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黄营, 吴强, 邓姝玥, 何秀琴, 晋云, 汪锦, 罗凯, 谢琛, 王甜, 雍太文. 两种间作模式对玉米根系生长、叶片光合特性及生物量的影响[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20, 38(05): 513-519. |
[2] |
张祥林, 胡玉福, 舒向阳, 申屠瑜程, 杨乃瑞, 何佳, 费凯. 基于整合分析的氮添加对草地植被多样性、生物量及净初级生产力影响[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20, 38(03): 290-298. |
[3] |
陈本学, 范少辉, 刘广路, 李雁冰, 徐瑞晶. 不同环境因子对柳条省藤生长的影响研究[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9, 37(06): 785-791. |
[4] |
苟小梅, 张瑞平, 张宇羽, 余伟, 蔡艳, 杨军伟, 杨建春. 苗床添加微生物肥料对植烟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9, 37(03): 338-342. |
[5] |
蒋容 余一 唐玉蓉 华治钧 杨占彪. 增温和生物炭添加条件下农田土壤酶活性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 , 2018, 36(01): 0-0. |
[6] |
杨文英, 杜青, 杨航, 付智丹, 庞婷, 杨欢, 雍太文. 玉米/大豆套作系统下不同品种与根系分隔对大豆根瘤固氮及氮素吸收的影响[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6, 34(01): 1-5. |
[7] |
韩刚, 李瑞平, 岳胜如, 胡文, 王思楠, 田鑫. 基于地表温度—植被指数特征空间的荒漠化草原表层土壤含水量反演[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5, 33(04): 385-391. |
[8] |
舒鑫, 王百田, 曹远博, 魏婷婷, 王鲜鲜. 人工生物质结皮在黄土山区公路边坡应用的初探[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4, 32(04): 369-375. |
[9] |
王琴, 李菊, 孙辉. 海拔梯度上西南亚高山-高山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季节动态[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3, 31(04): 386-392. |
[10] |
彭颖, 范少辉, 苏文会, 夏鹏云. 箣竹地上生物量分配格局及秆形结构特征[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3, 31(03): 296-301. |
[11] |
白晓敏, 贾昕, 冯薇, 吴凤. 沙柳光合速率动态变化及其主要环境因子[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3, 31(01): 20-26. |
[12] |
刘广路, 范少辉, 张大鹏, 蔡春菊. 撑绿杂交竹分株生物量估算[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2, 30(03): 308-312. |
[13] |
安云, 丁国栋, 梁文俊, 高广磊, 贺宇, 魏宝, 包岩峰, 鲍彪. 抚育间伐对华北土石山区油松林群落稳定性的影响[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2, 30(01): 12-17. |
[14] |
翁玉臻, 范少辉, 刘广路, 漆良华, 杜满义, 郑宏. 不同管护类型毛竹林生物量分配格局及土壤理化特征[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1, 29(04): 477-481,498. |
[15] |
冯帅, 李贤伟, 黄从德, 赖元长, 张辟芳, 曹银. 四川洪雅退耕还林地麻竹生物量和碳储量[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0, 28(03): 296-3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