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甘天琦, 杜建国, 李波. 中国县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分异特征与驱动因素[J]. 经济问题, 2022(4): 101-107. [2] 罗斯炫, 何可, 张俊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再探讨:基于生产要素质量与基础设施的视角[J]. 中国农村经济, 2022(2): 115-136. [3] 刘成坤. 农村人口老龄化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异质性[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0(6): 46-55. [4] 龙少波, 张梦雪.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再测算及影响因素: 从传统迈向高质量发展[J]. 财经问题研究, 2021(8): 40-51. [5] 刘霞婷, 李强, 吴超, 等.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动态分析:基于SFA模型和Log(t)回归方法[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2, 43(1): 50-59. [6] 李欠男, 李谷成, 尹朝静. 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分布动态演进[J].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20, 35(10): 119-128. [7] WANG Y, DUAN F, Ma X, et al.Carbon emissions efficiency in China: key facts from regional and industrial sector[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9, 206(1): 850-869. [8] 桂政, 於冉, 秦岩, 等. 长三角耕地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21, 39(6): 843-849. [9] 金怀玉, 菅利荣.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3(2):29-42. [10] 尹朝静, 李谷成, 卢钰.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布的动态演进机制[J].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4, 29(3): 53-58. [11] 杜江.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时空分异[J]. 科研管理, 2015, 35(5): 87-98. [12] 周鹏飞, 谢黎, 王亚飞. 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轨迹及驱动因素分析: 基于DEA-Malmquist 指数法与两步系统GMM模型的实证考察[J]. 兰州学刊, 2019(12): 170-186. [13] 吕娜, 朱立志. 中国农业环境技术效率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研究[J]. 农业技术经济, 2019(4): 95-103. [14] 王兵, 曾志奇, 杜敏哲. 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要素贡献及产区差异: 基于Meta-SBM -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分析[J]. 产经评论, 2020, 11(6): 69-87. [15] 尹朝静, 高雪. 纳入气候因素的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再测算[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22(1): 110-122. [16] YANG J, CHENG J, HUANG S.CO2 emissions performance and reduction potential in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 multi-hierarchy meta-frontier approach[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20, 255(5) : 255-264. [17] OH D, LEE J.A metafrontier approach for measuring Malmquist productivity index[J]. Empirical Economics, 2009, 38: 47-64. [18] 王雯.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驱动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J]. 学习与探索, 2018(9): 126-131. [19] 郭海红, 刘新民. 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分异及收敛性[J]. 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 2021, 38(10):65-84. [20] 刘亦文, 欧阳莹, 蔡宏宇. 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及时空演化特征研究[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21, 38(5): 39-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