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杨丽红, 石红艳, 游章强, 等.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5, 33(2): 208-214. [2] 张洪芝, 吴鹏飞, 崔丽巍. 高寒草甸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J]. 土壤学报, 2012, 49(6): 1267-1273. [3] 张卫信, 陈迪马, 赵灿灿. 蚯蚓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J]. 生物多样性, 2007, 15(2): 142-153. [4] 杨丽红, 孟庆玉, 陈光升, 等. 林地两种恢复方式下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差异:以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为例[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7, 35(4): 555-561. [5] 朱新玉, 董志新, 况福虹, 等. 长期施肥对紫色土农田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3, 33(2): 464-474. [6] 朱新玉, 胡云川, 芦杰. 豫东黄河故道湿地土壤生物学性状及土壤质量评价[J]. 水土保持研究, 2014, 21(2): 27-32. [7] 黄玉梅, 黄胜岚, 张健, 等. 成都市温江区城市绿地不同植物配置下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J].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2018, 35(1): 33-41. [8] 倪珍, 闫修民, 张兵, 等. 我国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 2013, 41(35): 13787-13788. [9] 谢天, 侯鹰, 陈卫平, 等. 城市化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进展[J]. 生态学报, 2019, 39(4): 1154-1164. [10] ASTERAKI E J, HART B J, INGS T C, et al.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lant and invertebrate diversity of arable field margins[J].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2003, 102(2):219-231. [11] 李红月, 殷秀琴, 马辰, 等. 长白山地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动物群落生态分布特征[J]. 土壤学报, 2017, 54(4):1018-1028. [12] 杨大星, 杨茂发, 徐进. 生态恢复方式对喀斯特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特征的影响[J]. 贵州农业科学, 2013, 41(2): 91-94. [13] 杨大星, 杨茂发. 黔南不同撂荒地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特征[J].贵州农业科学, 2016, 44(6): 149-154. [14] NEHER D A.Soil community composition and ecosystem proce-sses: Comparing agricultural ecosystems with natural ecosystems[J]. Agroforestry Systems, 1999, 45(1-3): 159-185. [15] 葛宝明, 李振兴, 张代臻, 等. 盐城5种绿地春季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J]. 动物学杂志, 2012, 47(2): 1-7. [16] 余广彬, 杨效东. 不同演替阶段热带森林地表凋落物和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特征[J]. 生物多样性, 2007, 15(2): 188-198. [17] 王军, 姚海元, 麦俊伟, 等. 广州长岗山森林凋落物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季节变化[J]. 生态学杂志, 2008, 27(3): 408-413. [18] 章志琴,林勇明,王宛茜,等.无锡城市绿地凋落物数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 2020, 40(1): 69-76. [19] 郑文剑. 论如何科学处理和利用城市园林植物垃圾[J]. 广东科技, 2007(S1): 266-268. [20] 赵慧军,李艳玫,李志忠.城市绿地土壤现状调查分析[J]. 现代园艺, 2018(2): 168-169. [21] 安吉, 李婷, 傅翔, 等. 城市化梯度带绿地土壤碳氮的空间分布特征[J]. 生态学杂志, 2019, 38(9): 2780-2787. [22] 李俊翰, 高明秀, 李沪波. 青岛中心城区绿地土壤养分特征与评价[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50(4):550-558. [23] 雷金睿, 宋希强, 何荣晓.滨海城市公园植物物种多样性比较: 以海口市为例[J]. 生态学杂志, 2016, 35(1): 118-124. [24] ALTHOFF P S, TODD T C, THIEN S J, et al.Response of soil microbial and invertebrate communities to tracked vehicle distu-rbance in tallgrass prairie[J]. AppliedSoil Ecology, 2009, 43(1): 122-130. [25] 吴鹏飞, 于晓飞, 杨大星. 成都市郊区三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动物群落特征比较[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35(5): 1006-1012. [26] 庞学勇, 刘庆, 刘世全, 等. 人为干扰对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2, 8(6): 583-587. [27] 李涛, 刘苑秋, 郭圣茂, 等. 瑞昌石灰岩红壤区退耕还林土壤动物群落特征[J]. 应用生态学报, 2012, 23(4): 910-916. [28] 罗熳丽, 黄婷婷, 肖玖金, 等. 城市草坪不同管理方式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与差异[J].浙江农业学报, 2017, 29(11):1835-1843. [29] 鲍毅新, 程宏毅, 葛宝明, 等.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响应[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30(2): 121-127. [30] 戴祥艳, 唐静, 宋理洪.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动物生态学研究进展[J]. 生态学杂志, 2019(10): 3189-3194. [31] 李懿, 杨子松. 岷江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微生物特征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J]. 水土保持研究, 2020, 27(1):33-38. [32] FENNER N, FREEMAN C, REYNOLDS B.Hydrological effects on the diversity of phenolic degrading bacteria in a peatland: implications for carbon cycling[J]. 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2004, 37(7): 1277-1287. [33] MOCHE M, GUTKNECHT J, SCHULZ E, et al.Monthly dyna-mics of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their controlling factors in three floodplain soils[J]. 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 2015, 90: 169-178. [34] 董炜华, 殷秀琴, 顾卫, 等. 农牧交错带不同土地类型土壤动物生态特征研究: 以内蒙古卓资山为例[J]. 干旱区地理,2008, 31(5): 693-7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