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研究目的】调查四川片口自然保护区5种微生境内的隐翅虫科昆虫物种多样性,通过与2005年的调查数据相比较,为汶川地震后生态修复效果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2012年7~8月,在保护区实验研究区域隐翅虫活动频繁的5类微生境中随机设置10块5m×5 m的样地采集标本,标本鉴定后计算α物种多样性。【结果】共采集隐翅虫标本1066号,分别隶属于13亚科79属162形态种。个体数量在腐败物、地被物、真菌、草堆、沙滩水边5种微生境中依次减少。形态种数量在地被物中最多,其次为腐败物中,在其余的3种微生境中的值很接近。对5种微生境内的隐翅虫进行α物种多样性分析表明,丰富度指数(S)在地被物中数值最大,在腐败物中其次,其余3种生境中数值相近。优势度指数(λ)在真菌中的数值最大,在地被物中的数值最小,其余3种生境中数值接近。多样性指数(H´)在地被物中数值最大,在其他4种微生境中的数值相近。均匀度指数(J)在地被物、沙滩水边和草堆中的数值大于在腐败物和真菌中的值。以上4个α物种多样性指数都说明地被物是隐翅虫生存的良好生境,也反映出该类型的生境中隐翅虫群落结构较为稳定,这是隐翅虫与特定的微生境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结论】通过与2005年的调查数据相比较,发现在5种微生境中的隐翅虫丰富度指数(S)虽然都有所下降,但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都或多或少有所提高。可以初步说明汶川地震后经过4年生态修复和灾后重建,保护区内隐翅虫的物种多样性已得到有效恢复,也说明生态修复有利于隐翅虫的繁衍发展,有利于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地协调演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