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丽, 赵彦丰, 吴琪琦, 黄燕. 利用R基因RRS1/RPS4探索水稻原生质体瞬时表达转化体系的研究[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21, 39(3): 297-306. |
[2] |
任丹丹 周建瑜 符华林 申芸 刘畅 凡国庆. 妥曲珠利复合纳米胶束的制备[J]. , 2018, 36(03): 398-404. |
[3] |
李姝江, 朱天辉, 韩珊, 谯天敏, 闫晓星, 李芳莲, 冯民富. 球孢白僵菌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条件[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1, 29(01): 45-51. |
[4] |
张之为, 赵君, 樊明寿, 杨帆. 马铃薯不同品种叶片再生体系的建立[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1, 29(01): 61-68. |
[5] |
刘帆, 汤福义, 田孟良, 乔晓, 官宇. 水蔓菁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研究[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7, 25(02): 117-120. |
[6] |
刘帆, 倪苏, 田孟良. 令箭荷花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的研究[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6, 24(03): 344-347. |
[7] |
闫晓星, 朱天辉, 谯天敏. 绿粘帚霉多菌灵耐药性菌株的筛选[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6, 24(03): 297-299. |
[8] |
谯天敏, 朱天辉, 李芳莲, 刘富平, 张毓红. 绿粘帚霉(Gliocladium virens)厚垣孢子的生物学特性[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6, 24(02): 166-170. |
[9] |
谯天敏, 朱天辉, 李芳莲, 陈瑶, 邓月平. 碳源和氮源对绿粘帚霉合成几丁质酶的影响[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6, 24(01): 29-31,36. |
[10] |
肖朝文, 杜娟, 李晚忱. Taq DNA聚合酶制备技术的优化[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4, 22(04): 318-321. |
[11] |
唐宗祥, 张怀琼, 张怀渝, 晏本菊, 任正隆. 2,4-D、KT对小麦成熟胚愈伤组织形成、分化的影响[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4, 22(03): 203-205. |
[12] |
石大兴, 石轶松, 王米力, 杜文平, 李群. 巨桉下胚轴诱导不定芽与植株再生的研究[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2, 20(03): 232-234. |
[13] |
徐富贤, 熊洪, 洪松. 促芽肥施用时期对杂交中稻再生力的影响[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1, 19(01): 21-23,39. |
[14] |
牛应泽, 刘玉贞, 汪良中, 袁有喜, 李首成, 范巧佳.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游离小孢子培养及其植株再生研究初报[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9, 17(02): 167-171. |
[15] |
李仁端, 黄国寿, 李平, 周开达, 邓晓建, 田彦华. 两优681选育与利用[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9, 17(02): 159-1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