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杨雪丽, 吴吉英子, 刘凡, 刘旭东, 任俊波, 杜青, 陈平, 雍太文. 大豆品种对间作玉米苗期根系生长及抗氧化特性的影响[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21, 39(1): 11-18. |
[2] |
安菁, 刘欢语, 郑艳, 程俊, 宋春. 土壤微塑料残留对大豆幼苗生长及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21, 39(1): 41-46. |
[3] |
黄逸之, 唐铭余, 钟旻依, 王芮嘉, 陈嘉怡, 叶云天, 张新全, 聂刚. 芒根组织在不同非生物胁迫下最适内参基因的筛选[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20, 38(06): 699-707. |
[4] |
张雪梅, 李婷, 涂洋, 兰秀锦, 龚江洪, 唐力为, 马建. 一个小麦中水稻根系直系同源基因的分子鉴定及表达分析[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20, 38(06): 645-653. |
[5] |
李红菊, 李晓迪, 陈思怡, 戴浩, 常小丽. 套作大豆根腐病与玉米茎腐病致病镰孢菌的相互侵染关系研究[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20, 38(05): 551-557. |
[6] |
黄营, 吴强, 邓姝玥, 何秀琴, 晋云, 汪锦, 罗凯, 谢琛, 王甜, 雍太文. 两种间作模式对玉米根系生长、叶片光合特性及生物量的影响[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20, 38(05): 513-519. |
[7] |
陈吉宝. 两种水分条件下绿豆幼苗根长QTL定位[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20, 38(04): 416-422. |
[8] |
易春霖, 郑静, 付寅冬, 孙倩瑜, 金闯, 房兴燕, 黄云, 杨辉. 鉴定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4号生理小种的特异基因PBRA_000030和Novel00510[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20, 38(03): 305-310. |
[9] |
高雪, 辜运富, 尼玛扎西, 刘国一, 刘婷, 刘怡, 普布贵吉. 西藏青稞根际土壤可培养放线菌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促生功能分析[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9, 37(06): 777-784. |
[10] |
胡蓝方, 李艳梅, 沈甜, 王娟, 任泓霖, 韦宇脉, 谢雨歆, 闫敏, 朱军, 余秀梅. 攀枝花钒钛磁铁尾矿土壤中苜蓿根瘤菌的多样性与促生效应[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9, 37(04): 504-510. |
[11] |
谢丛薇, 张潇文, 杨才琼, 胡宝予, 杨峰, 王小春, 刘江, 杨文钰, 张静. 半根交替干旱胁迫对大豆农艺性状及籽粒代谢物的影响[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9, 37(03): 288-295. |
[12] |
余马. 川红柴1号侧根发育过程及影响因素研究[J]. , 2018, 36(02): 0-0. |
[13] |
潘声旺, 雷志华, 何茂萍, 吴云霄. 苇状羊茅根系分泌物对土壤有机氯农药降解的影响[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6, 34(04): 471-477. |
[14] |
王曦茁, 汪来发, 孟繁丽, 郭民伟, 马建伟, 李永, 朴春根. 淡紫拟青霉T-DNA插入突变体几丁质酶和蛋白酶活性及致病力的变化[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6, 34(01): 78-84. |
[15] |
杨文英, 杜青, 杨航, 付智丹, 庞婷, 杨欢, 雍太文. 玉米/大豆套作系统下不同品种与根系分隔对大豆根瘤固氮及氮素吸收的影响[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6, 34(01):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