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杨文英, 杜青, 杨航, 付智丹, 庞婷, 杨欢, 雍太文. 玉米/大豆套作系统下不同品种与根系分隔对大豆根瘤固氮及氮素吸收的影响[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6, 34(01): 1-5. |
[2] |
肖霞, 毛璐, 宋春, 徐敏, 雍太文, 杨文钰. 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作物磷素吸收利用[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5, 33(02): 119-125. |
[3] |
杨荣志, 吴全一, 贺玉兰, 杨华勇. 玉米高原地方种质改良自交系的配合力分析[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3, 31(03): 245-248. |
[4] |
胡育峰, 文迪, 张军杰. 不同玉米骨干自交系种子萌发时淀粉分解酶类活性动态变化[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3, 31(02): 127-130. |
[5] |
苏顺宗, 吴玲, 张晓霞, 刘丹, 高世斌, 张素芝. 以玉米自交系18-599为受体的转基因再生体系优化[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3, 31(02): 122-126. |
[6] |
吴永成, 尹传春, 董云章, 陈明祥, 袁继超. 施氮方式对川中丘陵区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的影响[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2, 30(01): 1-6. |
[7] |
乔晓, 石海春, 柯永培, 袁继超, 余学杰. 玉米航天诱变系的配合力分析[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1, 29(04): 451-456,471. |
[8] |
牛秀芬, 曹墨菊. 自交系068对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恢复性[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1, 29(03): 307-310. |
[9] |
乔晓, 石海春, 柯永培, 袁继超, 余学杰. 航天搭载对玉米自交系SP1的诱变效应[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1, 29(02): 164-167. |
[10] |
陈华保, 张晋康, 杨春平, 刘刚, 方敏, 谯皓钟, 张敏. 增效剂加倍杀对井冈霉素防治玉米纹枯病的增效作用[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1, 29(01): 80-83. |
[11] |
吕建群, 陈林, 戴怀根, 岑烬, 曾宪平. 5个越南水稻恢复系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力[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0, 28(04): 415-420. |
[12] |
邱小燕, 张敏, 胡晓, 汤智鹏, 万津瑜. 枯草芽孢杆菌的定殖能力及对玉米纹枯病的防治效果[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0, 28(04): 492-496. |
[13] |
吴传星. 基于改进AHP法重金属污染因子权重的确定及其在农作物重金属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0, 28(03): 345-350. |
[14] |
吴永成. 川中丘区不同耕作处理对玉米干物质积累转运和产量的影响[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0, 28(03): 276-279. |
[15] |
赵益强. 基于FCS的烟叶温室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0, 28(03): 280-2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