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 2014, Vol. 32 ›› Issue (04): 382-387.doi: 10.3969/j.issn.1000-2650.2014.04.005
刘成名1,2, 熊康宁1,2, 苏孝良1, 许留兴1,2, 张锦华1, 董颖萍2
LIU Cheng-ming1,2, XIONG Kang-ning1,2, SU Xiao-liang1, XU Liu-xing1,2, ZHANG Jin-hua1, DONG Ying-ping2
摘要: [目的] 研究在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下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乡土草种的光合生理特性变化规律,以期为喀斯特地区生态恢复和石漠化治理工程筛选抗旱性较强的乡土草种。[方法] 以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常见的画眉草(Eragrostis pilosa)、糠稷(Panicum bisulcatum)和荩草(Arthraxon hispidus)为材料,用盆栽称重、控制浇水的实验方法模拟土壤水分环境,进行干旱胁迫实验;测定相对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效率(WUE)、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等光合生理指标。[结果] 1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剧,3种草种的相对叶绿素含量均呈显著下降趋势;2在重度干旱胁迫下,3种草种的叶绿素含量荩草最高,糠稷次之,画眉草最低;3重度干旱胁迫下3种草种光合速率大小排序为:糠稷 > 画眉 > 荩草;糠稷的蒸腾速率较低,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抗旱性最好。[结论] 从光合作用的角度来看,糠稷更能适应石漠化地区的干旱环境。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