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蔡景义, 曾绘锦, 曾亭轩, 焦艳娜, 贾刚, 赵华, 田刚. 饲粮中不同比例玉米皮对生长肉兔肠道形态、消化酶活性、抗氧化能力、免疫功能及盲肠发酵参数的影响[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21, 39(2): 240-247. |
[2] |
张佳伟, 王仲林, 谭先明, 王贝贝, 杨文钰, 杨峰. 基于小波变换的带状套作玉米叶面积指数光谱估测[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21, 39(2): 149-156. |
[3] |
杨雪丽, 吴吉英子, 刘凡, 刘旭东, 任俊波, 杜青, 陈平, 雍太文. 大豆品种对间作玉米苗期根系生长及抗氧化特性的影响[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21, 39(1): 11-18. |
[4] |
黄营, 吴强, 邓姝玥, 何秀琴, 晋云, 汪锦, 罗凯, 谢琛, 王甜, 雍太文. 两种间作模式对玉米根系生长、叶片光合特性及生物量的影响[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20, 38(05): 513-519. |
[5] |
李红菊, 李晓迪, 陈思怡, 戴浩, 常小丽. 套作大豆根腐病与玉米茎腐病致病镰孢菌的相互侵染关系研究[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20, 38(05): 551-557. |
[6] |
杨晓曦, 廖阳慈, 王雨琼, 张航, 王思珍, 王智贤. 不同氮源对白腐真菌发酵秸秆营养价值的影响[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20, 38(05): 564-571. |
[7] |
焦金龙, 向海游, 杨子和, 赵丽, 张艳茹, 王伟, 吴元奇. 空间效应模型在青贮玉米新品系评比试验中的应用[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20, 38(02): 121-126. |
[8] |
潘丽波, 陈彦君, 关潇. 转Bt基因玉米HGK60对小鼠亚慢性毒性效应研究[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20, 38(02): 198-204. |
[9] |
闫珊珊, 刘光芒, 王建萍, 林燕, 白世平, 张克英, 吴彩梅. 缺氧条件下受禾谷镰刀菌污染的玉米蛋白粉品质变化规律和呕吐毒素(DON)的积累规律研究[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20, 38(01): 8-17. |
[10] |
邹瑞, 张玥, 杨自云, 蓝增全, 吴田. 紫娟茶自然杂交后代的ISSR分析[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20, 38(01): 87-91. |
[11] |
赵艺璇, 王鑫, 田琳, 李明阳, 刘易超, 刘冬云. 39个木槿品种亲缘关系SRAP分析[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20, 38(01): 52-57. |
[12] |
黄浩, 韦莹, 翟勇进, 白隆华, 陈晓阳. 黄梁木遗传转化受体系统对筛选物敏感性研究[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20, 38(01): 58-64. |
[13] |
余学杰, 刘柏宏, 柯永培, 赵长云, 夏伟, 石海春. 密度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瑞玉16株高及产量的影响研究[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9, 37(06): 771-776. |
[14] |
马莲, 卢素锦, 司剑华, 谷鑫鑫, 黄丽娜, 祁玥, 马生丽, 李树森, 赵梓祺, 桂子菊, 李红梅. 黄河源区1961—2017降水序列趋势及突变识别[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9, 37(06): 842-851. |
[15] |
罗万宇, 唐庄峻, 任永福, 杨文钰, 王小春. 带宽、行比对鲜食玉米间作鲜食大豆群体产量效益的影响[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9, 37(04): 442-4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