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征稿
查看更多
  • 2023年 第41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3-08-28
    上一期   
      植物·生态
    • 硫化氢通过介导抗氧化系统提高谷子抗旱性
      郝雪峰, 亢春霞, 景秀清, 张笑, 丁玉勤
      2023, 41(4):  573-581.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212210
      摘要 ( 317 )   PDF (15142KB) ( 61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硫化氢是否通过介导抗氧化系统提高谷子抗旱性。方法: 选择晋谷21号谷子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培的方法,研究4个不同处理(水、干旱、干旱+硫化氢、干旱+羟胺)分别对谷子幼苗的生长、形态、叶片受损程度、叶片丙二醛和过氧化氢含量、叶片抗氧化剂含量以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 干旱胁迫处理下,100 μmol/L的硫氢化钠显著促进了谷子幼苗的生长,并维持了其正常的形态;显著提高了幼苗的抗氧化剂含量以及抗氧化酶活性,致使叶片内丙二醛和过氧化氢的含量显著降低,从而减轻了叶片的受损害程度,增强了谷子的抗旱能力。结论: 信号分子硫化氢可以通过介导抗氧化系统提高谷子抗旱性,这为深入研究硫化氢的生理功能提供了参考依据,也为基于硫化氢信号的新型植物抗旱剂的研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 苦荞黄烷酮3-羟化酶基因FtF3H及其启动子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曹鑫娴, 石佳琪, 王霜, 吴琦, 赵海霞, 吴花拉, 李成磊
      2023, 41(4):  582-591.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210202
      摘要 ( 253 )   PDF (13597KB) ( 6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克隆苦荞FtF3H基因及其启动子序列,探究该基因的生物学效应及启动子对环境因素与激素的响应。方法: 基于苦荞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克隆FtF3H基因及其启动子,对二者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qRT-PCR技术检测FtF3H对MeJA、ABA和光处理的响应,进一步利用转基因拟南芥技术,分析FtF3H的过表达对黄酮合成的影响。结果: 苦荞FtF3H基因DNA序列长2 034 bp,包括2个内含子和3个外显子;其ORF序列为1 104 bp,推导的FtF3H蛋白含367个氨基酸残基,归类于2-酮戊二酸依赖性双加氧酶超家族且具有典型的植物F3H的分子特征。启动子PFtF3H在核心启动子基序外,还含有数目众多的光应答元件和激素响应元件,qRT-PCR检测结果显示,PFtF3H 可强烈响应ABA、MeJA和光照的诱导。转基因拟南芥中,FtF3H的过表达可引起总黄酮含量显著增加(P<0.05),黄酮合成相关酶基因,AtANS、AtDFRAtF'3H等的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而拟南芥内源的AtF3H表达受到抑制(P<0.05)。结论: 苦荞FtF3H基因是一个典型的植物黄烷酮3-羟化酶,其表达受到激素和光的调控,在拟南芥中的过表达可促进黄酮的合成和积累。
    • 青花椒抗性基因ZaMBF1家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和逆境响应研究
      王寒葶, 张雨, 李豪, 郑皓, 田源成, 朱舜棱, 许博洋, 王景燕, 龚伟, 惠文凯
      2023, 41(4):  592-601.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301203
      摘要 ( 303 )   PDF (13655KB) ( 51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青花椒抗逆调控基因ZaMBF1基因家族特征和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为青花椒抗性育种提供重要的基因来源和理论基础。方法: 结合近年发表的青花椒基因组数据,综合利用生物信息学研究方法和荧光定量PCR技术,解析了多蛋白侨联因子MBF1家族(multiprotein bridging factor 1)的核酸和蛋白序列特征,探究了ZaMBF1s对盐胁迫和脱落酸处理后的响应模式。结果: 青花椒共有3个MBF1家族成员,分别为ZaMBF1a、ZaMBF1bZaMBF1c。其中ZaMBF1a和ZaMBF1b编码序列长度均为429 bp,分别位于26号和32号染色体,而ZaMBF1c编码序列长度为453 bp,位于4号染色体;青花椒ZaMBF1s均为亲水性的不稳定蛋白,其核酸序列和对应的启动子序列均含有丰富的WRKY、bHLH等抗逆调控基因结合位点和顺式作用元件;ZaMBF1家族基因在NaCl外源处理3 h后即可快速响应,并在处理后12 h再次极显著上调,尤其是ZaMBF1c的上调最为显著;同时,外源处理12 h也是ZaMBF1家族基因响应ABA处理的重要时间点。结论: 青花椒ZaMBF1家族成员可以参与抗逆调控过程,并对外源盐和脱落酸处理具有显著响应。本研究所获结果对于探究ZaMBF1基因的分子功能,揭示青花椒抗逆性的调控机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撑。
    • 不同铵硝配比供应下的辣椒根系形态、伤流组分和养分积累
      王岩, 王永平, 曾庆稳, 吴康云, 肖玖军
      2023, 41(4):  602-608.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211197
      摘要 ( 348 )   PDF (2063KB) ( 3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铵态氮(NH4+)和硝态氮(NO3-)是高等植物可直接从农业生态系统中吸收的2种无机氮素。当铵硝氮素以适宜比例供应时,许多作物的最佳生长得以实现。因此,针对品种特性优化不同氮形态供给比例是实现减氮增效的重要途径之一。方法: 以贵州地区主推辣椒(Capsicum frutescens L.)品种“辣研101”、“黔椒8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不施用氮肥(CK),NH4+/NO3-=0%∶100%(T1),NH4+/NO3-=25%∶75%(T2),NH4+/NO3-=50%∶50%(T3),NH4+/NO3- =75%∶25%(T4),NH4+/NO3-=100%∶0%(T5)6个处理。结果: 研究水培条件下不同铵硝态氮配比对辣椒生物量、根系形态、伤流组分和养分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2品种辣椒地上部、根部、整株生物量随铵硝比的增加(T1~T5)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辣研101”、“黔椒8号”地上部生物量分别在T4、T3处理时达到最大。随着铵硝比的增加(T1~T5),2个辣椒品种根系总长度、平均直径、体积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辣研101”的根系总长度、平均直径在T4处理时达到最大,“黔椒8号”根系总长度、平均直径在T3处理时达到最大。不同铵硝配比条件下,辣椒根系伤流液中氮素的主要是形式是NO3--N。其中,“辣研101”“黔椒8号”根系伤流液中的NO3--N含量分别在T4、T3处理时达到最大,由于伤流强度不同,两者NO3--N的转运强度均在T3处理时达到最大。“辣研101”、“黔椒8号”植株氮、钾含量分别在T4、T3处理时达到最大。结论: 统筹考虑辣椒生长、根系形态、养分积累等因素,“辣研101”、“黔椒8号”的最适铵硝配比分别是75∶25、50∶50。
    • 不同轮作模式下减施农药化肥对小麦生产的影响
      黄杰, 康晓慧, 蒋欣东, 张兴宗, 邱阿各, 汤万强, 刘太国, 陈万权, 夏崇靖
      2023, 41(4):  609-618.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212209
      摘要 ( 55 )   PDF (2183KB) ( 6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了探究农药、化肥减施对旱旱轮作(前作为玉米)和水旱轮作(前作为水稻)田小麦的生产影响,从而探寻能够实现“减量增效”的栽培方式。方法: 以西科麦18号为试验材料,通过设计梯度减量施用进行大田试验,明确农药、肥料减施对不同轮作模式下田间病害和草害的防治、产量和产量性状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 农药的减施能够对病草害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在旱旱轮作田块防效保持在77.70%~89.41%,常规除草剂用量防效为85.73%;水旱轮作田块防效保持在88.86%~90.83%,常规除草剂用量防效为90.83%。小麦产量在旱旱轮作模式中能够得到保持,在减量25%的情况下实现了增产8%;而水旱轮作产量降低明显,降幅在20%左右。化肥的减施造成了减产影响,仅减施10%处理在旱旱轮作田保持着和常规相同的产量,其他处理产量均下降20%左右。结论: 农药的减施在旱旱轮作模式下减施25%和水旱轮作模式下减施30%综合生产效果最佳。化肥的减施在旱旱轮作模式中减施10%和水旱轮作模式中减施24%能起到一定的“减量增效”的生产效果。试验证明该方法在长江流域冬小麦的种植生产中能起到良好的应用效果。
    • 基于ISSR分子标记的红豆草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马彪, 魏少萍, 苗佳敏, 南丽丽, 梁鹏飞, 李景峰
      2023, 41(4):  619-625.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302204
      摘要 ( 26 )   PDF (5601KB) ( 3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评价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种质资源间亲缘关系的远近,为红豆草的良种选育提供了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国内外22份红豆草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 用13条引物扩增共获得101条谱带,其中多态性条带98条,多态性比率为97.12%,平均每条引物扩增出7.8个条带,平均多态性条带为7.5条,平均等位基因数(Na)、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和香农多样性指数(I)均值分别为1.97、1.49、0.30和0.46。结论: 遗传相似性系数聚类分析表明,22份红豆草种质资源在遗传系数0.69处可聚为4大类群,其中2668号和1号单独聚为一类,与其他材料遗传差异较大。
    • 半干旱区玉米不同生育期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动态变化
      于淼, 郭玲玲, 池景良
      2023, 41(4):  626-630.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3.04.007
      摘要 ( 29 )   PDF (2204KB) ( 3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半干旱地区玉米不同生育期耕层土壤细菌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玉米种植提供科学有效的调控依据。方法: 以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玉米试验基地为平台,以玉米耕层不同生育期(栽培前、苗期、大喇叭口期、灌浆期、成熟期)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及养分测试技术对玉米不同生育期耕层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群落结构与土壤养分相关性等进行分析,阐明玉米-土壤-细菌互作机制。结果: 5个时期土壤样品中,土壤养分中的全磷(TP)、速效磷(AP)随生育期的延长而增加,有机质(OM)相对稳定,氨氮(AN)与全氮(TN)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土壤细菌多样性分析显示,苗期细菌多样性和丰富度均最高,其独有的OTU数和OTU总数也最高。在门水平上,5个时期的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基本一致,其中放线菌门、变形菌门、酸杆菌门和绿弯菌门是半干旱区玉米土壤细菌群落中前4位的优势菌门,放线菌门相对丰度最高,占21.12%~32.70%,其次为变形菌门,占19.68%~23.40%。相关性分析表明,细菌群落多样性主要与土壤TN、OM有关。丰富度指数则与AN、OM有关。结论: 玉米耕层土壤养分及细菌多样性均随生育期而发生不同变化,生产中可根据各指标变化规律进行有效调控,为本地区玉米种植合理施肥、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 猕猴桃根腐病发生对其植株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影响
      陈海生, 江景勇, 潘仙鹏, 刘守平, 蔡林生
      2023, 41(4):  631-639.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211229
      摘要 ( 353 )   PDF (4327KB) ( 3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猕猴桃根腐病感病植株和未感病植株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变化,为研究猕猴桃根腐病发生机制及其调控技术提供依据。方法: 以浙江省台州市西部山区的天台县“红阳”猕猴桃种植基地为研究地点,选取连续种植4年的猕猴桃根腐病感病植株和未感病植株根际土壤真菌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比分析了猕猴桃感病植株和未感病植株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指数的变化,以及测定分析了各处理根际土壤酶包括土壤脲酶、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结果: 猕猴桃根腐病的发生极显著地降低了其根际土壤脲酶、蔗糖酶和磷酸酶的活性。感病植株根际土壤真菌群落丰富度指数显著低于未感病植株的根际土壤。在门分类水平上,猕猴桃感染根腐病后,其根际土壤真菌相对丰度降低的真菌门有担子菌门、未分类真菌门和接合菌门,其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其根际土壤真菌相对丰度升高的真菌门有子囊菌门,升高幅度达极显著水平(P<0.01)。在属分类水平上猕猴桃感病植株根际土壤真菌其相对丰度增加的菌群有赤霉属、丛赤壳属、镰刀菌属、假裸囊菌属和肉座菌属,其相对丰度的增加程度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其相对丰度降低的有未分类的伞菌纲、枝鼻菌属、粗糙孔菌属、线虫草属、支顶孢属、粪盘菌属和被孢霉属,其降低程度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结论: 猕猴桃感染根腐病后,感病植株根际土壤真菌在门和属水平上的菌群变化打破了植株根际土壤微生态系统中原先所存在着的微生物拮抗平衡关系,造成了猕猴桃抗性减弱而致此病发生和加重。
    • 石菖蒲抑菌物质的提取工艺及协同抑菌活性研究
      贺富胤, 石浩, 李凤华, 王仁才
      2023, 41(4):  640-649.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4061
      摘要 ( 28 )   PDF (2859KB) ( 26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了减少猕猴桃溃疡病植物源抗菌药剂的原材料的生产成本,使中药材的利用率最大化,并开发适合针对猕猴桃溃疡病菌的植物源复配抑菌剂。方法: 通过测量不同提取条件下的石菖蒲提取物对猕猴桃溃疡病菌的抑菌圈直径,得到石菖蒲的较佳提取工艺,并用响应面分析法筛选出石菖蒲、黄芩、丁香、广藿香、大蒜和牡丹6种中药材组成的最佳复配物。结果: 石菖蒲提取物的较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81.171 %、提取温度54.730 ℃、料液比1∶25、提取温度50 ℃、超声功率700 W,此条件下的抑菌圈直径可达27.81 mm,复配抑菌剂的最佳配方工艺为:黄芩∶石菖蒲∶大蒜∶广藿香∶牡丹∶丁香=182.310∶306.104∶521.432∶453.106∶153.199∶362.565,在此条件下,1.0 g/mL的复配物实际试验测得的抑制圈直径可达33.860 mm。结论: 确定了石菖蒲提取物对猕猴桃溃疡病菌产生抑菌作用的较佳提取工艺,且同条件下,复配物有更强的抑菌作用。
    • 林学·环境
    • 黄金凤内生细菌的分离及其促生活性
      王梦雨, 贾颜, 李茜, 李新艺, 李文祥, 黄海泉, 黄美娟
      2023, 41(4):  650-657.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305238
      摘要 ( 32 )   PDF (4360KB) ( 30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索黄金凤可培养内生细菌资源并筛选具有促生活性的菌株。方法: 以野生黄金凤为研究材料,采用3种分离处理和5种不同培养基对其内生细菌进行分离,并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对分离得到的内生细菌进行鉴定;测定其ACC脱氨酶活性、产IAA能力、溶磷及产铁载体能力。结果: 从黄金凤中分离去重后获得39株内生细菌,分属于5个目、7个科和8个属,其中以100倍稀释悬浮法(X法)分离效果最佳,共获得6个菌属;最好的分离培养基为M-7培养基(5号培养基),共分离获得5个菌属。促生能力测定结果表明:39株内生细菌均具有产ACC脱氨酶能力,其中菌株SWFU195产ACC脱氨酶能力最强,为11.039 0 U/mg;27株内生细菌具产IAA的能力;24株具有溶磷能力;28株内生细菌具产铁载体能力;39株黄金凤内生细菌中有14株内生细菌同时具有溶磷、产ACC脱氨酶、产IAA和产铁载体能力。结论: 野生黄金凤植株中蕴藏着丰富的内生细菌资源及促生活性菌株,为野生黄金凤资源的保护利用及其促生活性菌株的开发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
    • SMF2和T39代谢产物对国槐根茎腐烂病致病镰刀菌的抑菌活性
      赵晓彤, 王桂清
      2023, 41(4):  658-664.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305239
      摘要 ( 27 )   PDF (13723KB) ( 2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长枝木霉SMF2和哈茨木霉T39的不同培养液和培养时间的代谢产物和不同有机溶剂的萃取物对镰刀菌的抑菌活性,明确SMF2和T39抑菌活性物质的培养条件和提取方法。方法: 以引起国槐根茎腐烂病的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腐皮镰刀菌(F. solani)、多隔镰刀菌(F. decemcellulare)、木贼镰刀菌(F. equiseti)和F. keratoplasticum为靶标,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抑制率及毒力。结果: SMF2和T39的PD培养液对尖孢镰刀菌的抑制作用最强;以WBM为营养基质、培养5 d的SMF2培养液,以PD营养基质、培养7 d的T39培养液,抑菌效果最优;正丁醇为SMF2和T39的抑菌活性物质的最佳提取溶剂,分步提取法正丁醇提取物对尖孢镰刀菌的抑菌效果良好,EC50仅为187.39和193.60 mg/L。结论: 本研究为深入研究木霉菌抑菌活性物质的提取方法、研制开发木霉生防制剂和先导化合物提供了理论依据。
    • 林分密度对云顶山柏木人工林林下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
      陈波兰, 吴雨茹, 钟欣艺, 许银, 陈辉琴, 唐岚, 白一术, 郝建锋
      2023, 41(4):  665-672.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305240
      摘要 ( 48 )   PDF (2504KB) ( 59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探究林分密度对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本研究采用典型样地法对四川省金堂县云顶山5种不同林分密度(500、650、800、950、1 100株/hm2)的柏木(Cupressus funebris)人工林进行植被调查,统计林下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结果: 结果表明:共记录植物172种,隶属于78科137属。随着林分密度增大,灌木层多样性指数均呈先增后减的单峰变化,基本在密度650株/hm2达到最大,草本层多样性指数则多呈先增后减再增再减的双峰变化,在密度650株/hm2和950株/hm2出现峰值。灌木、草本层生物量均在密度650株/hm2达到最大且均有地上生物量大于地下生物量。灌木层物种重要值与其各层生物量和草本层地上、全株生物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草本层物种重要值与其地上、全株生物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 研究认为该地柏木人工林可在650株/hm2的密度下维持较高的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利于其林下植被的健康发展。
    • 4种缓释肥用量对白枪杆幼苗生物量分配与异速生长的影响
      郑绍傑, 段华超, 董琼
      2023, 41(4):  673-682.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305241
      摘要 ( 30 )   PDF (2017KB) ( 3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不同缓释肥用量与白枪杆幼苗生物量分配及异速生长的关系,有助于了解白枪杆在不同土壤养分下的生存策略和生态功能。方法: 以1 a生的白枪杆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F0(0 kg/m3)、最小使用量F1(1 kg/m3)、第二使用量F2(2 kg/m3)、最大使用量F3(4 kg/m3)4种不同缓释肥用量处理;通过对其生物量的测定,采用干物质生长分析方法分析不同处理下白枪杆幼苗的生物量分配规律,用异速生长分析法对根茎叶以及苗高与地径生物量间的异速生长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不同缓释肥用量处理下白枪杆幼苗生物量的分配与异速生长具有差异。根茎叶生物量积累中均表现为最小使用量F1处理效果最好,第二使用量F2处理次之,最大使用量F3处理最低,并且各处理均与对照F0具有显著性(P<0.05);4种缓释肥用量处理下白枪杆幼苗各器官生物量的分配均表现为叶 > 根 >茎,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叶生物量占比越大,并且倾向于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到叶;叶生物量与茎生物量在最小使用量F1处理下为异速生长,其余处理均为等速生长并倾向于叶的生长。不同缓释肥用量下白枪杆幼苗根茎叶生物量的异速生长关系不完全相同,既有等速生长也有异速生长。结论: 4种缓释肥用量改变了白枪杆幼苗生物量积累与分配模式,根茎叶生物量积累在最小使用量F1(1 kg/m3)处理下效果最好,并且叶生物量占比最大;异速生长关系在四种缓释肥用量下并不唯一,既存在等速生长又有异速生长,反映了白枪杆幼苗在不同缓释肥用量中的生长策略。
    • 嘉陵江流域紫色土区土壤磁化率和粒度对重金属污染的响应特征
      周如玉, 王迪, 文敏, 文星跃
      2023, 41(4):  683-689.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103199
      摘要 ( 24 )   PDF (4442KB) ( 28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嘉陵江流域紫色土区是长江上游重要的农业区,人为作用对土壤扰动较强,水土流失严重,探讨该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其对磁化率和粒度的影响,对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采集并测试了嘉陵江流域中段南充市城区和郊区不用土地利用方式下78个表层土壤的重金属元素(Cr、Ni、Cu、Zn、As、Cd、Pb和Mn)、磁化率和粒度组成,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这3个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 研究区土壤质量磁化率与频率磁化率、粒度相关性不显著,有别于自然发育土壤和污染严重土壤,表明人为作用改变了土壤自然发育形成的物理性质,但土壤未受污染;土壤磁性颗粒主要受人类活动影响,表现为频率磁化率偏低;质量磁化率与主要重金属污染元素呈显著正相关,Pb、Cu和As是研究区主要的外源性输入物;土壤黏粒含量与Cr、Ni、Cu、Zn及As呈显著正相关,而与Cd呈显著负相关,粒度与Pb相关性不显著;土壤中Cd、Cr和Ni主要受控于自然因素,未受人为活动影响。结论: 土壤磁化率、粒度特征及其与重金属含量的相关性分析可初步判断土壤是否受到污染,并辨识主要重金属污染物。
    • 负载FeOOH刺梨渣生物质炭对水中氟的吸附效果
      曾维, 朱健, 郭兴强, 尹辉
      2023, 41(4):  690-697.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203175
      摘要 ( 22 )   PDF (4585KB) ( 28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明确负载FeOOH刺梨渣生物质炭对水中氟的吸附效果。方法: 以刺梨渣为原材料,采用醇助水热法制备了新型生物质炭FeOOH-BC。以水溶液中氟离子为目标污染物进行静态吸附实验,考察溶液pH、吸附剂投加量、吸附时间和初始浓度对氟离子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 当吸附反应条件pH=6、T=25 ℃、氟离子初始浓度50 mg/L、吸附剂投加量0.05 g时,震荡吸附24 h,FeOOH-BC对氟离子去除率达95.27%。结论: FeOOH的引入可以极大地提高生物质炭对氟离子的吸附性能,其可能以多层吸附与化学吸附为主。
    • 动物科学
    • 葛根多糖对腹泻犊牛炎性因子含量、抗氧化能力、免疫功能、DAO活性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吴海涛, 莘余, 吕尚揆, 何玉华, 唐骏麒, 樊磊, 傅宏庆, 沈留红
      2023, 41(4):  698-706.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211226
      摘要 ( 342 )   PDF (3065KB) ( 71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为研究葛根多糖对腹泻犊牛炎性、抗氧化、免疫、DAO活性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试验分别选取规模化牧场日龄、体重相近的健康(C组)和自然发病并表现典型腹泻症状(T组)的犊牛各12头,T组犊牛在牛奶中添加葛根多糖400 mg/(kg·头·d),连续5 d,C组不添加,犊牛腹泻当天记为T1组,给药第5天后记为T2组,检测C组第1天、T1组和T2组血液炎性、免疫、抗氧化和肠道通透性指标以及肠道菌群多样性和丰富度。结果: ①葛根多糖可促进腹泻犊牛IL-1β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IL-2、TNF-α、DAO含量显著降低(P<0.05),MDA含量显著降低趋势(0.05≤P<0.10),TGF-β、GSH-Px、IgA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②葛根多糖可促进腹泻犊牛肠道菌群相对丰度在门水平上,拟杆菌门(Bacterioidetes)极显著升高(P<0.01),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显著升高(P<0.05),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显著降低(P<0.05),而梭杆菌门(Fusobacteria)降低,厚壁菌门(Firmicutes)升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在属水平,拟杆菌属(Bacteroides)极显著升高(P<0.01)、粪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显著升高(P<0.05),狭义梭菌属1(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显著降低(P<0.05),而巨单胞菌属(Megamonas)升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葛根多糖可减轻腹泻犊牛炎性反应,增强抗氧化能力,提高免疫功能,调节肠道通透性,促进肠道有益菌生长,抑制有害菌增殖,从而治疗犊牛腹泻。
    • 小麦型日粮中添加木聚糖酶对藏羊屠宰性能、养分消化率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张峰硕, 周力, 马博妍, 高占红, 王志有, 侯生珍, 桂林生
      2023, 41(4):  707-712.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302234
      摘要 ( 331 )   PDF (1344KB) ( 6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旨在研究木聚糖酶对藏羊屠宰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试验选取60只初始体重相近且体况良好的2~3月龄藏羊公羔,随机分为2组,每组设置5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对照组饲喂不含木聚糖酶的小麦型日粮,试验组饲喂在饲喂小麦型日粮基础上添加0.2%木聚糖酶。整个试验分为预饲期10 d和正试期90 d。结果: ①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藏羊的宰前活重、胴体重、屠宰率和眼肌面积均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藏羊的肝脏、瓣胃和皱胃的重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②试验组营养物质消化率中粗灰分、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的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③试验组血清中葡萄糖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日粮中添加0.2%木聚糖酶对藏羊屠宰性能没有不良影响,但可以有效抑制小麦粉中的抗营养因子提高藏羊的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使日粮在瘤胃、皱胃等中提高消化速率刺激脏器发育;而血清生化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未产生负面影响。
    • 家兔肌肉组织中保守miRNA的鉴定及进化分析
      张翔宇, 张翠霞, 张凯, 袁定胜, 李钰莹, 邝良德, 李丛艳, 郑洁, 任永军, 郭志强, 唐丽, 季杨, 杨锐, 雷岷, 黄邓萍, 谢晓红, 杨超
      2023, 41(4):  713-718.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302232
      摘要 ( 286 )   PDF (3351KB) ( 6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旨在鉴定家兔肌肉组织中的保守miRNA,获取其表达谱并分析其进化特征,进而为研究保守性miRNA在家兔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Solexa技术对家兔背最长肌组织中miRNA进行了测序和分析。结果: 通过序列比对鉴定出521个保守的miRNA序列,分属于238个不同的家族。其中miR-1、miR-133、miR-206和miR-499等肌肉特异性表达的miRNA在肌肉中均有表达,且除miR-499外的其它3个miRNA在所测定样本中均高表达。10个动物保守性miRNA家族在S86专门化父系肌肉基因组中出现了丢失。靶基因显著富集于13条信号通路,其中Focal adhesion和PI3K-Akt信号通路与肌肉发育密切相关。结论: 研究鉴定的影响肌肉发育的miRNA及其靶基因富集通路,将有助于家兔生长调控机制的研究,加快可用于标记辅助选择的分子标记的开发。
    • 饲粮中添加不同形式氧化锌对肉兔肠道形态、食糜消化酶活性和盲肠发酵的影响
      蔡景义, 吴霜, 张叶, 况应谷, 刘光芒, 赵华, 贾刚, 田刚
      2023, 41(4):  719-726.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303243
      摘要 ( 324 )   PDF (1380KB) ( 28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旨在研究不同形式氧化锌对肉兔肠道形态、空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基因表达、肠道食糜消化酶活性和盲肠发酵的影响。方法: 选取162只35日龄断奶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27个重复,每个重复2只,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锌水平为120 mg/kg的饲料级氧化锌(F-ZnO)、纳米氧化锌(N-ZnO)和包被氧化锌(C-ZnO)的饲粮。正试期42 d,分别于21 d和42 d每组选择6只试验兔(即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屠宰取样,测定肠道和食糜相关指标。结果: ①与F-ZnO相比,饲粮添加N-ZnO和C-ZnO均显著提高肉兔十二指肠绒毛高度,降低隐窝深度,提高绒隐比(V/C)(P<0.05)。与F-ZnO和C-ZnO相比,N-ZnO显著提高21 d回肠绒毛高度,降低隐窝深度,提高V/C(P<0.05);显著降低42 d空肠隐窝深度,提高V/C(P<0.05)。②与F-ZnO相比,饲粮添加N-ZnO和C-ZnO均可显著提高试验第21天肉兔空肠Claudin、ZO-1和ZO-2基因表达(P<0.05),显著提高试验第42天空肠Occludin基因表达(P<0.05)。③与F-ZnO相比,N-ZnO可显著提高试验第42 d盲肠食糜纤维素酶活性(P<0.05)。3组间空肠食糜脂肪酶、淀粉酶和胰蛋白酶活性,盲肠食糜半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活性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盲肠食糜总挥发性脂肪酸及乙酸、丙酸和丁酸比例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肉兔饲粮添加N-ZnO和C-ZnO改善小肠形态结构,提高空肠黏膜紧密连接,促进了肉兔肠道健康,C-ZnO效果更优。
    • 地衣芽孢杆菌SCAU1602饲喂对鸡粪可培养细菌遗传多样性影响及有益细菌筛选
      王祖昱, 余金阳, 余秀梅, 吴郡颖, 蔡金桥, 林春雪, 陈强
      2023, 41(4):  727-736.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303211
      摘要 ( 302 )   PDF (2544KB) ( 59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明地衣芽孢杆菌SCAU1602饲喂蛋鸡后鸡粪中主要细菌类群数量变化,弄清可培养细菌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筛选有益细菌。方法: 设置常规饲喂(对照,T1)和饲喂SCAU1602菌剂(≥1×108 CFU/kg)(T2)两个处理,分别测定第0、7、14、30天和第90天鲜鸡粪中温型、耐高温细菌、大肠菌群和乳酸细菌数量;分析第90天鸡粪的可培养中温型细菌、耐高温细菌的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代表菌株的蛋白酶、淀粉酶活性和产氨氮能力。结果: 饲喂SCAU1602显著降低了鸡粪中大肠菌群数量,增加了中温型细菌、耐高温细菌和乳酸菌数量。从第90天的鸡粪分离获得了133株细菌,其中,T1处理62株中温型和耐高温细菌,分属于11个种,优势中温型细菌为绿色气球菌,占比33.33%;耐高温优势细菌为枯草芽孢杆菌,占比46.15%;T2处理71株中温型和耐高温细菌,分属于13个种,中温型以乳酸肠球菌为优势群(19.05%),耐高温菌以地衣芽孢杆菌(41.38%)为优势群。与T1相比,T2处理鸡粪中产蛋白酶、淀粉酶细菌占比大幅上升了76.13%和45.57%,氨化能力强的菌株下降了35.32%,鸡粪氨氮含量显著下降了58.72%(P<0.05)。结论: 地衣芽孢杆菌SCAU1602可很好地存活于鸡粪,增加可培养细菌种群和遗传多样性,促进鸡粪中有益细菌生长。
    • 农业经济
    • 组态视角下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满意度提升路径研究——基于藏北地区的实证分析
      赵晓园, 高启杰, 黄圣男, 王国刚
      2023, 41(4):  737-745.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302216
      摘要 ( 29 )   PDF (1947KB) ( 32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以下简称“草原补奖政策”)可有效改善牧民生活、促进生产转型和保护生态环境。方法: 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uzzy 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fsQCA)方法,探讨高寒草甸、高寒草原、荒漠草原3类典型社区牧民群众对现行草原补奖政策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及其组态效应。结果: 补贴时效为解释牧民草原补奖政策高满意度的必要条件;条件组态呈现出“殊途同归”的特点,其中单因素政策认知是最重要的驱动要素;条件组态间具有共性与互补关系,培育政策和生态认知具有普适性;荒漠草原地区牧民受生计资本影响较小。结论: 要分区施策、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实施方案,提高补奖资金发放效率,探索多元化的补偿方式。同时,建立草原生态保护宣传网,提高牧民的生态及政策认知程度。
    • 脱贫农户返贫治理政策能实现“稳脱贫,促共富”吗?——基于模糊断点回归的实证分析
      薛增鑫, 李博伟
      2023, 41(4):  746-754.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303230
      摘要 ( 44 )   PDF (2143KB) ( 41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面向中国扶贫战略转变的新发展阶段,如何实现脱贫农户长期有效帮扶、缩小收入不平等成为全面实现共同富裕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之一。方法: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通过多维贫困脆弱性和相对剥夺指数测算脱贫农户的返贫风险和收入不平等,采用模糊断点回归的方法,实证检验脱贫不脱政策的“阻返效应”“分配效应”。结果: 研究发现,脱贫不脱政策显著降低了脱贫农户的多维贫困脆弱性和相对剥夺感,表明脱贫不脱政策在“后扶贫时代”有利于形成遏制返贫风险与收入分配改善的双赢局面。进一步研究发现,脱贫不脱政策会显著提高不依赖政府兜底保障脱贫农户的劳动参与和经营性收入,激发其通过劳动改变生活的精神状态,但会使得依赖政府兜底保障脱贫农户产生一定的福利依赖,从而削弱长期稳定脱贫的政策成效。结论: 政府应加强脱贫不脱政策的顶层设计,激发脱贫农户内生发展动力,以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有效衔接。
  • 2023 No.3  No.2 No.1
    2022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21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20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2019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2018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2017 No.04  No.03 No.02 No.01
    2016 No.04  No.03 No.02 No.01
    2015 No.04  No.03 No.02 No.01
    2014 No.04  No.02 No.01
    2013 No.04  No.03 No.02 No.01
    2012 No.04  No.03 No.02 No.01
    2011 No.04  No.03 No.02 No.01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