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木英, 潘晓华, 石庆华, 等. N素营养对水稻两优培特的物质生产和产量影响研究初报[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1997, 19(3): 27-31. [2] 刘建, 魏亚凤, 徐少安. 蘖穗肥氮素配比对水稻产量、品质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6, 25(3): 223-227. [3] 刘立军, 徐伟, 桑大志, 等. 实地氮肥管理提高水稻氮肥利用效率[J]. 作物学报, 2006, 32(7): 987-994. [4] 贺浩华, 彭小松, 刘宜柏. 环境条件对稻米品质的影响[J]. 江西农业学报, 1997, 9(4): 66-72. [5] 刘桃菊, 唐建军, 江绍琳, 等. 氮肥后移对超级稻扬两优6号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2, 43(7): 57-61. [6] 冯惟珠, 徐茂, 季春梅, 等. 施氮肥时期对土壤供氮、稻株吸氮及产量的影响[J]. 江苏农业研究, 2000, 21(3): 16-21. [7] 郭武. 水稻分蘖肥、穗肥和粒肥的施用技巧[J]. 安徽农学通报, 2011, 17(16): 52, 125. [8] 朱毅成, 胡兴朵, 朱义潭, 等. 肥料运筹对水稻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J]. 江西农业学报, 2007, 19(2): 119-121. [9] 苏昌龙, 钱晓刚, 杨桂兰. 水稻抽穗扬花期施用粒肥效果研究[J]. 耕作与栽培, 2010(6): 33-34. [10] 霍中洋, 叶全宝, 李华, 等. 水稻源库关系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02, 18(6): 72-77, 148. [11] 石庆华, 徐益群, 张佩莲, 等. 籼粳杂交稻的氮素吸收特性及其对库源特征的影响[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1994, 16(4): 333-339. [12] 蒋之埙, 黄仲青, 李奕松, 等. 中粳稻播栽密度和追氮方法的扩库增源效应研究[J]. 江苏农学院学报, 1998, 19(1): 36-40. [13] 刘艳阳, 张洪程, 宋浩, 等. 不同地力条件下施氮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J]. 浙江农业科学, 2006(3): 300-302. [14] 张龙步, 董克, 徐正进, 等. 水稻田间试验方法与测定技术[M].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61-69. [15] 崔承善, 于洪军, 孟庆芝, 等. 寒地水稻小群体再高产栽培技术总结[J]. 现代化农业, 1996(9): 1-3. [16] 叶永印, 张时龙. 不同育期施氮对水稻群体物质生产及分配的影响[J].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01, 20(6): 401-406. [17] 李熙英, 吕龙石, 李桂花, 等. 氮磷钾不同施肥量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J]. 延边大学农学学报, 1997, 19(3): 157-160. [18] 周瑞庆, 肖光玉, 江大明, 等. 施氮量对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J]. 作物研究, 1992, 6(s1): 21-26. [19] 于立河, 李佐同, 郑桂萍. 作物栽培学[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0: 187-188. [20] 张满利, 陈盈, 侯守贵, 等. 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0(6): 46-50. [21] 范立春, 彭显龙, 刘元英, 等. 寒地水稻实地氮肥管理的研究与应用[J].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9): 1761-1766. [22] 钟旭华, 黄农荣, 郑海波, 等. 不同时期施氮对华南双季杂交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 杂交水稻, 2007, 22(4): 62-66, 70. [23] 苏昌龙, 钱晓刚, 杨桂兰. 水稻抽穗扬花期施用粒肥效果研究[J]. 耕作与栽培, 2010(6): 33-34. [24] 冯惟珠, 徐茂, 季春梅, 等. 施氮肥时期对土壤供氮、稻株吸氮及产量的影响[J]. 江苏农业研究, 2000, 21(3): 16-21. [25] 孙楠, 王术, 黄元财, 等. 氮肥施用量对粳米品质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2(3): 109-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