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严俊, 张玲玲, 万兵, 苟君波, 王运长, 许昌敏, Tzion Fahima, 程剑平. 硬粒小麦与野生二粒小麦重组自交系群体穗部性状的QTL定位[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1, 29(02): 147-153. |
[2] |
张怀渝, 任正隆. 黑麦染色质诱导小麦群体数量性状变异及特异株系的选育[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1, 19(04): 415-418. |
[3] |
王兴中. 简单随机样本平方平均数的分布[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7, 15(02): 149-158. |
[4] |
林余秋, 王林全, 曾凡同, 邱祥聘. 鸭血浆蛋白(酶)多态性电泳图谱及其与数量性状的关系[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6, 14(01): 85-91,74. |
[5] |
冯宗云. 糯高粱数量性状的基因效应分析[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4, 12(03): 443-447. |
[6] |
王文明, 文宏灿, 袁国良. 水稻雄性不育细胞质对杂交早稻产量性状的影响[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4, 12(03): 383-387. |
[7] |
蒋华仁, 刘镕山. 同源四倍体大麦的产量性状和蛋白质含量研究[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4, 12(03): 418-422. |
[8] |
张有秀, 徐清源, 万仲武. 浅谈选配方法在杂交玉米新品种选育中的作用[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3, 11(04): 630-632. |
[9] |
周家华, 兰发盛, 刘德友. 玉米两个同源种质群体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组成分析[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3, 11(04): 585-590. |
[10] |
阳小虎. 不同类型花生产量及其主要性状之比较[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3, 11(01): 39-45. |
[11] |
孙东发, 蒋华仁, 赵玲. 大麦不同棱型组合主要数量性状的基因效应分析[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3, 11(01): 19-26. |
[12] |
乔绍权, 王康宁, 苏晓萍. 雅南猪数量性状遗传参数的初步估测及性状相关通径分析的研究报告[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3, 11(01): 96-102. |
[13] |
李光正, 侯远玉, 杨文钰. 温度与小麦穗花发育及结实的关系[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3, 11(01): 46-55. |
[14] |
刘永胜, 周开达, 阴国大. 水稻(Oryza sativa L.)亚种间杂交穗部性状的双列分析[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2, 10(03): 391-399. |
[15] |
王兴中. 总体平方平均数的估计[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2, 10(01): 57-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