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念, 范其新, 蒙大庆, 汤天泽, 李芝凡, 胥岚, 谢卓霖. 盐胁迫对高芥酸、双低油菜品种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1, 29(04): 457-459. |
[2] |
张海琴, 凡星, 付敏, 周永红. 两个鹅观草与披碱草属间杂种的染色体配对分析[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0, 28(01): 5-9. |
[3] |
李韵芳, 张连全, 刘登才, 郑有良. 人工合成新小麦的细胞学与农艺性状研究[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8, 26(04): 399-404. |
[4] |
刘登才, 张连全, 郑有良. 利用人工合成小麦自发产生的非整倍体进行基因定位[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8, 26(04): 382-384. |
[5] |
张怀渝, 宋云, 任正隆. 低能N+离子束诱导小麦农艺性状变异的细胞学基础[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5, 23(02): 147-151. |
[6] |
蒙大庆, 袁代斌, 郭子荣, 李芝凡, 蒲定福, 胥岚. 双低甘蓝型油菜新型核不育系绵7AB-4的遗传研究Ⅰ.育性表现的初步研究[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5, 23(01): 24-28. |
[7] |
刘晓东, 傅体华, 任正隆. 小麦与八倍体小偃麦杂种结合辐射诱导后代的细胞学分析[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5, 23(01): 15-18. |
[8] |
丁春邦, 周永红, 杨瑞武, 张利. Pseudoroegneria spicata×P. libanotica种间杂种F1的细胞遗传学研究[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4, 22(04): 293-295. |
[9] |
蒙大庆, 袁代斌, 李芝凡, 蒲定福, 胥岚. 甘蓝型油菜核不育系绵9AB-1不育性的遗传规律研究及初步应用[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2, 20(04): 328-329,353. |
[10] |
刘光欣, 周永红, 郑有良, 杨瑞武, 丁春邦. 吐鲁番矮秆波兰小麦形态与细胞学研究[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2, 20(03): 189-193,197. |
[11] |
牛应泽, 汪良中, 刘玉贞, 郭世星, 路阳.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特长果突变系选育初报[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2, 20(03): 212-215. |
[12] |
牛应泽, 田道平, 余学杰. 几个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保持系雌、雄蕊发育动态的比较[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1, 19(03): 214-217. |
[13] |
袁有喜, 牛应泽, 汪良中, 刘玉贞.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的同工酶分析[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0, 18(02): 153-156. |
[14] |
蒋梁材, 王瑞, 蒲晓斌, 张启行. 甘蓝型油菜显性细胞核+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初报[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9, 17(03): 333-335. |
[15] |
牛应泽, 刘玉贞, 汪良中, 袁有喜, 李首成, 范巧佳.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游离小孢子培养及其植株再生研究初报[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9, 17(02): 167-1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