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强.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再探讨: 基于政策转移接续的视角[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20(4): 49-57. [2] 李芳华, 张阳阳, 郑新业. 精准扶贫政策效果评估:基于贫困人口微观追踪数据[J]. 经济研究, 2020, 55(8): 171-187. [3] 张立伟, 何阳. 脱贫不脱政策的社会效应与精细化治理: 基于西部多个脱贫村庄的实证调查[J].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34(2): 156-162. [4] 汪三贵, 郭子豪.论中国的精准扶贫[J]. 贵州社会科学, 2015(5): 147-150. [5] 杨灿明. 中国战胜农村贫困的百年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J]. 管理世界, 2021, 37(11): 1-15. [6] 王亚华, 舒全峰. 中国精准扶贫实践的溢出效应[J].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21, 25(2): 49-57. [7] 张全红, 周强. 精准扶贫政策效果评估: 收入、消费、生活改善和外出务工[J]. 统计研究, 2019, 36(10): 17-29. [8] 周强, 赵清云, 王爱君. “志智双扶”: 精准扶贫政策对农村居民努力程度的影响[J]. 财贸研究, 2021, 32(12): 37-49. [9] 周强. 精准扶贫政策的减贫绩效与收入分配效应研究[J]. 中国农村经济, 2021(5): 38-59. [10] 章文光, 吴义熔, 宫钰. 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返贫风险预测及返贫原因分析: 基于2019年25省(区、市)建档立卡实地监测调研数据[J]. 改革, 2020(12): 110-120. [11] 吴本健, 肖时花, 马雨莲. 人口较少民族脱贫家庭的返贫风险: 测量方法、影响因素与政策取向[J]. 西北民族研究, 2021(2): 119-135. [12] 左停, 赵梦媛, 苏青松. 聚焦贫困预防: 基于贫困边缘人群和新生贫困人群的对策研究[J]. 贵州社会科学, 2020(9): 147-154. [13] 黄金梓, 李燕凌.“后扶贫时代”生态型贫困治理的“内卷化”风险及其防范对策[J].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22(6): 90-98. [14] 昌硕. “脱贫不脱政策”的片面执行何以发生?: 基于河南省4个脱贫摘帽村的分析[J].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21(4): 27-37. [15] 陈志钢, 毕洁颖, 吴国宝, 等. 中国扶贫现状与演进以及2020年后的扶贫愿景和战略重点[J]. 中国农村经济, 2019(1): 2-16. [16] 张栋浩, 尹志超, 隋钰冰. 金融普惠可以提高减贫质量吗?:基于多维贫困的分析[J] .南方经济, 2020(10): 56-75. [17] 郭韦杉, 李国平, 李治.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瞄准与偏离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 2021(4): 71-82. [18] 汪三贵, 刘未. 以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 中国农村反贫困的新思路[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10): 110-115. [19] CHAUDHURI S,JALAN J,SURYAHADI A. Assessing household vulnerability to poverty from cross-sectional data: a methodology and estimates from Indonesia[Z]. Columbia University Discussion Paper, 2002,No.0102-52:1-25. [20] 樊丽明, 解垩. 公共转移支付减少了贫困脆弱性吗?[J]. 经济研究, 2014, 49(8): 67-78. [21] FEENY S,MC D L.Vulnerability to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findings from households in Melanesia[J]. 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2016, 52(3): 447-464. [22] 杨晶, 邓悦.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对农户收入不平等影响研究[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20, 37(10): 83-100. [23] MENG L.Evaluating China's poverty alleviation program: a regression discontinuity approach[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13, 101(1): 1-11. |