中国农学通报, 2008, 4(10): 390-395. [7] 孙仲序, 刘静, 王玉军, 等. 山东茶树良种组织培养及繁殖能力的研究[J]. 茶叶科学, 2000, 20(2): 129-132. [8] 刘德华, 周带娣, 肖文军. 茶树茎段培养胚性状态的调控及其分化[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26(2):110-112. [9] 郝姗. 茶树组织培养研究进展[J]. 南方农业, 2017, 11(33):117-119. [10] 游见明. 茶树中内生菌的动态分布[J]. 广西植物, 2008(1):82-85. [11] 张婉婷, 张灵枝. 茶树内生真菌的分离和鉴定研究进展[J]. 中国茶叶, 2011(6): 6-9. [12] 吴田, 蓝增全. 云南峨毛茶亲缘关系的ISSR分析及指纹图谱构建[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6, 34(1): 54-59. [13] 吴田, 蓝增全, 王华芳. 滇中茶树种质资源亲缘关系的ISSR分析[J]. 福建农业学报, 2017, 32(12): 1298-1302. [14] 吴田, 蓝增全, 王华芳. 云南昭通小叶种茶亲缘关系的ISSR分析[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32(6):1134-1139. [15] 吴清韩, 庄东红, 朱慧, 等. 凤凰单丛茶树资源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J]. 热带作物学报, 2015, 36(3): 499-503. [16] 朱晨, 张舒婷, 常笑君, 等. 福建省53份茶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ISSR分析[J]. 热带作物学报, 2017, 38(7): 1303-1310. [17] 王玉, 王会, 丁兆堂. 茶树黄山种自然杂交后代抗寒性研究[J]. 山东农业科学, 2012, 44(5): 28-32. [18] 李健. 紫娟茶树紫叶花青素积累机理的转录组分析[D]. 福建:福建农林大学, 2016. [19] 蒋会兵, 孙云南, 李梅, 等. 紫娟茶树叶片不同发育期花青素积累及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J]. 茶叶科学, 2018, 38(2):174-182. [20] 朱颖, 孙晓红, 姜文洁, 等. 四种北高丛蓝莓提取物抗氧化作用的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 2014, 35(22): 119-123. [21] 张玥, 蓝增全, 吴田. 云南大围山金花茶种质资源的ISSR分析[J]. 分子植物育种, 2018, 16(2): 649-655. [22] 赵宁, 杨孟莉, 李继东, 等. 基于ISSR标记的山茱萸核心种质构建[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7, 25(4): 579-587. [23] 范凯. “黄山种”茶树自然杂交后代遗传多样性及抗寒相关分子标记的初步分析[D]. 青岛: 青岛农业大学, 2011. [24] 刘本英, 周健, 许玟, 等. 云南大理茶与福鼎大白茶种间杂交幼胚的组织培养及亲子鉴定[J]. 园艺学报, 2008, 35(5):735-740. [25] GAO X, CHI T H, LI X, et al.Phytochemicals,anti-inflamm-atory,antiproliferati-ve,and methylglyoxal trapping properties of Zijuan tea[J].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2018(6): 465-478. [26] WANG W, FU X W, DAI X L, et al.Novel acetylcholinesterase inhibitors from Zijuan tea and biosynthetic pathway of caffeo-ylated catechin in tea plant[J]. Food Chemistry, 2017(237): 1172-1178. [27] 孙云南, 殷丽琼, 夏丽飞, 等. 不同树龄紫娟品种茶多酚、氨基酸差异探析[J]. 山西农业科学, 2015, 43(10): 1243-1246. [28] 邵宛芳, 庞瑞华, 王平盛, 等. 云南茶树种质的RAPD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36(12): 1582-15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