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苗人云, 刘天海, 唐杰, 黄忠乾, 彭卫红, 谭昊. 秸秆与麦粒复配栽培种基质对羊肚菌菌丝酶活性的影响及配方优化[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20, 38(02): 183-190. |
[2] |
余学杰, 刘柏宏, 柯永培, 赵长云, 夏伟, 石海春. 密度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瑞玉16株高及产量的影响研究[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9, 37(06): 771-776. |
[3] |
苟小梅, 张瑞平, 张宇羽, 余伟, 蔡艳, 杨军伟, 杨建春. 苗床添加微生物肥料对植烟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9, 37(03): 338-342. |
[4] |
罗学平, 李丽霞, 何春雷, 赵先明, 杜晓. 磷酸钙对砖茶中氟的吸附特性及脱除效果研究[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6, 34(01): 60-66. |
[5] |
高贵宾, 钟浩, 田新立, 潘雁红, 杨慧敏, 袁娜. 不同覆盖雷竹林出笋规律及其与温度的相关性[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5, 33(03): 270-274. |
[6] |
叶飞, 龚自明, 高士伟, 张强, 崔清梅, 梁金波. 湖北恩施茶园土壤及茶叶硒元素调查研究[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5, 33(03): 275-278. |
[7] |
范仕胜, 徐萍, 黎美, 龚雪蛟, 杜晓. 蒙顶甘露自动化清洁加工过程中品质成分的变化[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1, 29(04): 508-511,523. |
[8] |
李丽霞, 杜晓, 何春雷. 水培茶苗对氟的吸收累积特性[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8, 26(01): 59-63,75. |
[9] |
王晓蓉, 李伟, 郑有良. 栽培二粒小麦(Triticum dicoccum Schrank)主要农艺性状分析[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7, 25(03): 239-243,248. |
[10] |
荣凤军, 曹墨菊, 唐祈林, 潘光堂, 荣廷昭. 墨白1号群体在两种环境下经多年栽培选择后的性状变异[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7, 25(03): 249-252. |
[11] |
孙俊峰, 杨江山, 陈其兵, 熊泽平. 基质和遮阴对真藓群落栽培成活率的影响研究初报[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6, 24(01): 123-124. |
[12] |
饶立兵, 陈先知, 孙继, 朱剑桥, 宰文珊. 品种和栽培方式对春大白菜抽薹性的影响[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6, 24(01): 44-46. |
[13] |
李天, 田彦华, 傅淡如, 王西瑶. 超高产杂交稻Ⅱ优162高产栽培模式研究[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5, 23(04): 402-406. |
[14] |
李天, 傅淡如, 王西瑶, 胡小红, 李崇云. 两系杂交水稻两优681高产栽培模式研究[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5, 23(03): 274-279. |
[15] |
龙旭, 马均, 许凤英, 王贺正, 黄清龙, 袁志祥. 水稻强化栽培的适宜秧龄和栽植密度研究[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5, 23(03): 368-3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