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农业部玉米专家指导组. 2017年鲜食玉米生产技术指导意见[J]. 中国农业信息, 2017 (9): 26-26. [2] 邓小燕, 王小春, 杨文钰, 等. 玉米/大豆和玉米/甘薯模式下玉米磷素吸收特征及种间相互作用[J]. 作物学报, 2013, 39(10): 1891-1898. [3] 杨文钰, 张含彬, 牟锦毅, 等. 南方丘陵地区旱地新三熟麦/玉/豆高效栽培技术[J]. 作物杂志, 2006 (5): 43-44. [4] 肖霞, 毛璐, 宋春, 等. 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作物磷素吸收利用[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5, 33(2): 119-125. [5] 高阳, 段爱旺, 刘祖贵, 等. 玉米和大豆条带间作模式下的光环境特性[J]. 应用生态学报, 2008, 19(6): 1248-1254. [6] 王竹, 杨文钰, 伍晓燕, 等. 玉米株型和幅宽对套作大豆初花期形态建成及产量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08, 19(2): 323-329. [7] 蒲甜, 张群, 陈国鹏, 等. 行距对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中玉米产量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J]. 浙江农业学报, 2016, 28(8): 1277-1286. [8] 雍太文, 刘小明, 宋春, 等. 种植方式对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中作物产量、养分吸收和种间竞争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 23(6): 659-667. [9] 焦念元, 李亚辉, 杨潇, 等. 玉米/花生间作行比和施磷对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16, 27(9): 2959-2967. [10] 代希茜, 詹和明, 赵银月, 等. 玉/豆间作模式下幅宽和玉米密度配置优化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 2018, 31(1): 39-43. [11] YAN Q, GUO H J, JIN Y.Analysis on waxy corn/soybean inter-cropping pattern and economic benefit[J].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5, 17(1): 48-50. [12] 王竹, 杨文钰. 玉米株型和幅宽对套作大豆碳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4, 36(2): 206-212. [13] 张晓娜, 陈平, 庞婷, 等. 玉米/豆科间作种植模式对作物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7, 35(4): 484-490. [14] 陈圣伦. 玉/豆套作模式的群体配置技术及其对大豆的效应研究[D]. 成都: 四川农业大学, 2008. [15] 朱星陶, 陈佳琴, 谭春燕, 等. 西南山区玉米大豆2∶3间作大豆增产栽培技术[J]. 大豆科技, 2016(4): 45-48. [16] 朱元刚, 高凤菊. 不同间作模式对鲁西北地区玉米-大豆群体光合物质生产特征的影响[J]. 核农学报, 2016, 30(8): 1646-1655. [17] 文熙宸, 王小春, 邓小燕, 等. 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下氮肥运筹对玉米产量及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15, 41(3): 448-457. [18] 崔亮, 苏本营, 杨峰, 等. 带状套作大豆群体冠层光能截获与利用特征[J]. 中国农业科学, 2015, 48(1): 43-54. [19] 刘兆新, 刘婷如, 刘妍, 等. 小麦行距配置对套种花生生理特征和产量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18, 29(6): 1951-1959. [20] 高仁才, 廖敦平, 苏本营, 等. 行距配置对套作大豆冠层光环境及其形态特征和产量的影响[J]. 大豆科学, 2015, 34(4): 611-615. [21] 王波, 余海兵, 支银娟. 玉米不同种植模式对田间小气候和产量的影响[J]. 核农学报, 2012, 26(3): 623-627. [22] YANG F, WANG X C, LIAO D P, et al.Yield response to diff-erent planting geometries in maize-soybean relay strip intercro-pping systems[J]. Agronomy Journal, 2015, 107(1): 296-304. [23] 魏珊珊, 王祥宇, 董树亭. 株行距配置对高产夏玉米冠层结构及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14, 25(2): 441-450. [24] 王静静, 贺洪军, 张自坤, 等. 宽行窄幅错位密播种植方式对夏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 玉米科学, 2017, 25(3): 65-72. [25] 焦念元, 陈明灿, 付国占, 等. 玉米花生间作复合群体的光合物质积累与叶面积指数变化[J]. 作物杂志, 2007(1): 34-35. [26] 刘永红, 何文铸, 冯君成, 等. 多熟制地区带距与套作玉米生长、产量分析[J]. 西南农业学报, 2002, 15(4): 38-43. [27] 于晓波, 梁建秋, 何泽民, 等. 玉米-大豆带状套作对大豆叶片形态及光合特性的影响[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6, 38(4): 452-459. [28] 周宝元, 孙雪芳, 丁在松, 等. 土壤耕作和施肥方式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7, 50(11): 2129-2140. [29] HOU P, GAO Q, XIE R, et al.Grain yields in relation to N requirement: Optimizing nitrogen management for spring maize grown in China[J]. Field Crops Research, 2012, 129(1): 1-6. [30] YE Y, WANG G, HUANG Y, et al.Understanding physiological processes associated with yield trait relationships in modern wheat varieties[J]. Field Crops Research, 2011, 124(3): 316-322. [31] 杨春杰, 谭春燕, 陈佳琴, 等. 间作玉米对大豆鼓粒期产量与农艺性状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J]. 贵州农业科学, 2015, 43(11): 38-42. [32] 杜天庆, 郝建平, 马磊磊, 等. 密度与行距配置对耐密型春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 玉米科学, 2013, 21(4): 101-106. [33] 朱星陶, 谭春燕, 陈佳琴, 等. 玉米-大豆间作行距对大豆生长及品质的影响[J]. 贵州农业科学, 2016, 44(6): 22-25. [34] 宁川川, 杨荣双, 蔡茂霞, 等. 水稻-雍菜间作系统中种间关系和水稻的硅、氮营养状况[J]. 应用生态学报, 2017, 28(2): 474-484. [35] 李志贤, 王建武, 杨文亭, 等. 广东省甜玉米/大豆间作模式的效益分析[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 18(3): 627-6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