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保国. 分形理论在土壤科学中的应用及其展望[J]. 土壤学进展, 1994(1):1-10.[2] Arya L M, Paris J F, Arya L M, et al. A physicoempirical model to predict the soil moisture characteristic from particle-size distribution and bulk density[J].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1981, 45(6):1023-1030.[3] Turcotte D L. Fractals and fragmentation[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986, 91(B2):1921–1926. [4] 杨培岭, 罗远培, 石元春. 用粒径的重量分布表征的土壤分形特征[J]. 科学通报, 1993, 38(20):1896-1899.[5] Katz A J, Thompson A H. Fractal sandstone pores: Implications for conductivity and pore formation[J].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985, 54(12):1325-1328.[6] 伏耀龙, 张兴昌, 王金贵.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土壤粒径分布分形维数特征[J]. 农业工程学报, 2012, 28(5):120-125.[7] 文星跃, 黄成敏, 黄凤琴,等. 岷江上游河谷土壤粒径分形维数及其影响因素[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1):80-86.[8] 范燕敏, 朱进忠, 武红旗. 北疆退化荒漠草地土壤颗粒的分形特征[J]. 草原与草坪, 2008(4):10-13.[9] 张大鹏, 范少辉, 蔡春菊,等. 川南不同退耕还竹林土壤团聚特征比较[J]. 林业科学, 2013, 49(1):27-32.[10] 华瑞, 徐学选, 张少妮,等. 不同退耕年限林草地土壤颗粒分形特征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 2016, 30(4):206-209.[11] 肖冬冬, 史正涛, 刘新有,等. 西双版纳橡胶林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特征[J]. 热带作物学报, 2017(5):817-823.[12] 赵洋毅, 段旭. 滇东石漠化地区不同植被模式土壤渗透性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 2014, 21(4):45-49.[13] 丁杨, 张建军, 茹豪,等. 晋西黄土区不同林地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特征与土壤养分相关关系[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4, 36(4):42-46.[14] 刘志超, 杜英, 徐丽萍,等.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经济效应—以安塞县为例[J]. 生态学报, 2008, 28(4):1476-1482.[15] 崔俊, 李孟楼. 花椒开发利用研究进展[J]. 林业工程学报, 2008, 22(2):9-14.[16] 赵允格, 许明祥, 王全九,等. 黄土丘陵区退耕地生物结皮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J]. 自然资源学报, 2006, 21(3):441-448.[17] 张超, 刘国彬, 薛萐,等. 黄土丘陵区不同林龄人工刺槐林土壤抗蚀性演变特征[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0, 8(2):1-7.[18] 中国标准出版社. 中国林业标准汇编(营造林卷)[M].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1988.[19] 许光辉, 郑洪元. 土壤微生物分析方法手册[M]. 农业出版社, 1986.[20] 王佩将, 戴全厚, 丁贵杰,等. 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渗透性能及其影响因素[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2, 10(6):12-18.[21] 王景燕, 胡庭兴, 龚伟,等. 川南坡地不同退耕模式对土壤团粒结构分形特征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10, 21(6):1410-1416.[22] 王景燕, 胡庭兴, 龚伟,等. 川南坡地土壤颗粒分形特征、微生物和酶活性对退耕模式的响应[J]. 林业科学研究, 2010, 23(5):750-755.[23] 章明奎, 何振立, 陈国潮,等. 利用方式对红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形成的影响[J]. 土壤学报, 1997(4):359-366.[24] 龚伟, 胡庭兴, 王景燕,等. 川南天然常绿阔叶林人工更新后土壤团粒结构的分形特征[J]. 植物生态学报, 2007, 31(1):56-65.[25] 王钰莹, 孙娇, 刘政鸿,等. 陕南秦巴山区厚朴群落土壤肥力评价[J]. 生态学报, 2016, 36(16):5133-5141.[26] 周丽霞, 丁明懋. 土壤微生物学特性对土壤健康的指示作用[J]. 生物多样性, 2007, 15(2):162-171.[27] 廖尔华, 张世熔, 邓良基,等. 丘陵区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及其应用[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2, 20(3):242-245.[28] 张昌顺, 范少辉, 漆良华,等. 闽北典型毛竹林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特征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 2008, 22(6):170-175.[29] 贾晓红, 李新荣, 李元寿. 干旱沙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颗粒分形特征[J]. 地理研究, 2007, 26(3):518-525.[30] 邓良基, 林正雨, 高雪松,等. 成都平原土壤颗粒分形特征及应用[J]. 土壤通报, 2008, 39(1):38-42.[31] 董莉丽, 冯珍, 刘晶晶. 陕西省退耕还林对土壤粒径分布体积分形特征的影响[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4, 14(25):30-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