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 2012, Vol. 30 ›› Issue (01): 24-29.doi: 10.3969/j.issn.1000-2650.2012.01.005
王景燕, 胡庭兴, 龚伟, 宫渊波, 罗承德
WANG Jing-yan, HU Ting-xing, GONG Wei, GONG Yuan-bo, LUO Cheng-de
摘要: 采用浸泡法对川南坡地退耕成慈竹林、杂交竹林、桤木+慈竹混交林和弃耕地5年后土壤和枯落物持水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坡地退耕后土壤自然含水量(t/hm2)、毛管持水量(t/hm2)和最小持水量(t/hm2)增加,并呈现出慈竹林 >杂交竹林 >桤木+慈竹混交林 >弃耕地 >农耕地的变化规律;4种退耕模式枯落物蓄积量(t/hm2)、自然持水量(t/hm2)、最大持水量(t/hm2)、最大拦蓄量(t/hm2)和有效拦蓄量(t/hm2)呈现出慈竹林 >杂交竹林 >桤木+慈竹混交林 >弃耕地的变化规律。枯落物持水量(g/kg)与浸泡时间的关系为Q=alnt+b,吸水速率(g/(kg·h))与浸泡时间关系为V=ktn;在枯落物持水过程中,前2h内枯落物持水作用较强。因此,林下枯落物在降雨过程前期2h对降雨的吸持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慈竹林能较好地提高坡地退耕后土壤和枯落物水文生态功能。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